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泰国红色原鸡Gallus gallus gallus亚种和中国红色原鸡Gallus gallus spadiceus亚种各16个个体mtDNAD-loop序列进行系统分析,测定线粒体D-loop部分序列大小约为560bp,A、C、G、T这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3.6%、43.2%、4.3%和38.9%,A+T含量高于G+C含量。结果共发现27个变异位点,颠换和转换之比为0.13,没有观测到插入/缺失情况。测定的6种单倍型中,2个红色原鸡亚种没有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250和0.69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3.750和10.833,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954%和2.757%。泰国红色原鸡中性检验的Tajima'sD值为-1.800(P<0.05),不符合中性突变。2个红色原鸡亚种间核苷酸分歧度(Dxy)为2.847%,核苷酸净遗传距离(Da)为0.991%。序列群体间的方差组分(Va)占总变异的47.31%,Fst=0.473,差异极显著(P<0.01);群体间mtDNAD-loopFst值也差异显著(P=0.035)。红色原鸡2个亚种具有不同的群体遗传结构,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本研究支持这2个亚种并非是同一个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家鸡和红色原鸡mtDNA控制区遗传多态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结构和多态性来研究中国家鸡和红色原鸡的遗传多态性与系统进化。测定14个中国地方鸡种和红色原鸡2个亚种的256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约560bp,结果表明,A、C、G、T这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5.∞%、37.40%、4.40%和33.20%。共发现44个变异位点,约占分析位点总数的7.86%,没有观测到插入/缺失,颠换和转换之比为0.13;共具有32种单倍型,9种为共享单倍型;16个群体内单倍型多样度从0到0.964,单倍型变异度总体为0.909&#177;0.014,整体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7.276,核苷酸多样度为1.851%。群体间核苷酸分歧度(Dxy)在0.747%~3.125%之间变化,核苷酸净遗传距离(Da)为0.015%~2.633%。16个群体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态性,群体间表现出显著的遗传分化。群体遗传多态性和亲缘关系分析表明,一些中国家鸡的群体(如固始鸡和仙居鸡)起源于泰国红色原鸡Gallus gallu sgallus亚种,一些中国家鸡的群体(如茶花鸡和藏鸡等)起源于中国红色原鸡Gallus gallus spadiceus亚种,在一些中国地方鸡种还同时具有这2种红色原鸡的遗传贡献;认为中国家鸡起源于泰国或单纯起源于中国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3.
家鸡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家鸡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原鸡属(Gallus)。原鸡属有4个原鸡种:包括东亚南部和南北部的红色原鸡(G.gallus)、德干高原以南的灰色原鸡(G.sonneratti)、斯里兰卡的黑尾原鸡(或锡兰原鸡)(G.1afayettei)以及印度尼西亚的绿领原鸡(G.varius)。其中红色原鸡分化为5个亚种:包括自印度河流域的克什米尔至印度中部的G.g.murghi,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泰国及其邻近地区(印度支那半岛,包括柬埔寨、越南和老挝三地的南部区域)的G.g.gallus,  相似文献   

4.
原鸡线粒体DNA部分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测定了分布于中国的红原鸡两个亚种(Gallus gallus spadiceus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亚种)5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部分序列(289bp)和控制区(D环)的部分序列(539bp),并结合GENBANK中已有的原鸡的相应片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布在中国的两个红原鸡亚种与在泰国等地分布的红原鸡亚种可归为一类,而与爪哇岛上分布的红原鸡亚种差异较大。我们的结果支持红原鸡可以分为陆地型和海岛型亚种,家鸡可能来源于陆地型红原鸡,并经受了多次独立驯化。  相似文献   

5.
吴诗宝 《野生动物》2000,21(1):46-46
原鸡(Gallus gallu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广西和云南的南部、广东的湛江雷州半岛.我国有2个亚种;即滇南亚种(Gallus gallus spadiceus)和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前者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南部及南部的西双版纳,后者分布于云南东南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讨鸡不同杂交组合线粒体控制区(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特性。选取固始鸡和隐性白羽鸡及其正、反交F1代、藏鸡以及F2代等6个群体共387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规律和单倍型特性,并与不同红色原鸡亚种进行聚类,分析其母系起源。结果显示,6个群体D-loop区全序列大小为1 231 bp,共检测到28个多态位点和1个C碱基缺失,共构成19种单倍型,分为A、B、C和E 4个单倍型群,其中,固始鸡和反交F1代主要为A、C单倍型,固始鸡A、C单倍型比例分别为53.42%和46.58%,反交F1代A、C单倍型比例分别为50.75%和49.25%;隐性白羽鸡、正交F1代和F2代优势单倍型均为E单倍型,占比分别为48.89%、48.84%和50.00%。6个鸡群体单倍型多样度(Hd)在0.496~0.729之间,核苷酸多样度(Pi)在0.003 40~0.005 41之间,Hd值和Pi值最大的均为正交F1代,其次为隐性白羽鸡和F2代,固始鸡和反交F1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接近。聚类分析显示,A、B单倍型群与滇南亚种交叉聚为一枝;E单倍型群与印度亚种交叉聚为一枝;C单倍型群与印度亚种、指名亚种、印尼亚种以及滇南亚种聚为一枝。结果提示,mtDNA D-loop区遵循严格的母系遗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比例与其母本基本一致;我国家鸡群体具有多个红色原鸡母系起源,且主要起源于原鸡滇南亚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斗鸡mtDNA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斗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运用DNA测序的方法测定了河南斗鸡、鲁西斗鸡、吐鲁番斗鸡、西双版纳斗鸡和漳州斗鸡5个斗鸡品种40个个体的mtDNA细胞色素b(Cytb)的部分碱基序列(535 bp).结果表明,这5个斗鸡品种共有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428 57~0.785 71;核苷酸多样度为0.000 80~0.006 54;漳州斗鸡与其它斗鸡的遗传距离均较远;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中国斗鸡母系起源于多个红色原鸡亚种.结论,漳州斗鸡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而西双版纳斗鸡和吐鲁番斗鸡最贫乏;中国斗鸡母系起源于多个红色原鸡亚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崇仁麻鸡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D-loop区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试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崇仁麻mtDNA D-loop区的全序列,并与其他5个红色原鸡亚种进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30个样本的mtDNA D-loop区序列长度范围为1 231~1 232 bp,共发现27个多态位点,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K)数值分别为0.947、0.006 89和8.476。群体中16种单倍型划分为A、B、C和E单倍型类群。研究表明,崇仁麻鸡具有较高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母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坝上长尾鸡的品种资源,且从母系遗传的角度探明坝上长尾鸡的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试验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了30只坝上长尾鸡线粒体DNA(mt DNA)D-loop区1 491bp片段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测定的mt DNA D-loop序列中,A、G、T和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2%、13.91%、30.97%、27.10%。共检测到1个插入/缺失和32个变异位点,组成1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945±0.025,群体内序列间核苷酸平均差异数为8.536,核苷酸多样度为0.00573,平均遗传距离为0.006。由最大似然法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将坝上长尾鸡聚为3大支,划分为与A、B、C 3个类群。与其它家鸡品种类比,显示其独特性。与原鸡亚种类比,发现A类群起源于原鸡海南亚种,B类群起源于原鸡印度亚种,C类群起源于原鸡滇南亚种。结果表明:坝上长尾鸡遗传多样性丰富,并具有独特性;坝上长尾鸡存在3个区分明显的母系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青海省唐古拉山牦牛群体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遗传背景。[方法] 对52头唐古拉山牦牛个体mtDNA D-loop区序列进行测定后,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确定其核苷酸变异位点和单倍型数目,计算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大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在619 bp唐古拉山牦牛D-loop区序列分析中,排除2处插入(缺失)后共检测到31处多态位点,包括单一多态位点5处和简约信息位点26处。根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1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821±0.043和0.007±0.004。与我国其他18个家牦牛品种和野牦牛相比,唐古拉山牦牛群体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值均较低,表明该群体遗传变异较为贫乏,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以美洲野牛为外群,邻接法(即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唐古拉山牦牛群体13种单倍型分布在A、B、C、D和E五种单倍型组中,且聚为2个大的母系分支(即I和II),支系Ⅰ占比为77%,提示唐古拉山牦牛由2个母系支系组成,拥有2个母系起源且以支系Ⅰ为主。 [结论] 唐古拉山牦牛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由2个母系支系组成,以支系Ⅰ为主,推测其有2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四川7个地方山羊品种(类群)43个个体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结果表明:山羊mtDNA控制区全序列长度为1212bp或1213bp,A+T含量(59.9%)明显高于G+c含量(40.1%)。共检测到74个变异位点,序列均为中性突变,核苷酸多样度为1.686%,这些差异共定义了2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966,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品种(类群)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7个地方山羊品种(类群)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范围为0.0017~0.0306。用MEGA软件的NJ法构建单倍型序列的系统发育无根树,结果表明四川地方山羊品种(类群)有两个母系来源,但是否就对应于角笋骨羊(Capra aegagrus)和捻角山羊(Capra falconeri)两个野生祖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1世界肉鸡生产现状1.1肉鸡的起源、驯化与分类家鸡(G. G. domesticus)主要源自红色原鸡种中的中国原鸡亚种(G. G. Spadiceus),也叫滇南原鸡(G. g. spadiceus),于公元前约6 000年驯化,驯化中心位于东南亚。红色原鸡共有5个亚种,分别为泰国原鸡(G. g. gallus)、印度原鸡(G.g.murghi)、滇南原鸡(G. g. spadiceus)、印尼原鸡(G. g. bankiva)和海南原鸡(G. g. jabouillei)。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全世界的鸡共有1 437个地方品种,其中中国有115个。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4个家驴品种95个个体的mtDNAD—loop部分序列进行测序。用clustalX软件进行同源序列比对。Dnasp4-10软件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平均核苷酸差异。MEGA3.1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系统发生分析。以欧洲驴线粒体基因组为对照(Genbank登录号为X97337),中国家驴4个品种95个个体385bp序列共检测到核苷酸多态位点33个,其中31个位点为转换,1个位点为颠换,1个位点有插入现象。95个序列由31个单倍型组成,单倍型比例为32.6%。德州驴单倍型比例最高为100%,凉州驴单倍型比例最低为42.42%。31个单倍型与引用Genbank已登录的13条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31个单倍型聚为两支,说明中国家驴可能有两个母系起源。以欧洲野驴线粒体D—loop为对照(登录号为AF403063、AF403063、AF403065),揭示本研究涉及的中国家驴品种与非洲野驴的进化亲缘关系较亚洲野驴近,并且从分子水平证明中国家驴可能起源于非洲野驴中的索马里野驴分支。  相似文献   

14.
关中驴线粒体DNA D-loop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 6头关中驴线粒体DNAD loop区 399bp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关中驴的D loop区核苷酸变异只有转换 1种形式。 6头关中驴D loop区的核苷酸序列组成 3种单倍型 ,单倍型比例为 5 0 .0 0 % ,说明关中驴mtDNA遗传多样性正逐步丧失 ,需要加强驴种质资源保护。以欧洲驴D loop序列为对照 ,关中驴 3种单倍型的核苷酸变异率分别为 4 .2 1%、4 .5 1%和 0 .2 5 %。在获得的 399bpD loop碱基序列中 ,共检测出核苷酸多态位点18个 ,多态位点比例为 4 .5 1%。从D loop区核苷酸序列的 3种单倍型分析 ,发现关中驴可能有 2种不同的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贵州威宁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测定了1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D-loop区全序列。威宁黄牛D-loop区全序列中,A+T平均含量为61.4%,G+C含量为38.6%。经比对,共检测到威宁黄牛D-loop区8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态位点45个,其中7种为普通牛血统的单倍型,1种为瘤牛血统的单倍型,表明威宁黄牛同时受到普通牛和瘤牛的影响。在威宁黄牛19个个体中,其单倍型多样度为0.715,核苷酸歧异度(π值)为2.415%,表明威宁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鸡线粒体D-loop区单倍型特性以及与生长速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其遗传起源。选取不同类型肉鸡品种(配套系)6个,测定其生产性能,并对6个群体共计314个个体线粒体D-loop区全长进行测序,分析其单倍型特性;同时与不同红色原鸡亚种进行聚类,分析其母系起源。结果显示,6个群体D-loop区全序列共检测到37个突变位点,构成40种单倍型,分为A、B、C和E 4个单倍型群,其中AA肉鸡、罗斯308、禽雁麻鸡和裕禾1号肉鸡主要为E单倍型,占比分别为85.92%、50.00%、100.00%和70.21%;园丰麻鸡2号和港丰瑶黑麻鸡E单倍型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15.00%和22.39%,园丰麻鸡2号B单倍型含量最高,占比66.67%,港丰瑶黑麻鸡C单倍型含量最高,占比40.30%。相关性分析显示,初生重与E单倍型比例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B和C单倍型比例之间均呈负相关;E单倍型比例与公母平均体重约1.8 kg时日龄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公母平均体重约1.8 kg时饲料转化比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聚类分析显示,A、B单倍型所有个体均与原鸡滇南亚种聚为一枝;E单倍型所有个体均与原鸡印度亚种聚为一枝;C单倍型所有个体与原鸡印度亚种、滇南亚种、指名亚种以及印尼亚种交叉聚为一类。结果提示,线粒体单倍型与肉鸡生长速度之间相关显著,E单倍型与肉鸡生长速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我国家鸡群体母系起源丰富,但主要起源于原鸡滇南亚种。  相似文献   

17.
采用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广西东兰乌鸡线粒体DNA(mt DNA)D-loop第一高变区序列,比较分析东兰乌鸡(片羽、丝羽)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东兰乌鸡mt DNA D-loop区中,共发现27个变异位点,46种单倍型,其变异方式主要是转换和缺失;检测片段的G+C含量(60.59%)明显高于A+T含量(39.41%),具有偏倚性(P0.05);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890±0.020)、(0.01653±0.02483),表明东兰乌鸡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丝羽乌鸡的变异位点、单倍型数量、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等均比片羽乌鸡高。在NJ系统发生树上,东兰乌鸡分为3大支,说明具有3个血统来源,起源于中国红色原鸡。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线粒体DNA标记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牦牛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牦牛线粒体DNA(mt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长度为1 000 bp左右的片段,序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tDNA D-Loop区长度为945 bp,共发现变异位点127个,单倍型71个,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09±0.016,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82;其中玉树牦牛发现变异位点74个,单倍型27个,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85±0.034,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134;申扎牦牛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均最高;5个牦牛群体D-Loop区序列具有一定的A/T碱基偏好性。玉树牦牛不遵循中性进化(P0.05),其余4个牦牛群体符合中性进化(P0.05);玉树牦牛与类乌齐牦牛和帕里牦牛的遗传距离较近(0.023、0.018),申扎牦牛与斯布牦牛的遗传距离最远(0.533)。发现玉树牦牛与其余4个群体的牦牛在同一个分支。斯布牦牛和申扎牦牛群体出现两个分支,说明玉树牦牛在进化的过程中可能不存在相互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安集延鸡mtDNA D-loop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分析mtDNA,对安集延鸡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和母系来源进行调查。随机采集了29个安集延鸡DNA样品,测定了D-loop区1231bp序列。结果显示,共检测到30个多态位点和10个单倍体型,在859bp位置发现一个插入/缺失变异,此变异在安集延鸡中的分布频率为51.72%;单倍体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适中,分别为0.776和0.00614;Tajima′D检验和Fuli′D检验值分别为-0.0041和-0.0192;遗传距离与红色原鸡最近,为0.007;Network结构图显示安集延鸡群体分为五大世系,可划分到家鸡世系的A、B、C、D和E分支中;世系D所占比例最高为45%,据以往报道,D型世系中分布的大部分为红色原鸡和斗鸡,结果表明安集延鸡母系大部分来源于红色原鸡和斗鸡,并且也掺入一些家鸡母系,为多母系构成的群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青海省格尔木牦牛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遗传背景。[方法]对49头格尔木牦牛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后使用DnaSP 5.10.01、Arlequin 3.11和MEGA 5.05等生物信息学软件确定其多态位点和单倍型数目,计算核苷酸多样度和单倍型多样度大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在截取的618 bp格尔木牦牛D-loop区分析序列中,排除1处插入(缺失)后共检测到45处多态位点,包括10处单一多态位点和35处简约信息位点;根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18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4为优势单倍型,核苷酸多样度为0.015±0.008,单倍型多样度为0.911±0.022。与野牦牛及大通、天祝、金川等其他家牦牛品种相比,格尔木牦牛群体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值均较高,表明该群体具有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以美洲野牛为外群,邻接法(即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格尔木牦牛群体18种单倍型分布在A、B、C、D和G 5种单倍型组中,且聚为3个大的分支,提示格尔木牦牛由3个母系支系组成,拥有3个母系起源。[结论]格尔木牦牛群体具有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