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体长(10.63±0.20)cm、体重(17.63±0.72)g锦鲤(Cryprinus carpiod)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试验设5个组,分别为正常投喂和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其中循环饥饿投喂组投喂方式分别为:饥饿1 d后投喂3 d、饥饿1 d后投喂5 d、饥饿2 d后投喂3 d、饥饿2 d后投喂5 d,试验水温为(27.0±1.0)℃,试验周期为40 d。试验结果表明:循环饥饿1 d后投喂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投喂的(P0.05),但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相对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推测其补偿生长应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的;循环饥饿2d后投喂的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重率均显著低于正常投喂的(P0.05),而摄食率、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但是否对其生理机能造成伤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的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正常投喂组有所降低,而水分和灰分含量有所升高。因此,循环饥饿1 d后投喂3 d的实际投喂时间较短,且为完全补偿生长,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生长与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选取144尾重量相近的许氏平鲉幼鱼分为4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12尾鱼。将黄芪、当归、红枣、干姜、甘草、白术六种中草药等比例混合后超微粉碎,分别按质量百分数0(对照组)、1%、2%、3%加入到许氏平鲉基础饲料中进行投喂,试验为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许氏平鲉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1%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明显差异(P>0.05),而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及3%组(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许氏平鲉生长和免疫功能有显著提升作用,建议的最适添加量为1%。  相似文献   

3.
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内水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15.24 g±2.9 g)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3种人工遮蔽物的行为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7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800 ind/m3,1 200 ind/m3,1 600 ind/m3),隐蔽物、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许氏平鲉幼鱼(0.50 g±0.02 g)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采用的3种隐蔽物对许氏平鲉幼鱼均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中扇贝笼改造的隐蔽物S1诱集效果最好。2)遮光条件可以提高隐蔽物区域幼鱼的分布率,但与自然光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3)在实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无隐蔽物条件下,低密度组的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中高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终末体重则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隐蔽物的设置显著提高了中、低密度组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P0.05),高密度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换率也有显著提高(P0.05)。4)放养密度和隐蔽物对于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离散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放养密度下,放置隐蔽物的各组幼鱼生长离散均小于未放置组,其中低密度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中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5)3种放养密度下饱食投喂频率为1次/d处理组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饱食投喂频率大于2次/d时,各处理组幼鱼生长离散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体重0.5~5.8 g的许氏平鲉幼鱼,当放养密度为1 200 ind/m3条件时,通过投放人工隐蔽物,选取2次/d的饱食投喂频率,可显著降低生长离散水平,并使幼鱼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旨在为许氏平鲉健康苗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华鲟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实验设4个循环饥饿组(T1:饥饿1 d,饱食投喂3 d;T2:连续饥饿2 d,饱食投喂4 d;T3:连续饥饿4 d,饱食投喂6 d;T4:连续饥饿7 d,饱食投喂8 d)和1个对照组(T0:每天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在水温21.5~25.4℃条件下,T1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超过对照组,表现为超补偿生长;T2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接近对照组,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T1、T2组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T4组实际摄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4个循环饥饿组幼鱼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同时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从饥饿2 d组开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蛋白质含量比脂肪含量下降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在饥饿9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投喂后,除饥饿3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 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投喂频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3d后再经投喂,条石鲷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  相似文献   

6.
饥饿后再投喂对星斑川鲽生长、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饥饿不同时间后再恢复投喂相同时间的方法,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的星斑川鲽[(26.02±0.30)g]的生长、摄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超过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超补偿生长;饥饿10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饥饿15 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未能达到对照组水平,差异显著(P<0.05),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饥饿后再投喂处理对星斑川鲽的体质量、全长、特定生长率、比肝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对总摄食量、平均摄食量、食物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排粪率的影响亦比较明显。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后生长最快,表现出很强的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菊黄东方纯的补偿生长机制,发掘其生长潜力,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体质量(128.23±16.67)g的菊黄东方纯进行饥饿0 d(对照)、5 d(F5)、10 d(F10)、15 d(F15)和随后恢复投喂25 d的处理,分别于饥饿开始前、饥饿结束及恢复投喂结束时进行采样,分析饥饿及恢复投喂对菊黄东方纯生长和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期间,F15组菊黄东方纯的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F5组(P0.05);F10和F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负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F5组和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F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试验鱼的平均体质量、总增重率和总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F5组总增重率和总特定生长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6.68%和34.09%。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试验鱼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受饥饿胁迫,试验鱼体内血糖、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饥饿至15 d时达显著水平(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影响(P0.05)。恢复投喂后,除F15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10组的血清胆固醇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外,各处理组的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菊黄东方纯表现出超补偿生长能力.适当延长投饲间隔或减少投饲次数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28±1)℃水温条件下,以4种循环饥饿的投喂方式饲养初始体重为1.58 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研究其补偿生长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每天投喂,为对照组,第二组投喂4 d后饥饿1 d,第三组投喂2 d后饥饿1 d,第四组投喂1 d后饥饿1 d,4种方式分别以C、R1/4、R1/2和R1/1表示,试验持续60 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的实际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致3个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体重未赶上对照组,而且饥饿时间越长,体重增长率越低。鱼体的蛋白质、灰分含量未受到投喂方式的显著影响,干物质、脂肪和能量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显著下降;肥满度、肝体比、ATP酶、SOD酶活性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也随饥饿时间的增加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0.5m~3玻璃钢桶对平均体质量为(31.3±3.8)g的龙虎斑进行36d的养殖试验以研究不同的饥饿时间对龙虎斑生长和饵料利用的影响。按试验鱼停止投饵0(对照组)、4、8、12、16d后再恢复投喂的方案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的平均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停止投饵4d组高于对照组,停止投饵8、12d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停止投饵16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日增体质量和质量增加率差异显著(P0.05),停止投饵4d组最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停止投饵8d组、停止投饵12d组和停止投饵16d组的日增体质量和质量增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特定生长率差异显著(P0.05),停止投饵4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停止投饵8d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停止投饵12d组和停止投饵16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饥饿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食物转化率差异显著(P0.05),停止投饵4d组和停止投饵8d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停止投饵12d组的食物转化率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停止投饵16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停止投饵4d组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停止投饵8d组和停止投饵12d组具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停止投饵16d组不具备补偿生长能力,停止投饵4d组、停止投饵8d组和停止投饵12d组主要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的方式达到补偿生长。因此,适度饥饿后再投喂以提高食物转化率的方式可以作为龙虎斑有益的养殖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循环投喂模式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体成分组成、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其中包括5个处理:C(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持续投喂);S2F4组(饥饿2 d,投喂4 d);S4F8组(饥饿4 d,投喂8 d);S8F16组(饥饿8 d,投喂16 d);S12F24组(饥饿12 d,投喂24 d),实验时间72 d。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显著高于循环投喂各组(P<0.05)。对照组和S2F4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末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而能量消化率与S12F2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组(P<0.05)。S4F8组半滑舌鳎幼鱼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S12F24组(P<0.05),对照组饲料转化率低于S2F4组和S12F24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体成分组成中,蛋白含量随饥饿、投喂周期的延长而下降,S2F4组和对照组半滑舌鳎的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S2F4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对照组的摄食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S2F4组的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在循环投喂模式下,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能力,S2F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在较长的周期性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会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艺峰  林霞  关文静  陈芝丹 《水产科学》2007,26(11):597-600
试验设3个饥饿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研究花鲈在短期周期性饥饿下的补偿生长。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饥饿处理下的花鲈具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再投喂下的干物质摄食率(F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但饲料效率(FE)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花鲈在短期周期性饥饿下的补偿生长通过提高摄食率实现。花鲈在补偿生长期间的生长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投喂时间为对照组50%的条件下,周期性饥饿7 d(SR77)和周期性饥饿2 d(SR22)组平均特定生长率达到对照组的70.0%。  相似文献   

12.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为查明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仔、稚鱼消化酶活性随日龄的变化过程,探讨消化酶的发育特性与饥饿的影响,以其初产仔鱼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实验组,分别在1、2、3、4、5 d时开始初次投喂(即C、D1、D2、D3和D4组)和完全不投喂(S组)。结果显示,仔鱼前期的许氏平鲉消化酶的比活力波动较大,进入仔鱼后期(22 d后),消化酶比活力逐渐稳定;而总活力在仔、稚鱼阶段均不高,变化不显著,进入稚鱼后期后(26 d后)随日龄显著升高;存活的各实验组仔、稚鱼消化酶活力在相同日龄时差异并不显著,但由于前期的饥饿,实验结束时D2、D3组仔稚鱼的全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C、D1组。结果表明,延迟投喂时间对许氏平鲉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生长后期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22~26℃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投喂对白斑狗鱼(Esox lucius)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饥饿14、21、28、35、42 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正常投饵,在投喂后以7 d为一个生长阶段,比较各处理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系数,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白斑狗鱼的总体重损失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各饥饿阶段体重损失率呈下降的趋势;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后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在恢复投喂后的第35天,S14组(饥饿14 d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后的摄食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性升高(P<0.05);饵料系数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在第14天时,S42组(饥饿42 d组)的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饥饿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饥饿处理组,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呈显著性下降的趋势(P<0.05),饵料系数呈升高的趋势,其中S14组在第35天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摄食率升高和饵料系数下降是饥饿再投喂白斑狗鱼增重率显著上升的原因,且这种生长倾向随着恢复投喂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亚东鲑幼鱼的补偿生长,采用循环水系统设备,将平均体质量(5.48±0.46)g的幼鱼放在长方形平列槽中,保持溶解氧6.5~8.5mg/L,水温14~16℃,通过饥饿0(对照组)、7、14、21d和28d处理,随后分别恢复投喂49、42、35、28d和21d,每个处理组100尾幼鱼,并设置3个平行。试验结果表明,饥饿7、14、21d组的平均体质量生长率和体长增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饥饿28d组出现负增长;肝体指数随着饥饿时间加长依次增大,但饥饿7、14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肥满度依次减小,饥饿7、14、21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7、14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饥饿21、28d组(P0.05),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14、21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饥饿21、28d组(P0.05)。由此可知,亚东鲑幼鱼属于部分补偿生长和不能补偿生长两种补偿生长类型,可能是代谢滞后假说和食欲增强假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乌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的最佳开口投喂时间,在实验室内对肠道贯通后的仔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天数(1、3、5、7、9、11)的延迟首次投喂试验,探讨了仔鱼全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仔鱼在饥饿条件下初次摄食率在饥饿第5天开始下降,即时病死率在饥饿第1天出现,初次摄食率随饥饿天数的延长而降低,而即时病死率增加。恢复投喂后,全长和体质量的增长值在5 d内与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第7—11天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仅在饥饿9 d和11 d后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在所有饥饿天数下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都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合上述结果,建议乌江中华倒刺鲃仔鱼首次投喂的最佳时间在肠道贯通时。  相似文献   

17.
哲罗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平均初始体重为80 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其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4组鱼分别被饥饿1周、2周、3周、4周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正常投喂作为对照,分别用S1、S2、S3、S4、C表示。实验结果显示:饥饿过程中各饥饿组鱼体重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饥饿结束时S2、S3、S4组鱼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S1、S2、S3组鱼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组鱼体重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期间除S1组外其他饥饿组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饥饿过程中,其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恢复投喂后逐渐上升,其中S1、S2、S3组在各自恢复投喂后5 d、9 d、12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S4组则在其恢复投喂后24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导致鱼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组鱼躯干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躯干灰分含量除S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哲罗鱼饥饿1~3周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4周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组鱼对食物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表明哲罗鱼恢复生长中出现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水平和食物转化率共同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水温21.8~25℃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8.87±0.16)g的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放养在50cm×50cm×100cm网箱中,饥饿0(S0)、3(S3)、6(S6)、9(S9)和12d(S12)后分别投喂30d、27d、24d、21d和18d,每组3个重复,测定其体质量、肥满度、脏体指数、肝体指数、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及全鱼和肝脏主要生化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幼鱼体质量逐渐降低,各饥饿组鱼体质量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S3组体质量、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S0(P0.05),S6与S0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9与S12组未能达到S0水平(P0.05)。S3组食物转化率(FCE)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S9、S12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饥饿状态下,各饥饿组鱼肝体指数与脏体指数显著小于S0组(P0.05));恢复投喂后各组肝体指数、脏体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水分与粗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饥饿6d后,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饥饿12d时粗脂肪含量比饥饿前降低了19.33%(P0.05)。恢复投喂后,各试验组间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S9和S12组中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S0组(P0.05)。  相似文献   

19.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在20.3~24.8℃条件下分别饥饿0 d、4 d、8 d、12 d和16 d后恢复投喂16 d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体质量损失率显著增大;肝体指数变小,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粗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饥饿后期下降速率降低,各饥饿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饥饿前期下降缓慢,饥饿4 d、8 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后期下降明显,饥饿12 d、16 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比能值不断下降,除饥饿4 d组外,各饥饿组与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鱼体生化组成和鱼体比能值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处理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饥饿4 d、8 d组翘嘴鲌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2 d、16 d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23.7℃~31.2℃条件下,将初始体重约为31.65g的新吉富罗非鱼(NEW 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饲养在12只直径1.0m的圆形不锈钢桶中,每桶20尾,采用4种不同投喂模式饲喂47d:A组(每天投喂,对照组)、B组(隔天投喂)、C组(隔1d投喂3d)和D组(隔1d投喂5d),研究了不同投喂模式对新吉富罗非鱼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D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包括对照组)(P<0.05),达到164.76%;B、C、D组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D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都达到70%以上。B组和C组新吉富罗非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而D组显示了超补偿生长效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饥饿后食欲增强,摄食量增加实现,但饲料效率的提高对补偿生长也有一定的贡献。研究结果为罗非鱼的科学养殖及其补偿生长效应在生产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