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固定化培养底栖硅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产底栖硅藻是匍匐型贝类鲍、蝾螺和埋栖型贝类缢蛏、泥蚶以及底栖动物海参、海胆等名贵水产动物苗种的重要饵料。在鲍鱼育苗中,体长5mm以下的稚鲍以及海参育苗中,体长2mm以下的稚参都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底栖硅藻培养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这些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的成败。在底栖硅藻的大量培养中,光照、温度、盐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和N、P、Fe、Si等营养元素及许多植物激素都能影响底栖硅藻的生长。而且底栖硅藻营底栖生活,不像浮游微藻那样能立体地利用水体,不像浮游微藻那样在悬浮状态可以高效率利用营养物质,他们的生长受到了营…  相似文献   

2.
皱纹盘鲍稚鲍剥离后大量死亡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稚鲍剥离后大量死亡问题,进行稚鲍剥离规格、稚鲍剥离后直接投喂人工合成饵料与继续摄食底栖硅藻的对比试验,结果是:4mm稚鲍剥离死亡率比2mm稚鲍剥离死亡率低得多,稚鲍剥离后投喂人工合成饵料死亡率很高,摄食底栖硅藻,死亡率则很低。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由生产培养获得的不同质量的底栖硅藻培养皱纹盘鲍不同生长阶段幼体的效果,采用经不同培养措施获得的两类底栖硅藻群落(饵料A和饵料B)培养皱纹盘鲍前期匍訇幼体和稚鲍.试验结果表明,饵料A培养前期匍匐幼体的存活率[(43.47±13.53)%]显著高于饵料B[(6.94±5.17)%],但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两类饵料培养的稚鲍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但饵料B的生长速度和特定生长率[(0.151±0.025)mm/d和(4.706±0.492)%/d)]显著高于饵料A[(0.103±0.022)mm/d和(3.625±0.374)%/d)].说明皱纹盘鲍幼体在不同生长阶段适应底栖硅藻的种类不同.匍匐幼体期对底栖硅藻质量要求较高,稚鲍期由于食量增加和食性转化,对饵料数量的要求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添加植物生长刺激素α-奈乙酸钠培养底栖硅藻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产底栖硅藻是皱纹盘鲍幼体进入匍匐期后的主要饵料。其培养的好坏和增殖的快慢,直接影响前期稚鲍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5.
在鲍鱼人工育苗过程中,解决稚鲍的适宜饵料及满足供应的问题是充分发挥幼体的生长发育潜力,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如何解决稚鲍饵料问题,国内外曾有一些报道。如福建省东山鲍珠站的措施是:5mm以内的稚鲍,主要靠附着板上事先培养的底栖硅藻,其后以更换附着片进行饵料的补充。5mm以上幼鲍主要投喂海藻及人工配合饵料片。日本在5mm以下幼鲍期,主要也是靠底栖硅藻类及海带,  相似文献   

6.
不同单胞藻饵料培养九孔鲍早期稚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单种培养的6种底栖硅藻和具有底栖习性的亚心形扁藻(Platymoras sp.)为饵料,培养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受精后12 d的早期稚贝并观察其生长和存活,培养期为28 d,目的是筛选能维持早期稚贝高存活率和生长率的藻种。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稚贝成活率最高的3个藻种由大到小依次是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 javanica var.)、流水双眉藻(Amphora fluninensis)和亚历山大菱形藻(Nitzschia alexandrina),使稚贝生长最快的3个藻种由大到小依次是流水双眉藻、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和亚历山大菱形藻。研究结果揭示了适宜的底栖硅藻种类对鲍早期稚贝阶段生长和存活的重要性。个体小或者胞外产物量大的藻类很可能对九孔鲍早期稚贝的培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培养条件对底栖硅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底栖硅藻的培养条件和营养要求进行了探讨,并对在不同培养条件和营养条件下底栖硅藻表现出的生理生长反应进行了研究分析,用于指导海参、鲍鱼、海胆等底栖海珍品养殖中,底栖硅藻的培养与生产。  相似文献   

8.
陈冲  宋广军 《水产科学》2005,24(10):40-41
底栖硅藻作为鲍幼体的前期饵料,其种类与质量对鲍人工育苗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种类适宜且数量充足可以延长鲍幼体的附着变态率,延长在板时间,实现剥离大规格苗种,达到提高成活率的目的。据报道在底栖硅藻自然种群中,以小型的卵形藻(Cocconesp.)和舟形藻(Naviculasp.)的  相似文献   

9.
海产底栖硅藻的固定化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底栖硅藻双点舟形藻(Naviculadisipata)固定在藻酸盐胶珠中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底栖硅藻的固定化培养可以增加藻的生长附着面积,提高藻的生长量。固定化培养后贮存30-360天,藻细胞都能较好地复活生长。因此,固定化培养技术可应用于海产底栖硅藻的扩种生产和保种培养中  相似文献   

10.
诱导皱纹盘鲍浮游幼虫附着和变态的物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庆浩 《水产学报》2003,27(2):131-136
根据鲍育苗中常用的6种底栖硅藻氨基酸的组成分析结果,选择15种人工合成氨基酸作为诱导物质,进行鲍浮游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发现天冬氨酸组附着率最高,谷氨酸组次之,但均略低于底栖硅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变态率实验,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组结果基本一致,均略高于底栖硅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氨基酸浓度对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天冬氨酸还是谷氨酸,实验浓度为10-5mol·L-1组的附着率和变态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皱纹盘鲍幼鲍期不同饵料的喂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稚鲍和幼鲍期饵料的研究,一直是鲍人工育苗工艺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对壳长5毫米以前的稚鲍,目前国内外均采用附着性底栖硅藻类为饵料;对壳长5毫米以后的幼鲍,底栖硅藻的饵料效果尽管很好,但往往因其数量难以保证,应用于大规模种苗生产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对幼鲍期饵料的研究,早已为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所重视。坂井英世(1976年)以冷冻裙带菜切成的薄片作饵料,  相似文献   

12.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在育苗生产过程中,底栖硅藻的种类、质量,直接影响到鲍苗的附着率、成活率及生长速度,关系到整个育苗生产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臭氧在鲍鱼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的实验,证明了臭氧处理海水在鲍育苗中对水质改良、敌害生物处理、采苗,及底栖硅藻培养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是鲍鱼育苗现阶段重要的海水处理与活化手段之一,在生产上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刺参稚参营附着生活后,以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和其他有机碎屑为饵料,这就需要在附着基上预先培养底栖硅藻。底栖硅藻的预先培养需在采苗前的15~20天进行,操作比较麻烦,并占用大量的空间,后期还需对底栖硅藻进行补充,生产上有较大的难度。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浮游单胞藻饵料需提前培养,往往出现生产过剩现象。特别是刺参幼体附着变态为稚参后,浮游单胞藻饵料的使用量明显减少,饵料室会剩余大量的单胞藻饵料,放弃不用则造成很大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底栖硅藻是鲍育苗的基础和关键,没有优质充足的饵料作后盾进行鲍育苗只能是纸上谈兵。 底栖硅藻的生长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其生长情况必然遵循种群的生长变动规律。我们把种群的变动分为四个时期:初期、指数增长期、稳定期、衰老期。现分述如下。 初期,藻种数量稀少,种群生长缓慢。该期由于种群密度小,对环境的影响小,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管理要求不太严格,可采取下列措施:营养盐少量施用,因为营养盐浓度过大会抑制种群的生长。一般以N:P:Si  相似文献   

16.
九孔鲍育苗池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群落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9月14至10月26日对福建省漳浦县下蔡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育苗池进行定点采样。检测结果共鉴定底栖微藻24属62种,其中硅藻21属59种,绿藻、蓝藻和褐藻各1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优势种有12种,全部为硅藻,如盾卵形藻微小变种(Cocconeis scutellum var.parva)、小形舟形藻(Navicula parva)、咖啡双眉藻(Amphora coffeaeformis)、琴式菱形藻(Nitzschia panduriformis)等。优势种的优势度突出。常见种有25种,少见种有27种。优势种和常见种多是能够适应底栖环境的种类。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种类及多样性指数育苗早期波动大,后期逐渐稳定,底栖微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980~1.959,结果表明,底栖微藻群落结构的演变与鲍幼体摄食活动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后期面盘幼虫不同采苗密度、不同底栖硅藻与稚鲍不同培育密度,对鲍苗的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认为最佳采苗密度应为2万个/m2后期面盘幼虫;当地底栖硅藻混合种的饵料效果优于纯种,剥离后稚鲍的培育密度不直超过4000粒/m2。在640m2水面中有出壳长1.2~1.5cm鲍苗201.6万粒,平均出苗量3150粒/m2。专家鉴定认为,本课题在皱纹盘鲍不同育苗密度、不同饵料对育苗效果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8.
硅藻对鲍幼体着底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硅藻对鲍幼体着底和生长的影响日本水产大学大贝政治、广岛县水试若野真、兵库县水试长井敏研究表明,皱纹盘鲍幼体从浮游转着底时,因附着板上硅藻优势种不同,而出现着底数差别很大,且其后生长也有很大差异。附着硅藻为单一培养的卵形藻、聚生舟形藻、新月菱形藻。对照...  相似文献   

19.
在鲍鱼人工育苗过程中、稚鲍期是历时最长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饲育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左右人工育苗的效果。在稚鲍培育前期,即采苗板培育阶段,底栖硅藻饵料如不能满足,则往往导致稚鲍生长缓慢、成活率低,单位水面出苗量不高。特别是当稚鲍进入壳长3-5毫米以后,由于摄食能力的增强,如果继续使用采苗板方式培育,  相似文献   

20.
浅谈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及在海水育苗中的不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种类搭配在育苗生产中,幼体成长的好坏与饵料的营养直接相关。而多种饵料混合投喂是解决营养全面的最佳途径。如鲍的人工育苗中,在提供适量的底栖硅藻的同时,投喂含大量蛋白质的人工合成饵料以促进生长,而人工合成饵料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单胞藻,如螺旋藻、海泥中的底栖硅藻等;海参育苗已见的最佳投饵方法就是角毛藻、盐藻混和投喂,尽管使用其一甚至小新月菱形藻也能出苗,但受营养及培养条件(主要是施肥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