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为了解流沙湾养殖活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 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记录浮游动物18大类119种、浮游幼体17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桡足类(45种)和端足类(20种)为主,其次为毛颚类(15种)、水螅水母类(12种)、等足类(6种)等。十足目幼体(Decapod larvae)为春、夏两季的主要优势类群,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为秋季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冬季主要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1. 53个·m~(-3)和73. 48 mg·m~(-3)。多维尺度分析(n MDS)结果表明,除春季外,流沙湾内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外湾差异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溶解氧、磷酸盐、透明度、温度和硝酸盐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流沙湾海区,鱼类小网箱的养殖活动在夏秋两季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较大;贝类养殖区的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但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与其它采样点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象山港不同生境冬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1月底,对象山港西部海区的海带养殖区、牡蛎养殖区、网箱养殖区、增殖放流区和电厂温排水区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从生物量、丰度和多样性指数这3个参数比较了5种不同生境的浮游动物特征,并对这3个参数与理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从5种生境中共鉴定到浮游动物28种,以桡足类的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为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整体的生物量大,丰度高,而多样性指数低.5种牛境比较,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为牡蛎养殖区最高,网箱养殖区和海带养殖区次之,增殖放流区和温排水区最低;丰度为牡蛎养殖区最高,网箱养殖区次之,再其次是海带养殖区,增殖放流区和温排水区最低;对3类养殖区内外的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进行比较,均为养殖区内较高;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温排水区最高,其他4种生境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与悬浮物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丰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多样性与温度、盐度和5项营养盐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选择象山港海域人工鱼礁、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与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浮筏式养殖区等为研究区域, 通过分析其与对照区浮游动物群落及栖息环境差异, 探究典型海洋牧场营造设施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方式。结果表明, 人工鱼礁、海带与熊本牡蛎浮筏式养殖区和对照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不同海洋牧场营造设施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方式各异。与对照区相比, 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低, 但总丰度较高, 优势种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丰度为对照区的 3.28倍, 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和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等渔业资源种类的鱼卵和仔稚鱼在人工鱼礁区密集分布, 人工鱼礁显现出良好的渔业资源增殖养护功效。海带养殖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较对照区显著降低, 叶绿素 a 浓度明显增高, 浮游动物总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对照区差异不显著, 钩虾(Gammaridae sp.)和麦秆虫(Caprellidae sp.)等端足类较为集聚, 鱼类浮游生物分布较少。熊本牡蛎养殖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高于对照区, 浮游动物总丰度较对照区有所降低, 但麦秆虫和黑棘鲷鱼卵与仔稚鱼丰度明显高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4.
流沙湾养殖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一种贝-鱼-藻养殖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生物修复系统,该系统通过网栏设置33.3hm2半封闭的养殖海区进行试验研究,在示范海区内设置3个功能不同的养殖区,贝类养殖与珍珠培育区、鱼类网箱养殖区、大型海藻栽培区,进行鱼类与大型海藻间养和珍珠培育。经过10个月的结构优化养殖和生态环境生物修复控制,示范海区水域水质和生物环境得以明显改善。示范海区透明度显著高于毗邻海区(P<0.05),悬浮物含量显著低于毗邻海区(P<0.05);示范海区总氮、总磷营养盐浓度随养殖期的延长逐渐升高,到9月份达到最高值,以后则逐渐下降;示范海区水域浮游生物数量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浮游生物量明显高于毗邻海区(P<0.05)。示范海区养殖生物生长良好,共收获鱼类21365kg、大型海藻3091.3kg、珍珠33.5kg。育珠贝存活率为73.9%、育珠贝留核率为49.9%,优质珠比率13.7%、珠层厚度平均472μm,珍珠质量明显提高。示范海区光能利用率为0.20%,总能量转化效率为34.58%,单位净产量耗总能为2.8919MJ/kg。  相似文献   

5.
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 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71种,包括硅藻门43属122种、甲藻门 10属44种、蓝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和裸藻门1属1种。流沙湾内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5~79.04)×104个/L,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季丰度远大于其他三季,内湾和外湾差异不显著。春季须状角毛藻(Chaetoceros crinitus)、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明壁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主要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us wailesii)、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岛脆杆藻(Fragilaria islandica)。其中,奇异棍形藻为春、秋、冬季的优势种,红海束毛藻为春、夏、秋季的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春季与水温和氨氮密切相关,夏季受透明度显著影响,而在秋、冬季受亚硝酸氮含量影响显著。流沙湾不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多态性和丰度有明显季节差异。与2012年相比,流沙湾外湾的养殖覆盖率提高了近50%,内湾的珍珠贝养殖减少了近90%,养殖品种、规模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流沙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正是对其变化的一种响应。夏季鱼类网箱养殖提高了水域营养盐水平并降低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扇贝养殖则导致了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黄海北部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生态特性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对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了两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34种。浮游动物以浮游幼虫和小型桡足类为主。桡足类幼虫、棘皮动物幼体、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为春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依次为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虫、小拟哲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12.09mg/m~3,平均丰度为15 522.18个/m~3;夏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18.84mg/m~3,平均丰度为7582.39个/m~3;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为春季较高。黄海北部辽宁沿岸海域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较高。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甄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南沙港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距离网箱边缘100 m范围内)及对照区(距离网箱边缘大于500 m)沉积物的δ13C值分别为(-17.72±1.2)‰和(-12.73±0.38)‰,δ15N分别为(6.44±0.2)‰和(5.61±0.2)‰。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残饵和鱼类粪便,比例分别占47.70%和27.71%。随着与养殖网箱距离的增加,网箱养殖源有机质(残饵和鱼类粪便之和)的比例降低,变化趋势符合指数方程y=97.167e-0.007 4x(R2=0.848 1),在潮流驱动的沉积物再悬浮及野生鱼类的扰动影响下,网箱养殖源有机质的水平位移可达400 m。鱼类网箱养殖的养殖废物是南沙港水域沉积物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长江径流对河口及邻近海区渔业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近年调查资料的分析,本文试就长江径流变化对邻近海区理化环境的影响、对河口及邻近海区的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以及渔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长江径流的变化关系到邻近海区温、盐度和冲淡水的分布,并且存在着较强的相关;不少经济鱼类的渔场正位于浮游动物总生物量高区,而近海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与长江径流量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径流量的变化不仅改变渔场位置,而且影响海区渔获量的变化。文中着重讨论了长江口、舟山和鱼山渔场的带鱼、鲐鲹鱼的分布,渔场形成,渔获量的大小与径流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紫菜和网箱两类海水养殖活动对沉积物异养细菌生态分布的影响,于2006年1月和2006年10月对象山港紫菜养殖区、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与周边非养殖海域对照点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沉积物异养细菌数量呈现10月份>1月份,网箱养殖区>网箱对照区>紫菜养殖区和紫菜对照区的分布特点,各区异养细菌数量平均值依次为(9.6×104±2.0×105)、(1.5×104±2.4×104)、(4.3×103±1.6×103)和(4.7×103±3.0×103)cfu/g。紫菜养殖区分离细菌109株,归属于17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棒状杆菌属(Coryneforms)为优势菌属;紫菜对照区分离细菌95株,归属于18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棒状杆菌属为优势菌群;网箱养殖区分离细菌136株,归属于11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弧菌属(Vibrio)、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优势菌群;网箱对照区分离细菌110株,归属于11个属,芽孢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弧菌属为优势菌属。紫菜区和紫菜对照区沉积物检出菌属大多为海洋沉积物中的常见菌属,细菌群落多样性较网箱区和网箱对照区高,而网箱区沉积物长期受到高有机质等外界条件的选择作用,系统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下降,菌属组成与污浊海域相似,并且这种影响可能已波及至周边海域。可见,两类养殖区沉积物细菌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细菌数量和菌属组成与养殖自身污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是唯一没有被开辟为主航道的长江干流豚类保护区,是长江下游少有的长江江豚的优良栖息地。为了解这一地区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2010-2011年对镇江保护区进行了4个季度的考察和调研。结果表明,在浮游动物种类数和丰度上,原生动物和轮虫占据主导地位,但浮游动物生物量主要由枝角类和桡足类决定。保护区2(现有保护区)的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都要明显高于保护区1(拟扩展保护区)和主航道。浮游动物各类群随季节的变化不尽相同,原生动物和轮虫的密度高峰主要出现在春季,而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高峰主要出现在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夏季和秋季时高,在冬季时最低。对不同采样点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受干扰较多的主航道表现出更明显的季节性。结合浮游动物的渔产潜力评估,认为保护区能够满足江豚生存的鱼类资源量已趋紧张。  相似文献   

11.
象山港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季节变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春生 《水产学报》2003,27(6):595-599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zooplankton collected from 20 stations in Xiangshan Bay in January, April, July and October, 2000, the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zooplankton and the relations to mariculture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abundance in the surveyed area. The biomass peaked in July, followed by April and October, and the lowest biomass appeared in January. The highest abundance was observed in April, followed by July, October and January. There were similar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 the biomass and abundance of zooplankton. They both decreased from bay head to bay mouth in January and April, but increased from bay head to bay mouth during October. Biomass and abundance were distributed evenly in the surveyed area in July. The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abundance in cage culture area were appare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non-culture area indicating that cage culture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zooplankton in surrounding waters.  相似文献   

12.
象山港三种不同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不同营养类型养殖方式对半封闭海湾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在象山港的鱼类网箱养殖、牡蛎筏式养殖和海带筏式养殖3种养殖区内外分别进行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四季研究。结果显示,牡蛎养殖区内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夏、秋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优势度下降,冬季优势种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上升;网箱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明显,变化主要为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春、冬季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下降,秋季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明显;海带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和优势种变化均不明显。此外,3种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和α多样性均未产生明显影响。结合象山港的水文特征和养殖区内外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牡蛎养殖区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是牡蛎滤食行为和铁港水交换能力差的综合结果,而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可能与水体总磷含量较高有关;因目前网箱养殖规模小且西沪港水动力条件较好,网箱区内局部环境和浮游动物的变化较小;海带养殖因面积小且仅春、冬季养殖,不足以对水质和浮游动物产生影响。此外,本研究显示不同环境中,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异较中、小型浮游动物明显,这可能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亚湾桡足类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12月~2004年9月对纬度22.617°以北的大亚湾海域进行4个航次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的资料,对大亚湾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记录的54种浮游桡足类中,以红纺锤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微刺哲水蚤和锥形宽水蚤的数量最丰富。桡足类种类数和丰度均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通过这次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大亚湾桡足类种类较多,是浮游动物第一大类群,但数量上次于毛颚类和枝角类;夏、秋2季是桡足类数量的高峰期,都以红纺锤水蚤占绝对优势;该次调查中大亚湾出现的浮游桡足类分属热带大洋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和广布类群,种类组成属印度西太平洋热带边缘区系。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海域秋、冬季毛颚类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和掌握北部湾渔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毛颚类种类组成较为简单,样品中共鉴定出13种,其组成无明显季节变化。调查期间毛颚类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6—45.70/m^3、2.00—70.04mg/m^3和0.18—1.99;秋、冬季平均值分别为12.03/m^3、23.19mg/m^3、0.81和6.29/m^3、19.61mg/m^3、0.90。主要优势种为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小箭虫(Sagitta neglect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三者栖息密度分别占毛颚类总栖息密度的10.4%、3.1%和1.8%。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分布总体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不同季节表现略有差异。多样性指数以湾口较高、湾顶较低,呈湾口向湾内西北方向递减趋势。此外,本研究对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锦州湾夏季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结果表明:锦州湾生态监控区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6种,包括桡足类、水母类、毛颚类、磷虾、糠虾和各种浮游幼体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其中,小拟哲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为优势种,合计占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56%。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和总个体数水平分布格局都表现为湾外大于湾内,浮游动物数量与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但相关不显著。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32,说明该海域水质和生物群落较稳定、成熟。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亚热带地区2010年3座不同养殖密度的和龙水库、百花林水库、芙蓉嶂水库为对象,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和探讨滤食性鱼类捕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3座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均较低,不超过1.0 mg/L.高养殖密度、富营养水平的和龙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显著低于其它2座水库,中等养殖密度、富营养水平的百花林水库则高于低养殖密度、贫-中营养水平的芙蓉嶂水库.和龙水库浮游动物全年以轮虫为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种为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芙蓉嶂水库和百花林水库3月和12月浮游动物以枝角类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为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模糊秀体潘(Di-aphanosoma dubium),8月为桡足类,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3座水库年均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比值均小于0.1,与年渔获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强度的滤食性鱼类捕食使得下行效应比上行效应更强烈,浮游动物表现出低生物量和小个体种类占优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陵水湾浮游动物饵料情况,本研究依据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陵水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94种和浮游幼虫21类,其中桡足类(Copepoda)最多,有38种,其次是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11种,毛颚类(Chaetognatha)8种,其余类群种类数在1~6种之间。浮游动物群落主要由广温广盐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外海类群组成,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前两个类群,无全年优势种;浮游幼虫是陵水湾的重要类群,丰度呈现为冬季(低温)高于春季(高温)。与亚热带海域不同,低温已不再是制约陵水湾海洋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冬季高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湾外高,湾内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陵水湾浮游动物可分为湾内和湾外两个群落,主要受地形阻隔所致。盐度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是浮游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根据陵水湾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浮游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为2.24×10~4 kg。陵水湾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剧烈的季节变化,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安谷水电站施工期浮游动物对水文情势改变、栖息地条件变化等工程影响的响应,为径流式水电工程建设对浮游动物的影响预测评价提供参考,为安谷水电站水生态环境发展或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春季、秋季对大渡河安谷水电站施工期浮游动物及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样,利用SPSS和Canoc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渡河安谷水电站施工期春、秋季共检出浮游动物69属116种,密度平均为619.65个/L、生物量平均0.093 mg/L。左侧河网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高于干流。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在季节分布上差异显著,春季明显高于秋季。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硝氮、总氮、磷酸盐、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与流速呈负相关;RDA结果进一步说明硝氮、磷酸盐、TN、TP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9.
对夏秋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海域的小黄鱼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季节,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主要出现在大沙、江外、吕四和沙外渔场,夏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长江口和江外渔场交界处的31°30′N、125°00′E海域,秋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大沙和沙外渔场交界处的32°30′N、125°00′E海域。2个季节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以浮游甲壳动物、浮游幼体以及毛颚类动物为主。浮游动物有2个密集分布区:一个在近岸一侧123°00′E经度线附近,夏季呈南北方向分布,秋季呈西北-东南走向;另一个在32°00′N、125°00′E附近海域。从夏季到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有了较大的更替,优势种的范围更加扩大;夏季占绝对优势的中华哲水蚤到秋季已经不在优势种之列。夏秋季小黄鱼主要分布区与浮游动物的高密度分布区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夏季小黄鱼和其他浮游食性鱼类的强烈的摄食影响可能造成了秋季浮游动物丰度的急剧下降。小黄鱼主要分布区内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其食物选择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