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分析河北地区水貂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本研究对河北地区送检病死水貂采集组织样品,经分离鉴定、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共分离得到24株水貂大肠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4株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后小鼠死亡率为20%~100%;24株分离菌中有22株检测到毒力基因,fimC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为70.83%(17/24);分离的24株株大肠杆菌耐药性较强,对替米考星、土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耐药的菌株占80%以上,对头孢曲松最敏感,敏感菌株占66.67%(16/24),且分离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耐5种以上药物的菌株占比高达100%;24株大肠杆菌均检测到耐药基因,耐药基因检出率为4.17%~79.17%,其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ddA1(79.17%)、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75%)、gyrB(70.83%)检出率较高,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ctx-M(20.83%)和SHV(4.17%)检出率较低;未检测到tetA、tetC、sul1、mefA耐药基因。上述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小鼠均具有一定的致病力,且毒力基因检出数越多的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力越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相符,分离菌的其余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不符,提示分离的大肠杆菌可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本研究为河北地区水貂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为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牦牛屠宰过程中大肠杆菌污染状况、菌株所携带的毒力基因及其耐药情况。2018年11月份以随机采样方式从成都市某屠宰场采集样品150份,其中牦牛胴体拭子30份,鼻腔拭子60份,土壤拭子31份,皮毛拭子29份,应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对大肠杆菌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PCR法扩增分离菌株携带的主要毒力因子基因est、elt、stx、eaeA、ipaH、aggR、ehxA、hlyA、astA等,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细菌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从150份牦牛屠宰样品中共分离到20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13.33%(20/150)。不同样品中大肠杆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牦牛胴体拭子(16.67%,5/30)、鼻腔拭子(15.00%,9/60)、土壤拭子(12.90%,4/31)和皮毛拭子(6.90%,2/29)。从20株大肠杆菌中均检出astA基因,15株菌株检出eaeA基因,9株菌株检出aggR基因,5株菌株检出ipaH基因,3株菌株检出stx2基因,分别从1株菌株检出stx1、ehxA和hlyA基因。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50%,其次为氯霉素(45%)、链霉素(5%)、四环素(5%)。说明在牦牛屠宰过程中会污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对食品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分析河西走廊地区犊牛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情况,[方法]2020—2021年在河西走廊地区采集患腹泻病犊牛的粪便、肛拭子及肝脏等病料组织279份,采用人工感染试验动物、PCR方法和K-B药敏纸片法分别检测犊牛腹泻性大肠杆菌致病性、毒力因子和耐药性。[结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了126株大肠杆菌,其中79株犊牛腹泻性大肠杆菌能引起小鼠死亡;分离的79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crl、irp2、fimH、papC、K88、K99、stx1、stx2检测率在40.5%~100%之间,其他毒力基因检测率在15.2%~34.2%之间;分离的79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新霉素等8种药物的耐药率在49.4%~96.2%之间,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在5.1%~32.9%之间。[结论]从河西走廊地区患腹泻病犊牛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79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这些菌株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对临床中常用的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仔猪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腹泻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情况及耐药性变化,本研究运用凝集试验、PCR和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等方法对分离的7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7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以O138、O87血清型为主,占定型菌株的60.8%;其中6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毒力基因,检出率为79.5%,可分为8种毒力基因类型,分属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毒力基因eaeA、elt和escV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8.5%、28.2%和21.8%;分离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均为多重耐药株,耐药种类可达8种以上。结果表明,当前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腹泻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且基因型复杂,耐药性严重。本试验结果可为规模化养猪场防控仔猪腹泻提供基础资料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10株红嘴鸥源大肠杆菌云南省分离株为研究对象,采用PCR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测定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PCR性率依次为astA(60%6株)、fuyA(60%6株)、Iss(50%5株)、iucD(50%5株)、tsh(40%4株)、Vat(30%3株)、papC(30%3株)、kpsⅡ(30%3株)、hlyE(20%2株)、irp2(20%2株)、fimH(10%1株),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携带毒力基因数量多的菌株致病力越强,小鼠发病时间死亡时间越短。结果说明:10株分离菌株均携带不同的毒力基因,不同毒力基因的组合与小鼠的致病力密切相关。不同毒力基因的组合对小鼠相关致病机理有一定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毒力因子包括:菌毛、非菌毛黏附素、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溶血素、抗血清存活因子、毒素、侵袭素等。为了解不同毒力基因在菌株间分布规律,选定7个主要毒力因子的编码基因:fimC(Ⅰ型菌毛)、kpsM(荚膜多糖)、cvaC(大肠杆菌素)、sodA(超氧化物歧化酶)、csgA(curli菌毛)、tsh(温度敏感性血凝素)和marA(多重耐药调控基因),通过对本实验室保存的34株不同禽源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fimC(94.1%)、cvaC(82.4%)、sodA(97.1%)、csgA(97.1%)、tsh(76.5%)和marA(100%)这6个毒力基因的分布率均较高,但相互之间也存在差异。kpsM基因的分布率较低,只有0.09%,并且仅在鸡源性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7.
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广东省佛山市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抗生素敏感性及其毒力因子携带情况,采集疑似禽大肠杆菌患病禽的肝脏和肺脏病料,用于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并运用药敏片检测菌株对13种抗菌药的体外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调查了9种毒力因子携带情况。结果显示:108株分离株的生化特性基本一致;所有菌株均具有5种以上的药物耐受性,95%以上对阿莫西林、氯霉素和头孢氨苄耐受,56.48%以上菌株对所检测的12种抗菌药耐受;分离株pap C和vat基因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2.78%和5.56%,分布率最高的基因为iuc D(74.07%)、iss(62.96%)、tsh(56.48%)和hly F(55.56%);耐药性和毒力之间的分析结果表明,25%的菌株是含有5种以上毒力基因的强毒株,强毒株中66.67%的菌株对12种抗菌药耐受。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鸡胚来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情况,本试验对山东省某白羽肉鸡孵化场6个不同批次种蛋孵化后随机抽检的174枚啄壳未出壳死胚的卵黄和胎粪进行了大肠杆菌分离。通过细菌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方法鉴定大肠杆菌;通过小鼠攻毒试验和毒力基因PCR检测确定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致病性;利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检测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大肠杆菌28株;小鼠攻毒试验结果显示,27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小鼠的致死率达到了50.0%以上,其中有24株超过了83.0%;在检测的14种毒力基因中,papA、papC、eaeA和vat四种基因未检出,fimC检出率最高(85.7%),另外9种毒力基因检出率介于3.6%~64.3%;菌株的致病性与携带的毒力基因数量大致呈正相关;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0种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耐药率介于17.9%~89.3%。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的鸡胚源大肠杆菌绝大多数具有致病性,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本试验结果为种鸡场加强大肠杆菌垂直传播的管理和控制以及临床用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PCR方法检测辽宁锦州地区分离的150株鸡源大肠杆菌中耶尔森菌强毒力岛基因(HPI)和肠细胞脱落位点毒力岛(LEE),利用多重PCR方法检测HPI irp2和fyuA基因,以及LEE ler和eaeA基因.在分离的鸡源大肠杆菌中,HPI毒力岛基因检测结果为:18.7%的菌株irp2和fyuA基因扩增阳性,6.7%的菌株irp2基因阳性;LEE毒力岛基因检测结果为:15.3%的菌株ler和eaeA基因扩增阳性.结果表明,25.3%的鸡源大肠杆菌携带HPI,15.3%的鸡源大肠杆菌携带LEE.  相似文献   

10.
为检测不同动物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的耐药及致病性差异,本研究从132份鸡、猪和水貂等动物肠道外组织中分离鉴定大肠杆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O抗原鉴定、系统进化群分析及动物致病性试验。实验结果显示:分离出53株ExPEC,且至少携带特异性毒力基因pap、sfa/foc、afa/dra、iutA、kpsMTII中的两种基因,并携带fimH、ibeA、hlyA、malX、iss、iroN等其它相关毒力基因。53株ExPEC分离株对氯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噻吩、四环素、多粘菌素B、氨苄青霉素等呈现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性;O抗原主要分布于O1、O2、O8、O11、O38、O78、O120血清型;系统进化群分析结果显示:28株属于A群,19株属于B1群,1株为B2群,5株属于D群。选取20株ExPEC分离菌株按照6×10~6cfu/只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验证其致病性;并测定ExPEC6、ExPEC42、ExPEC52、ExPEC53菌株对BALB/c小鼠的LD_(50),其结果分别为3.49×10~6cfu/mL、9.49×10~5cfu/mL、9.48×10~6cfu/mL、2.38×10~7cfu/mL。本研究为动物源性ExPEC的预防诊断提供依据,并为下一步研究其致病机理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干基发酵豆粕和湿基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和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挑选初始体质量为3.6~4.2 g的凡纳滨对虾9990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550尾,分别饲喂添加6%去皮豆粕(DSM)、4%干发酵豆粕(DFSM)、7%湿发酵豆粕(WFSM)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73 d的养殖试验,然后对生长情况、存活率、转氨酶和免疫相关酶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干发酵豆粕和湿发酵豆粕两组之间终末均重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分别显著高于去皮豆粕组2.74、4.14 g(P <0.05);湿发酵豆粕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 <0.05),其中湿发酵豆粕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去皮豆粕组96.03%、0.38%/d;干发酵豆粕和湿发酵豆粕组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高于去皮豆粕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干发酵豆粕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及酚氧化酶活性高于去皮豆粕组,低于湿发酵豆粕组,但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综上所述,在本次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发酵豆粕能改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效率及抗氧化活性,而且湿基发酵豆粕应用效果优于干发酵豆粕。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仿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态制剂,其活菌数为1.0×10^9CFU/mL,在配合饲料中分别按0(对照组)、10、20、30和40mL/kg的添加量添加,配制5种试验饲料,经混合放置9~12h后,投喂初始体重为(15.36±0.19)g的仿刺参30d。试验用仿刺参饲养在25L的塑料箱中,每箱中放置仿刺参10头,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箱仿刺参。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10、20mL/kg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仿刺参各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中添加30、40mL/kg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仿刺参出现个体吐脏现象,吐脏率分别为13.33%、26.67%,微生态制剂的有益效果明显减弱。2)仿刺参消化道中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峰值分别出现在添加量为20、20、30mL/kg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的4个试验组仿刺参体腔液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而溶菌酶(LZM)活性则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添加量为30mL/kg时达到最高。由试验结果可知,当饲料中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不超过30mL/kg时,可有效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和消化,提高仿刺参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旨在初步分析新鲜及玻璃化冷冻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全基因组甲基化模式。本研究采用单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技术(scWGMS)检测新鲜、玻璃化冷冻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和差异甲基化区域(DMR),探讨两者之间DNA甲基化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新鲜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的整体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的整体甲基化水平(P<0.05)。采用基因本体分析(GO)和相关信号通路(KEGG)对143个DMRs分析,发现生物学过程主要显著富集在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细胞定位、细胞刺激反应等,通路主要富集在生长发育、核酸结合及组蛋白乙酰化上,并筛选出几个与之相关的候选基因(FARP2、PI4KA、FAM3D、NCOR2、ZNF827等)。本研究初步发现,玻璃化冷冻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且DMR区域主要集中在ATP结合、生长发育及组蛋白乙酰化,为提高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质量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载体疫苗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本实验应用无缝克隆技术将HP的两个候选抗原基因lpp20和cagA直接连接后克隆于表达载体pNZ8149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NZ8149-lpp20-cagA。将重组质粒电转化乳酸球菌(L.lactis)NZ3900,构建了不含任何抗生素筛选标记的食品级原核表达系统pNZ8149-lpp20-cagA/NZ3900,经nisin诱导表达,得到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50.3ku。将以上得到的重组L.lactis灌胃免疫BALB/c小鼠,利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gG、IgG1、IgG2a及细胞因子IL-4、IFN-γ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gG、IgG1、IL-4水平显著升高,表明重组蛋白Lpp20-CagA可以诱导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利用HP攻毒经重组菌灌胃免疫的小鼠,检测小鼠胃组织中HP的定植密度及脲酶活性,结果显示重组蛋白Lpp20-Cag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HP在小鼠胃组织中的定植。本实验构建的载体疫苗在预防HP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葡萄糖酸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食糜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28日龄断奶的三元杂交仔猪100头,饲喂基础饲粮7 d后随机分为4组,各组仔猪体重接近,性别比例一致。试验1、2、3组分别在对照组饲粮中添加0.4%、0.8%、1.2%的葡萄糖酸,处理42 d。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组仔猪平均末重分别显著增加6.7%、7.7%(P <0.05),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10.1%、11.9%(P <0.05),料肉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6.3%、7.1%(P <0.05);试验1、2、3组仔猪空肠食糜中乙酸浓度显著增加99.2%、125.6%、45.7%(P <0.05),丙酸浓度显著增加44.4%、38.9%、25.4%(P <0.05),总短链脂肪酸显著增加33.1%、21.6%、14.7%(P <0.05),此外,试验1、2、3组仔猪盲肠食糜中丙酸浓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33.5%、45.3%、26.9%(P <0.05),丁酸浓度增加38.2%、59.3%、64.0%(P <0.05),总短链脂肪酸浓度增加10.6%、17.7%、14.2%(P <0.05)。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葡萄糖酸显著提高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食糜中短链脂肪酸浓度,添加量为0.8%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舍饲散栏奶牛舍卧床垫料中牛粪与稻壳比例对奶牛趴卧行为、消化性能和泌乳性能的影响。选择体重、泌乳天数、产奶量相近的健康奶牛200头,随机分为4组,即全牛粪组(TM组,卧床垫料为全牛粪)、6牛粪∶4稻壳组(6M∶4RH组,卧床垫料中牛粪与稻壳比例为6∶4)、4牛粪∶6稻壳组(4M∶6RH组,卧床垫料中牛粪与稻壳比例为4∶6)和全稻壳组(TRH组,卧床垫料为全稻壳),每组50头,各组奶牛采食相同的全混合日粮(TMR),饲养期为42 d。结果显示:1) TRH组的奶牛趴卧比率、卧床垫料中细菌数量和乳体细胞数均高于其他各组,其中卧床垫料中细菌数量与TM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乳体细胞数(第42天)与TM组和6M∶4RH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第42天时,6M∶4RH组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各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磷表观消化率以及乳蛋白率、乳脂率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综合所测的各项指标,建议奶牛场选择牛粪与稻壳比例为6∶4的卧床垫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重庆地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脾脏结节症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本研究对发病大鲵进行了临床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微生物学方法从其肝脏、脾脏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对菌株的基本形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及药物敏感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患病大鲵脾脏有大量白色结节,质脆,病理切片发现脾组织有出血及丝网状纤维素分布,淋巴细胞部分消失;肝细胞肿胀、变性。从肝脏中分离到1 株病原菌,命名为KNL-1。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对试验鲫鱼和大鲵均有较强的致病力,试验动物死亡率高达100%,大鲵发病症状与临床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为该病的致病菌。综合分离菌的16SrDNA 序列测定、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BIOFOSUN-GN 系统鉴定结果,确定KNL-1 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sp. masoucid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氨苄、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先锋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麦迪霉素和羧苄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18.
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花生秸秆产量巨大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合理有效的利用花生秸秆不仅能提高农业附产值而且可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14个花生品种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秸秆中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等营养指标,利用SPSS软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营养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个品种秸秆的营养品质存在差异,远杂6号、远杂9102、冀甜4号的营养价值较高,而豫花9326和周花5号的营养品质较差。同时对主成分综合分值进行聚类分析,初步构建能有效评价花生秸秆饲用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为花生种植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所致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呈世界性流行,该病主要表现为腹泻、急慢性黏膜感染、繁殖障碍等,对畜牧业危害严重,是国际贸易中动物检疫的重要疫病之一。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有利于该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控制。目前,用于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方法很多,论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IAT)、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多重PCR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RT-PCR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进行简要介绍,为我国动物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青贮用黄曲霉毒素降解菌N-1a的降解特性及在全株玉米青贮中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首先对菌株N-1a的发酵上清液进行不同处理后分别与毒素作用,初步研究降解活性物质的性质;然后研究N-1a发酵上清液在不同pH、不同温度下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最后通过发酵黄曲霉污染的全株玉米来验证N-1a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初步判定枯草芽孢杆菌N-1a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活性物质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在pH7.0和温度37℃时降解率最高;在全株玉米青贮试验中,N-1a明显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的黄曲霉毒素,添加N-1a的处理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8.56±1.68)μg/L,添加市售菌剂的处理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15.26±2.53)μg/L;N-1a还有效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加入N-1a处理组NDF含量较加入市售菌剂的处理组降低7.98%;加入N-1a处理组乳酸含量比加入市售菌剂的处理提高1.66%,由此可见,N-1a处理组效果显著优于市售菌剂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