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海参是我国传统的滋补海洋食品与重要的经济水产品。海参极易自溶的食品原料学特性决定了绝大部分海参原料需要经过加工才能进入市场流通与消费,使得加工成为海参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明确海参在加工过程中的组分与食品结构变化,是阐释海参产品品质形成机理的核心,对设计开发海参高品质加工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是关乎海参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概述了海参的组分及食品结构特征,归纳了海参的关键加工环节,以此为背景着重梳理了海参在水煮、干燥、复水、酶解、即食海参加工等过程中组分及食品结构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入研究的建议,以期加速上述科学问题的解答、推动海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水产品加工从业人数也逐年增长。但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在企业建立并运作了GMP体系之后,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执行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实际生产操作的水平,质量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技能将成为影响水产加工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水产品加工企业应当对质量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确保他们经过培训能够具有完成各自分工的能力。企业培训不仅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的手段,也应当成为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培训体系现…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2012,(8):53-54
山东省2012年将全面启动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首先启动海参质量可追溯试点,届时海参产品何时何地由何人捕获,消费者都能在卖场查询到。这是记者在日前召开的全省水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会上获得的信息。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介绍,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将从海参入手,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选取24家企业进行试点,使30%的海参产品实行质量可追溯;第二阶段选取48家重点海参企业推广,使全省75%以上海参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第三阶段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到  相似文献   

4.
海参肠的加工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辟海参综合加工利用、满足市场需要,增加经济收益,我省长海县、金县、大连养殖公司等水产品加工单位,把过去废弃的海参肠加工成盐渍品出口外销。盐溃海参肠的生产,我省尚属首次,为保证质量,经过查阅资料、技术交流、试验对比等制定了盐渍海参肠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和国内市场的快速成长,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水产品加工与贸易大国.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类型更加丰富 据统计,到2011年末全国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9611家,其中规模以上2648家,水产品加工能力2429.4万吨,年加工总量1782.8万吨,水产品加工能力和加工总量与前10年相比翻了一番多.  相似文献   

6.
王茵  吴成业 《福建水产》2011,33(1):82-85
本文从企业规模、技术创新、对台合作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厦门市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高加工技术及科技含量、拓展新产品和新工艺、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来进料加工、提高水产品安全质量等,为促进厦门市水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活动的延续,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等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国水产品深加工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必须促进新技术应用,加快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即食海参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工艺加工的海参干制品烹调时需要水发,本试验拟解决由于干制品给食用带来的不便,以冷鲜海参作为研发对象,从原料的特性和功能入手,利用海参特殊的营养结构和组分等特点,采用了科学合理的加工技术,对传统的海参加工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正交试验对焖煮、浸渍等关键技术的探讨,成功的研制出即食海参间断式加热焖制工艺,且焖制水温为90℃、焖制时间为4 h、循环次数为3次,加工的成品即食海参不但肉质富有弹性、色泽较好、风味独特,而且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营养成分损失。  相似文献   

9.
随着“北参南移”养殖技术的突破,福建海参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福建市场的海参产品大多属于传统的粗加工产品,产品形式较单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不仅无法实现海参产品的经济价值,而且严重阻碍了海参产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福建海参加工产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缺少品牌意识、忽略地方特色和产品优势、深加工技术不足、加工流程不规范、企业市场竞争无序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以整合海参产业、关注产业发展定位、增加产业附加值以及深入挖掘海参食文化内涵和外延等推进福建海参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现存的海参加工方法:传统方法和新技术条件下的海参加工方法,旨在引导消费者合理食用海参,明确海参产品的功能因子和健康价值。海参产品的研发为传统健康产品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1.
刺参机械去脏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刺参(Stichopus aponicus)去脏是刺参前处理加工的重要环节.目前刺参去脏加工多采用手工开腔去脏的方式.为提高刺参前处理加工效率,实现机械化加工,以辽宁大连、浙江嵊泗出产的刺参为试验对象,利用刺参特有的排脏生理特性,设计机械模拟装置(滚筒机构和振动机构)对刺参进行刺激.试验结果显示,滚动和振动刺激都能使刺参排脏,排脏率达到90%.刺激强度是刺参机械去脏的重要工艺指标,直接影响刺参机械去脏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褐藻酸钠寡糖(AOS)和壳寡糖(COS)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COS组和AOS组,对照组投喂企业常规饲料,COS组在对照组饲料基础上添加壳寡糖(1 g·kg~(-1)),AOS组在对照组饲料基础上添加褐藻酸钠寡糖(1 g·kg~(-1))。在第30、60、90天,测定各组仿刺参的质量,并在第90天随机采集50 ind仿刺参的体腔液,测定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等免疫酶的活力。结果表明,AOS组和COS组仿刺参体质量分别比对照组增长16.4%和18.2%;AOS组仿刺参的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5.1%和67.3%;而COS组仿刺参的过氧化氢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190.3%和55.6%。海洋寡糖COS和AOS作为仿刺参的免疫增强剂,可有效提高幼参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其中COS的作用效果优于AOS。  相似文献   

13.
淡干海参发展前景广阔,是海参干制品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但不同的复水条件对淡干海参的营养和口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基于此本实验拟研究不同的热烫温度、热烫时间、保温温度及保温时间处理后对淡千海参的营养及口感等品质的影响。实验通过测定淡干海参在复水过程中的复水比、淡干海参质构特性(硬度、弹性)等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过90℃热烫20min后,在70℃保温40h,复水比达5~6的条件下淡干海参复水效果最好,质构良好、口感俱佳。此结论为淡干海参的科学食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青、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多糖、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测定,比较两种剌参的营养品质与价值.结果显示,青、白刺参的出皮率,体壁中的水分、多糖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均检测出20种主要脂肪酸,脂肪酸总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青刺参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白刺参,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MUFA中青刺参的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FAA)和药效氨基酸(DAA)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青刺参体壁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刺参体壁中Mn和Cr的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重金属元素Pb、Cd、Hg、As的含量均符合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综合评价认为,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白刺参的出皮率、多糖含量、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AA和DHA的相对百分含量、氨基酸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以及微量元素中Mn和Cr含量均优于青刺参.  相似文献   

15.
深蓝渔业是"养-捕-加"一体化、"海-岛-陆"相联动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体系,是实现"以养为主、三产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现代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和有机载体.其生产体系覆盖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的近海和远海以及大洋极地等海洋空间,将"种-养-捕-加-网"等不同关键环节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蓝色粮仓"的...  相似文献   

16.
2014年6月,按照海洋资源调查规范,调查北黄海大连沿岸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原产区中的旅顺口区塔河湾附近海域和大连金州新区城山头海滨地貌保护区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计算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相似性,探讨其修复策略。结果表明,两处海域刺参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基本相同,优势种组成相似,优势类群均为软体动物;物种组成因饵料条件及周边海域底质不同呈现差异性分化;两处海域内海星类与刺参的密度比分别约为1∶3和1∶1,海星类与刺参的生物量比值与密度比相同;海星类与海胆类密度比均约为1∶1和3∶1,海星类与刺参及海胆类密度和的比分别为1∶4和1∶1,海胆类与刺参密度比均约为1∶2。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刺参生境和增养殖区的养护、修复策略为:(1)多种共养,以参为主;(2)控制海星,适度增殖海胆;(3)提高初级生产力,降低污染。  相似文献   

17.
This feeding trial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vitamin E requirement of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an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vitamin E on nonspecific immune parameters. Commercial sea cucumber diets supplemented with 0, 50, 100, 200, 500 or 1000 mg kg?1 vitamin E were fed to juvenile sea cucumber (7.96 ± 0.01 g) for 60 days.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total coelomocyte counts were maximized in sea cucumber fed diets supplemented with 100 mg kg?1 vitamin 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was maximized at 50 mg kg?1 vitamin E, whereas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was the highest in sea cucumber fed diets supplemented with 100 mg kg?1 vitamin E. The vitamin E concentration in the body wall of the sea cucumber increased as the vitamin E level in the diet increased. Analysis of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total coelomocyte counts of the sea cucumber indicated that 88–92 mg kg?1 vitamin E is required for maximal growth and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of A. japonicus and that 114.7 mg kg?1 vitamin E is required to minimize lipid peroxidation levels.  相似文献   

18.
Norway leads the world aquaculture production of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and farmed Norwegian Atlantic salmon is currently consumed around the globe. However, sea lice infestation is a major problem faced by the salmon aquaculture industry in Norway and elsewhere. The use of wild-caught cleaner fish, mainly wrasses, has been recommended over the other available methods as the most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option to control sea lice infestation in salmon farming. Here,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wegian wrasse fishery and the use of wrasses as cleaner fish. In this document, we address the sea lice problem and introduce the main wrasse species employed as cleaner fish, document the cleaning behaviour of wrasses,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wrasse fishery associated with the salmon aquaculture industry, and finally, we identify the main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nsive use of wild-caught cleaner wrasses and provide some insight for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wrasse fishery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techniques to supply salmon facilities with domesticated cleaner fi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