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燕麦炭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燕麦炭疽病病叶上分离得到产生镰刀形分生孢子的刺盘孢菌,依据柯赫氏法则、病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cereale Manns。病菌分生孢子盘生大量黑色针状刚毛;分生孢子单细胞,镰刀形,无色,(17.43~24.90)μm×(1.99~3.74)μm,平均(22.02±1.80)μm×(2.85±0.36)μm;分生孢子萌生的附着胞黑色,卵圆形或近圆形,(6.23~7.97)μm×(4.98~6.23)μm,平均(7.30±0.52)μm×(5.82±0.48)μm;菌丝生附着胞黑色,近圆形、长椭圆形或裂瓣状,(7.47~14.94)μm×(4.98~9.96)μm,平均(10.87±1.46)μm×(6.74±1.01)μm。病菌菌丝在5~35℃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离体叶片,23~25℃),菌株蒙-3-1对供试的2个裸燕麦品种和8个皮燕麦品种均具有强的致病性,但不侵染小麦、玉米、谷子和高粱。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余庆县茶褐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引起茶褐枯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并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依据病原菌rDNA-ITS、ACT、CAL和TUB2基因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分生孢子呈淡蓝色,表面光滑,无隔膜,圆柱状,两端钝或向底部变窄,水滴状斑点,大小为(11.7~29.5)μm×(3.9~7.7)μm,平均为(19.4±4.4)μm×(5.4±0.8)μm,分生孢子梗形成于气生菌丝上,透明,具有隔膜;附着胞为棒状等不规则形状,颜色呈棕色到深棕色,单生。基于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病原菌确定为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相似文献   

3.
从为害海南省茄子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雌虫体内分离获得一株对根结线虫具致病性的真菌菌株PLHN,研究了该菌株的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同时,克隆分析其r DNA-ITS区序列,并测定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PLHN在PDA上菌落呈淡粉紫色,富生粉质状分生孢子,菌落背面中心呈炒米黄色;分生孢子梗上轮生2~6个瓶梗,大小为(2.81±0.43)μm×(6.27±1.18)μm;分生孢子近圆形,无色,大小为(2.60±0.40)μm×(2.63±0.38)μm。该菌株rDNA-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多个淡紫紫孢菌(淡紫拟青霉)菌株的对应序列相似性均达99%~100%。因此,将PLHN菌株鉴定为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该菌株最适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均为7.0,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8℃,黑暗有利于该菌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4.
西南地区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建立及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2014年分别从重庆市及四川、贵州省的16个区县采集分离获得902株稻瘟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中150个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_(50)值分布在0.047 5~0.599 6μg/m L之间,平均EC50值为(0.215 4±0.149 7)μg/m L。菌株的不同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因此其平均EC_(50)值0.215 4μg/m L可作为田间稻瘟病菌对戊唑醇敏感性检测的参考标准。戊唑醇对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4μg/m L,以4μg/m L作为抗性菌株监测的区分剂量,测定了各地病原菌对戊唑醇的田间抗性,发现自各地采集分离的902株稻瘟病菌多数对戊唑醇仍表现为敏感,仅2株为低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桃果实褐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桃果实褐斑病在甘肃省中部的兰州、临洮等地的桃园中危害严重。在疏于防治的桃园,受害严重的中晚熟桃,病果率超过70%。经病原菌分离培养、柯赫氏法则证病,及病原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GenBank accession number:KT002183),明确其病原为Thyrostroma carpophilum(Lév.)B.Sutton。在罹病桃果实上,病斑圆形,褐色,散生,稍凹陷,直径0.5~1.5cm,病斑上有时可见环生的黑色粉粒状分生孢子座;病菌分生孢子淡褐色至褐色,聚集时呈黑色,梭形或蠕虫形,端细胞锥状或钝圆,具2~9个横隔膜,偶见1~2个斜隔膜,分隔处缢缩,孢子大小为(24.68~72.21)μm×(9.36~14.94)μm,平均(53.58±8.95)μm×(12.65±1.15)μm。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几乎不生长;35℃培养7d,部分培养物即死亡。  相似文献   

6.
几种酰胺类除草剂毒力、药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几种酰胺类除草剂在南方玉米田应用的可能 ,对 4种此类除草剂的毒力、药效及安全性作了全面的比较。室内小杯法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4种除草剂毒力从大到小 (LC50 从小到大 )依次为 :乙草胺 (2 9.7770 μl/L± 9.0 6 4 1μl/L) >甲草胺 (180 .2 0 0 8μl/L± 2 5 .8796 μl/L) >异丙甲草胺 (194 .2 374 μl/L± 2 8.4 731μl/L) >丁草胺 (373.5 5 0 6 μl/L± 17.80 79μl/L)。 4种药剂 4 5d鲜重防效 ,乙草胺为 72 .6 0 %~ 84 .4 0 % (10 0ml/ 6 6 7m2 、2 0 0ml/6 6 7m2 和 30 0ml/ 6 6 7m2 ) ;甲草胺为 5 1.6 0 %~ 75 .70 % (15 0ml/ 6 6 7m2 、30 0ml/ 6 6 7m2 和 4 5 0ml/ 6 6 7m2 ) ;异丙甲草胺为2 0 .5 0 %~ 6 6 .70 % (10 0ml/ 6 6 7m2 、2 0 0ml/ 6 6 7m2 和 30 0ml/ 6 6 7m2 ) ;丁草胺为 9.5 0 %~ 35 .0 3% (75ml/ 6 6 7m2 、15 0ml/6 6 7m2 和 30 0ml/ 6 6 7m2 )。对各处理玉米株高测量及统计结果表明 ,甲草胺 4 5 0ml/ 6 6 7m2 和乙草胺 10 0ml/ 6 6 7m2 、2 0 0ml/ 6 6 7m2 的玉米株高显著高于对照 ,丁草胺 30 0ml/ 6 6 7m2 的玉米株高显著低于对照 ,其余各处理玉米株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柑橘叶斑病是黄果树旅游区柑橘重要产区和母本园区的重要病害,自2017年起对其进行了柑橘病害调查及病原菌鉴定,并从病害样品中分离、纯化了多个菌株,进行了菌落形态、子实体、产孢细胞、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等形态的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鉴定。依据柯赫氏法则,在室内或自然条件下,研究了代表性菌株ZHGS-2017-010对柑橘叶片和果实的致病性。依据18S核糖体RNA基因(SSU)、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1-5.8S-ITS2)、28S核糖体rRNA基因(LSU)、延伸因子-1α(EF-1α)和β-微管蛋白(β-tub),采用PAUP软件及最大简约法,进行了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子实体为黑色,不规则球形。产孢细胞为圆柱形,淡蓝色或透明,大小为(42.5±5.3)μm×(4.4±1.0)μm。分生孢子,无色或淡蓝色、光滑、无隔膜,呈梭形或纺锤形,大小为(26.5±2.4)μm×(6.5±0.8)μm。基于SSU、ITS、LSU、EF1-α、TUB的系统发育树研究表明,代表性菌株ZHGS-2017-010与参考菌株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BS110302和CMW 800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其自举支持率为91%,表明引起该地区柑橘病害的病原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致病性试验表明,代表性菌株ZHGS-2017-010可导致柑橘产生叶斑和果实腐烂。  相似文献   

8.
近年我们发现稻纵卷叶螟被一种微粒子虫寄生,经分类学研究己确定此种是Nosema属一新种,Nosema medinalis稻卷螟微粒子虫。为了解这种微粒子虫(简称Nm)病时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材质和厚度的塑料薄膜为材料,研究果实套袋对橘小实蝇、番石榴实蝇的防虫效果,以及对番石榴品质的影响。室内套袋试验结果表明,当PO、PE厚度≥20μm、PP厚度≥15μm时,橘小实蝇、番石榴实蝇雌虫产卵管不能穿透塑料薄膜而产卵在果实上;田间套袋试验结果表明,PO(20μm)和PE(20μm)套袋的果实均未检测到实蝇。套袋果实外观较未套袋果实好,30μm PP套袋的番石榴果实品质与未套袋果实无显著差异,PO(20μm)、PO(25μm)、PE(20μm)和PE(30μm)套袋的番石榴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糖含量等较对照低。  相似文献   

10.
梨黑斑病菌抗药性检测及其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斑病是梨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不少地区反映多菌灵等传统常用杀菌剂对其防治效果已出现下降。作者从浙江、江苏和安徽3省分离了252株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其抗药性发生情况。结果发现:所检测的黑斑病菌群体(n=252)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57.1%,且全部为高水平抗性(HR);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异菌脲的抗性频率为46.8%,全部为低水平抗性(LR);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抗性为低水平(LR)及中等水平(MR),抗性频率均为28.6%;表明梨黑斑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已产生较为严重的抗性。供试252株梨黑斑病菌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啶酰菌胺的EC50值分布在0.12~3.85μg/m L之间,平均EC50值为(1.21±0.12)μg/m L,且其分布呈近似正态的单峰曲线。研究表明,啶酰菌胺可作为潜在的梨黑斑病防治替代药剂,其平均EC50值(1.21±0.12)μg/m L可作为梨黑斑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  相似文献   

11.
枸杞Lycium barbarum Mill.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名贵中药材,褐斑病是2010年在甘肃省枸杞种植区发生的由无性态类真菌新种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引起的新病害,据2015年-2018年调查,该病害已扩展至甘肃省各枸杞种植区,常年发病率45%~65%,严重度2~3级。本研究首次对枸杞小黑梨孢有性态形态进行描述,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病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地位,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枸杞褐斑病菌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和越冬病叶上均可形成有性态。子囊壳球形至亚球形,大小185.6μm×176.6μm,有喙,喙的大小为(35.7~53.6)μm×(32.0~53.55)μm;子囊袋状,大小(103.2~165.7)μm×(15.7~22.4)μm,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砖格状,大小(25.9~36.5)μm×(9.4~14.1)μm,平均31.2μm×12.3μm,具(4~)6~7个纵隔和1~3个横隔。通过ITS、LSU、RPB2和EF1-α多基因位点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菌为子囊菌门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真菌。秋末冬初清洁田园,减少来年初侵染源,是有效防治枸杞褐斑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地区番茄根结线虫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形态特征对甘肃省河西地区番茄根结线虫病病原线虫进行鉴定,其重要的形态特征如下:雌虫体长L=599.0(510.0~690.0)μm,体宽W=439.0(409.0~473.0)μm,口针长ST=15.4(15.0~16.0)μm,背食道腺开口到口针基部球的距离DGO=3.6(2.0~4.3)μm。雌虫梨形,排泄孔位于口针基球处,会阴花纹背弓明显高,线纹由平滑到波浪状,有些线纹向侧面分叉,但无明显的侧线;2龄幼虫L=376.0(360.0~393.0)μm,W=14.8(14.2~15.2)μm,ST=11.7(11.2~12.5)μm,DGO=3.6(2.1~4.0)μm,头部前端平,口针基部球明显,半月体邻近分泌和排泄孔,尾透明且纤细,尾尖尖圆;雄虫L=1 411.0(532.0~1 720.0)μm,W=32.0(28.0~38.0)μm,ST=24.5(23.0~26.0)μm,DGO=3.2(2.0~4.1)μm,头区不缢缩,有不完全的头环,没有侧唇,口针基球圆形至扁圆形。综合以上雌虫、2龄幼虫和雄虫的形态特征,确定了该地区的番茄根结线虫病病原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9—2021年采自河南省11个市的278株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278株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频率呈单峰且近似正态分布,各菌株EC50值的范围在0.609~3.868μg/mL之间,最大值为最小值的6.35倍,平均值为(1.741±0.690)μg/mL。此外,不同年份的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水平无显著差别。2020年菌株最不敏感,平均EC50值为(1.894±0.652)μg/mL,2021年菌株最敏感,平均EC50值为(1.643±0.701)μg/mL。不同地区的禾谷镰孢菌对丙硫菌唑的敏感性水平有显著性差异。济源市的菌株最不敏感,平均EC50值为(2.175±0.632)μg/mL;开封市的菌株最敏感,平均EC50值为(1.137±0.419)μg/mL;焦作市菌株间敏感性差异最大,最大值为最小值的6.21倍,平均EC50值为(2.073±0.68...  相似文献   

14.
对采自甘肃、北京和成都的臭椿白粉病标样进行了病原菌形态观察比较,结果显示,三个地区采集的标样为同一病原,均为子囊菌亚门、球针壳属真菌———臭椿球针壳。生物学研究表明,成熟的闭囊壳直径为180~225μm;附属丝的数量一般为3~14根,长度4.5~22.5μm,为闭囊壳直径的0.1。成熟的闭囊壳内含有子囊6~35个,多为15~30个。子囊的大小为(45.1~101.3μm)×(22.5~45.2μm)。成熟的子囊孢子多为2个,少见有3个。子囊孢子的大小为(18.5~45.3μm)×(11.25~22.5μm)。温度是影响球针壳后熟的关键因素。4℃条件下,球针壳的成熟速度明显快于室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青海云杉直径结构及其对径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祁连山青海云杉的径向生长变化规律,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森林分布上、下限的样地调查和生长尺的连续观测,分析树木直径结构对青海云杉年内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拔2 500 m的青海云杉林以4~8 cm径阶的树木居多,林分直径结构分布趋势呈反"J"形,基本符合天然异龄林分布曲线;海拔3 300 m的林分中,大径级树木数量较海拔2 500 m明显增多,林分直径结构分布呈现为近似余弦曲线分布,属于异龄林分布曲线的中间型。(2)海拔2 500 m和3 300 m青海云杉的生长季均于5月开始至9月底。可将其生长期划分为启动生长期(5月)、快速生长期(6—8月)和缓慢生长期(9月),平均径向生长速率分别为-0.66μm·d~(-1)·株~(-1)、7.59μm·d~(-1)·株~(-1)、5.16μm·d~(-1)·株~(-1)。(3)树木径向生长速率随着树木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大树平均生长速率为6.91μm·d~(-1)·株~(-1),是中树的1.65倍,是小树的7.3倍。(4)不同径级的青海云杉年径向累积生长量为:中树小树大树。中树的年径向累积生长量为9 137.5μm,是大树的2.85倍,是小树的3.38倍。  相似文献   

16.
红麻和白麻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CIRAS-1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测定红麻和白麻的光合参数。结果表明:红麻和白麻的光合日变化均为典型双峰曲线,主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左右,次峰出现在下午14∶00,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红麻和白麻的净光合速率(Pn)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而迅速升高,光补偿点(LCP)分别为84.9μmol/(m2.s)和85.8μmol/(m2.s),光饱和点(LSP)分别为1 860μmol/(m2.s)和1 618μmol/(m2.s)。红麻和白麻CO2补偿点分别为74.8μmol/mol和49.3μmol/mol;CO2饱和点分别为1 597μmol/mol和1 737μmol/mol,这表明白麻对高浓度的CO2适应能力和利用能力比红麻强。  相似文献   

17.
从美国加州进境柚子表现褐腐症状的组织中分离到1个疫霉菌株9099,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PCR检测、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V8培养基上菌落平贴,呈花瓣状;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边缘不规则,白色。孢子囊卵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8.4~46.8)μm×(16.3~23.8)μm(平均37.5μm×19.4μm),长宽比为1.7~2.2∶1(平均1.9∶1)。菌株为同宗配合,卵孢子黄橙色,球形,满器,大小26.3~39.3μm(平均32.7μm),壁厚1~3μm。利用冬生疫霉(Phytophthora hibernalis)特异引物对PHIB1/PHIB2和751F/752R扩增9099的基因组DNA分别得到407 bp和616 bp的预期目标条带。菌株9099的ITS序列与Gen Bank中P.hibernalis的序列相似性为99.89%~100%。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9099与P.hibernalis聚在同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创伤接种柚子果实,接种处组织出现典型褐腐症状。根据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分析等,将菌株9099鉴定为P.hibernalis。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控制贵州省余庆县茶叶斑病的发生及为害,从该区域茶树叶部病害样品中分离纯化多个菌株,并对其中多个形态相似的分离物进行菌落形态、子实体、产孢细胞、分生孢子的形态观察。测定了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微管蛋白(TUB2)和翻译延长因子1-α(TEF-1α)等核酸序列,采用PAUP软件及最大简约法,进行了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依据柯赫氏法则,在室内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代表性菌株GZYQ2018YQX001a对茶树叶片的致病性及其在PDA、OA和MEA3种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代表性菌株GZYQ2018YQX001a的菌落形态、子实体、产孢细胞和分生孢子等形态与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一致。其子实体呈黑色,半嵌入培养基内,球形,直径130~440μm。产孢细胞梭形,淡蓝色,较短,细胞壁较薄。分生孢子呈纺锤形、薄壁,具横隔,成熟分生孢子平均大小为(23.56±2.89)μm×(6.3±0.75)μm,由5个细胞构成,基底细胞和顶端细胞呈透明状,中间3个细胞均为橄榄色。多基因系统发育树表明代表性菌株GZYQ2018YQX001a与P. trachicarpicola MFLUCC 12-0264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100%。致病性分析表明,代表性菌株GZYQ2018YQX001a可导致茶树叶片产生病斑,病斑后期可产生子实体。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代表性菌株GZYQ2018YQX001a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生长速率为(1.45±0.03)cm/d,生长速率显著快于菌株在OA、ME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P0.05)。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地区3个大扁杏品种的光合特性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陕西吴旗县引种栽培的龙王帽、一窝蜂和优一3个大扁杏品种的光响应曲线、净光合速率(P n)、蒸腾速率(T r)、气孔导度(G 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特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龙王帽、一窝蜂和优一的光饱和点分别为600,600和400μm o l/(m2.s);日均P n排序为一窝蜂[4.07μm o l/(m2.s)]>龙王帽[3.75μm o l/(m2.s)]>优一[3.17μm o l/(m2.s)],日均T r排序为一窝蜂[1.74 mm o l/(m2.s)]>龙王帽[1.51mm o l/(m2.s)]>优一[1.29 mm o l/(m2.s)],日均WUE排序为优一(2.35 mm o l/m o l)>龙王帽(2.29 mm o l/m o l)>一窝蜂(2.22 mm o l/m o l)。3个品种比较而言,一窝蜂和龙王帽属高光合、强蒸腾品种,适宜栽植在水分和光照条件较好的地方;优一属弱蒸腾、低光合品种,适于在光照和水分条件稍差的地方生长。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冬季室内三种常绿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Li-6400XT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的红蓝光源和液化CO_2钢瓶注入系统,模拟冬季室内较密闭环境下存在较高CO_2浓度且为弱光环境,设置CO_2浓度为600μmol·mol~(-1),并以400μmol·mol~(-1)作为对照组(CK),对绿萝(Scindapsus aureus)、鹅掌柴(Scheffera octophlla(Lour).Harins)和燕子掌(Crassula agenten Thunb.)进行光响应(Pn-PAR)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在CO_2浓度600μmol·mol~(-1)下,三种植物的光饱和点(LSP)均比(CK)更早出现,绿萝和鹅掌柴总体的净光合速率(Pn)比(CK)高,燕子掌比(CK)低;绿萝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YAQ)均最高,分别为5.62±0.145μmol·m~(-2)·s~(-1)、373.51±24.15μmol·m~(-2)·s~(-1)和0.041±0.003μmol·μmol~(-1),但暗呼吸速率(Rd)较低(-0.51±0.14μmol·m~(-2)·s~(-1));鹅掌柴和绿萝的水分利用率(WUE)和蒸腾速率(Tr),极显著高于燕子掌(P<0.01);绿萝的叶绿素SPAD值最高(70.03±4.18),极显著高于其余两种(P<0.01)。研究表明,绿萝对光照具有最强的利用能力,且能在高CO_2浓度且干旱的环境里健康生长,并能对室内环境起到较强的增湿效应,是西北地区冬季较为理想的室内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