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卞伟 《内陆水产》1997,22(6):19-20
5乌龟的营养物质及饲料5.1乌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5.1.1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乌龟身体的主要成分。在生长和繁殖中,要不断地利用蛋白质来建造新组织,更新旧组织。蛋白质在身体代谢过程中释放出能量,是体内热能的来源。所以,饲养乌龟的饲料中要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一般35%~42%为好。5.1.2脂肪脂肪是乌龟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它主要是作为体脂贮存在体内或用于运动的能源。脂肪在消化器官内被消化酶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而吸收,一部分脂肪酸和甘油吸收后合成体脂肪保存于组织中,另一部分变为热能。脂肪在乌龟体内氧化放出的热…  相似文献   

2.
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体脂沉积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的部分形体指标、肌肉肝脏及腹腔脂肪组织的脂肪沉积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鱼体对饲料脂肪酸的吸收利用能力.实验设置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73%,3.71%,5.69%,7.67%,9.64%,16.55%共6个梯度组,每组3个重复,饲养90 d.结果显示:5.69%,7.67%及9.64%脂肪组吉富罗非鱼肥满度较高1.73%和16.55%脂肪组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除了1.73%脂肪组,其他各组中饲料脂肪水平越高,鱼体的脏体指数越高.7.67%脂肪组吉富罗非鱼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3.71%组(P<0.05),同时显著低于16.55%组(P<0.05),但是其肝脏中脂肪含量与其他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鱼体的脂肪含量越高,同时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越高.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影响吉富罗非鱼的部分形体指标,尤其对肝脏形态的影响较为明显.饲料中过多的脂肪容易在肌肉和肝脏组织中沉积,同时鱼体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能够反映饲料的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组成.本研究旨在为饲料脂肪水平的合理设置及脂肪营养对脂肪代谢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明焰 《内陆水产》2003,28(4):37-39
1.4矿物质的缺乏与过剩1.4.1矿物质缺乏症淡水硬骨鱼类可以通过鳃或鳍来吸收水中的某些矿物质,不过在精养高密度的情况下,有些矿物质单靠从水中吸收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在饲料中添加。目前对各种鱼类的矿物质缺乏症研究较多。本文以鲤为主要代表,通过总结得出其矿物质缺乏症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普遍症状是生长不良。(2)一般不表现氯、钾、钙、钠的缺乏症,鱼体可以从水中吸收上述矿物质,也可以通过肠从饲料中吸取,一般自然水体中含有一定量的上述物质可供鱼体利用,如水中含量不足,则从饲料中吸取,一般水体和饲料原料中所含的上述物质足够鱼体…  相似文献   

4.
水产饲料中的植物源抗营养素(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其它抗营养因子与毒素类1.环丙烯类是含有环丙烯核化合物的总称。环丙烯类主要指具有这种特殊结构的脂肪酸———苹果酸和棉葵酸,它们也是饲料中的重要抗酶,主要来源于棉籽和棉籽饼粕。这类抗酶在榨油过程中很难被消除。动物肝脏中存在一种不饱和酶,又称脱氢酶或去饱和酶,而苹果酸和棉葵酸是它的抗酶。动物饲料中含有这种抗酶,可改变肝脏中多种酶的活性,包括抑制脂肪酸脱氢酶的活性,因而造成动物血液中饱和脂肪酸水平上升,这必然会影响体脂肪的组成,导致动物体脂硬化。据Roehm等(1970)报道,饲料中环丙烯类可造成虹鳟…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匙吻鲟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将鱼油与豆油等比例混合作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水平分别为3.01%、5.12%、7.14%、9.35%和11.64%的5种等氮膨化实验饲料,将270尾匙吻鲟[初始体质量(81.38±0.14)g]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在室外养殖系统微流水养殖56 d。结果显示:①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实验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比(HSI)及肥满度(CF)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确定,当SGR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7.88%;当PER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9.47%;②实验鱼肌肉、肝脏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而上升,11.64%组显著高于3.01%、5.12%和7.14%组,全鱼及肌肉粗蛋白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增加呈上升趋势,3.0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7.14%、9.35%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③实验鱼肌肉和肝脏主要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关,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肌肉和肝脏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比例升高,n-3/n-6降低,肝脏中饱和脂肪酸(SFA,C16:0、C18:0)随着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而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C18:1n-9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肌肉和肝脏脂肪酸组成中,组间n-3高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n-3 PUFA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④7.14%组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9.35%组,肝脏淀粉酶活性在脂肪水平7.14%以上组趋于稳定,肝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⑤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OB)浓度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11.64%组显著高于3.01%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未受到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⑥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可以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回归分析得出当SOD活性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9.69%;但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肝脏SOD活性11.64%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GSH-Px活性9.35%组显著高于3.01%、5.12%、7.14%组,与11.64%组没有显著性差异,GSH、MDA含量在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饲喂不同脂肪水平饲料实验鱼生长、饲料利用率、鱼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及鱼体健康等方面指标综合分析,认为本实验条件下,匙吻鲟适宜脂肪水平为7.88%~9.69%。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四种含不同脂肪酸的脂肪源组成四种试验饲料,对斑节对虾幼虾进行45天的喂养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能促进幼虾的生长和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幼虾摄食含有不同脂肪酸的饲料,虽然虾体内脂肪含量接近,但虾体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斑节对虾幼虾对18碳以下的脂肪酸转化能力有限。在斑节对虾幼虾的养殖饲料中直接添加含有HUFA的脂肪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饲料脂肪水平对鱼类生长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能为鱼类的生长提供能量、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1],还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减少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等[2]。饲料脂肪水平影响鱼类肌肉等组织的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因此,查明并掌握鱼类脂肪需求量及代谢规律有利于指导鱼类饲料生产,达到节约蛋白质的目的。笔者主要从生长、组织形态、消化和吸收、脂肪酸组成及基因表达等方面分析综述了饲料脂肪水平对鱼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水平为8%,蛋白水平各为40%、45%、50%的三组饲料(分别表示为A、B、C组),分别对平均规格为(93.0±1.0)g的圆斑星鲽进行投饲。经过10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鱼体的生长受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影响显著,鱼体增重率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升高,饲料系数则随之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随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有升高的趋势,以C组的表观消化率最高,且显著高于A组。由此可见,饲料蛋白水平在50%时,圆斑星鲽的生长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类胡萝卜素对花玛丽鱼体色影响的最适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4月龄花玛丽鱼(Molliensia)300尾随机均分成6组,每组50尾,设计一对照组和五个处理组,各处理组饲料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0mg/kg、200mg/kg、300mg/kg、500mg/kg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在近2个月的试验中,每隔7天从每一组中随机抽取5-6尾鱼测定鱼体肌肉中所含类胡萝卜素的量,通过对鱼体体色的对比观察和鱼体肌肉中所沉积的类胡萝卜素量的  相似文献   

10.
类胡萝卜素对花玛丽鱼体色影响的最适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月龄花玛丽鱼(Molliensia)300尾随机均分成6组,每组50尾随机均分成设一对照组和五个处理组,各处理组饲料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0mg/kg、200mg/kg、300mg/kg、400mg/kg、500mg/kg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在近2个月的试验中,每隔7天从每一组中随机抽取5~6尾鱼测定鱼体肌肉中所含类胡萝卜素的量,通过对鱼体体色的对比观察和鱼体肌肉  相似文献   

11.
用淡水鱼内脏油作配合饲料脂肪源是行之有效的。采用进口酪蛋白、糊精、纤维素、矿物剂及维生素为基础原料,配制四组不同的等量单一脂肪源饲料及四组不等量的相同脂肪源饲料,通过60d的团头鲂喂养试验,以鱼体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为试验评定指标,得出:(1)精制鱼油较粗制鱼油为好,添加效果均优于豆油,淡水鱼内脏油是一种理想的饲料脂肪源;(2)精制淡水鱼内脏油与海水鱼油饲养效果相当,淡水鱼内脏油可以部分或全部取代海水鱼油;(3)配合饲料中添加4%~6%的淡水鱼内脏油,不仅可加快鱼体的生长,而且能降低饲料成本,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刘香元  赵涛  郭雨诗  何杨  刘光辉  罗智 《水产学报》2022,46(10):1950-1956
摘要:为了探究饲料中不同磷水平对罗非鱼肠道磷和脂肪酸转运及甘油三脂沉积的影响,我们配制了3组不同磷水平的饲料,饲料中磷含量分别为1.21 %(LPD)、1.75 %(MPD)和2.66 %(HPD)),用配制的饲料投喂罗非鱼10周。结果显示:与LPD组相比,HPD组显著增加罗非鱼肠道钠磷协同转运体SLC34A2基因(95.7%)和蛋白(200.1%)的表达,增加肠道组织总磷含量(79.2%);HPD组上调脂肪酸吸收基因cd36、fabp1、fabp2和fatp1及甘油三酯合成基因dgat1的表达(11.2%~54.0%),下调脂肪酸转运基因apob-100的表达(37.7%),增加游离脂肪酸(NEFA)的含量(241.1%)。与LPD组相比,HPD组显著增加罗非鱼肠道组织甘油三酯(TG)的含量(42.9%)。 综上,我们的研究表明,饲料中高磷水平增加肠道组织TG的含量,上调脂肪酸吸收途径和抑制脂肪酸排出途径。我们的研究为深入揭示磷影响鱼类磷代谢及脂类代谢的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摄食ω-3脂肪酸有利于防治某结疾病。然而在鱼的冻藏过程中,ω-3脂肪酸的稳定性如何仍是一个凝问颇多的领域。我们发现大西洋鲑肌肉中的ω-3脂肪酸即使在不利的贮藏条件下也仍较为稳定。鲑鱼片于-12℃下冻藏3个月只损失很少甘油三酸酸,且在甘油三酸酯的脂肪酸组成方面无选择性变化,但是LPL(溶血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增加。对冻藏前后甘油三酸酯和卵磷酯进行了立体有择分析,磷脂确实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非随意  相似文献   

14.
第二讲鱼类的脂肪代谢脂肪族的种类较多,如脂肪酸、甘油酯(中性酯)、磷脂、糖脂、脂醇、蜡、萜类和甾类化合物。但鱼类摄取的主要脂类以及参与营养代谢的主要种类是甘油三酯,即通称的脂肪。甘油三酯是由三个自由脂肪酸分子与一个甘油分子相结合构成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冷水性的鲑鳟鱼类已在全国推广养殖,鲑鳟鱼养殖依靠流动的泉水、河水,一般情况下水环境不会有问题,因此,病害防治在鲑鳟鱼养殖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鲑鳟鱼养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虹鳟鱼脂肪肝病(一)发病原因虹鳟脂肪肝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饲料和营养有关。原因有以下3点。1.饲料中缺少必需脂肪酸。鱼类能合成ω7族和ω9族脂肪酸,但不能合成ω3族和ω6族脂肪酸。因此,ω3族和ω6族脂肪酸是鱼类必需脂肪酸。2.氧化脂肪毒害。虹鳟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被氧化。其产物氧化脂肪本身具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对虾幼体的五个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幼体脂肪中11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在卵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和EPA,油酸;在仔虾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EPA及DHA。从卵到仔虾整个发育过程中,幼体脂肪中的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的含量逐渐减少,而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DHA的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脂肪酸在鱼类营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脂肪酸作为能源物质为鱼类的生长发育等各项活动提供能量,并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体内运输。不同鱼类因其生活环境不同,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种类也不同。由于不同脂肪水平与不同脂肪酸来源的饲料因其脂肪酸含量或脂肪酸组成不同,不同鱼类或鱼类的不同生长阶段对脂肪源的利用也不同,那么饲料的脂肪水平或脂肪酸组成不同就对鱼类的生长、脂代谢及免疫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必需脂肪酸作为鱼类重要的脂肪酸营养物质同样影响鱼类的生长、脂代谢及免疫性能。本文从脂肪酸营养对鱼类生长、脂代谢及免疫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以白鱼粉、酪蛋白、鱼油和α-淀粉分别作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原料,配制等蛋白质(45%)、等脂肪(8%)、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0%、5%、10%、15%、20%、25%的6组饲料。饲养鳡幼鱼8周后测定其生长、体成分及肝糖原含量,初步探讨鳡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20%组鱼体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P〈0.05)。高碳水化合物组表现较高的摄食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肠脂比(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增加了全鱼体干物质和粗脂肪的累积(P〈0.05)。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  相似文献   

19.
军曹鱼稚鱼饲料蛋白质和脂肪的最适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军曹鱼--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适合在热带亚热带网箱养殖鱼类的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最适含量,进行了两期生长实验。在第I期的生长实验中,在以鱼粉为基础饲料中添加酪蛋白代替淀粉,使饲料形成含蛋白36-60%的梯度,7种饲料据估算是等能量的。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投喂含44%、48%和52%蛋白质的几种饲料的稚鱼(实验开始时体重33g)的体重增长及饲料转化率均优于其他几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摄食含44.5%蛋白质的饲料的稚鱼,体重增长率最高,这被认为是最适合于稚鱼生长的饲料蛋白质水平。在第II期生长实验中,给稚鱼投喂含脂肪3-18%的7种等氮和等能量的饲料,稚鱼(初始体重41g)的生长率在脂肪含量为3%时最低,随着饲料含脂量的升高,鱼体增重率逐渐升高,然后持平。采用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饲料脂肪含量达到5.76%时,鱼的生长达到一个转折点,饲料脂肪含量超过这个转折点至实验的最高浓度18%时,鱼的生长情况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3.饲养管理(1)投饲蛾蚪孵出3~6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此时开始吃食,须投喂人工饲料,如蛋黄汁、豆浆等,均匀泼洒投喂;7~30天时,蝌蚪由1.7cm增长至4.2cm,并长出尾芽,可投喂螺肉、鱼肉、鱼肠和动物内脏(未腐烂变质)、玉米粉、米糠、麸皮、豆饼等,每1000只蝌蚪日投饲量40~70g(动物性饲料占60%,植物性饲料40%);30天后到变态,每100只蝌蚪日投饲量40~80g(动物性饲料占40%,植物性饲料60%)。糠、麸皮等粉状饲料煮熟搓成团投喂,鱼肠、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切碎投喂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