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2010年3月-12月对三峡水库小江沿岸水体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等水质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 a含量分别为1.980±0.119mg/L、0.114±0.018mg/L、9.520±1.748 mg/L和23.342±8.810 mg/L,小江沿岸水体呈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温度、pH、溶解氧、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显著相关,与总氮、总磷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小江沿岸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总营养盐无关,而主要与水体所含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2004~2005年对陡河水库水质进行了四季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库为增温水体,年均增温2.1℃;水质状况符合渔业水质标准,适宜鱼类生长、繁殖;总磷、总氮及无机氮含量达到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2001-2005年松花湖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松花湖近几年水质状况,基于2001~2005年松花湖水质监测数据,以单因子评价法,确定主要污染指标.采取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松花湖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溶解氧全湖年均值7.604mg/L,符合国家Ⅱ类水体标准.丰满断面石油类污染最重,5年超标率为5.0%;各断面除小荒地高锰酸盐指数未超标外,其余断面均超过国家标准;总氮各断面均超过国家标准.松花湖5个断面水质污染程度比较,污染最严重的是辉发河口,综合污染指数7.69,污染负荷比为28.01;第2位是桦树林,综合污染指数6.54,污染负荷比为23.91;第3位是小荒地、沙石浒和丰满,综合污染指数均为4.45,污染负荷比分别为15.77、15.77和为16.28.可见松花湖水体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松花湖的大部分水体的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4.
研究东圳水库水质变化趋势,计算工程实施后的污染物削减量,为水质保护提供依据。利用SMS模型基于二维不可压缩流体运动方程,建立东圳水库水域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模拟预测东圳水库水环境状况,主要水质分析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和总磷。预测结果表明,按目前污染物排放状况,2018年东圳水库水体中污染物含量为氨氮0.14~0.21 mg/L(II类水质)、COD 3.3~3.9 mg/L(III类水质)、总磷0.052~0.062 mg/L(IV类水质),总氮1.1~1.6 mg/L(IV类水质)。实施社会经济调控、污染源防治和生态保育工程后,2018年,预计东圳水库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和总磷共排放1 616.6、163.7、1 182.4和155.5 t/a,分别削减了1 501.8、439.9、756.4和105.2 t/a;总氮0.4~0.8 mg/L、总磷0.022~0.032 mg/L,降幅均达到50%以上,达III类水质标准;COD 2.0~3.0 mg/L、氨氮0.11~0.18 mg/L,达到II类水质标准。提出的实施方案对保护东圳水库的水质具有建设性意义,水体水质目标可达。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水质的影响,为今后黄颡鱼的露天规模养殖提供参考。试验塘(A、B、C)水深约为2.0 m的土质塘,放养密度分别设置为每667 m~2放养1.00,2.00和3.00万尾,试验持续315 d,在试验第1,109和315 d进行3次水质检测,试验结束后测定各塘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指标。结果发现,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黄颡鱼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均减小;肥满度先下降后上升;饲料系数和变异系数增大;水体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先上升后降低;从试验开始到第109 d,水体中硝酸盐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试验后期,B塘水体中硝酸盐含量剧增;试验前期水体中亚硝酸盐、总氮和总磷含量稳定;中后期亚硝酸盐和总磷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氮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放养密度增加会抑制黄颡鱼的生长,水体中亚硝酸盐增加也会导致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判别武汉市典型城市湖泊汤逊湖、野芷湖、黄家湖和东野芷湖的水质状况,从2011年3月~2012年2月,对这四个湖泊进行了周年水质监测。采用了水体总氮、总磷、叶绿素a、透明度等参数,对水质现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四湖的水质污染程度呈现明显的梯度。水体富营养化综合加权指数法评价表明,湖泊全年富营养化状态级别处于中营养到轻度富营养化之间。  相似文献   

7.
东江水库碳汇渔业与生态保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7月和10月对东江水库的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水质进行了监测和评价,估算了天然渔业资源量及可移出碳量。研究表明,库区存在较丰富的外源性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农业、生活废水及旅游业;10月水体水质优于7月,均属中营养水平;初级生产力平均为5.13g/(m2.d),与水体叶绿素、氨氮和总磷浓度呈较强的正相关;折算滤食性鱼产量为1541.9t/年,移出碳量为218.4t/年。2007-2010年进行鱼类增殖放流,获得天然滤食性渔获物最高达产量为900t/年,移出碳量127.5t/年。在制订东江水库渔业环境保护条例时,按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利用增殖放流等渔业去碳技术,适量投放滤食性鱼类,充分利用水体氮、磷,可实现东江水库碳汇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鲢和奥尼罗非鱼对池塘蓝藻水华及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5年在广州市一个富营养化浅水池塘中开展原位围隔试验,研究放养鲢鱼和奥尼罗非鱼对蓝藻水华的控制效果及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鲢鱼和奥尼罗非鱼可以有效控制蓝藻水华,使围隔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由蓝藻渐变为裸藻、绿藻和硅藻.鲢鱼、奥尼罗非鱼围隔水体中总悬浮物浓度较池塘水体分别下降29.7%和18.6%;叶绿素a浓度分别下降26.6%和15.9%.同时,围隔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但鱼类放养对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并会造成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范围变宽,使水体中新增加了直径大于500 μm的悬浮颗粒物.  相似文献   

9.
南四湖水环境状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四湖主要入湖河流及湖内15个站点的水质监测参数-叶绿素a (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从年际、年内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监测点对南四湖及其入湖河流水质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南四湖的资源保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湖区氮、磷浓度分布不均,空间分布具有非均一性;2010年与2004年相比,TN、COlMn有波动,总磷和叶绿素a分别下降了65.00%和60.59%,透明度升高了40.62%.南四湖及其周边河流水质总体有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有所好转,但远低于Ⅲ类水质标准,尤其南阳湖,有些监测点已达重度富营养.通过对该水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对乌伦古湖12个采样点(4个湖区)的水质进行了监测,分析了不同湖区的水质特征,并对比历史资料探究水质变化及成因。结果显示,乌伦古湖2016-2017年度年均矿化度为1.64 g/L、p H为8.70、透明度为1.90 m、水深为8.78 m、溶解氧为7.55 mg/L,总氮1.06 mg/L,总磷0.03 mg/L。与2006-2008年相比,年均矿化度由2.31 g/L降低到1.64 g/L,各湖区矿化度含量均降低,其中靠近额尔齐斯河引水的小海子(由1.97 g/L降至0.82 g/L)和接受吉力湖来水的中海子(由2.41 g/L降至1.60 g/L)矿化度降低最为明显;年均总氮含量由0.86 mg/L增加到1.06 mg/L,年均总磷含量稳定在0.03 mg/L左右,各湖区总氮、总磷含量除小海子降低外(总氮由0.83 mg/L降至0.72 mg/L;总磷由0.03 mg/L降至0.01 mg/L),其他各湖区含量保持稳定或升高,其中中海子升高最为明显(总氮由0.94 mg/L升至1.43 mg/L;总磷由0.03 mg/L升至0.05 mg/L)。研究表明,额尔齐斯河引水对于乌伦古湖水体矿化度、总氮及总磷均有稀释作用,吉力湖来水虽然对乌伦古湖水体矿化度也有稀释作用,但同时提高了总氮和总磷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卫河新乡市区河段底泥-间隙水-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3年1、4、7、10月对卫河新乡段上游(S1)、人口密集区(S2)、人工拓宽河道形成的牧野湖入湖水口(S3)、湖岸静水区(S4)、湖心处(S5)和湖区下游(S6)共计6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S1和S2底泥中总氮(TN)、氨氮(NH4+-N)含量呈现随深度增加而上升的趋势,除S3外,各样点底泥中总磷(TP)含量的垂向分布在15~20 cm处比表层含量低,但并无明显规律性;(2)S2、S3、S4样点在4月时底泥(干重)中的TN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8、2.2、1.7 g/kg,10月时TP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8、0.22、0.21 g/kg,除S3号样点外,其余各样点底泥NH4+-N的含量均在7月出现最大值,按样点号依次为25.42、37.19、14.23、12.28、34.11 mg/kg;(3)间隙水中TN和NH4+-N含量的垂向分布与底泥中的分布相似,间隙水和底泥中的TN、NH4+-N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T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4)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各营养盐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南四湖主要入湖河流及湖内15个站点的水质监测参数-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从年际、年内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监测点对南四湖及其入湖河流水质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南四湖的资源保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湖区氮、磷浓度分布不均,空间分布具有非均一性;2010年与2004年相比,TN、CODMn有波动,总磷和叶绿素a分别下降了65.00%和60.59%,透明度升高了40.62%。南四湖及其周边河流水质总体有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有所好转,但远低于Ⅲ类水质标准,尤其南阳湖,有些监测点已达重度富营养。通过对该水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对太湖水域非种植区与景观水生植物种植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非种植区和种植区采样点的理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性,且6个水生植物种植区水质理化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其中,TN、TP、叶绿素a、COD Mn的降幅分别在13.76%~40.12%、5.81%~37.10%、5.50%~32.64%、3.04%~20.64%;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月份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变化明显,太湖水域采样点处蓝藻爆发时间比水生植物种植水域早,且爆发规模大;表明种植水生植物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岸边和水域内均有大量水生植物分布的1~3号采样点的净水效果略优于岸边有大量水生植物但分布较少的4~6号点。  相似文献   

14.
对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自建成以来的水质指标进行为期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湖区自2004年蓄水以来,水体盐度已由3逐渐下降到2010年的1左右;N/P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磷是滴水湖的营养限制元素;湖区总体水质基本维持在地表水Ⅳ~Ⅴ类,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CODMn、TP、TN和BOD。对湖区富营养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其富营养化程度变化趋势与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TP是影响其叶绿素a含量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且在夏秋季节容易出现富营养化指数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太湖流域主要水系水环境特征分析与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太湖流域苕溪、南溪、太湖、沿江和黄浦江5大水系水体环境特征进行2次全范围调查监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主要水系的水环境特征现状,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主要水系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苕溪和南溪水系外,太湖流域各水系水体透明度都较低,可能与部分水体泥沙含量较大有直接关系,但水体中藻类、有机物和水动力条件等可能也是影响透明度的因素;耗氧性有机污染物指标处于地表水Ⅳ类~Ⅴ类,且B/C(可生化性指标)比较高,分解利用引起水中溶解氧(DO)的快速下降.氮磷营养元素污染相对严重,基本处于地表Ⅴ类~劣Ⅴ类水平,且各水体中都以总磷(TP)污染最为突出.总氮(TN)和TP中分别主要以溶解无机氧( DIN)和PO43-的形式存在,其较高的浓度为藻类快速生长甚至爆发水华提供了必要条件.对污染指标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氮磷和有机物是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贡献指标.富营养化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苕溪水系、南溪水系和太湖基本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而沿江水系和黄浦江水系基本处于重度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杭州西湖浮游植物群落对沉水植物恢复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杭州西湖沉水植物恢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以西湖湖西水域(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为代表,通过5年连续采样监测数据,研究了该区域沉水植物恢复前后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其与水质理化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2009-2013年共检出浮游植物156种,隶属8门、78属,其群落结构在3个湖区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藻类优势种的年际变化呈现由绿藻门(Chlorophyta)的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和蓝藻门(Cyanophyta)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逐渐向绿藻门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细丝藻(Ulothrix teneriima)、多形丝藻(Ulothrix variabilis)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转变。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在0.632~3.396和0.581~4.438之间变化,指示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且有转好趋势。调查期间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在0.92~5.26 mg/L和0.005~0.108 mg/L。水质理化参数分析表明,茅家埠和乌龟潭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体总氮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相比工程实施前,西湖湖西水质有明显好转,沉水植被恢复是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水库作为一类人工修建的重要水资源调蓄地,其水体营养盐含量等指标受水文气象过程的影响很大。为探索我国东南山区水库营养盐的时空变化规律,以钱塘江流域千岛湖(新安江水库)为例,利用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的水质调查数据,结合同期气温、降雨量和入库流量等气象水文数据,分析了水文气象过程对千岛湖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千岛湖营养盐浓度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性,TN浓度0.69~2.06 mg/L,平均值为(1.12±0.26) mg/L,高值出现在冬季和春季;TP浓度0.004~0.096 mg/L,平均值为(0.030±0.021)mg/L,高值出现在春季;空间上呈现为河流区到湖泊区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2)千岛湖降雨量、入库流量及气温等水文气象条件存在显著季节差异(P0.01),3-7月的降雨和入库流量超过总量的70%,高温出现在7-8月,月均温度高达30℃;(3)氮磷营养盐浓度与入库流量的相关性强于降雨,且入库流量及降雨对磷的影响更大;不同区域对入库流量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河流区响应最快,其次是过渡区,湖泊区最慢,反映出氮、磷在水库扩散过程中的滞后性;(4)温度通过影响水体浮游植物生长带来的水体颗粒态氮、磷变化影响水体TN、TP浓度,但不同湖区的响应不同;3~7 d的累积温度与过渡区氮、磷的关系好于河流区,可能与过渡区浮游植物生长与营养盐浓度变化更为敏感有关。研究表明,水文气象过程对大型水库水体氮磷的影响作用强烈且复杂,物理扩散与沉降、化学变化及生物生长累积等作用使得水体氮磷浓度对水文气象过程响应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在水库水质管理和机制分析中应当充分考虑这种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天然水体中生物膜的建群过程及生理特性,本研究将人工基质大理石投放到东湖沿岸带浅水区域,分析了生物膜在人工基质上从开始建群直至发育为成熟群落,并最终衰退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建群过程中,生物膜的生物量(叶绿素a、蛋白质、干重、无灰干重)、营养物质含量(总氮、总磷)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低温会减缓生物膜的生长,弱光会加剧生物膜的衰退,生物膜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周围水体氮、磷元素浓度。生物膜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自身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性。水体中氮/磷的比值决定生物膜中氮/磷的比值。刚毛藻属是东湖生物膜的优势物种。对生物膜建群过程及生理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将生物膜应用于污染水体的净化和修复。  相似文献   

19.
梅溪湖属于城市浅水湖泊,其沉积物特征可反映湖泊的水生态环境状况,对防止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分季节对梅溪湖表层沉积物(0~10 cm)进行了采样,分析了沉积物TN、NH4+、NO3-、TP、有效磷(AP)和有机质(OM)等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沉积物(0~10 cm)TN、NH4+、NO3-、TP、AP和OM的平均含量依次为1654.68± 754.22 mg/kg、24.66± 20.02 mg/kg、13.60± 2.33 mg/kg、512.60± 281.39 mg/kg、8.58± 6.81 mg/kg和2.84± 1.43 %。湖区东部营养物和有机质含量最高。人类活动对梅溪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有着较大的影响。梅溪湖沉积物TP和NO3-含量在春季最高(4月份),冬季(1月)最低。AP含量在春季(4月)最高,在夏季最低(7月份)。沉积物TN、NH4+和OM含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梅溪湖沉积物TN和TP的含量变幅分别为667~4000 mg/kg和184~1475mg/kg,均已超出我国东部浅水湖泊沉积物的营养物参考阈值范围;TN和TP的标准指数变幅分别为1.21~7.27和0.31~2.46,TN全部超标,梅溪湖生态环境质量受N元素的影响较为严重,对湖泊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OM与TN、TP、AP、NH4+、NO3-均显著正相关,说明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和释放对梅溪湖氮磷营养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2008、2009年,对陕西大宗淡水鱼类养殖水域12项水质参数(pH、TN、TP、CODMn、Cu、Zn、Pb、Cd、Hg、石油类、挥发酚和非离子氨)进行了监测,采用单因子比较法和污染指数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陕西大宗淡水鱼类养殖水域不同程度地受到pH、非离子氨、TN、TP、CODMn、Cu、Zn、Hg和Pb等9项指标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非离子氨、TP、TN和CODMn,两年中这4项污染物超标范围均占监测水域的70%以上,在所监测指标中负荷比占到89.5%和80.8%;非离子氨是最主要的污染物,两年中其单项污染指数I(20.2、5.80)和负荷比Q(57.37%、27.70%)均居首位,其次是TN(I:4.69、5.28;Q:13.3%、25.2%)、TP(I:4.05、4.13;Q:11.5%、19.7%)。Hg、Cu、Zn、Pb的超标范围较小;石油类、挥发性酚和Cd在所监测水域均未超标。2009年陕西大宗淡水鱼类养殖水域污染程度比2008年有所减缓,但所监测参数分别在两年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慎防非离子氨中毒,开展总磷、总氮污染的治理应该是陕西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中首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