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超  庄平  章龙珍  赵峰  王妤 《水产学报》2012,36(11):1725-1730
实验测定和比较了性腺发育至Ⅴ期的雌性成体纹缟虾虎鱼的肌肉、肝脏和卵巢组织中水分、总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 (1) 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依次降低, 且差异显著(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总脂含量分别为1.32%±0.08%、7.75%±0.38%和26.73%±0.59%。3种组织间的总脂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其中卵巢中总脂含量最高, 其次为肝脏中的含量, 肌肉中含量最低。(2) 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总量明显高于肝脏和卵巢, 3种组织中SFA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 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 16:1含量最高,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含量分别为11.90%±0.71%、15.28%±2.42%和9.49%±0.37%, 3种组织间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w3PUFA和w6PUFA在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中含量 (P<0.05), 而肌肉和肝脏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依次升高, 在3种组织间的含量分别为30.17%±1.02%、30.53%±0.50%和34.33%±0.71%, 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中的含量(P<0.05), 而后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3种组织中DHA/EPA的比值分别为1.50、1.75和1.59, w3PUFA/∑w6PUFA的比值分别为6.44、8.05和7.00。DHA/EPA和w3PUFA/∑w6PUFA均在肝脏中最高, 其次为卵巢, 肌肉中最低。  相似文献   

2.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江海生殖洄游性鱼类,长江口是刀鲚重要的洄游通道。本研究首次关注洄游至长江口卵巢发育比较成熟的繁殖群体的营养状况,并比较分析了其不同组织总脂和脂肪酸组成,为探明长江口水域刀鲚繁殖群体的营养状况及繁殖性能提供参考信息。结果显示,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依次降低,总脂含量依次增加。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在肝脏中最高,肌肉中最低,3种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C18:1n9c的含量最高,其在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含量依次为(40.88±0.19)%、(35.06±1.84)%和(42.85±2.14)%,肝脏中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组织(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PUF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在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依次升高,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P<0.05),而后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不饱和脂肪酸(UFA)/SFA的比值依次为2.35、1.67和4.49,n3-PUFA/n6-PUFA的比值依次为4.94、3.87和5.13,2组比值均在卵巢中最高,其次为肌肉,肝脏中最低。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卵巢发育至IV期的刀鲚成体的脂类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存在向卵巢中选择性积累的特点,这是对该时期刀鲚繁殖活动的一种适应,该结果为进一步探明卵巢不同发育期刀鲚成体的营养需求差异及必需脂肪酸的合成转化途径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获知棘头梅童鱼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采用内标定量法,对性腺发育至Ⅳ期的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肌肉、肝脏和卵巢组织中的脂肪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3种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卵巢、肝脏和肌肉中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84±0.05)%、(2.66±0.05)%和(0.56±0.05)%,不同组织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的卵巢、肌肉和肝脏中分别检出29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0和C14∶0;含量最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16∶1、C18∶1n9c和C20∶1;含量最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22∶6n3(DHA)、C20∶5n3(EPA)和C20∶4n6(ARA)。从相对含量来看,肌肉中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58.22±0.24)%,显著高于肝脏(52.71±0.24)%和卵巢(36.42±0.24)%(P<0.05);卵巢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23.78±0.09)%,显著高于肌肉(16.15±0.07)%和肝脏(10.79±0.05)%(P<0.05);卵巢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39.79±0.19)%,显著高于肝脏(36.49±0.21) %和肌肉(25.63±0.19)%(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EPA和DHA的总量依次升高,质量分数分别为(19.34±0.15)%、(26.59±0.16)%和(27.78±0.13)%。卵巢、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DHA/EPA分别为1.95、2.28和1.89,n-3系和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分别为3.29、3.81和6.25。  相似文献   

4.
Folch法提取红罗非鱼(Oreochromis sp.)和福寿鱼(O.mossambicus×O.niloticus)雌亲鱼不同组织(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的脂质,GC法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红罗非鱼和福寿鱼卵巢中总脂含量分别占湿重的16.16%和10.20%,显著高于肝胰脏中的总脂含量(P<0.05),而肝胰脏中的总脂含量又显著高于肌肉(P<0.05)。2种鱼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共检出18种脂肪酸,主要饱和脂肪酸(SFA)是C14:0、C16:0和C18:0,主要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是C16:1和C18:1n-9,主要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C18:2n-6、C20:4n-6(ARA)、C20:5n-3(EPA)和C22:6n-3(DHA)。ARA在福寿鱼肌肉中含量最高(9.16%),显著高于2种试验鱼其他组织中的ARA含量。Σ(EPA+DHA)在红罗非鱼的卵巢和福寿鱼的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含量高于其它组织(5.09%~7.70%),福寿鱼肌肉中最高(7.70%),卵巢中次之(6.97%)。红罗非鱼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的ΣPUFA含量均低于福寿鱼相应组织。红罗非鱼与福寿鱼各组织之间n-3/n-6比率变化不显著,但均小于1,为0.12~0.41。红罗非鱼的肝胰脏和卵巢中,脂肪酸含量ΣSFA>ΣMUFA>ΣPUFA;红罗非鱼肌肉、福寿鱼肝胰脏和卵巢中,ΣMUFA>ΣSFA>ΣPUFA;福寿鱼肌肉中,ΣSFA>ΣPUFA>ΣMUFA。  相似文献   

5.
不同饵料饲养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比较分析了分别投喂小杂鱼和人工饲料的两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旨在为褐牙鲆的营养需求研究及其饲料研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摄食小杂鱼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粗灰分含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褐牙鲆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1.15和70.47,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摄食小杂鱼组褐牙鲆中检测到11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食人工饲料组中检测到11种SFA、7种MUFA和9种PUFA。摄食小杂鱼组的∑ω3PUFA[(30.39±2.29)%]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34.40±3.32)%](P<0.05),其中小杂鱼组的EPA+DHA的总量为(29.27±2.33)%,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的(33.47±3.36)%(P<0.05);摄食小杂鱼组的∑ω6PUFA为(6.01±0.31)%,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的(5.06±0.37)%(P<0.05)。综合来看,两组褐牙鲆均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成分,摄食小杂鱼组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营养较好,而摄食人工饲料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较好,两者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野生与人工养殖牙鲆亲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脂肪酸对牙鲆繁育性能的影响,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 对野生和养殖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1) 牙鲆肌肉、肝脏和卵中脂肪含量大小关系为肝脏>卵>肌肉。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脂肪含量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2) 牙鲆亲鱼3种组织中均检测出21种脂肪酸。野生亲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肝脏和卵中SF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MU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3) 野生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 尤其是肝脏和卵中C20:5n-3(EPA)、C22:6n-3(DH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但肌肉和卵中的C20:4n-6(ARA)含量明显高于养殖亲鱼(P<0.05); (4) 野生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n-3/n-6 PUFA及EPA/AR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中DHA/EP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但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的DHA/EP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比较结果说明, DHA、EPA和ARA等PUFA是与牙鲆繁殖性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脂肪酸。在牙鲆亲鱼养殖过程中, 除了提供牙鲆亲鱼足够的脂肪酸营养外, 也应注意各种脂肪酸, 尤其是PUFA中各种脂肪酸之间的添加比例, 从而保证亲鱼的繁殖性能及卵和仔鱼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39.69±0.25) g]为研究对象,探究由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和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组成的混合微藻替代鱼油对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确定混合微藻替代鱼油的适宜比例。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混合微藻,分别替代0、25%、50%和100%的鱼油,制成4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D1、D2、D3和D4),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周。结果显示,随替代比例的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WGR)和饲料效率(FE)呈下降趋势,D1、D2和D3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FE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D4组(P<0.05);肝体比(HSI)在D1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存活率(SR)和肥满度(CF)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混合微藻替代鱼油比例的升高,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D4组显著低于D1组(P<0.05);大菱鲆幼鱼鱼体中C20:4n-6和n-6 PUFA含量显著升高,在D4组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PA、DHA和n-3 PUFA含量随之显著下降,对照组(D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肌肉中C20:4n-6和DHA含量在不同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EPA和n-3 PUFA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肠道脂肪酶活力在D3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胰蛋白酶活力也是在D3组最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1组相比,D3组肠道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活力和补体C3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替代比例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D1组(P<0.05),而肠道中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实验组间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混合微藻替代50%的鱼油并不会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可以提高肠道的消化性能、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配制蛋白水平分别为32.16%、36.13%、39.59%和41.24%的等脂等能配合饲料(分别记为饲料1~4),对初始体重为(10.98±0.28) g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雌体进行池塘养殖120 d,以探究饲料蛋白水平对三疣梭子蟹雌体生长、卵巢发育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蛋白水平对池塘养殖条件下雌体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饲料3组雌体的卵巢指数和总可食率均最高(P<0.05)。饲料4组卵巢中粗蛋白含量最高(P<0.05),3组和4组的肝胰腺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而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则在1组和3组中较高(P<0.05)。卵巢中的总脂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肝胰腺和肌肉中总脂含量均在饲料1组中最高,而饲料2组中最低(P<0.05)。饲料1组和3组肌肉中的总必需氨基酸(∑EAA)和总非必需氨基酸(∑NEAA)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三疣梭子蟹雌体育肥饲料中适宜的蛋白水平约为40.16%。研究表明,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可以提高三疣梭子蟹的卵巢发育和肌肉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时期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肌肉和肝胰腺内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动态变化,选取90 d (第二性征未发育)、140 d (第二性征发育成熟)和180 d (性腺发育成熟)的红螯螯虾,分别测定其肌肉和肝胰腺内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显示,90 d红螯螯虾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P<0.05);而红螯螯虾肝胰腺内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下降。比较不同生长时期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发现,随着日龄增长,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140 d含量最高[(25.69±0.42)%];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呈上升的变化趋势。肝胰腺中SFA含量在 3个生长时期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MUF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140 d含量最高[(37.44±0.59)%],而PUFA含量变化与MUFA正好相反。营养价值评估结果显示,180 d (可上市销售)的红螯螯虾肌肉内必需氨基酸指数(49.96%)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评分模式(31.50%)和全鸡蛋蛋白质模式(43.10%),是较为理想的优质食物蛋白源。由上可知,在不同生长时期,肌肉和肝胰腺中的氨基酸、脂肪酸的主要消耗不同,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生长时期红螯螯虾营养需求、开发红螯螯虾配合饲料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分析了饲料组成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特定生长率(SGR)及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共设4组不同的饲料组成,依次为饲料A(鱼肉糜)、饲料B(鱼肉糜+配合饲料)、饲料C(鱼肉糜+配合饲料+蛏子肉糜)和饲料D(鱼肉糜+配合饲料+蛏子肉糜+桡足类)。实验用银鲳幼鱼的平均体重为4.80±0.11 g,每组饲料设3重复,实验周期为9周。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饲料组成可显著影响银鲳的特定生长率,饲料A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并显著低于其它各饲料组;饲料D组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且显著高于饲料B、C组的特定生长率(P<0.05);但饲料B、C组间银鲳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银鲳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的分析结果显示,4组饲料组成对银鲳肌肉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并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可显著影响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P<0.05)。饲料D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及n-3HUFA含量均分别显著高于饲料A、B和C组(P<0.05),饲料B和C组的PUFA、HUFA及n-3HUFA均分别显著高于饲料A组(P<0.05),但饲料B、C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分析得出,丰富的饲料组成以及饲料中较高的HUFA含量均有利于银鲳幼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5%的花生油、猪油、鱼油和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以商业饲料为对照,进行8周饲喂实验,研究不同脂肪源对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及其肌肉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红螯光壳螯虾幼虾的体长增长率和特定增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增重率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豆油组最高,达到2332.93%,花生油组最低,为1839.50%;豆油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为0.75%。幼虾存活率以豆油组最高(P0.05),达到83.3%,鱼油组较低,仅为56.7%。不同脂肪源饲喂组的肝胰腺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花生油组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为1177.23U/g(prot);淀粉酶活力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鱼油组、对照组、豆油组、猪油组、花生油组;纤维素酶活力以花生油组较高,为61.14U/(gprot()P0.05)。幼虾腹部肌肉中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明显受到饲料中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饱和脂肪酸含量猪油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以花生油组含量最高,豆油组最低;多不饱和脂肪酸则以豆油组含量最高(P0.05)。在各实验组中,豆油组红螯光壳螯虾幼体具有最高的体质量增长率和存活率,较高的肝胰腺指数和肝胰腺消化酶活力,豆油组幼虾腹部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也较高。因此,以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能够满足红螯光壳螯虾幼体的生长需要,获得较好的饲养效果,并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黑斑原肌肉营养成分,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黑斑原种质资源,分析采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境内(N 29°27′58.72″,E 86°54′36.06″)体质量为(158.92±24.10) g的黑斑原肌肉脂肪酸和无机盐组成成分。试验结果显示,黑斑原肌肉(鲜样)中含有16种脂肪酸,其中总饱和脂肪酸8种,总量为1015.7 mg/kg,单不饱和脂肪酸2种,总量为494.4 mg/kg,多不饱和脂肪酸6种,总量为1148.3 mg/kg,必需脂肪酸含量为108.37 mg/kg,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为960.08 mg/kg。黑斑原肌肉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分别为0.40和1.18。黑斑原肌肉中共检出无机盐元素19种,其中K含量最高,为4061.23 mg/kg,V含量最低,为0.01 mg/kg,其中Ca∶P为1∶164,Na∶K为0.33∶1。对黑斑原肌肉中部分无机盐元素进行了风险评估,Zn元素风险指数最大,最大风险指数为16.13%~39.53%,Se元素的风险指数最小,最大风险指数为0.02%~0.03%,所评估的几种无机盐元素风险指数均在安全范围之内。综上,黑斑原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无机盐元素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脂质对中华花龟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体质量(1828±468)g的4龄雌性成体中华花龟随机分成4组,常温饲养在150cm×50cm×50cm的水池中,每组6只,分别投喂饲料中鱼油为豆油替代0%、33.3%、66.7%和100%的饲料,每周投喂2次。饲养1年后,从每组中随机取6只中华花龟,检测肝脏、肌肉、卵巢中脂肪酸的组成。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鱼油比例较高(豆油替代0%和33.3%鱼油组)能促进肝脏和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积累,但豆油替代率对卵巢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积累影响不显著。饲料中花生四烯酸在肌肉和卵巢中大量累积,豆油替代33.3%鱼油组肌肉和豆油替代0%鱼油组卵巢中花生四烯酸占总脂肪酸的含量[(5.26±0.94)%、(1.31±0.04%)]最高,肝脏中花生四烯酸积累较少。豆油替代66.7%和100%鱼油组肝脏中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豆油替代100%鱼油组卵巢中亚麻酸含量最高(P0.05)。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比例升高促进了中华花龟组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积累,抑制了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的积累;当豆油替代33.3%鱼油时,中华花龟肝脏、肌肉、卵巢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与全鱼油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闽东海域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和脂肪酸是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结构物质和能量来源。亲鱼的脂肪和脂肪酸储备影响其繁殖性能和早期仔鱼的发育。为了获知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本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及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了繁殖季节闽东海域野生银鲳亲鱼不同组织的总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亲鱼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含量分别为:35.76%,15.11%,22.07%和22.14%(占组织干重)。极性脂肪占总脂肪的比例在精巢中最高,其次为肝脏和卵巢,在肌肉中最低。性腺从Ⅳ期发育到Ⅴ期,雌鱼卵巢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含量显著增加,雄鱼肌肉极性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中性脂肪中卵巢的20∶5n-3(EPA,2.25~3.87 mg/g)、22∶6n-3(DHA,6.71~13.03mg/g)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17.20~29.64 mg/g)含量最高,极性脂肪中精巢的EPA(0.38~0.27 mg/g)和DHA(3.12~3.59 mg/g)含量最高。性腺中n-3/n-6比值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中。随着卵巢发育,DHA等必需脂肪酸在雌鱼不同组织及同一组织不同脂肪类别之间存在转移现象。研究表明,银鲳亲鱼各组织的总脂肪含量、总脂肪组成及脂肪酸绝对含量(mg/g干物质)具有组织特异性,随着性腺发育,必需脂肪酸总体上表现为由肌肉和肝脏向性腺中转移,且性腺中脂肪酸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性脂肪中。  相似文献   

15.
银鲳亲鱼不同组织的氨基酸及其随性腺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海捕银鲳亲鱼肌肉,肝脏和性腺组织的氨基酸,并分析了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氨基酸变化。结果表明,雄性V期亲鱼精巢中的牛磺酸含量最高(27.8mg/g),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组织,而雄性V期亲鱼氨基酸总量在肌肉中最高(631.4 mg/g),其次是精巢(544.8 mg/g)和肝脏(468.0 mg/g)组织。雌性亲鱼肝脏中的牛磺酸含量(13.7 mg/g)显著高于卵巢和肌肉组织。在卵巢从III期发育到V期过程中,雌性亲鱼肌肉和肝脏中的氨基酸总量在V期下降显著,而卵巢氨基酸总量维持稳定。在总氨基酸的组成上,肌肉中含量高的氨基酸为Glu,Lys, Asp,Leu和Arg;肝脏中含量高的为Glu,Lys, Asp,Val和Leu;精巢中含量高为Glu,Asp, Lys, Arg和Val;卵巢含量高中为Glu,Lys,Leu,Val和Asp。性别和性腺发育阶段对亲鱼肌肉总氨基酸组成无影响。游离氨基酸含量在III 、IV和 V期卵巢中的含量分别为17.7 mg/g ,41.5 mg/g和29.6 mg/g,且其组成随性腺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Kesuhong No. 1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astaxanthin was a newly approved aquaculture variety of ridgetail white prawn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in China, an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nutrient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is new variety is insufficient. Thus, the proximate composition, amino acid and fatty acid profiles were analys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new variety and the wild‐typed prawn in the present study, for its better application of the new variety. I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of the proximate composition, essential amino acid and saturated fatty acid (SFA) of muscle tissue between the wild‐typed prawn and the new variety. However, for the content of some delicious amino acids (Ala and Tyr),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an that in the wild‐typed prawn. Similarly, for some 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ω3 PUFA), such as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and eicosapntemacnioc acid (EPA), it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an that in the wild‐typed prawn. In addition, higher PUFA/SFA ratio and lower ω6/ω3 ratio also improved muscle quality in the new variety.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a promising natural source of ω3 PUFA with high nutritional value, and has strong potential application value in this new variety of E. carinicauda.  相似文献   

17.
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生化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糖类、蛋白质及氨基酸、脂类及脂肪酸)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以期了解胚胎形态发生与营养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糖类总体含量很低.总蛋白与总氨基酸(TAA)的含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在必需氨基酸(EAA)中亮氨酸(Leu)和精氨酸(Arg)的含量较高,而在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含量较高.总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性脂和磷脂的主要脂肪酸均为C16:0、C18:0 、C18:1ω9和C18:3ω3.研究认为:在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糖类主要参与多种特异复合物的合成以及甲壳构建,这些特异复合物在细胞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蛋白质和脂类都是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的结构和能源物质,蛋白质主要在早期被利用而脂类主要在晚期起作用.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6:0,C18:0,C16:1ω7 和 C18:1ω9)主要作为能源物质被消耗而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20:5ω3和22:6ω3)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于构建细胞膜以及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