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为详细了解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食物组成,以黄海北部海水池塘养殖环境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沙氏下鱵(Hyporhamphus sajori)幼鱼为对象,提取其胃含物及水环境样品DNA,选用18SrDNA V4区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DNA metabarcoding)鉴定其食物组成及摄食选择性。结果显示, 33日龄沙氏下鱵幼鱼胃含物样品中共检出17个物种门类,其中节肢动物门(45.29%)序列数占比最高,其他物种序列数占比超过1%的门类依次为绿藻门(20.34%)、硅藻门(12.35%)、甲藻门(12.42%)、纤毛虫门(2.41%)、链形植物门(1.75%)、鞭毛虫门(1.24%)和子囊菌门(1%),同期水环境样品中甲藻门序列数占绝对优势(76.64%),其次分别为纤毛虫门(2.52%)、刺胞动物门(1.50%)、异鞭藻门(1.34%)、丝足虫门(1.12%); 63日龄沙氏下鱵幼鱼胃含物样品中共检出18个物种门类,其中节肢动物门序列数占绝对优势(97.31%),其他门类物种序列数占比均小于1%,同期水环境样品中甲藻门(57.92%)为优势门类,其他物种序列数占比超过... 相似文献
2.
鮸鱼早期发育的形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鮸)鱼Miichthysmiiuy(Basilewsky)胚胎和仔、稚、幼鱼的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鮸)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5~27℃、盐度31.9的条件下,经19 h 18 min陆续孵出仔鱼.根据胚后发育的形态特征对仔、稚、幼鱼各时期提出界定标志,仔鱼期初孵仔鱼发育至各鳍分化完成(1~17日龄,持续17d);稚鱼期鳞片开始出现、生出枕骨棘至全身被鳞(18~32日龄,持续15d);33日龄以后进入幼鱼期.仔、稚、幼鱼培育水温25.8~32.2 ℃,盐度28.6~32.5.(鮸)鱼以卵径(0.91mm)、油球径(0.33 mm)和枕骨棘形态等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石首鱼类早期发育的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东海3个黄姑鱼群体和1个(鱼免)鱼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黄海中部(青岛)、东海北部(舟山)和东海南部(厦门)海域的3个黄姑鱼自然群体(共121尾)和浙江舟山沿海的1个(鱼免)鱼群体(24尾)的6组分节特征和7组量度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鱼免)鱼群体与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侧线鳞数、第1背鳍数、第2背鳍数、下鳃耙数和脊椎骨数等分节特征(上鳃耙数除外)和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吻至背鳍起点/体长、吻至胸鳍起点/体长、吻至臀鳍起点/体长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等量度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这13组形态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与种间差异相比则很小.另外,对于3个黄姑鱼群体来说,与青岛群体相比较,舟山群体与厦门群体之间更加相近. 相似文献
4.
5.
6.
军曹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活体解剖和光镜技术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消化系统进行形态及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几部分组成。口咽腔大,粘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少量杯状细胞。食道很短,但上皮包括复层鳞状上皮区和单层柱状上皮区。胃膨大,呈Y形,在贵门和幽门部可观测到杯状细胞,胃体粘膜层下有大量的胃腺细胞。幽门盲囊发达,肠短但分3部分,前肠、中肠和后肠,肠道系数为0.43,肠道由前向后杯状细胞和粘膜皱褶不断减少。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内脂肪含量丰富,胰腺属于散在性的,其外分泌部有许多腺泡组成,胰岛分散于外分泌部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在执行863-AA63-0701课题时收集的东南太平洋竹(竹夹)渔场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竹(竹夹)鱼生产渔场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认为:渔场CPUE的分布与海水表层水温有关,CPUE超过20t的表层水温分别为:5月份:12.4~14.1℃;6月份:11.5~12.8℃;7月份:11.5~12.5℃;在拖速不足的情况下,借助风力和海流可以提高CPUE的产量;竹(竹夹)鱼叉长组成与捕获的时间和海区有关。 相似文献
8.
三、试验分析(一)YBZ 小型船用气力吸鱼机的一些分析YBZ 小型船用气力吸鱼机具有结构简、尺寸小,重量轻外,鱼损率也较低,其主要原因是:1.将一级分离器与卸料器简化为一体,使鱼、气逆风分离:根据现有国内外资料,分离器与卸料器都是作为独立的气力吸鱼机的主要部分,一般是纵向排列的。这就导致现有国内外气力吸鱼机结构复杂,体积高而庞大的原因。为了紧缩机构,我们试制 相似文献
9.
不同溶氧条件下黄颡鱼免疫机能及抗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水温(28.4±1.0)℃时不同溶氧条件下(A组:(2.28±0.56)mg/L;B组:(4.04±0.38)mg/L;C组:(6.51±0.64)mg/L;D组:(9.11±1.24)mg/L)饲养8周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免疫机能及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的抗病力。结果显示:A组脾脏系数、吞噬百分率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红细胞数(RBC)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白细胞数(WBC)显著高于C、D两组(P<0.05);B组脾脏系数极显著低于C、D两组(P<0.01),吞噬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低于C、D两组(P<0.05),攻毒1周后,A组受试鱼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B组(P<0.05),极显著高于C、D两组(P<0.01)。表明慢性低氧胁迫抑制了黄颡鱼免疫机能。饲养8周后各组黄颡鱼血清皮质醇水平和溶菌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这两个指标不宜作为鱼类慢性胁迫中的应激信号。 相似文献
10.
11.
使用mtDNA作为分子标记,基于1022 bp和1322 bp左右的部分序列分析刀鲚(Coilia nasus)、湖鲚(C.nasus taihuensis)、七丝鲚(C.grayii)及凤鲚(C.mystus)成鱼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刀鲚和湖鲚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6±0.0008和0.0038±0.0008,凤鲚与刀鲚、湖鲚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215±0.0111、0.1228±0.0111(Cyt b)和0.1075±0.0108、0.1067±0.0107(D-loop),七丝鲚与刀鲚、湖鲚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42±0.0056、0.0351±0.0057(Cyt b)和0.0527±0.0069、0.0529±0.0070(D-loop),七丝鲚和凤鲚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158±0.0111和0.1123±0.0111。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2种序列的NJ分子系统树均显示,湖鲚和刀鲚不能形成独立的分支,而是混合聚在一起形成1个分支;七丝鲚和凤鲚则形成另外2个分支。首先根据采样点不同可初步断定未知仔幼鱼为刀鲚,稚鱼为湖鲚,而后对未知种仔幼鱼、稚鱼和刀、凤鲚鱼卵的2种序列的分析发现,不同采集点内部的这些早期生活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4~0.0032和0.0025~0.0082。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未知种仔幼鱼、稚鱼、刀鲚鱼卵与刀鲚、湖鲚聚为一类,凤鲚鱼卵与凤鲚聚为一支。由此可见,Cyt b基因序列和D-loop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虽然可以区分刀鲚、凤鲚以及七丝鲚的仔幼、稚鱼及鱼卵,但不能有效区分湖鲚和刀鲚的早期生活个体。 相似文献
12.
Fish of genus Erythroculter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Abramidinae) are important commercial freshwater species in China. In this work,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gene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CO I and Cyt b were analysed to investigate the germplasm differences among E. mongolicus, E. dabryi and E. ilishaeformi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bout countable trait, there were six traits (scale in/ above/ below lateral line, gill‐raker in first left gill‐arch and branched fin‐ray in anal/ pectoral fi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Gene fragments of CO I and Cyt b was 905 bps and 1,142 bps respectively. In CO I, there were 54.3% base content of A + T, 14 haplotypes and 84 nucleotide variable sites. As to Cyt b, there were 56.3% base content of A + T, 20 haplotypes and 142 nucleotide variable sites. In both CO I and Cyt b, the highest and lowest nucleotide diversity was detected in E. ilishaeformis and E. mongolicu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morphological distance, genetic distanc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Fst) and gene flow, E. dabryi was grouped together with E. ilishaeformis firstly, and then clustered with E. mongolicus. These results might be useful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ishery resources of these three species. 相似文献
13.
比较分析了分子标记核DNA ITS1序列和Cyt b基因序列在凤鲚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凤鲚与其他鲚属鱼类(以刀鲚为例)间亲缘关系研究中的特征。研究发现凤鲚其 ITS1序列的 GC 含量(71.19%)显著高于Cyt b基因序列(42.96%),ITS1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0.900)和核苷酸多样性(0.00997±0.01116)也显著高于Cyt b基因序列(0.400/0.000369±0.000469)。基于ITS1序列所得的凤鲚与刀鲚间的MCL和K2P遗传距离可明确区两种鲚属鱼类,与Cyt b基因序列的结果相一致。通过ML和UPGMA系统树的构建发现,凤鲚和刀鲚分别形成独立的分支。本研究显示ITS1序列与Cyt b基因序列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可考虑将ITS1序列作为凤鲚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与其他鲚属鱼类间亲缘关系研究中有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15.
2种虾虎鱼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矛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hasta)和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2种虾虎鱼Cytb基因序列全长均为1141bp,通过序列比对,检测到266个变异位点,序列中碱基转换频率高于颠换,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结合GenBank中的虾虎鱼科其他物种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利用Kimura-双参数模型分析遗传距离表明,10种虾虎鱼科鱼类的遗传差异在0.118~0.330之间,大头新虾虎鱼(Neogobius kessleri)与同属的裸喉新虾虎鱼(N.gymnotrachelus)遗传距离最小,为0.118;大头新虾虎鱼和矛尾刺虾虎鱼遗传距离最大,为0.330。以Cyt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分析表明,10种虾虎鱼分为3个主要类群,红狼牙虾虎鱼和矛尾刺虾虎鱼聚为1支,且与其余8种虾虎鱼类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6.
克隆测序了分布于舟山海域的真鲷(Pagrus pagrus)、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和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4种鲷科鱼类的线粒体Cyt b基因1 141 bp的全序列。通过对4种鲷科鱼类Cyt b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发现了29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其中存在186个信息位点,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于密码子第3位。遗传距离分析表明,4种鲷科鱼类的遗传差异在0.096 7~0.227 5之间,其中真鲷与二长棘鲷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96 7,黄鳍棘鲷与二长棘鲷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227 5;序列变异的转换/颠换比值在2.293 0~7.358 7之间。以25种鲈总科鱼类构建的系统树表明鲷科鱼类与其他科的鱼类存在较远的遗传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片段,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南海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红棘金线鱼(N.nemurus)和苏门答腊金线鱼(N.mesoprion)及GenBank中的六齿金线鱼(N.hexodon)、裴氏金线鱼(N.peronii)及红金线鱼(N.furcosus)的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分析了它们间的序列差异。Cyt b基因序列片段(425 bp)和COⅠ基因序列片段(507 bp)的分析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之间序列差异和遗传距离均最小,COⅠ基因片段中为分别0.25%和0.003,Cyt b基因片段中为0和0,两者亲缘关系非常近;几种金线鱼之间尚未达到属的水平,裴氏金线鱼仍属于金线鱼属;两目的片段的NJ系统树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混杂在一起聚为一支,而日本金线鱼和苏门答腊金线鱼属于不同的发育分支;红棘金线鱼和日本金线鱼是最新分化种,金线鱼则是最早分化种;几种金线鱼类的分化时间大约在中更新世时期。比较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旨在为金线鱼属鱼类分类提供依据,进而对鱼类资源的评估与保护措施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8.
舟山海域4种鲷科鱼类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克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摘要:克隆测序了分布于舟山海域的真鲷(Pagrus pagrus)、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和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4种鲷科鱼类的线粒体Cytb基因1141bp的全序列。通过对4种鲷科鱼类Cytb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发现了29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其中存在186个信息位点,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于密码子第3位。遗传距离分析表明,4种鲷科鱼类的遗传差异在0.0967~0.2275之间,其中真鲷与二长棘鲷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967,黄鳍棘鲷与二长棘鲷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2275;序列变异的转换/颠换比值在2.2930~7.3587之间。以25种鲈总科鱼类构建的系统树表明鲷科鱼类与其他科的鱼类存在较远的遗传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位于高纬度寒冷地区, 鱼类自然繁殖及早期资源发生具有其独特性, 了解漂流性鱼卵种类及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 对于保护黑龙江鱼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于 2022 年 6—7 月对黑龙江干流的抚远、勤得利、萝北 3 个江段开展漂流性鱼卵资源监测研究, 采用 DNA 条形码技术鉴定鱼卵的种类, 获得 CO I 基因序列 1179 条, 共鉴定鱼类 15 种, 隶属于 2 目 3 科 8 亚科 15 属, 其中鲤科最多(13 种), 占 83.29%; 鳅科和鮨科各 1 种, 分别占 16.45% 和 0.25%。分析结果显示, 漂流性鱼卵的种类组成主要以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us)、潘氏鳅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等小型鱼类为主, 群落多样性为抚远江段最高, 抚远以上呈下降趋势, 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鳡(Elopichthys bambusa)、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鳜(Siniperca chuatsi)等重要经济鱼类的鱼卵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由抚远(下游)至萝北(上游)呈显著下降趋势, 暗示抚远江段的繁殖亲鱼的规模要大于以上江段, 而萝北江段资源面临衰退。本研究推测, 环境因子及过度捕捞应该是影响重要经济鱼类早期资源的主要因素, 建议在产卵场设立禁渔区、禁渔期, 降低捕捞强度, 开展鱼卵、仔稚鱼等早期资源的长期监测研究, 以科学保护并合理利用黑龙江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20.
江豚线粒体Cyt b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mtDNA的Cyt b(377bp)和D—loop(343bp)片段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并与GenBank中鼠豚类及一角鲸类同源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ytb基因片段的碱基组成平均为T:29.0%,C:28.8%,A:27.2%,G:15.0%;D—loop片段的碱基组成平均为T:35.9%,C:21.8%,A:32.4%,G:9.9%。Cytb基因片段共出现109个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107个,序列变异度为28.9%,碱基替代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转换/颠换为13.3;D—loop片段共有109个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100个,序列变异度为31.8%,转换/颠换为2.4。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江豚是鼠豚科中较早分化出来的一个类群,与一角鲸科的亲缘关系最近。2个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棘鳍鼠海豚Phocoena spinipinnis、太平洋鼠海豚P.sinus和黑眶鼠海豚Australophocaena dioptria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