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试验对PRRSV-ShB6(P60)株进行了不同冻存时间和冻融次数对其毒价影响的评估。将病毒在-20℃冻存时间为90天,每隔15天进行毒价测定,结果发现其毒价下降趋势不明显,但病毒连续反复冻融12次,每次取样进行了病毒含量分析,结果发现其毒价整体呈波动性下降,前后变化较明显。结果表明,该毒株在科学合理的条件下保存,避免反复冻融,病毒活力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6,(6):912-916
针对新疆蓝舌病流行现状,本试验以蓝舌病血清学检测为阴性的动物建立监控群,于2014年5月至9月每周采集1次血样,血清学检测出现转阳动物后,取其转阳前后2周血样,接种10日龄鸡胚,收获死亡鸡胚肝脏,研磨浸毒后接种C6/36细胞和BHK-21细胞,出现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样本进行PCR鉴定和电镜观察,并用细胞微量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定型。经RT-PCR扩增蓝舌病血清型群特异VP7片段和NS1片段,鉴定在1 156,272,101bp处有特异性条带。电镜观察到疑似的病毒颗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为BTV-1型。上述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到蓝舌病病毒1株,中和试验定型为BTV-1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近年来云南省师宗县蓝舌病病毒流行情况,2012年在师宗县五龙乡建立了10头蓝舌病血清学阴性黄牛的监控动物群。从2012年5~10月,每周采血1次,11~12月,每月采血1次,采用C-ELISA进行血清学监测。8月开始动物血清学检测结果转阳性,至11月,监控动物全部转为阳性。用转阳前1周、转阳本周、转阳后2~13周的经处理的红细胞静脉接种鸡胚,收获鸡胚肝脏,用PBS悬浮捣碎的鸡胚肝脏,上清接种于C6/36细胞一代、BHK-21三代后,出现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采用RT-PCR方法,针对蓝舌病较为保守的血清型群特异片段VP7设计了2对引物,扩增其相应片段。结果显示,共分离到86份疑似分离物,其中67份疑似分离物细胞培养液上清经RT-PCR扩增,均扩增出1156 bp片段,初步确认为蓝舌病病毒。采用国际24个蓝舌病标准毒及24个标准阳性血清对86份疑似分离物及其对应血清进行细胞微量中和试验,67份毒株为蓝舌病病毒,与RT-PCR结果一致。通过对2份经中和试验定型为BTV-1、BTV-16分离株的VP2基因测序分析发现,BTV-1株序列与同型Y863(登录号:KC879616)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92%,BTV-16株序列与登录号为AB686221的毒株同源性为99%。结果表明共分离到67株蓝舌病毒株,分离株主要为BTV-1、BTV-9、BTV-16三个血清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蓝舌病病毒16型毒株在不同细胞中的增殖特性,本实验将BTV-16型毒株接种在BHK-21、Vero、C6/36传代细胞系及山羊肾原代细胞,通过细胞敏感性试验、病毒感染生长曲线以及qRT-PCR方法检测BTV-16型毒株在上述不同细胞中的复制效率和增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BTV-16型毒株在BHK-21、Vero、C6/36及山羊肾原代细胞中均能增殖,但产生CPE的时间及病毒滴度有所差异。病毒在BHK-21、Vero细胞上病变较快,山羊肾原代细胞次之,C6/36细胞病变不明显。从病毒滴度和核酸检测结果来看,病毒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效率与Vero细胞基本一致,并且病毒在这两种细胞中的增殖效率明显高于在山羊肾原代细胞和C6/36细胞。本试验为蓝舌病病毒分离、抗原制备、致病性以及反向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细胞学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蓝舌病病毒血清9型毒株在我国的首次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分离流行于我国云南省的蓝舌病病毒(BTV),掌握分离BTV的遗传特征与感染特性。采用"鸡胚—C6/36细胞—BHK-21细胞"接种的方式,采集哨兵牛的BTV阳性血液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清中和试验以及Segment 2与Segment 6ORF区的克隆测序确定分离病毒的血清型;通过病毒噬斑形成和增殖曲线的测定,分析病毒在BHK-21细胞的增殖特性;通过q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分析BTV感染动物血液中病毒含量与中和抗体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3年8月,在云南芒市设定的哨兵牛中分离出一株BTV(毒株号V013/YN/2013),血清中和试验显示V013/YN/2013为BTV-9型病毒,Segment 2与Segment 6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病毒属BTV-9Eastern型,与日本毒株和澳大利亚BTV-9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病毒噬斑与增殖曲线测定结果显示V013/YN/2013在BHK-21细胞上增殖能力明显强于BTV-9型参考毒株。自然感染V013/YN/2013的牛在连续5个月的监控期内未出现临床症状,感染动物虽产生了特异性中和抗体,但血液中始终能持续检测到病毒核酸。本研究首次报道了BTV-9Eastern型毒株V013/YN/2013在我国的分离,为进一步开展中国BTV-9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诊断方法的建立、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重组痘病毒是研制新型疫苗的良好载体。先前的研究显示,黏液瘤病毒(MYXV)能有效诱导绵羊的抗体反应。本试验研究了重组MYXV对蓝舌病的免疫保护作用,旨在证明其作为反刍动物传染病疫苗的潜在能力。绵羊两次接种表达VP2蛋白的重组MYXV(SG33-VP2),能促进中和抗体的产生,并能对以蓝舌病病毒血清8型强毒株(BTV-8)攻毒提供部分保护。但是,同时表达VP2和VP5的MYXV(SG33-VP2/5)仅能诱导极低的保护。VP5被认为有助于VP2的抗体反应,本试验通过研究VP2和VP5的表达水平表明,与同VP5共表达相比,VP2的高水平表达才是MYXV刺激绵羊产生免疫保护的关键。因此,在判定保护性抗原所起的作用时,需要先对抗原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本研究结果表明,MYXV载体可应用于反刍动物疫苗研制。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报告证明我国分离的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华毒株已适应于胎猪肾细胞及甲状腺细胞,分别传至70代及74代。华毒株荧光抗体,Miller/10毒株荧光抗体及日本TGE荧光抗体与国内华毒株、辽毒株、齐毒株及国外Miller/10毒株,CKP毒株,SH毒株及日本TGE活苗均可交叉染色。用华毒株和Miller/10毒株的胎猪肾细胞传代毒作指示毒,和日本TGE阳性血清、H毒细胞传代毒感染28天后的血清做交叉中和试验,出现了交叉反应,血清的中和抗体价分别为1∶32以上和1∶64,华毒株与Miller/10毒株在猪体可交互免疫。用电镜负染法观察,见H毒细胞传代毒带纤突的典型TGE病毒粒子。因而表明我国华毒株、辽毒株、齐毒株是TGE病毒,与国外的TGE病毒在血清型上是一致的,并非新的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8.
为了指导蓝舌病(BT)研究中病毒分离工作,确定最佳病毒分离时间,比较鸡胚分离方法和BHK21分离方法的优缺点。本研究通过绵羊人工感染云南优势蓝舌病毒株BTV-1和BTV-16,采集不同时间的血液样品,用鸡胚和BHK21进行病毒分离。结果表明:用鸡胚的分离时间为接种后4~14 d,而BHK21细胞分离时间为2~8 d。本研究结果有助于BTV分离。  相似文献   

9.
鸡马立克氏病液氮保存疫苗,是用马立克氏病病毒Ⅰ型毒株(CV1988/Rispens),接种于SPF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后,经消化、收获离心沉淀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细胞冻存液,再经程序降温而制成,保存于-196℃的液氮中。  相似文献   

10.
为监测广东省蓝舌病流行状况,2014年从广东省某一奶牛场采集血液样品,检测虫媒病病原,对经RTPCR检测蓝舌病病毒核酸阳性的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并鉴定。经鸡胚静脉接种后取肝,研磨后离心取上清转接C6/36细胞和BHK-21细胞,出现CPE,RT-PCR检测蓝舌病病毒的VP7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电镜观察病毒粒子,证实分离到蓝舌病病毒,命名为GD/ST2014。进一步扩增VP2基因,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以及血清中和试验,表明此分离株为血清型7型。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牛源蓝舌病病毒血清型7型的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1.
蓝舌病病毒血清1型野毒株及疫苗株S10基因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舌病病毒血清型 1型是主要致病血清型之一。为明确其流行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采用 RT-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 15株野毒株及 1株弱毒疫苗株的 S10全基因片段 ,并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进行了比较。所有毒株 S10基因核苷酸长度均为 82 2 bp,含有 2个起始密码子 (核苷酸 2 0~ 2 2和 5 9~ 6 1)和 1个终止子 (核苷酸 70 7~70 9) ,预测编码 2种蛋白 (NS3和 NS3A)。不同毒株间 S10基因核苷酸差异为 0~ 138个 (同源性 10 0 %~ 82 %) ,NS3/NS3A蛋白氨基酸差异为 0~ 15个 (同源性 10 0 %~ 93%)。基于 S10基因序列分析 ,可将蓝舌病病毒野毒株及疫苗株分为 2个基因群 :12株野毒株及 1株疫苗株为基因 群 ,3株野毒株与澳大利亚 型毒株属于基因 群 ,两群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79%。各基因群在地域分布及宿主来源上未发现有明显的特征性。基因群与毒株分离年代、对 BHK- 2 1细胞毒力等特征关系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云南蓝舌病毒株对绵羊持续性感染特性,分别用云南地方毒株BTV-1、BTV-15和BTV-16三个原始血毒接种绵羊,在BTV感染绵羊后,定期采集血液,测定BTV核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动物血液中病毒核酸存在期为90 d左右,在检测期其核酸含量呈周期性变化。研究证明云南BTV毒株存在持续感染的状况,而且血液中病毒核酸呈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1946年开始,国内外研究人员采用非猪源动物或用细胞传代驯化猪瘟病毒,培育猪瘟弱毒疫苗.1954年周泰冲等用猪瘟强毒经家兔传代减毒,并经继代纯化成功培育出一株能适应家兔的猪瘟病毒变异毒,该毒株对猪无致病性、遗传性能稳定[1-3]、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这就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中国猪瘟兔化弱毒株(Chinese strain,简称“C株”).目前中国广泛使用C株来生产猪瘟活疫苗,按疫苗毒源类型为牛睾丸细胞源、兔源、传代细胞.本试验主要对高效价猪瘟活疫苗(STK克隆传代细胞源)进行田间应用效果跟踪,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该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4.
1株鸭瘟病毒新分离株的毒力和抗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1株新分离的鸭瘟病毒(DPV)CY07株分别接种鸭胚和7日龄雏鸭,结果40%的胚24h内死亡,剩余胚24~48h内死亡;7日龄雏鸭48h发病3只(3/7),至120h共发病6只(6/7),死亡5只(5/7)。同时用标准株血清进行病毒中和试验,血清中和价为1∶19。对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进行攻毒试验,证明能够抵抗鸭瘟病毒CY07株的攻击。表明DPVCY07株是1株毒力较强的病毒株,但抗原性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鸭瘟强毒川W株的分离、鉴定及毒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四川成都某鸭场分离得到一株疑似鸭瘟病毒,经细胞培养、中和实验、PCR鉴定。证明分离株为鸭瘟病毒,毒力测定及动物实验表明其可能为强毒株。试验结果提示鸭瘟病毒毒力变异和增强都会使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北方地区黑白花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最佳冻存方法。采用内蒙古地区健康黑白花奶牛的新鲜乳腺组织,将组织进行Ⅱ型胶原酶消化后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经5代纯化后将密度调整为1×106个/mL。采用6种处理方法进行冻存,各设3个重复。液氮冻存1个月后,分别将6种不同方法冻存的细胞复苏后测定细胞活性,包括冻存死亡率、贴壁细胞占活细胞的比率、凋亡率等,同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处理1组与2、3、5组间冻存死亡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处理1、4、6组间冻存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2、6组间冻存死亡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处理4组的贴比率高于处理2、5、6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处理1、4组细胞较其它组生长状态良好。因此,处理4可作为黑白花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最佳冻存方法。  相似文献   

17.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严重病毒性传染病。蓝舌病病毒(BT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及环状病毒的血凝(HA)活性早有报导,Dini发现了BTV对羊红细胞有强烈的凝集作用。H(?)bsehle和Van der Wale 1979年分别通过实验揭示出蓝舌病病毒经处理后表现出血凝活性,而不经处理则不表现血凝活性,并证明血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对同源和异源病毒株的中和活性差异,本研究构建了不同EIAV株(EIAV_(FDDV3-8)、EIAV_(LN)、EIAV_(UK)和EIAV_(YN))Env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将这些质粒与包装质粒(pUK-Gag-pol)及表达荧光素酶的转移质粒(pONY8.1)共转染293T细胞;将假病毒与疫苗免疫马(5#、8#)血清共孵育后接种于ELR1-293T细胞单层;通过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计算疫苗免疫马血清中和50%假病毒感染的血清稀释倍数,评价血清对病毒的中和活性。结果显示,疫苗免疫马血清对表达不同Env假病毒的中和滴度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是:pVR1012-FDDV-3-8-Env、pVR1012-LN-Env、pVR1012-UK-Env、pVR1012-YN-Env,而且免疫血清对不同病毒株的中和能力与不同病毒株Env的变异呈负相关(5#,R~2=0.99;8#,R~2=0.96)。虽然免疫马血清中和异源病毒株的能力显著低于同源病毒株,但其对异源病毒株仍具有良好的中和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EIAV弱毒疫苗可以激发抗不同病毒株的广谱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新疆伊犁地区某马场疑似感染马鼻肺炎感染的病原,本实验采集流产胎儿肺组织,通过细胞培养、PCR鉴定、毒价测定、病毒中和试验、透射电镜观察以及病毒理化特性测定等方法进行了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MDBK细胞接种病毒后出现典型的细胞圆缩、细胞融合、细胞脱落和聚堆成葡萄串状等病变特征;毒价测定为TCID50106.2/m L;选择EHV-1的g B基因经PCR扩增,得到622 bp的特异性DNA片段;经理化特性测定该病毒不耐酸、不耐热、对紫外/氯仿/乙醚处理敏感;电镜观察可见圆形、有囊膜、直径大约为130 nm的病毒颗粒。综上所述,经分离与鉴定获得的病毒株生物学性质符合马疱疹病毒1型,并命名为EHV-1-XJ2015株。本研究在新疆伊犁分离到的马疱疹病毒1型属首次报道,为我国马鼻肺炎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获得蓝舌病病毒NS3蛋白。以NS3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经过对包被浓度、样品稀释度以及二抗工作浓度和作用时间等一系列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鉴别蓝舌病野毒感染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1 280,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与商业化的蓝舌病试剂盒对比检测的结果显示,两者的蓝舌病阳性样品符合率为100%,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以区分蓝舌病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