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比较了EM发酵人工配合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对刺参幼参的饲喂效果,以及对发酵饲料的最适日投喂量和日投喂次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饲料较配合饲料能显著提高刺参幼参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可作为生产高产大规格刺参苗种的主要饲料;发酵饲料的最适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3%~4%,增加或减少投喂量均会降低幼参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发酵饲料的最适日投喂次数为2次,增加或减少投喂次数均会降低幼参的生长速度。本研究表明合理投喂EM发酵饲料可以为刺参养殖业提供高产且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2.
在五触手幼体、附板稚参和幼参阶段的养殖水体中添加筒柱藻液,探讨筒柱藻对刺参养殖水质及生长性能方面的影响。试验设1个对照组和5个筒柱藻不同添加密度组,每组3个平行,进行150天。结果表明,筒柱藻投喂密度为20亿个/m3组的稚参附板率及总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投喂此密度组对于早期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投喂筒柱藻对幼参中后期的生长性能影响不大;投喂筒柱藻较小程度增加刺参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P〉0.05),较大程度增大刺参养殖水体的亚硝态氮含量,但投喂筒柱藻各试验组水体均符合刺参养殖水质标准。因此,筒柱藻较适合附板稚参及幼参前期添加,且最适添加密度为20亿个/m3。  相似文献   

3.
采用海泥、鱼粉、豆粕、马尾藻粉、混合维生素、维生素C和枯草芽孢杆菌为饲料原料及添加剂,设计7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比较分析了不同饲料原料及添加剂配比下刺参稚幼参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结果表明:海泥、维生素C以及混合维生素对体重生长影响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而豆粕、芽孢杆菌和马尾藻粉对稚幼参体重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海泥与混合维生素显著(P<0.05)或极显著影响(P<0.01)稚幼参的存活。通过多重比较,综合饲料原料对刺参生长与存活的最佳配比,投喂饲料中海泥、维生素C、鱼粉、混合维生素的最佳添加比例分别为:15%、0.3%~0.5%、5%或15%、0.3%。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受控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实验设暗光、微强光、强光3个光照处理,同时每个光照处理组分别投喂两种饵料(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加底栖硅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下,幼参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每种饵料处理下强光处理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明显高于暗光处理组,而相同光照强度下两种饵料处理对幼参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个光照处理下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平均分别为0.26%、0.63%、0.98%/d,日增重为0.53、1.39、2.26 g/d。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冬季海上筏式吊笼养殖的仿刺参为对象,采用传统海带饲料和市面销售的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对三种规格的仿刺参幼参(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5.57、73.15和52.89 g)进行了为期60 d的投喂试验,比较了两种饲料对仿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海带饲料投喂组大、中、小三种规格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69±0.04)、(0.87±0.05)和(0.99±0.02)%·d-1,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65±0.03)、(0.86±0.05)和(0.81±0.10)%·d-1。传统海带饲料投喂组小规格仿刺参的平均个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大于凝胶状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而两种饲料投喂组大、中规格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传统海带饲料可用于仿刺参海上筏式吊笼养殖生产,而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可作为传统海带饲料的辅助饲料。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制剂对仿刺参室内育苗中换水频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定期(5d)添加以乳酸菌为主的微生态制剂乳酸粉和不同换水频次对体质量(1.2310±0.0046)g的仿刺参幼参生长、存活及育苗水质的影响。试验共设6组,各组分别每隔3d、5d、8d、12d和15d换水一次,以未换水组为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3d和5d换水组水中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幼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说明换水频次对幼参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幼参的特定增长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呈负增长,其中3d换水组特定增长率最大,为(1.5645±0.0688)%/d,但与5d换水组差异不显著;不同换水频次试验组中饲料的氮、磷输入贡献率分别占66.3%~74.5%和95.7%~96.6%,海水占0.6%~6.7%和0~0.3%,幼参占24.9%~28.5%和3.3%~4%;残饵和粪便氮、磷输出贡献率最高,幼参次之,海水最低;3d换水组中氮、磷转化到幼参体内的效率最高。综上所述,在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的情况下,5d换水一次更适于室内仿刺参幼参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8.
陈远  胡庆明 《水产科学》1989,8(1):18-21
刺参(Aposl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稚参后期至幼参的培育结果不仅影响幼参单位面积出苗量,也影响到幼参(种苗)的出池规格。培育结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饵料的效果,培育管理技术是否得当以及培育密度等因子。隋锡林等(1984、1986)曾报告了不同饵料对稚参后期培育效果的影响以及稚、幼参高密度培育技术。关于稚参后期培育  相似文献   

9.
几种饲料原料对刺参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饲料原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采用鱼粉、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 Kuntze、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海泥5种主要原料配制的饲料投喂体长为4.18±0.23cm、体重为5.99±0.26g的刺参幼参,进行了为期80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时,投喂鼠尾藻饲料、浒苔饲料和动物性饲料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95.36%/d、92.29%/d和84.87%/d.这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生长效果要好于投喂海带饲料和海泥饲料的刺参.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室内养殖条件下,虽然刺参能够更好地利用植物性蛋白,但是可以将动物性蛋白作为刺参的辅助性饲料成分,配制出营养更全面的配合饲料;浒苔作为刺参幼参的养殖饲料原料是完全可行的;海带粗加工产品不适于用做刺参饲料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0.
添加微生态制剂及投饲模式对幼刺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温12~18℃,将体质量(3.37±0.15)g的仿刺参幼参饲养在容水50 L的塑料槽中,研究添加微生态制剂的饲料及不同日投喂量对幼刺参生长及养殖水质指标的影响.采用以3d日投喂量相同(1∶1∶1)及3d日投喂量不同(5∶3∶2)的投饲方式,微生态制剂饲料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加入4.5ml有益复合微生物菌群与芽孢杆菌混合液,并于30℃水浴中预处理12 h以上而制成.60 d的试验结果表明,以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氨氮、亚硝酸氮、化学需氧量明显低于基础饲料组;以5∶3∶2方式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刺参质量增加率、日质量增加和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1∶1∶1方式和基础饲料组(P<0.05);以5∶3∶2方式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饲料表观消化率、耗氧率和排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青、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多糖、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测定,比较两种剌参的营养品质与价值.结果显示,青、白刺参的出皮率,体壁中的水分、多糖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均检测出20种主要脂肪酸,脂肪酸总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青刺参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白刺参,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MUFA中青刺参的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FAA)和药效氨基酸(DAA)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青刺参体壁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刺参体壁中Mn和Cr的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重金属元素Pb、Cd、Hg、As的含量均符合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综合评价认为,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白刺参的出皮率、多糖含量、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AA和DHA的相对百分含量、氨基酸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以及微量元素中Mn和Cr含量均优于青刺参.  相似文献   

13.
常林瑞 《齐鲁渔业》2006,23(10):3-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动植物研究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但在棘皮动物研究中却少有应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棘皮动物研究的一些应用进展,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海参加工业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加工行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海参加工产品产量逐年增加,海参加工业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促进我国海参加工业的清洁生产,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我国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及海参加工行业的特点,构建了由生产工艺及装备等6个一级指标和加工工艺等2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海参加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两家案例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水平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案例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均为Ⅱ级: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通过案例分析结果与企业生产现状的对比,证明本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根据评价结果对两家案例企业提出了改变能源类型、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率的清洁生产改进措施,为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清洁生产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蜇与海参混养充分利用两品种的互换生态位。海蜇水温18—28℃适宜生长,5月底6月初开始放苗,到10月上旬可陆续放苗2—3茬,39~90天可收获海蜇。6月初水温达到20℃海参开始夏眠,正好利用这一特性养殖海蜇,10月中旬收完海蜇,到10月下旬水温下降到18—8℃,正是海参适宜生长的时期。海蜇平均产量121.52kg/667m^2,产值1080.85元/667m^2,海参平均产量158.13kg/667m^2,产值5326.48元/667m^2。平均每667m^2纯益3644.29元,投入产出比为1:2.32。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鲍参混养的可行性,于2011年11月在福建省连江县某海珍品养殖基地进行鲍参混养试验。选取壳长为3.0~4.0 cm的鲍苗与同规格、不同数量的海参苗进行混养试验,经过5个多月的养殖,结果表明:试验组1、试验组2与对照组鲍鱼壳长分别为6.0、5.8、5.6 cm;试验组1、试验组2海参平均体重分别为169、141 g。试验组1、试验组2每笼经济效益可增加315~434元。因此认为,鲍参混养模式在连江海区进行养殖是可行的,养殖过程中利用鲍鱼产生的残饵供给海参作为饵料,既有效地解决了残饵腐败导致鲍鱼死亡等问题,同时还可降低海参养殖成本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分析刺参养殖发病原因、研讨对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参为名贵海珍品,列海味八珍之首。特别是刺参,其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均为参中之冠,在我国北方近海水域广泛分布。其蛋白质和糖类含量丰富,不含胆固醇,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着很好的滋补强身之功能,深受人们的青睐。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促进了我省刺参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短短几年间,其规模、效益一直呈上升趋势,已发展成为我省养殖产业链中的重要产业。据统计,目前我省刺参港池养殖规模约为2.0×104hm2,海域底播增殖规模超过3.0×104hm2。这是我省继对虾养殖后又一规模开发的优…  相似文献   

18.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20%、0.40%、0.60%、0.80%、1.00%的低聚果糖,制作6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约20 g的仿刺参14周,研究低聚果糖对仿刺参生长、体成分、机体生长免疫因子及肠道糖代谢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聚果糖添加量对仿刺参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了仿刺参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仿刺参体壁基本成分不受低聚果糖添加量的影响(P>0.05),总糖含量随低聚果糖的升高而升高(P<0.05);体壁中甘氨酸、半胱氨酸及精氨酸含量随低聚果糖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别在0.40%、0.50%、0.80%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0%组(P<0.05);体腔液中生长激素、补体C3、补体C4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均随低聚果糖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肠道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活力均随低聚果糖的升高而升高(P<0.05)。以质量增加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曲线回归分析,仿刺参饲料中低聚果糖的适宜添加量为0.55%。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海参圈内保苗技术的优缺点。论述了海参池塘保苗的技术操作要点及日常管理技术,包括储水圈的改造、苗种投放、饵料投放、水质与病虫害的防治、网箱检查与处理等。为海参圈内保苗的推广、提高海参成活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body wall of the sea cucumber changes its stiffness by ionic environments. The stiff state can be hel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mechanism concerned is known as 'catch mechanism'.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direct effects of ions on the mechanism using the glycerinated body wall treated with 50% glycerin to clarify how the ions effect changes of stiffness were examined. The glycerinated body walls contained collagen fibers and some broken cells in the connective tissue ultrastructurally. Cell membranes were not clearly present in the broken cells, and cell organelles were dispersed around the cells. The glycerinated body walls went into a limp state during addition of 10 mM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and showed height elongation rate in this study's experimental system. In contrast, the elongation rate decreased by the addition of 10 mM CaCl2, that is, the body wall came to a stiff state. This stiff state could be considered as equivalent to 'catch state' of glycerinated body wall. Collagen fibers in those samples showed more compact arrangements at 10 mM CaCl2 treatment than the one of 10 mM EDTA ultrastructurally. These features and physiologica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DTA and/or CaCl2 from outside affect directly to the main part of the 'catch' mechanism in the glycerinated body w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