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养殖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感官、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在0℃、5℃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冷藏初期、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N(CFU/g)的对数值(lgN)分别为5.40±0.17、6.98±0.17、7.38±0.09,TVBN分别为(7.00±1.82)mg.100-1.g-1、(13.00±1.42)mg.100-1.g-1、(29.92±1.75)mg.100-1.g-1。冷藏初期分离获得211株菌株,84.8%是革兰氏阴性菌,出现少量革兰氏阳性菌(6.2%),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细菌(6.6%)、气单胞菌属(14.2%)、不动杆菌属(13.3%)、摩氏杆菌属(11.8%),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变得单一,腐败希瓦氏菌上升趋势明显。高品质期时,0℃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45.8%)和缺陷短波胞单胞菌(13.6%);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37.9%)和假单胞菌属(15.6%)。货架期终点时,0℃、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和59.6%。  相似文献   

2.
养殖大黄鱼加工和冰藏过程中鲜度和细菌类型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对养殖海水以及捕获、加工、流通和冰藏等整个供应链过程养殖大黄鱼的温度履历、感官、化学、微生物的品质监测,评估养殖海水、碎冰和加工过程中大黄鱼细菌卫生状况,分析其在整个过程鲜度和细菌相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海水和碎冰的菌落总数分别为4.99±0.41 lg cfu/g和3.90±0.32 lg cfu/g,大肠菌群数分别为30~450 MNP/100 g和低于30 MNP/100 g;新捕获养殖大黄鱼的菌落总数为3.82±0.38 lg cfu/g,假单胞菌数为3.13±0.58 lg cfu/g,嗜冷菌数为2.82±0.60 lg cfu/g,大肠菌群数为低于30 MPN/100 g;冰藏第18天时TVBN含量为28.62±0.51 mg/100 g,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嗜冷菌数和大肠菌群数分别为6.24±0.06lg cfu/g、6.01±0.25 lg cfu/g、5.68±0.21 lg cfu/g和30 MPN/100 g。养殖海水和新捕获鱼中细菌种类繁多,革兰氏阴性菌分别占其总菌株数的64.9%和56.8%;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其总菌株数的27.0%和42.0%;优势菌群为黏性威克斯菌、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属。加工结束后,假单胞菌(34.9%)、玫瑰小球菌(32.6%)和缺陷短波单胞菌(14.0%)成为主要菌群。冰藏第4天时仅分离出4种不同类型的细菌,腐败希瓦氏菌比例上升明显,冰藏第10天和第18天时,所占比例分别为63.5%和69.1%,是冷却链养殖大黄鱼产品的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2004年3月对大亚湾6个站位表层水异养细菌的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大亚湾表层水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分布和种类组成.结果表明,大亚湾表层水中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范围为7.15×102 ~91.0×102 cfu ·mL-1,异养细菌数量从湾顶到湾口依次减少;表层水中异养细菌的优势种有19种,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优势菌进行鉴定,它们均为革兰氏阴性菌,隶属于10属14种;大亚湾表层水中异养细菌的种类组成以气单胞菌(Aeromonas sp.)、弧菌属(Vibrio sp.)和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sp.)为优势属,舒氏气单胞菌[A.schubertii(DNA group 12)]、最小弧菌(V.mimicus)和荚壳伯克霍尔德氏菌(B.glumae)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本尼登虫是对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危害最大的寄生虫之一。本实验采用十二种渔用杀虫剂对大黄鱼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水温26℃时,处理90min,大黄鱼的半数死亡浓度(LC50)分别是:甲醛500×10-6、氨水200×10-6、过氧化氢1200×10-6、硝酸铵3.5×10-6、敌百虫0.5×10-6、36%醋酸100×10-6、高锰酸钾8×10-6、盐60‰、水烟浸出液290×10-6。对自然感染本尼登虫的大黄鱼进行药浴试验,杀虫效果较好的有:过氧化氢、高浓度盐水、高锰酸钾。  相似文献   

5.
同塘生长差异常常导致鲟养殖产量受损, 而肠道菌群是影响鱼类生长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揭示肠道菌群与鲟科鱼类个体生长差异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对同批次繁育、同条件养殖的生长速率差异大于体重 50%的达氏鳇 (Huso dauricus)和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群体进行了肠道菌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达氏鳇和施氏鲟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在种属间及生长差异群体间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 生长快速达氏鳇群体(LH)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67.0%), 生长慢速达氏鳇群体(SH)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29.5%)和狭义梭菌属 1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 54.2%); 而生长快速施氏鲟群体(LA)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33.5%)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 38.1%), 生长中速施氏鲟群体(MA)肠道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42.6%)、狭义梭菌属 1 (14.3%)和鲸杆菌属(33.0%)。鞘氨醇单胞菌属和梭菌科(Clostridiaceae)细菌是不同生长速率鲟肠道中的主要差异类群。综上可知, 鲟科鱼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具有种属差异性和群体差异性, 鞘氨醇单胞菌属和梭菌科细菌可能是影响鲟科鱼类生长速率的关键细菌类群。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浙江近海浒苔Ulva spp.(Enteromorpha spp.)外生细菌多样性,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16S rDNA测序分析的方法,从舟山朱家尖、宁海国华电厂和奉化南沙3个地区分离到可培养的浒苔外生细菌及其周围海水细菌65株。根据细菌菌落特征和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将分离到的细菌分为26种表型。16S rDNA序列测序比对发现:菌株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赤细菌属(Erythrobacter)、微球菌属(Micr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深海杆菌属(Idiomarina)、Phaeobacter、Roseivirgaj和Silicibacter等23个属相应菌株具有较高同源性。对不同地区浒苔外生细菌进行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研究表明:(1)宁海国华电厂的浒苔外生细菌多样性最丰富,多样性指数为93.98%;(2)浒苔外生细菌与其生活地区密切相关,其群落组成具有地域差异,其优势类群也不尽相同,但均归属于变形菌门。  相似文献   

7.
有益微生物在大海马健康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实验用复合微生物由芽孢杆菌(Bacillusspp.)、红螺菌(Rhodospirillumspp.)、硝化细菌(Nitrobacterspp.)和硫化细菌(Thiobacillusspp.)组成,菌量比例分别为61.5%、27.3%、5.8%和5.4%。向大海马养殖池每10d使用1次,用量5mL/m3,菌液密度(2.0~2.5)×109/mL。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微生物的试验组溶解氧比对照组(不加菌)提高了32.7%,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物含量则分别降低了76.9%、97.1%和93.3%。对照池的浮游藻类优势种为蓝藻、甲藻和隐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量的35.3%、22.3%和19.6%;试验池的浮游藻类优势种为绿藻和硅藻,分别占69.0%和26.8%,其藻类多样性指数比对照组增大了1.2倍。试验池的异养菌增长率为55.3%,而对照池的异养菌增长率达274.6%。试验期间,水温23~26℃,试验组的芽孢杆菌的数量从0.15×103CFU/mL急剧增至55.63×103CFU/mL,但对照组的仍保持在(0.13~0.38)×103CFU/mL的水平。而试验组弧菌数量比对照池的降低了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
冷藏大黄鱼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和验证了用于预测冷藏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鲜度和剩余货架期的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感官、VBN评价和微生物生长动态分析表明,大黄鱼在0℃、5℃、10℃时有氧贮藏的特定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p.)在感官货架期终点菌数NS(CFU.g-1)的对数(lgNS)平均值为6.48±0.14。将获得的假单胞菌在0℃、5℃、10℃的生长实验值用于建立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最大菌数Nmax(CFU.g-1)受贮藏温度的影响不大,在3种温度下lgNmax为7.18±0.031。温度对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延滞时间(Lag)的影响,采用Belehradek方程描述,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1和0.996。获得0~10℃有氧贮藏大黄鱼的剩余货架期(SL)预测模型为:SL=1/(0.093 8T+0.086)2-(7.18-lgN0)/[2.718×(0.009 6T+0.082 8)2]×ln-ln(6.48-lgN0)/(7.18-lgN0)-1(T为贮藏温度,N0为初始假单胞菌数)。用大黄鱼贮藏在3℃和8℃的货架期实测值验证建立的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8.89%和-6.59%,显示建立的模型可以快速可靠地实时预测0~10℃有氧贮藏大黄鱼的鲜度和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9.
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细菌学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鱼体温度变化及细菌总数和主要腐败菌假单胞菌的变化,分析了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活鱼、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超过8℃的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5×104、4.5×104cfu/g和3.3×104、1.4×103cfu/g;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未超过8℃的鱼,细菌总数和假单胞菌数分别为9.6×103、3.8×103cfu/g;冰藏2d、5d后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1.1×104、8.6×103cfu/g和2.4×103、5.6×103cfu/g。并从细菌学角度确定了原料鱼、冰、预冷却、运输、加工是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10.
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家系初孵仔鱼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在良种培育与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利用AFLP标记研究了双亲基因在2个杂交F1家系(HF1和HF2)初孵仔鱼中的传递和分离方式。8对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在两对亲本中分别检出478和446个片段。在HF1中,检出片段包括215条母本特异条带(FSB)、165条父本特异条带(MSB)和98条双亲共有条带(MuB),其中,121条(56.3%)FSB、115条(69.7%)MSB和93条(94.9%)MuB传递给了全部后代,其余片段在后代中发生分离。FSB和MSB分离位点的平均显性表型频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AFLP标记在HF2的传递与分离和HF1相似,只是分离位点的比例较HF1低,而且检出了2个非亲位点。此外,在HF1和HF2中都出现了较高比例的偏离孟德尔定律的分离位点。这些结果表明,大黄鱼♀×黄姑鱼杂交F1初孵仔鱼中同时含有来自双亲的基因;虽然计算结果显示杂交F1在遗传上略偏向于母本,但是父源基因和母源基因没有明显的选择性丢失;母本特异位点多态比例与大黄鱼种内杂交F1相当。研究结果为大黄鱼♀×黄姑鱼杂交F1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冷藏养殖大黄鱼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感官、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对0~10℃冷藏养殖大黄鱼鲜度和货架期进行研究,构建和验证了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结果表明,0~10℃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嗜冷菌数和产H2S细菌数分别为6.64~7.60、6.24~6.96、6.16~6.90、6.14~6.62 lg cfu/g,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分别为27.15~30.12 mg/100g和8.44~10.83 mg/100g。0、5、8和10℃冷藏大黄鱼的货架期分别为17.8±2.5、9.3±1.1、7.0和5.4±1.3 d,并用于构建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用0、3、7℃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验证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相对误差为?6.1%~4.6%,显示该模型可以快速有效预测0~10℃冷藏养殖大黄鱼的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12.
软包装即食醉鱼制品细菌学品质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上海市场常见品牌的软包装即食醉鱼制品感官、理化、细菌学品质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对潜在病原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产品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H和盐分含量分别为43.50%~56.97%,0.93~0.97,6.07~6.73,2.41%~6.63%,差别较大;细菌菌落总数、耐热菌落总数分别是1.8×102~4.2×105cfu/g,38~3 800 cfu/g;厌氧菌落总数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低于10 cfu/g。由细菌总数计数平板分离256株细菌,鉴定残存主要细菌菌群为芽孢杆菌(34.0%)、葡萄球菌(27.3%)、玫瑰小球菌(14.0%),并出现少量的棒状杆菌(5.5%),表明热杀菌强度不足。产品中残存有一定数量的蜡样芽孢杆菌,对其潜在危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黄鱼冷藏期间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以色差值、质构、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感官评分等鲜度指标判断鱼肉品质,并结合肌肉蛋白质中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蛋白质分子量以及粒径分布等蛋白质生化特性指标,分析大黄鱼4 ℃冷藏10天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冷藏期间大黄鱼鱼肉的L*,a*和w值下降,b*值上升;鱼肉咀嚼性、黏着性和硬度下降;TVB-N由(4.42±0.21)mg/100 g增至(38.46±0.87)mg/100 g,并于第8天达二级鲜度标准,感官评分第8天不可接受。冷藏期间大黄鱼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小幅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由(159.36±6.51)mg/g降至(91.99±13.82)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2.27%,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由(33.68±2.13)mg/g降至(17.57±0.70)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7.77%;盐溶性蛋白质的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3.95±0.04)mol/105 g pro降至(1.08±0.13)mol/105 g pro、(1.08±0.04)nmol/mg升至(3.94±0.43)nmol/mg,水溶性蛋白质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4.74±0.17)mol/105 g pro降至(2.66±0.15)mol/105 g pro、(0.21±0.14)nmol/mg升至(2.67±0.25)nmol/mg;盐溶性蛋白质粒径在冷藏第0~8天,由(203.32±5.44)nm增大至(425.40±8.63)nm,8天后降至(317.03±1.20)nm,水溶性蛋白质粒径从(190.80±0.30)nm降至(144.23±1.32)nm;SDS-PAGE电泳证明30 ku左右产生新的蛋白质条带且蛋白质量有一定程度减少。结果表明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生化特性与新鲜度有良好相关性,其中水溶性蛋白质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可控生态精养技术在内陆养殖大黄鱼幼苗,经过166 d养殖,大黄鱼平均体重由0.1 g增至48.1 g,平均体长由1.5 cm增至16.5 cm,饲料系数0.97,存活率44.1%,养殖过程实现零换水,零用药。  相似文献   

15.
在零售市场和生产企业抽取4批真空包装淡腌青鱼,对其感官、化学和细菌学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并对细菌类型和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产品栅栏因子及强度存在差异,盐分含量6.68%~12.06%,平均值(9.36±2.2)%;水分活度值0.75~0.91,平均值0.82±0.07;pH值6.00~6.30,平均值6.20±0.13。栅栏因子种类和强度的不同决定产品品质的差异,感官评价均可接受,过氧化值均值为19.65±8.75 meq/kg,挥发性盐基氮均值为24.50±15.30 mg/100 g,菌落总数均值为4.45±1.15 cfu/g,大肠菌群均低于30 MPN/100 g。从4批淡腌青鱼样品分离到234株细菌,73.9%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其中36.3%是葡萄球菌,31.6%是链球菌,并出现少量微球菌和棒状杆菌;由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不动杆菌、摩氏杆菌和鞘氨醇单胞菌组成较小的细菌菌群约占总细菌群落的18.4%,显示水分活度、盐分含量和pH值等栅栏因子与产品细菌类型和数量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吴文婵 《福建水产》2014,(3):247-250
为比较研究网箱养殖大黄鱼过程中分别投喂软质饲料与鲜杂鱼饵料的养殖效果,2011年5月于福建省马鼻玉井网箱养殖海区,选取平均规格为152 g/尾的大黄鱼,经过60 d的饲养,试验组全投软质饲料,对照组全投鲜杂鱼。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尾平均体重分别为256.9 g、231.3 g,饲料系数分别为2.505、7.306,大黄鱼每增重1 kg所需的饲料成本分别为15元、19.7元,投喂软质饲料进行饲养可节省成本4.7元。结果表明:投喂软质饲料的养殖效果优于鲜杂鱼,存活率更高,更具环保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岱衢族大黄鱼放流增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恢复舟山渔场本地种岱衢族大黄鱼(Pseudosciaenac Focea)资源,2000~2009年进行了岱衢族大黄鱼增殖放流试验。10年间共放流了经过人工繁育的岱衢族大黄鱼苗种1288.0×10^4尾,其中包括标志鱼62680尾。回捕标志鱼1432尾,平均回捕率2.73%。回捕试验结果表明,在岱衢洋进行本地大黄鱼的放流可行,体外挂牌法适合于大黄鱼的标志放流,放流鱼苗不仅可以成活、生长,还能够产卵、增殖并进行洄游;放流使舟山渔场本地岱衢族大黄鱼资源得到显著恢复,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继发细菌感染致死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大黄鱼刺激隐虫病大量死亡的致死原因,从患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病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肝脏中分离细菌,病情程度较轻的鱼未分离到细菌,非常严重的鱼分离到细菌;分离的菌株经纯化后鉴定为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利用纯化后的菌株作回归感染试验,其感染率为100%,死亡率为80%。研究表明患刺激隐核虫病的大黄鱼体内的细菌为继发性感染,是导致大黄鱼大量死亡的致病菌,其感染途径为水→伤口→体内。  相似文献   

19.
GS-MS法分析液熏前后大黄鱼风味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大黄鱼液熏前后的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液熏前后分别检测出58种和81种风味物质,液熏前主要为烃类和酯类化合物,液熏后主要为酚类和酮类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液熏后养殖大黄鱼的风味成分变化较大,风味成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