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1996 ̄1997年2年中在太湖6个水域采集到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reganius)和寡齿新银鱼(Neosalanx oligodontis)并发现其中有2个样品的RAPD图谱与其它样品的图谱有很大差异,进一步DNA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样品不属于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其它种银鱼,表明太湖中可能存在5种银鱼。  相似文献   

2.
1996~1997年 2年中在太湖 6个水域采集到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mpnius)和寡齿新银鱼(Neosalanx oligodontis),并发现其中有2个样品的 RAPD图谱与其它样品的图谱有很大差异,进一步的DNA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样品不属于大银鱼、太湖新银  相似文献   

3.
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组织内氨基酸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林信伟 《水产学报》1992,16(1):71-74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和寡齿新银鱼(N.oligodontis Chen)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湖泊,为重要经济鱼类。目前,有关银鱼种群生态与生长特性、生物学特性、生殖发育及移植引种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银鱼鱼休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是对这两种银鱼肌肉及寡齿新银鱼整体的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并初步比较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移植成功的多个实例说明,前者的潜伏其明显短于后者,其原因在于大银鱼怀卵量较多,又由于其个体较大,形成的资源量大大超过太湖新银鱼,因而理应成为国内银鱼移植(尤其是向北方移植)的首选种类。  相似文献   

5.
朱振东  张伯昌 《内陆水产》1997,22(11):26-27
于1990年-1993年二次对梁子湖银鱼种类进行调查,首次系统地报道了梁子湖的银鱼种类,即短时间银鱼、近太湖新银鱼,寡齿新银鱼。其中优势种群是近太湖新银鱼,其次是寡齿新银鱼。对所调查的三种银鱼进行了初步统计学处理,并就其资源演变与资源增殖保护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营养成分分析熊传喜,杨干荣,王宝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目前,某些银鱼已成为我国优质的增殖对象。对银鱼的生物学特性、引种、种群生态以及增殖等方面的研究报告较多,但对银鱼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价值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对...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形成后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浮游动物食性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成为了库区优势种。为探究三峡库区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规律,2019年1-12月,每月下旬在三峡库区小江6个采样断面使用银鱼捕捞专用拖网进行了调查,应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测度太湖新银鱼种群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9年太湖新银鱼在三峡库区小江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时间动态上,太湖新银鱼种群生物量的周年变化为先升后降,3月开始迅速增长,在4月达到最高值(2080.08 kg/km2),随后逐步下降,7月捕捞旺季过后,生物量明显下降;空间分布上,太湖新银鱼春季繁育的稚幼鱼最先出现在上游的渠口和养鹿断面,之后下移,主要集中在高阳断面(867.16 kg/km2),其次是黄石和双江断面,而长江断面太湖新银鱼分布最少。研究表明,太湖新银鱼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由种群繁殖特征及库区水文情势决定,其种群在4月快速增长,与小江5月蓝藻密度急剧上升可能存在关联。建议在种群快速增长前,对三峡库区小江太湖新银鱼的繁殖群体进行捕捞,尤其是在3月的渠口和养鹿断面,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淤泥湖两种新银鱼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淤泥湖两种新银鱼:近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pseudotaihuensis)和寡齿新银鱼(Neosalanx oligodontis)的食物组成、食物出现频率、摄食强度及肠长与全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太湖新银鱼的食物种类共有12属,其全长(L)与肠长(x)的回归方程为:L=0.4708+2.0001x(r=0.9744);寡齿新银鱼的食物种类有7属,其全长与肠长的回归方程为:L=-0.6446+2.6002x(r=0.9227)。桡足类和枝角类是这两种新银鱼的主要食物,浮游植物仅在某些月份摄食,且生物量很小。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水库移植太湖新银鱼综合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6年起,广东省已在20多座水库移植了太湖新银鱼,初步成功的2座,已监测到银鱼的10座。太湖新银鱼适宜在广东省水库适宜生长,且生长良好。对移植操作技术,影响移植效果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提出了移植后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太湖新银鱼胚胎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帼英  刘玲 《水产学报》1990,14(4):357-358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我们以胚胎细胞制取染色体标本,进行了太湖新银鱼春季群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3种银鱼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峡库区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短吻间银鱼(Hem isalanxbrachyrostralis)共78尾个体的Cyt b基因全序列(1141b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16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4%,其中13个为简约位点。大银鱼的32尾样本有6个单倍型,太湖新银鱼32尾样本有5个单倍型,短吻间银鱼14尾样本中有3个单倍型。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和短吻间银鱼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804±0.032,0.671±0.061,0.385±0.149;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00146±0.00009,0.00228±0.00024,0.00067±0.00026。3种银鱼群体的遗传距离在0.12461~0.23796之间,净遗传距离在0.12274~0.24418之间。基于Cyt b基因序列,利用K imura-2模型构建的NJ树表明:大银鱼与太湖新银鱼种群的亲缘关系最近,两者与短吻间银鱼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3种银鱼的遗传多样性低。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高邮湖大银鱼、太湖新银鱼野生资源状况,利用线粒体DNA Cytb和COⅠ基因序列,对高邮湖大银鱼、太湖新银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大银鱼Cytb基因序列全长1141 bp,其中多态性位点14个,共定义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71±0.031和0.00172±0.00019,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630 bp,其中多态位点5个,共定义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47±0.041和0.00202±0.00019,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太湖新银鱼Cytb基因序列全长1141 bp,其中多态性位点13个,共定义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09±0.078和0.00094±0.00027,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630 bp,其中多态位点2个,共定义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232±0.085和0.00038±0.00014,呈现低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Tajima′s D和Fu′Fs中性检验值为负值,且歧点分布曲线呈单峰型,表明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研究结果表明,应通过多种措施加强高邮湖银鱼种质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3.
十三种银鱼卵膜丝形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玉玲 《水产学报》1990,14(1):44-49
卵膜表面具卵膜丝为银鱼的重要特征。本文记述了十三种银鱼卵膜丝在胚极、侧面及对极的形态特征。其中 4种为首次记载;6种有补充修正。同时讨论了前人的工作。初步按卵膜丝结构把卵膜丝形态归纳为密致、稀疏直丝、稀疏弯丝、稀疏角丝和短线辐射五个型。  相似文献   

14.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五强溪水库设置6个采样点,采取灯光诱捕方法,调查太湖新银鱼的资源量和时空格局分布。在五强溪水库周年均能捕到银鱼,平均体重最小0.02 g、最大1.15 g。春群在9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多(1 689尾),4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少(仅24尾);秋群在2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多(2 532尾),11月捕捞到的数量最少(135尾)。春群和秋群资源量在时间上无显著差异。6个采样点春群和秋群的出现率均达88.68%,各采样点分布不均,非网箱养殖区比养殖区银鱼资源量丰富。五强溪水库银鱼资源量限制的主要因素是饵料保证程度不高,对肉食性鱼类翘嘴鲌、鳜、鳡、乌鳢等捕捞力度不够,以及过度捕捞和滥用密网捕捞。合理利用银鱼资源的措施包括禁止在繁殖高峰期(3-5月,9-11月)捕捞银鱼、禁止使用密眼网(网目小于2~3 mm)捕捞、控制捕捞强度和划定繁殖保护区。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江苏省重要湖泊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全序列分析了6个湖泊(太湖、滆湖、高邮湖、白马湖、洪泽湖和骆马湖)湖鲚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群体分化情况。结果表明,6个群体共214尾样本的D-loop序列中,共发现103个变异位点,92种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726~0.95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52~0.01036,6个群体整体的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57和0.00729,表明湖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且符合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点。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群体间变异百分比为6.20%,群体内变异百分比为93.80%,说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群体总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199(P<0.01),两两群体间的Fst显示,滆湖群体与其他群体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01),而其他群体间无显著分化(P>0.05)。单倍型分子系统进化树和网络进化图显示,6个群体的单倍型形成了2个谱系,但谱系组成与群体地理分布无相关性。中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湖鲚群体进化过程中经历过种群扩张,扩张时间大约发生在0.089~0.160百万年前。研究结果表明,湖鲚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滆湖群体与其他群体具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且拥有多个独享单倍型,应将滆湖群体单独作为一个管理单位,其他5个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太湖新银鱼周年生长计算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生活在北京水体中的太湖新银鱼进行了生长测定和计算,其结果:1.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W=4.166×10~(-6)L~(2.0(?))。2.全长生长和体重生长方程L_t=80.0783[1-e~(-0.2695(t-0.2486))、W_t=1.7074[1-e~(-5.2695(t-0.2486))]~3。3.全长增长以2月龄增长最大,体重增长以4—5月龄增重最大。4.分析了全长和体重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开发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生物素标记探针(AC)12、(AAC)10、(AAG)10和(GATA)8对其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筛选,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共获得490个微卫星序列,筛选的总效率为78.09%。筛选出725个微卫星位点,其中完美型592个,占81.66%;混合型82个,占11.31%;非完美型51个,占7.03%。探针(AC)12富集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大多集中在14~26次,最高44次;探针(AAC)10和探针(AAG)10富集得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8~20次,最高42次;探针(GATA)8富集得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一般在6~15次,最高32次。探针(AC)12、(AAC)10、(AAG)10和(GATA)8的杂交效率分别为85.19%、60.19%、5.16%和10.64%。筛选得到的725个微卫星位点中,二碱基重复位点390个(53.79%),三碱基重复位点284个(39.17%),四碱基重复位点47个(6.48%),五碱基重复位点 1个(0.14%)和六碱基重复位点3 个(0.42%)。根据二碱基重复核心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对抚仙湖24尾太湖新银鱼样本进行 PCR 扩增,电泳结果显示部分微卫星位点有较高的多态性,同时本研究获得的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重复位点也可为长重复单元微卫星引物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Genetic variations between Channa punctatus populations collected from three rivers of south India were examined using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Sixty samples from each population were collected. Genomic DNA was isolated from the blood samples. Out of the 20 primers tested, six primers were used for genetic variation studies. A total of 42 RAPD bands were amplified in C. punctatus by the six primers. The total number of bands observed ranged from 34 in the Quilon population to 37 in the Thirunelveli population. Among the three populations, the highest genetic identity (0.9231) was found between Thirunelveli and Quilon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irunelveli and Quilon populations are mo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an to the Coimbator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