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鲟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实验设4个循环饥饿组(T1:饥饿1 d,饱食投喂3 d;T2:连续饥饿2 d,饱食投喂4 d;T3:连续饥饿4 d,饱食投喂6 d;T4:连续饥饿7 d,饱食投喂8 d)和1个对照组(T0:每天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在水温21.5~25.4℃条件下,T1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超过对照组,表现为超补偿生长;T2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接近对照组,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T1、T2组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T4组实际摄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4个循环饥饿组幼鱼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同时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从饥饿2 d组开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蛋白质含量比脂肪含量下降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正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隶属鲤科、鱼句亚科、铜鱼属,是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有关圆口铜鱼的野生亲鱼繁殖、驯养及捕捞野生鱼苗驯养已有报道,而关于其子二代的苗种培育尚未有报道。本文通过蓄养圆口铜鱼自繁仔鱼早期培育的总结,旨在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3个年龄(0.5、3和16龄)的养殖中华鲟(摄食鲟鱼饲料)和28龄野生洄游亲鱼肌肉和肝脏中14种常规脂肪酸相对含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龄中华鲟肌肉和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32.8%~38.7%及30.6%~46.9%),以18:(n-9)为主;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16:,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20:(n-6)和18:(n-6);20:(n-9)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小,20:(n-6)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28+洄游中华鲟肌肉中18:(n-9)、20:(n-6)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于养殖鱼,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低.养殖中华鲟肌肉中16:高于肝脏,28龄野生鱼则肌肉中低于肝脏.通过系统聚类,0.5+与16+中华鲟肌肉和肝脏中脂肪酸舍量最为接近,0.5+与3+鲟较为接近,其中鱼的营养状况起主导作用,年龄差距起辅导作用.比较结果提示:在人工养殖中华鲟时,有必要在其饲料中添加适量含18:(n-9)MUFA的植物油或投喂富含18:(n-9)鲤、鲫鱼可能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ienoti)苗种培育的适宜投喂策略,实验采用5×2双因子设计,通过8周的养殖投喂,研究投喂水平(1%、2%、3%、4%和5%)和投喂频率(2和3次/d)对圆口铜鱼幼鱼[初体重(4.91±0.11) g]生长、体成分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圆口铜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饲料效率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而递增,但在投喂水平达到3%后趋于平稳。鱼体肥满度和脏体比随投喂频率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当投喂水平不超过3%时,3次/d投喂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2次/d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全鱼的水分则显著下降。投喂水平对肝脏胰蛋白酶和脂肪酶具有显著影响,当投喂水平超过3%时,投喂水平升高显著降低了肝脏胰蛋白酶的活性,而在3次/d投喂组,肝脂肪酶随投喂水平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投喂水平、投喂频率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圆口铜鱼前肠消化酶均无显著影响。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圆口铜鱼肝脏脂肪蓄积逐渐增多,并诱发脂肪肝,且在同一投喂水平下,3次/d组的脂肪肝症状较2次/d组的症状轻...  相似文献   
5.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种大型的海淡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  相似文献   
6.
达氏鲟的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雪报  倪勇  饶军  唐大明 《水产科技情报》2012,39(5):251-253, 257
达氏鲟为极危级(CR)物种,近年来野生资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因此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从种群生态、形态学、遗传学和人工养殖等方面较全面地总结了达氏鲟的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调查研究表明,达氏鲟的生存空间已经极为缩小,达氏鲟DNA的多样性有丢失的倾向,水平最低,禁捕、保护栖息地、放流补偿等是恢复达氏鲟资源的有效措施。同时指出了达氏鲟人工增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隶属鲤科、鮈亚科、铜鱼属,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为河流洄游性鱼类,现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中游攀枝花以上江段和雅砻江干流的下游。本文总结了2014-2016年驯养圆口铜鱼在不同水温的繁殖效果,旨在服务于生产实践。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来源与选择系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  相似文献   
8.
利用显微电子成像技术对长鳍吻(Rhinogobio ventralis)胚胎发育和仔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显示,长鳍吻卵子的卵径为1.7–1.9 mm、卵膜径为6.6–7.0 mm、卵粒质量为0.0059–0.0077 g,精子的寿命为96.56–119.12 s、激烈运动时间为25.43–31.43 s。长鳍吻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8个阶段,在水温为17.6–18.3℃流水孵化条件下,其受精卵历时56 h孵化出膜,在水温为18.5–22.0℃的条件下,长鳍吻仔鱼的卵黄囊在5日龄时基本消失,6日龄时完全消失,进入后期仔鱼阶段,30日龄的长鳍吻仔鱼鳍条基本形成,鳞片开始形成,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MS-222对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幼鱼的麻醉效果,在14~15 ℃的水温条件下,进行了不同MS-222浓度、不同空气暴露时间和连续浸浴对幼鱼复苏时间、复苏率和存活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MS-222的浓度不仅与长鳍吻鮈幼鱼的麻醉程度有极大关系,还与鱼体的入麻时间呈正相关,与复苏时间呈负相关,MS-222对幼鱼的有效浓度为80~140 mg/L。(2)幼鱼的呼吸频率在低度麻醉阶段显著上升,深度麻醉时急剧下降,最后呼吸停止,进入死亡阶段。(3)进入M4期后的长鳍吻鮈幼鱼,当空气暴露时间在6 min之内时,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当暴露时间在6~12 min时(不包括12 min),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暴露时间≤8 min时,复苏率均为100 %;当暴露时间达到10 min时,复苏率降为66.7 %;暴露时间达到12 min时,复苏率为0。(4)进入M4期的幼鱼在10~20 mg/L的MS-222溶液中可全部复苏至正常状态,而在30~50 mg/L的MS-222溶液中只复苏至F3期,在相应浓度(10~50 mg/L)的MS-222溶液中持续浸浴12 h后,存活率均为100 %,但在60 mg/L的MS-222溶液中只能复苏至F1期,并在2 min左右死亡。  相似文献   
10.
达氏鲟常见的鱼病有烂鳃病、肠炎病、肤霉病、腹胀病、腹水病和心外膜囊肿病等,但蜕皮病尚未见报道,现报告如下. 1 治病过程 2011年5月12日上午巡池时,养殖员发现本站C区8#玻璃钢盆有较多的达氏鲟头部发白(如图版).仔细观察并比较临近的池子发现,虽然正值投喂时间,但病鱼吃食不积极,游动比较频繁.我们立即捞取患病鱼检查,发现头部吻端和一侧皮膜蜕去呈白色,蜕皮处有充血细线,但没有水霉附着(该区大部分池密度不大近几个月没有动池,可排除受伤的原因),体表及鳃部并无明显异常,镜检未见炎症病灶和寄生虫或菌丝体.初步分析头部的蜕皮应该类似于真菌性皮肤病,使用抗生素应有效.考虑到患病鱼较多,患病部位比较光滑,以及可能相互传染,涂抹软膏效果不一定好,我们决定采取就近移池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