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固定化培养底栖硅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产底栖硅藻是匍匐型贝类鲍、蝾螺和埋栖型贝类缢蛏、泥蚶以及底栖动物海参、海胆等名贵水产动物苗种的重要饵料。在鲍鱼育苗中,体长5mm以下的稚鲍以及海参育苗中,体长2mm以下的稚参都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底栖硅藻培养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这些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的成败。在底栖硅藻的大量培养中,光照、温度、盐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和N、P、Fe、Si等营养元素及许多植物激素都能影响底栖硅藻的生长。而且底栖硅藻营底栖生活,不像浮游微藻那样能立体地利用水体,不像浮游微藻那样在悬浮状态可以高效率利用营养物质,他们的生长受到了营…  相似文献   

2.
在鲍鱼人工育苗过程中,解决稚鲍的适宜饵料及满足供应的问题是充分发挥幼体的生长发育潜力,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如何解决稚鲍饵料问题,国内外曾有一些报道。如福建省东山鲍珠站的措施是:5mm以内的稚鲍,主要靠附着板上事先培养的底栖硅藻,其后以更换附着片进行饵料的补充。5mm以上幼鲍主要投喂海藻及人工配合饵料片。日本在5mm以下幼鲍期,主要也是靠底栖硅藻类及海带,  相似文献   

3.
底栖硅藻大面积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栖硅藻是从鲍上足分化匍匐幼体附着变态到长至壳长达3-5mm的稚鲍所必需的饵料。底栖硅藻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鲍苗培育的成活率。因此培养足量的优质底栖硅藻是鲍人工育苗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重点围绕高密度、优质底栖硅藻规模化培养技术进行探讨,总结了一套底栖硅藻大面积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4.
皱纹盘鲍稚鲍剥离后大量死亡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稚鲍剥离后大量死亡问题,进行稚鲍剥离规格、稚鲍剥离后直接投喂人工合成饵料与继续摄食底栖硅藻的对比试验,结果是:4mm稚鲍剥离死亡率比2mm稚鲍剥离死亡率低得多,稚鲍剥离后投喂人工合成饵料死亡率很高,摄食底栖硅藻,死亡率则很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摄食底栖硅藻和几种浮游单细胞藻的菲律宾蛤仔稚贝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结果表明,稚贝不论是摄食底栖硅藻还是摄食浮游单细胞藻都能正常生长,只是摄食不同种类的饵料生长速度不同而已,其中以摄食底栖硅藻和角毛藻、湛江叉鞭藻和角毛藻的混合投喂效果最佳。稚贝摄食这些饵料,不但生长快(分别为33.7微米/日和29.2微米/日),而且存活率高(80%左右)。除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饵料种类外,饵料的投放密度也不可勿视。在稚贝的培养中,所投饵料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5—5万个,毫升(混合饵料各一半)。本文还论述了底栖硅藻和冷冻扁藻混合投喂也能获得较满意结果,但比上述最佳的混合饵料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6.
<正>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人工繁殖苗种和养殖增殖的试验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内外有不少单位陆续进行了研究。在育苗中,幼体从浮游期发育变态到稚参下沉营底栖附着生活时期的饲料,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研究报告。日本石田雅俊1977年用单鞭金藻为饵料饲养稚参,成活率只有15%,多数单位在稚参饲育中,仍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由生产培养获得的不同质量的底栖硅藻培养皱纹盘鲍不同生长阶段幼体的效果,采用经不同培养措施获得的两类底栖硅藻群落(饵料A和饵料B)培养皱纹盘鲍前期匍訇幼体和稚鲍.试验结果表明,饵料A培养前期匍匐幼体的存活率[(43.47±13.53)%]显著高于饵料B[(6.94±5.17)%],但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两类饵料培养的稚鲍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但饵料B的生长速度和特定生长率[(0.151±0.025)mm/d和(4.706±0.492)%/d)]显著高于饵料A[(0.103±0.022)mm/d和(3.625±0.374)%/d)].说明皱纹盘鲍幼体在不同生长阶段适应底栖硅藻的种类不同.匍匐幼体期对底栖硅藻质量要求较高,稚鲍期由于食量增加和食性转化,对饵料数量的要求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饵料贡献率。试验结果显示,底栖硅藻对仿刺参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周年变化为78.5%~85.7%,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贡献率分别为2.1%~5.1%、2.2%~5.6%、2.3%~7.7%、3.6%~7.9%。底栖硅藻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为25.8%~74.5%、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15.3%、4.0%~18.3%、4.2%~19.4%、5.6%~22.2%。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投饵、缺乏底栖大型藻类的生态养殖池塘中,底栖硅藻是仿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仿刺参也摄食表层底泥、沉降后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海水池塘仿刺参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前刺参育苗设施中60%-70%的水体用于幼体孵化和培育,30%-40%的水体用于培养单细胞藻类,供投喂耳状浮游幼体。培养单胞藻的工作,通常要早于幼体培养2个月之前进行。这不仅造成幼体培育水体缩水、生产周期延长,而且培养和储存大量优质单细胞藻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山东省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的育苗生产发现,刺参浮游幼体并不是必须以单胞藻类作为主要饲料来源,采用以面包酵母为主、多种营养成分综合配制的饵料投喂刺参浮游幼体,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试验总结出取消单胞藻饵料培养环节,利用人工配制饵料培育刺参苗种的新技术。现将刺参育苗新技术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添加植物生长刺激素α-奈乙酸钠培养底栖硅藻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产底栖硅藻是皱纹盘鲍幼体进入匍匐期后的主要饵料。其培养的好坏和增殖的快慢,直接影响前期稚鲍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变态附着率,降低育苗体系成本,最终提升稚参生产经济效益,在水温21.0~22.5℃,盐度30.0~31.0条件下,采用新鲜角毛藻(Chaetoceros)(A组)、浓缩角毛藻(B组)和干酵母粉(C组)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12 d的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试验(幼体选育后布池密度0.2个/m L),并针对每种饵料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各组浮游幼体均能正常发育生长;C组幼体的变态附着率为41.7%,显著高于A组(23.2%)和B组(19.5%)(P0.05);C组每万头稚参的生产成本为9.9元,显著低于A组(29.2元)和B组(33.1元)(P0.05);A组的总换水量为336.0 m3,远高于B组和C组(均为19.2 m3)。试验表明,在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阶段,采用干酵母粉作为饵料,幼体可以正常发育变态,幼体变态附着率和培育成本都显著优于以新鲜角毛藻和浓缩角毛藻为饵料。  相似文献   

12.
单细胞藻类饲养青蛤稚贝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试验以几种单细胞藻类为饵料,研究青蛤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经21天饲养证明,小球藻、扁藻、三角褐指藻、底栖硅藻都是青蛤稚贝的适宜饵料,其成活率均达90%以上,其中又以投喂底栖硅藻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3.
仇磊  姜国良 《齐鲁渔业》2006,23(6):33-34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属于楯手目(Aspido- chirota)、刺参科(Stichopodidae)、刺参属(stichopus)。刺参有明显的变态生活史,由受精卵卵裂经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虫→中耳状幼虫→大耳状幼虫→樽形幼虫→五触手幼虫→稚参→幼参→成参(廖玉麟, 2001)。其中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统称为耳状幼体。耳状幼体是刺参整个生命周期中短暂而唯一的一个浮游生活阶段,幼体浮游一般需10天左右,之后变态为樽形幼体改为底栖生活,浮游时期幼体  相似文献   

14.
幼参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人工育苗的过程中,关键之一在于解决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尤其是转入底栖生活的稚、幼等对以单细胞藻作为饵料,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需根据其摄食习性,研制、筛选人工配合饵料。  相似文献   

15.
浅谈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及在海水育苗中的不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种类搭配在育苗生产中,幼体成长的好坏与饵料的营养直接相关。而多种饵料混合投喂是解决营养全面的最佳途径。如鲍的人工育苗中,在提供适量的底栖硅藻的同时,投喂含大量蛋白质的人工合成饵料以促进生长,而人工合成饵料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单胞藻,如螺旋藻、海泥中的底栖硅藻等;海参育苗已见的最佳投饵方法就是角毛藻、盐藻混和投喂,尽管使用其一甚至小新月菱形藻也能出苗,但受营养及培养条件(主要是施肥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爱华 《水产养殖》2002,(1):28-29,32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是泥蚶人工育苗的基础,单胞藻饵料培养的品种、质量以及投喂数量,直接影响着泥蚶亲贝性腺发育、幼虫、稚贝的成活与生长。根据泥蚶幼虫发育的不同阶段,需培养和投喂不同品种的饵料,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1 材料方法1.1 单胞藻品种有硅藻:三角褐指藻、小硅藻。金藻:湛江叉鞭藻、3011、大溪地等。扁藻:亚心形扁藻、青岛大扁藻。1.2 泥蚶亲贝购自浙江温州自然海区,性腺尚未发育。亲贝经促熟培养后催产,获得所需的幼虫及稚贝。试验用池为5m× 6m ×1.1m的水泥池。1.3 饵料培养 藻种培养:5 …  相似文献   

17.
利用坑道培育和海捕的皱纹盘鲍亲体,进行人工催产、授精;以高密度集中培育浮游幼虫;用以舟形藻、卵形藻和菱形藻为主的底栖硅藻作为开口饵料,进行稚鲍前期培育;以幼鲍专用饲料作稚鲍后期饵料,进行稚鲍后期流水平面培育。1996年在8m2的采苗水面培育出壳长1.0~1.2cm的稚鲍2.4万个;1997年在50m2的采苗水面培育出壳长1.0~1.7cm的幼鲍16万个。  相似文献   

18.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19.
1控制培育密度 适宜的培育密度,不仅可提高稚参成活率和参苗质量,而且能加快稚参的生长速度。适宜的密度为0.2~0.4头/cm2,这个密度再加上管理措施得当,成活率可达50%以上。2饵料要质好量足 刚变态的稚参,体长在 0. 2 cm之前,饵料以底栖硅藻为主,适当投喂海滩表泥及浮泥,增喂一些单细胞藻类沉淀液。稚参体长达到 0. 2 cm以后,饵料以鼠尾藻粉为主,日投2~3次,日投量50~80X 10-6。随着体长增长,每 3~4日加喂一次含蛋白质较高的人工配合饵料。3加强水质管理 采用流水法培育稚参,可保持…  相似文献   

20.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提出以下提高稚参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控制附苗密度控制适宜的附着密度,是提高稚参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刚变态的稚参在附着基上的附着密度以0.2~0.5头/厘米2为宜,一般不超过1头/厘米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