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玻璃管药膜法,建立了以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SN)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测定桃蚜对6种杀虫剂敏感性变化的方法,并与浸叶法测得的抗性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验证了利用区分剂量快速测定桃蚜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抗性水平的准确性。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分别为150.01、1 170.81、54.19、951.34、245.98及133.60 ng/cm2。在此区分剂量下,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桃蚜种群(ZM)的死亡率在82%~96%之间;河北省玉田地区甘蓝桃蚜种群(GL)的死亡率在35%~82%之间,桃树桃蚜种群(TS)死亡率在3%~30%之间。分析表明,在选定的区分剂量下,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与其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818 8~0.999 9之间。同时,通过相关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江苏省南京地区桃蚜种群(NJ)对6种杀虫剂的理论抗性水平与实际检测所得抗性水平结果接近。因此,以玻璃管药膜法确定的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通过测定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可以快速表征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从而对其抗性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2.
3种果树蚜虫有效防治药剂及剂量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杏瘤蚜、梨二叉蚜和苹果黄蚜3种主要果树蚜虫,选取2种新型杀虫剂50%氟啶虫胺腈WG和240g/L螺虫乙酯SC以及2种常用杀虫剂70%吡虫啉WG和20%啶虫脒WG,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用药剂量的田间防治效果和持效性。结果表明,在杏瘤蚜和梨二叉蚜发生期,使用50%氟啶虫胺腈WG 41.67、55.56、83.33mg/L,240g/L螺虫乙酯SC 28.00、56.00mg/L,70%吡虫啉WG 35.00、70.00mg/L和20%啶虫脒WG 33.33、50.00mg/L喷雾处理,药后7、14和21d防治效果均在86.21%以上,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在苹果黄蚜发生期,70%吡虫啉WG和20%啶虫脒WG药后7d防治效果较好,14d和21d的防治效果远低于7d的防效,持效性较差;50%氟啶虫胺腈WG 41.67 mg/L处理与70%吡虫啉WG和20%啶虫脒WG表现相似;而50%氟啶虫胺腈WG 55.56、83.33mg/L和240g/L螺虫乙酯SC 28.00、56.00mg/L在7、14和21d防治效果分别在97.24%、92.44%和75.42%以上,表现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综合分析认为,杏瘤蚜和梨二叉蚜对4种药剂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70%吡虫啉WG和20%啶虫脒WG在田间对苹果黄蚜已表现出防效下降和持效期缩短的现象。据此推荐在杏瘤蚜和梨二叉蚜成蚜发生期,使用50%氟啶虫胺腈WG、240g/L螺虫乙酯SC、70%吡虫啉WG、20%啶虫脒WG,分别以有效成分用量41.67、28.00、35.00、33.33mg/L进行常规喷雾处理。在苹果黄蚜成蚜发生期,使用50%氟啶虫胺腈WG 55.56mg/L和240g/L螺虫乙酯SC 28.00mg/L进行常规喷雾处理,可有效控制3种蚜虫为害。  相似文献   

3.
6种农药对瓜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西瓜瓜蚜的有效药剂,用6种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对瓜蚜的毒力最高,60g/L乙基多杀菌素SC毒力最低,48hLC50分别为0.38mg/L和2 225.63mg/L。6种药剂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乙基多杀菌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 3 000倍、10%溴氰虫酰胺OD 2 000倍、22%氟啶虫胺腈SC 4 000倍对瓜蚜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好,3~14d防效均达到90%以上,防效差异不显著;20%啶虫脒WP 3 000倍和10%吡虫啉WP 3 000倍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差,1d防效分别为31.31%和6.66%,14d防效分别为57.39%和47.80%;60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000倍防效最差,药后14d的最高防效仅为34.70%。推荐田间轮换使用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防治瓜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可防控褐飞虱的高效药剂,2020年-2022年采用稻茎浸渍法连续测定了安徽省庐江县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在庐江县开展了不同药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2022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始终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4.6~154.4倍),对呋虫胺的抗性从中等水平上升至高水平(抗性倍数77.7~157.2倍),对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21.3~64.5倍、烯啶虫胺抗性倍数14.6~22.6倍),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庐江单季稻试验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高剂量下,20%三氟苯嘧啶WG、10%异唑虫嘧啶SC等介离子杀虫剂对褐飞虱速效性和持效性表现较好,除了药后1 d 20%三氟苯嘧啶WG防效为74.72%外,2种药剂3~14 d的防效都在80%以上;50%烯啶虫胺SG、22%氟啶虫胺腈SC防效次之,药后1 d防效在67.63%~71.61%,药后3 d至7 d防效有所提高,为77.16%~84.13%,而药后14 d防效降为71.52%~75.77%;50%吡蚜酮WG药后1~7 d防效均在约70%,而药后14 d下降为62.12%;20%氟啶虫酰胺SC、20%呋虫胺WG、10%醚菊酯SC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表现较差,药后1~14 d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下。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三氟苯嘧啶等介离子类杀虫药剂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与新烟碱类、吡蚜酮及其混剂交替轮换使用,用于抗药性褐飞虱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麦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兴平、礼泉、凤翔、岐山、扶风地区麦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异丙威、毒死蜱、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等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其中凤翔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2.5),岐山和扶风种群对该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1.4、29.9);5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对溴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者低抗性;5个地区的试虫对氟啶虫胺腈均表现为敏感。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用于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防治,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型杀虫剂,可以在该虫防治中推广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苹果黄蚜防治药剂类型单一、药剂敏感性下降等问题,采用浸叶法开展几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室内毒力测定,并用共毒系数法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和阿维菌素在8∶1~1∶8、氟啶虫胺腈和吡虫啉1∶1、氟啶虫胺腈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4∶1~1∶4配比范围对苹果黄蚜有增效作用,3种组合最佳增效比均为1∶1。田间应用结果显示,药后3~21 d,22%氟啶虫胺腈SC单剂对苹果黄蚜防效达94.77%~99.40%;22%氟啶虫胺腈SC分别与5%阿维菌素EC、70%吡虫啉WG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按有效成分1∶1混配后对苹果黄蚜防效达86.43%~97.00%,均显著高于相应单剂对照,持效期可达21 d。推荐采用氟啶虫胺腈单剂及氟啶虫胺腈与阿维菌素、吡虫啉或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作为替代药剂防治苹果黄蚜。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状及生化抗性机制,2017年-2019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集自7省共13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并研究了氟啶虫胺腈抗性种群与其他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氟啶虫胺腈的增效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来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0.3~30.9)。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分别产生了9.1倍、7.9倍和4.1倍的低水平交互抗性,与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三氟苯嘧啶和吡虫啉不存在交互抗性。增效剂PBO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和浙江龙游19(Longyou-19)田间种群分别具有4.2倍和3.8倍的明显增效作用。综上,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多功能氧化酶参与了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叶法检测了山东、河北和河南7个棉蚜田间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生测结果表明:山东临沂地区,采自花椒树上的棉蚜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高,仅对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了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和毒死蜱处于敏感水平.7个棉蚜田间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水平较低,抗性倍数在1.50~7.56倍之间.山东、河南地区...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山东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泰安、聊城和东营3个田间种群及1个敏感种群对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啉、噻虫胺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增效醚(PBO)3种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泰安棉蚜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倍数为16.95,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69和9.57,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噻虫胺、噻虫嗪和噻虫啉的抗性倍数均小于3.0,仍较敏感;聊城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8.51、25.88和18.16,属中等抗性水平,对噻虫啉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01和6.37,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仍处于敏感阶段;东营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7.95、21.52和12.95,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啉、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07、6.38和4.75,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和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对6种供试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明显,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对这6种药剂也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研究表明,山东省泰安等3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可能在棉蚜对该类杀虫剂的抗性中起主要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可能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状,对代表性棉区棉蚜田间种群进行抗药性监测,同时通过构建具有R81T及V62I单突变和R81T-V62I共同突变的棉蚜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蛋白模型,与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进行分子对接,分析这些突变在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抗性中的作用,并分析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棉蚜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74.70~56 409.18,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35~44.63,说明不同地区的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敏感度高于吡虫啉,且吡虫啉抗性和氟啶虫胺腈抗性间不存在相关性。R81T、V62I单突变和R81T-V62I共同突变导致吡虫啉与棉蚜nAChR的亲和力降低,对氟啶虫胺腈与棉蚜nAChR的结合无明显影响。R81T及V62I单突变和R81T-V62I共同突变导致棉蚜对吡虫啉产生靶标抗性,但是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无明显影响,这些突变不会导致吡虫啉与氟啶虫胺腈产生靶标突变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 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 利用生态位理论, 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 3种优势蚜虫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禾谷缢管蚜的时空生态位最宽, 其次为荻草谷网蚜和麦无网长管蚜, 其中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宽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其他两种蚜虫呈下降趋势。不同蚜虫种类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 其中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重叠度最大, 为2.073 0, 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重叠度最低, 为1.656 4; 随时间推移, 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增强, 禾谷缢管蚜与麦无网长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减弱, 而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竞争关系相对稳定。荻草谷网蚜是当地小麦蚜虫主要优势种群, 禾谷缢管蚜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 与荻草谷网蚜竞争激烈, 麦无网长管蚜时空生态位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三种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种选择性杀虫剂吡虫啉、抗蚜威和一种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选择性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选择性杀虫剂的小区在农药持效期内麦蚜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于空白对照区,高于氧化乐果处理区,而优势度和优势集中度高于空白对照区,低于氧化乐果处理区;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低于空白对照区,高于氧化乐果处理区,优势度和优势集中度高于空白对照区,低于氧化乐果处理区。选择性杀虫剂处理区瓢蚜比小于空白对照区和氧化乐果处理区,且有效期长达15-16d。根据害虫和天敌发生的特点及选择性杀虫剂的特性,提出了麦蚜的有效防治措施,即在麦蚜为害关键时期,每667m^2用吡虫啉1g(ai)或抗蚜威2.5g(ai)喷施1次,再利用自然天敌调控作用,即可有效控制麦蚜。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6种病毒抑制剂对西藏青稞上大麦黄矮病防治效果的研究。采用带毒蚜虫人工接种法,于青稞起身拔节期每株接种10~15头带毒麦长管蚜,7 d后灭蚜,灭蚜后3 d喷施病毒抑制剂,在成株期出现黄矮病症状后调查病株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以及长势和产量。结果表明,6种病毒抑制剂对青稞上大麦黄矮病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6%寡糖·链蛋白WP、0.5%香菇多糖AS和8%宁南霉素AS防治效果分别为65.38%、52.41%和50.11%;处理后的青稞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6%寡糖·链蛋白WP、0.5%香菇多糖AS和40%烯·羟·吗啉胍SP处理增产率分别为78.44%、53.22%、27.42%。综合本文结果表明,6%寡糖·链蛋白WP、0.5%香菇多糖AS对西藏大麦黄矮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率。  相似文献   

14.
博落回提取物对3种麦蚜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博落回提取物(MCE)对不同龄期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博落回提取物对不同龄期3种麦蚜均有一定杀虫活性,对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4龄有翅若蚜48 h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8.185 1、5.313 5、2.682 4 g/L,有翅成蚜48 h LC50?分别为8.575 0、6.614 7、0.590 4 g/L,毒力大小均为: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对博落回提取物最敏感。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博落回对麦蚜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添加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低容量喷雾防治小麦蚜虫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室内试验表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408、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和JFC可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其中Silwet408在质量分数为0.05%时可使水的表面张力降到22.05 mN/m,表面活性最强。当药液中含有0.001%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408时,其在小麦叶片上的接触角即开始显著减小,且在小麦背面的接触角小于在正面的接触角。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2500倍药液中添加Silwet408,药液的表面张力和其在小麦叶片上的接触角明显降低,雾滴在小麦叶片上扩展面积明显增大。进一步田间试验表明,使用手持离心式低容量喷雾机喷雾,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药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5%和0.1%的Silwet408,可显著增加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对主要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其发展趋势,采用浸渍法,于2014—2020年分别测定了河北省保定、沧州和邯郸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国内历史敏感基线相比较,河北省棉蚜对高效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均达到高抗至极高抗水平,抗性最高分别达到242、13353、1367和205倍;对氧乐果和噻虫嗪的抗性也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各药剂的logLC50值的相关性,发现保定种群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 (r = 0.77, p = 0.041)、噻虫嗪和氟啶虫胺腈 (r = 0.98, p < 0.001)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沧州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丁硫克百威 (r = 0.81, p = 0.027)、高效氯氰菊酯和噻虫嗪 (r = 0.90, p = 0.006)、丁硫克百威和噻虫嗪 (r = 0.91, p = 0.005)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邯郸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噻虫嗪 (r = 0.83, p = 0.022)、高效氯氰菊酯和氟啶虫胺腈 (r = 0.97, p < 0.001)、丁硫克百威和氟啶虫胺腈 (r = 0.77, p = 0.045)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显著,且可能存在严重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7.
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可行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评价不同新烟碱类杀虫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蚜虫的应用潜力,采用种子包衣法分别在室内及田间比较了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测定了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持效、对天敌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2.4、3.6和4.8 g/kg种子剂量下,啶虫脒明显降低小麦出苗率,而其它药剂均无显著影响;至抽穗前烯啶虫胺、啶虫脒和噻虫啉对麦蚜的防效低,吡虫啉和噻虫嗪则均有较高防效,在58.17%以上,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效下降,为33.57%~60.46%。吡虫啉和噻虫嗪对叶部麦蚜防效均相应高于穗部。与喷雾处理相比,吡虫啉、噻虫嗪各剂量种子包衣对瓢虫和蚜茧蜂等天敌昆虫影响小,在3.6、4.8 g/kg种子剂量下,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低。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