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辽宁省109株稻瘟病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并对紫外线照射诱导的抗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辽宁省稻瘟病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为(0.383 3±0.026 3)μg/m L。6株抗性突变体的抗药倍数为6.5~19.2倍;相较于亲本菌株,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产孢量和致病力均明显降低。辽宁省稻瘟病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较高,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较低,抗性菌株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形成稳定群体。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啶氧菌酯的抗性风险,建立了辣椒炭疽病菌对啶氧菌酯的敏感基线,室内筛选获得了辣椒炭疽病菌抗啶氧菌酯突变体,并对突变体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在山西省3个未使用过啶氧菌酯及QoI类药剂的地区采集并分离到45株辣椒炭疽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EC_(50)值介于1.404~16.650μg/mL,平均EC_(50)值为(6.783±3.499)μg/mL。啶氧菌酯与水杨肟酸(SHAM)共同处理时(SHAM的处理浓度为100μg/mL),EC_(50+S)为0.022~0.275μg/mL,平均(0.109±0.058)μg/mL,EC_(50+S)呈连续性单峰曲线,且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EC_(50+S)平均值可作为辣椒炭疽病菌对啶氧菌酯的敏感基线。且水杨羟肟酸旁路氧化贡献值F(F=EC_(50)/EC_(50+S))最低为6.039,最高为301.441,平均78.026。室内诱导获得8株抗性突变体,其中低抗突变体6株,中抗突变体2株。中抗突变体无性繁殖10代,其抗性可稳定遗传。突变体产孢量和菌丝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无药条件下,突变体致病力较敏感菌株有所降低。抗感菌株均以淀粉作为碳源、硝酸钾作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最适pH均为5和6;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表明辣椒炭疽病菌抗啶氧菌酯突变体具有较高的适合度,对啶氧菌酯具有较高抗性风险,这一研究结论为指导生产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黄瓜靶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3年采集分离自辽宁省8个地区的101株黄瓜靶斑病病原菌群体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101株黄瓜靶斑病菌的EC50值范围为1.062~18.918μg/mL,相差16.814倍,平均EC50值为(7.109±4.578)μg/mL;戊唑醇对上述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1.624~21.708μg/mL,相差12.367倍,平均EC50值为(9.398±4.944)μg/mL。田间尚未出现对2种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菌株。不同地区间黄瓜靶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预测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抗药性的发展趋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3年分离自河南省16个地市的98株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比较不同敏感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差异,并分析了其中22株菌株对其它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三唑酮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其中有90株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属于正态分布,以其EC_(50)均值1.91μg/mL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基线。敏感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可达8.50~12.86 mm/d,菌核产量较多,为35.80~42.90 mg/皿,生存适合度较高;敏感性下降及抗性菌株的致病性及菌核萌发等都未发生改变,但菌丝生长速率仅为5.36~10.02 mm/d,菌核产量为9.00~36.90 mg/皿,均下降明显,生存适合度降低;低抗菌株与敏感菌株在菌落形态上相同,但菌丝分枝数增多且分枝菌丝变短。三唑酮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毒力较小,EC_(50)大于其它10种杀菌剂;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咯菌腈和噻呋酰胺的毒力均较大,其EC_(50)≤0.10μg/mL;其余5种杀菌剂的EC_(50)在0.13~0.69μg/mL之间;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与其它10种杀菌剂间的决定系数为0.003~0.200,存在微弱的正相关性,表明在生产中这些杀菌剂可与三唑酮轮换或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对稻瘟灵的抗性水平及变化动态,本研究于2017—2019年自辽宁省6个市的6个稻区采集并分离获得187株稻瘟病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这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及抗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稻瘟灵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该药剂与其它药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供试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EC50范围为0.94~34.96 μg/mL,左侧正态分布峰内EC50平均值为5.05 μg/mL,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分布频率不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菌群中已经出现对稻瘟灵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平均抗性倍数为3.70,抗性菌株出现频率为55.61%,平均抗性指数为0.40,抗性水平呈逐年增加趋势。2017—2019年稻瘟灵对水稻叶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97%、78.86%和81.36%,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81%、77.68%和80.20%,说明在现有防控手段下未产生高水平抗性群体。稻瘟灵与肟菌酯、戊唑醇之间无交互抗性。与不同药剂轮换使用的前提下,稻瘟灵仍可作为主要药剂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菌剂对天津地区草莓镰刀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氟啶胺、多菌灵和啶氧菌酯对天津地区草莓根腐病菌菌株的EC_(50)值范围分别为0. 020 5~5. 920 8μg/m L、0. 055 7~0. 556 0μg/m L、0. 064 3~4. 192 6μg/m L和3. 862 3~151. 273 9μg/m L,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敏感性的地区性差异不明显,但同一地区不同菌株间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7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CM-4的抑菌效果和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和嘧菌酯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菌株CM-4的抑菌效果,并根据初筛结果,对来自海南省8个市县的36株玉米小斑病菌进行戊唑醇和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430g/L戊唑醇SC和250g/L嘧菌酯SC的抑菌效果较好,70%甲基硫菌灵WP和50%多灵菌WP的抑菌效果较差。敏感性测定中,430g/L戊唑醇SC的EC50均值为7.389 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出现了2个明显的峰值,检验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出现敏感性下降的菌株。250g/L嘧菌酯SC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单一连续性曲线,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其EC50均值5.699 5μg/mL可作为玉米小斑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可为病原菌抗性研究和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指导田间用药。  相似文献   

8.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异稻瘟净和三环唑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5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7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敏感性,分别建立了敏感基线,并检测了141株大田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异稻瘟净的抗药性水平;采用活体植株法测定了223株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5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平均EC50值为1.4312±0.0867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1.4312μg/mL可作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基线,在141株大田稻瘟病菌中敏感、低抗和中抗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1.99%、73.76%和4.26%;7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平均EC50值为6.6393±0.2662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也呈连续性单峰曲线,6.6393μg/mL可作为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敏感基线,141株大田稻瘟病菌中敏感、低抗和中抗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0.07%、7.80%和2.13%。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EC50值最大为47.6144μg/mL,最小为1.0850μg/mL,供试菌株的EC50值呈近似正态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组成及对三唑酮的敏感性,采用番红O-KOH染色并结合培养性状观察,对2016年分离自河南省18个县(区、市)的132株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并比较了同一地块不同年份采集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132株菌株全部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病菌对三唑酮的EC_(50)在0.69~8.32μg/mL之间,EC_(50)平均值为2.66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三唑酮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EC_(50)的平均值2.21μg/mL作为2016年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同一县(区、市)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在1.21~10.27倍之间;而不同县(区、市)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EC_(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1.34~4.68μg/mL之间,相差3.50倍。采自同一地块的菌株,2016年的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相较于2015年有所降低,2016年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基线是2015年的1.77倍。研究表明,尽管三唑酮依然可以用于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控,但生产中应持续监测小麦纹枯病菌对药剂敏感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瑞  赵磊  符瑞  陈芷岑  林晓翠  杨叶 《植物保护》2018,44(4):188-193
从海南芒果主产区采集分离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首先采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然后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对蒂腐病菌的EC_(50)。结果表明:95株芒果蒂腐病菌中有56株在含10mg/L吡唑醚菌酯的PDA培养基中菌落直径大于空白对照的40%,抗性频率为58.95%,来自不同产区的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频率差异不大。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在3.12~1525.43mg/L之间,呈连续性正态分布,而抗性最高的菌株的EC_(50)是最敏感菌株EC50的488.92倍。敏感菌株、低抗菌株、中抗菌株及高抗菌株的平均EC_(50)分别为:5.39mg/L、45.34mg/L、144.72mg/L和514.46mg/L。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杀菌剂已经产生严重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种药剂对采自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5株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EC50值分别在0.014~1.609和0.002~0.064 μg/m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在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而对戊唑醇则不明显;可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平均EC50值(0.165±0.101)和(0.019±0.008)μg/mL分别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相对敏感基线。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50值是戊唑醇的26倍,表明该病原菌对戊唑醇更为敏感。不同地区病原菌群体间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小麦纹枯病菌对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着微弱的正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4年采自中国湖北省7个县、市的206株小麦赤霉病菌样品进行单孢分离与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随机测定了其中100株菌株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建立了其敏感基线。结果表明: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对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115~0.705、0.006~1.356和0.002~0.370 μg/mL,平均值分别为0.248、0.181和0.040 μg/mL;供试10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频率均呈单峰拟正态分布,因此可将所得各EC50平均值分别作为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基线参考值。以各药剂EC50平均值的10倍作为敏感性鉴别浓度,对2015及2016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的敏感性进行了监测,在该鉴别浓度下,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对2015年小麦赤霉病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0%、85.14%和82.35%,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0%、76.67%和73.62%。研究表明,虽然戊唑醇和咪鲜胺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略有下降,但整体而言,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及咪鲜胺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叶佳  张传清 《农药学学报》2012,14(1):111-114
采用菌丝生长法检测了78株采自浙江省杭州、嵊州和嘉兴 3地的葡萄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病菌已对甲基硫菌灵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抗性频率为51.3%,且均为高水平抗药性菌株;78个供试菌株对戊唑醇的EC50值在0.04~21.56 μg/mL之间,平均为1.63 μg/mL,其中L-58菌株的敏感性最低,EC50值为21.6 μg/mL。旁路氧化酶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处理对醚菌酯抑制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无SHAM存在时,醚菌酯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EC50Q)值在0.03~436.55 μg/mL之间,平均为27.77 μg/mL;当SHAM的处理质量浓度为50 μg/mL时,EC50(EC50Q+S)值在0.01~15.20 μg/mL 之间,平均为4.40 μg/mL。旁路氧化的相对贡献值 F 最低为0,最高为155.47,平均为20.09。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甘肃省枸杞炭疽病菌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药剂 (DMIs) 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甘肃省靖远县3个地区及景泰县3个地区共102株枸杞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及氟硅唑的敏感性,分别就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间胶孢炭疽复合种和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 种 DMIs 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46 株枸杞胶孢炭疽复合种整体上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和氟硅唑仍表现为敏感,EC50值分别在0.28~1.20、0.11~2.98、0.32~2.84和0.35~3.85 μg/mL之间;而56株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则出现了不同程度分化,部分菌株疑似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现象,其中,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和氟硅唑敏感性最低的菌株EC50值分别为1.63、3.80、6.21和4.74 μg/mL。不同年份间采集的枸杞胶孢炭疽复合种和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存在显著差异,2017年采集的菌株敏感性相对更低,4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复合种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 (0.84 ± 0.03)、(1.23 ± 0.13)、(1.19 ± 0.09) 和 (1.69 ± 0.17) μg/mL,对尖孢炭疽复合种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 (1.06 ± 0.03)、(2.25 ± 0.15)、(2.43 ± 0.20) 和 (2.85 ± 0.19) μg/mL。不同地区枸杞炭疽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表现不同,其中靖远县五合镇的胶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敏感性最低,平均EC50值分别为 (0.79 ± 0.12)、(1.28 ± 0.87)、(1.39 ± 1.05) 和 (1.74 ± 1.04) μg/mL,景泰县草窝滩镇的胶孢炭疽复合种对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 (0.28 ± 0.10) 和 (0.46 ± 0.10) μg/mL,对戊唑醇和氟硅唑敏感性最高的胶孢炭疽复合种来自景泰县寺滩乡,平均EC50值为 (0.42 ± 0.16) 和 (0.65 ± 0.09) μg/mL;不同地区间采集的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则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枸杞炭疽病防治中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及延缓抗药性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2013年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对供试小麦纹枯病菌菌株的EC50值在0.009~0.07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5 ±0.012)μg/mL;98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0.025 ±0.012)μg/mL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LSD法)及SPSS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地市内的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在1.0~4.1之间,而不同地区菌株间对咯菌腈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咯菌腈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015~0.060 μg/mL之间,后者是前者的4倍;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与其对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丙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树炭疽病菌对多菌灵及3种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可引起杨树炭疽病的59株胶孢炭疽菌和4株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59株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的EC50值范围分别在0.037 1~0.130 1、0.102 5~1.680、0.069 1~1.917及3.053~38.5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分别为(0.066 4±0.013 1)、(0.374 1±0.254 8)、(0.681 2±0.442 1)和(19.82±6.200)μg/mL。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尚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双峰,表明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4株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的最小EC50值和最大EC50值分别相差1.33、13.19、13.66和2.14倍,其中菌株Ca-4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EC50值均大于4 μg/mL。不同寄主来源的胶孢炭疽菌对同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s秩相关分析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ρ=0.665 5,Pρ=0.489 6,PP>0.05)。研究结果对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杨树炭疽病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监测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敏感水平的变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集自山东烟台地区和北京市昌平区,有较长施药史苹果园中的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连续施用戊唑醇5年、每年施药1~2次的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的EC_(50)为0.017 4~0.114 3μg/mL,即该类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对此药的敏感性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与野生菌株的敏感性非常接近,没有出现敏感性分化的抗药亚群体;甲基硫菌灵对连续施用甲基硫菌灵10年、每年施药2次的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的EC_(50)为0.846 4~4.677 4μg/mL,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与野生菌株相比EC_(50)平均值约上升3.15倍,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是已报道敏感性基线的1.19倍和6.59倍,没有出现敏感性发生显著分化的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18.
由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Alternaria alternata tangerine pathotype)引起的柑橘链格孢褐斑病(Alternaria brown spot,ABS)是柑橘上的主要病害,目前主要采用杀菌剂防治。本研究以采自中国各柑橘链格孢褐斑病发生区的54个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菌株为供试群体,采用刃天青微平板法测定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刃天青微平板法最佳体系中的培养基为完全培养基(CM),刃天青终浓度为40 μmol/L,孢子浓度为105个/mL。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范围分别为0.304~0.885 μg/mL和0.367~0.873 μg/mL,平均值分别为0.562和0.609 μg/mL。正态分布检测结果显示:这2种药剂抑制交链格孢菌橘致病型群体的EC50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认为所得EC50值可作为病原菌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治褐斑病和监测交链格孢菌对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敏感基线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2011年从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了81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其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最敏感菌株的EC50值为0.008 8 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为0.178 0 μg/mL,敏感性差异达19倍。供试菌株敏感性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初步确定将所有菌株的EC50平均值0.071 0 μg/mL±0.041 0 μg/mL作为辽宁省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