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渤海区分布的硬骨鱼类鱼卵几乎涵盖了所有鱼卵生态类型。本研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技术对近年来黄、渤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期间采集的15种不同生态类型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以阐明其亚显微结构并总结提炼可用于鱼卵形态分类的特征,同时将相应鱼种产卵场环境因子引入到卵膜形态特征的认识中,以揭示其生境适应性。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类型或不同鱼种卵膜形态不尽相同,浮性鱼卵和口含鱼卵卵膜较薄,沉性鱼卵和具卵膜丝鱼卵卵膜较厚;浮性鱼卵卵膜表面壁孔密度、卵膜外表面呈现的蚀刻或特殊结构以及受精孔形状类型,沉性鱼卵卵膜黏膜层表面结构、受精孔形状类型,具卵膜丝鱼卵卵膜丝数量、着生位置及受精孔形状类型,口含鱼卵受精孔区形状及周边附着丝数量等均可用于鱼卵形态分类。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结构差异与鱼种系统分类地位、产卵场环境和地理分布区相关联。鱼卵卵膜表面结构可以作为区分鱼类科或属的性状,卵膜壁孔密度、表面呈现的蚀刻或奇异结构是鱼卵形态分类的重要依据;受精孔结构则一般具有物种特异性。卵膜结构与厚度可反映鱼卵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而卵膜表面的许多特殊结构和装饰被认为是鱼卵应对产卵场环境的保护和适应性策略。本研究将为黄、渤海区硬骨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个体发生和鱼卵形态分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天津大银鱼受精卵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对天津大银鱼受精卵的卵表面进行了观察,根据观察结果,描述了大银鱼受精卵的胚孔、卵膜丝、卵膜表面的形态特征,讨论了这些形态特征在大银鱼受精过程中的功能及胚胎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曼氏无针乌贼的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卵子发生、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根据细胞大小、胞核形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卵母细胞期、成熟期和退化吸收期4个阶段,并阐述了各期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特征。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过程具有种的特异性,大约孵化出膜12 d的乌贼可见有卵原细胞,此后进入增殖期。卵母细胞属于典型的滤泡型,发育过程中同时存在同步性与异同步性;卵母细胞无初级卵膜,只有次级卵膜和三级卵膜,次级卵膜由滤泡细胞分泌,三级卵膜由输卵管腺、缠卵腺以及墨囊分泌物共同构成。通过对卵巢的外观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发育划分为6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鉴别在南黄海海区(33°49'N,122°10'E)采集的附着在海藻上的鱼卵种类,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遗传学方法开展了综合鉴别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卵呈微扁圆形,卵径1.95~2.38mm,粘着沉性;卵黄间隙较窄,卵黄囊呈乳白色,无龟裂;卵膜平滑,在其表面有5~7根细长角质管状卵膜丝;多油球数不定(4~145),油球径0.05~0.50mm,油球在卵黄囊中的位置随不同发育时期而不断发生变化;胚体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特征符合颌针鱼目鱼卵的特征.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鱼卵受精孔明显,位于动物极的卵膜丝之间,外缘孔径12.3μm;卵膜壁孔不明显,在卵膜表面有大量颗粒状突起,密度约为50ind·100μm-2.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鱼mtDNA Cyt b基因片段序列之间无差异,遗传距离为0,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间差异达18.72%~21.3%,遗传距离在21.9%~26.4%之间.NJ分子系统树的聚类结果也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序列聚为一支,它们共享一个单倍型,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分为两大支,其亲缘关系较远.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该鱼卵为沙氏下(鱵)鱼卵.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活体观测、拍摄了狭鳕受精卵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详细描述记录不同发育时相胚胎的形态特征、发育时间等。选取6个发育期(未受精、细胞分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胚体发育期、将孵化前期)的照片,利用Image J软件测量不同发育期的卵径,以探讨狭鳕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径的变化。此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4个胚胎发育期(未受精期、2细胞期、原口关闭期、孵化前期)受精孔及卵膜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狭鳕产浮性分离卵子,卵膜单层、透明光滑,卵黄均匀,无油球,卵径1.45~1.58 mm。在水温(6.3±1.24) ℃,盐度34时受精后约1 h胚胎形成,24 h后进入囊胚期,61 h后进入原肠胚期,134 h后进入器官形成早期,161 h后心脏开始跳动,319 h后开始孵化。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狭鳕卵子的直径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亚显微观察显示,狭鳕受精孔为Ⅱ型,受精孔前庭平坦,但受精孔孔道较长。未受精时,受精孔开放,卵膜上多皱褶,卵膜壁孔不明显;2细胞期时,受精孔被卵周液分泌物阻塞,卵膜皱褶减少,卵膜壁孔明显;原口关闭期时,受精孔呈半开放状态,卵膜褶皱增多,卵膜壁孔不明显;即将孵化期时,受精孔完全塌陷,卵膜表面十分粗糙,卵膜壁孔明显。由此可见,狭鳕卵子卵径、受精孔和卵膜结构的动态变化都与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紧密相关,其对提高卵子受精率、卵子在海底正常发育和散布,卵子发育过程中防止多精受精和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瓦氏黄颡鱼卵呈近似圆球形、浅油黄色,为沉性卵,卵球极柔软.具有二层卵膜,内层薄而透明,卵径平均为1.67mm,外层厚且遇水后产生很强粘性而附着在异物上.卵受精后吸水膨胀,卵直径达2.14mm.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4.85~5.35mm,出膜后第3~4天开始摄食,10~12天各器官发育完善,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基本与成鱼相同.  相似文献   

8.
使用扫描电镜对牙鲆、大菱鲆和条斑星鲽的精子和卵子表面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结果表明,3种精子形态结构在核前凹陷位置、精子头部形状、中段线粒体数及鞭毛长度4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种卵子表面形态结构中,牙鲆和大菱鲆比较相似,而条斑星鲽成熟卵子壳膜具有4点特异性:外表面粗糙、有点状和斑块状突起、网纹较深;壳膜上微小孔孔径差距大;卵膜厚度最厚为(3.87±0.24)μm,约为牙鲆和大菱鲆卵膜厚度的2倍;受精孔的管道螺旋层为4~6层,约为前两者的1/2。条斑星鲽与牙鲆和大菱鲆的精卵表面形态结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正1鳜胚胎发育鳜的受精卵为淡黄色、透明、半浮性、微粘性、具有油球、透明并有光泽。卵径1.60~1.80mm;受精后卵膜膨胀出现卵周隙,此时卵膜直径为1.95~2.20mm。卵黄囊内有一大油球(直径约为0.5mm)和数个小油球。卵黄端位,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水温为(25±0.5)℃之间时,根据其受精卵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和特点,可将其胚胎发育划分为以下15个主要时期。胚盘期:受精后1h30min,开始吸水膨胀,原生质向动物极集中形成胚盘。  相似文献   

10.
金乌贼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孵化条件下金乌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刚产出的卵子,均重0.99g/粒(n=100),长轴为11~24mm,短轴为8~15mm,卵黄如鸡蛋状,梨形,长径5~6mm,短径3~4mm,外包三级卵膜。三级卵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一个柔软-定形-缩小-膨大的变化过程。受精卵在20~25℃水温下孵化,经过26d幼体陆续脱膜孵出。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金乌贼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细胞分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器官发育期、出膜期5个典型时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眼的形态变化比较大,且经历一个无色、红色再到黑色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太湖新银鱼周年生长计算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生活在北京水体中的太湖新银鱼进行了生长测定和计算,其结果:1.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W=4.166×10~(-6)L~(2.0(?))。2.全长生长和体重生长方程L_t=80.0783[1-e~(-0.2695(t-0.2486))、W_t=1.7074[1-e~(-5.2695(t-0.2486))]~3。3.全长增长以2月龄增长最大,体重增长以4—5月龄增重最大。4.分析了全长和体重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  相似文献   

12.
太湖短吻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rt是太湖中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为了探索这一银鱼秋季能否产卵和孵出仔鱼,作者曾于1975年秋季在太湖进行人工授精和孵化实验研究。结果共孵出仔鱼543尾;此外,还固定了各胚胎时期的发育卵465粒。通过孵化材料,联系到亲鱼在生殖时期需要得到保护,因而建议每年10月8日至24日限制或禁止使用银鱼渔具捕捞,使之能够正常产卵,以达到天然鱼类的增殖和合理利用银鱼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巢湖太湖新银鱼寄生虫调查和食物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11月在巢湖5个采样点分别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了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n)的寄生虫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食物组成等指标。结果显示:巢湖的太湖新银鱼感染的寄生虫是双线绦虫,感染率8月份为(57.14±53.45)%,9月份为(66.67±47.76)%,两月平均感染率为(65.22±48.15)%;感染强度8月份为(0.71±0.76)个/尾,9月份为(1.59±1.80)个/尾,两月平均感染强度为(1.46±1.71)个/尾。桡足类是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在8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66.32±11.85)%,出现率为100%;在9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57.86±31.00)%,出现率为87.18%。  相似文献   

14.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五强溪水库设置6个采样点,采取灯光诱捕方法,调查太湖新银鱼的资源量和时空格局分布。在五强溪水库周年均能捕到银鱼,平均体重最小0.02 g、最大1.15 g。春群在9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多(1 689尾),4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少(仅24尾);秋群在2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多(2 532尾),11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少(135尾)。春群和秋群资源量在时间上无显著差异。6个采样点春群和秋群的出现率均达88.68%,各采样点分布不均,非网箱养殖区比养殖区银鱼资源量丰富。五强溪水库银鱼资源量限制的主要因素是饵料保证程度不高,对肉食性鱼类翘嘴鲌、鳜、鳡、乌鳢等捕捞力度不够,以及过度捕捞和滥用密网捕捞。合理利用银鱼资源的措施包括禁止在繁殖高峰期(3-5月,9-11月)捕捞银鱼、禁止使用密眼网(网目小于2~3 mm)捕捞、控制捕捞强度和划定繁殖保护区。  相似文献   

15.
乔氏短吻银鱼[Salangichthys(Neosalanx)jordani Wakiya & Takanasi]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湖泊中,辽宁省铁甲水库有其陆封型种群。为探索其人工增殖途径,1986年春在铁甲水库进行了该银鱼的人工孵化试验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太湖大银鱼生长与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成德 《水产学报》1985,9(3):275-287
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Abbott)为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为了合理利用太湖银鱼资源和探讨湖泊鱼类构成“小型化”问题提供参考,在1981年2月至1982年2月研究了太湖大银鱼的周年生长与食性,主要结果如下:大银鱼全年在太湖生长发育,属一年生的定居性小型鱼类,其生长较为迅速,经7个月平均体长可达到110毫米;大银鱼为肉食性鱼类,幼鱼阶段摄食枝角类与桡足类,成体在太湖中主要以湖鲚和太湖短吻银鱼等为食.为提高太湖银鱼产量和合理利用资源,建议大银鱼的起捕规格由全长40毫米提高到60毫米(体长约为52.4毫米)。  相似文献   

17.
太湖敞水区鱼类种间关系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圣法 《水产学报》1998,22(1):44-48
太湖敞水区鱼类群落组成,除人工放流的种类外,河湖洄游性鱼类已基本消失,以湖鲚、银鱼、虾类和小型鲤科鱼类种群占绝对优势。8种优势种种间协调系数显示,湖鲚、银鱼类,白虾,似鲚、九州稣箴等相互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太硝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之间除产卵期有先后外,时空分布和食饵对象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太湖中大银鱼_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夏德全 《水产学报》1999,23(3):254-260
利用RAPD技术对太湖中的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寡齿新银鱼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共在太湖中的6个采样片采到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样品,在两个采样片得到了寡齿新银鱼的样品。结果表明,太湖中不同水域的三种银鱼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三种银鱼中,大银鱼的遗传相似性指数显示最大,太湖新银鱼的次之,寡齿新银鱼的最小,说明大银鱼的遗传变异性最小,寡齿新银鱼的最大,太湖新银鱼的遗传变异性界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9.
太湖产乔氏短吻银鱼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开翔 《水产学报》1984,8(2):161-170
本文阐述了乔氏短吻银鱼受精卵的发育与孵化过程,并联系其胚胎发育的形态生态特点,建议保护产卵基质——沉水植物,以增殖银鱼。同时认为,以活卵为材料,向某些水库和内陆湖泊移殖这种经济鱼类是有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Changes in mean trophic level (MTL) of catch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reflect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fisheries on aquatic ecosystems because this measure represent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fished species across the trophic level spectrum. In this study, fisheries data from six important freshwater lakes at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reach of Southern China from 1949 to 2009 were used to evaluate changes in catch MTL. After fishery markets opened at 1985, fish catch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ll the lakes. Lakes Poyang and Dongting, which were dominated by omnivores and connected to the Yangtze River,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catch MTL before and after 1985. Catch MTL in lakes Taihu and Hongz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e to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pelagic zooplanktivorous. Catches in Lake Chaohu were dominated by zooplankton‐feeding lake anchovy, Coilia ectenes Temminck & Schlegel and icefish, 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 while Lake Donghu was dominated by phytoplanktivorous carps. Due to low biodiversity, catch MTL of these two lak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1985. Both fisheries‐based and human activities‐based drivers influenced the structure and catch MTL of fisheries in Chinese freshwater l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