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鲷与黑鲷杂交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月从海区选购真鲷、黑鲷亲鱼,通过强化培育,性腺促熟,于4月开展杂交试验,结果真鲷♀×黑鲷♂受精率为87.4%,孵化率为85%,出苗率14.28%;黑鲷♀×真鲷♂受精率为92.1%,孵化率为90%,出苗率7.2%,共获得正交反交杂交鱼苗32 000尾。  相似文献   

2.
2006年3月从海区选购真鲷、黑鲷亲鱼,通过强化培育,性腺促熟,于4月开展真鲷♀×黑鲷♂及黑鲷♀×真鲷♂,结果真鲷♀×黑鲷♂受精率为87.4%,孵化率为85%,出苗率14.28%;黑鲷♀×真鲷♂受精率为92.1%,孵化率为90%,出苗率7.2%,共获得正交反交杂交鱼苗32 000尾。  相似文献   

3.
真鲷与黑鲷杂交与多倍体育种系列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鲷属于鲷科,真鲷属,分布于我国四大海域。黑鲷属于鲷科,鲷属,我国沿海均有分布。真鲷与黑鲷杂交属于属间远缘杂交。本研究利用春季繁殖的真鲷种群与春季繁殖的黑鲷种群进行交配。用HCG与LHRH-A_2催产,网箱内自然受精。正交以真鲷为♀,黑鲷为♂;反交以黑鲷为♀,真鲷为♂。两种杂交组合的雌雄性比均为1:1.5。正交组合的受精率为73%,反交组合为67%。正交组合的孵化率为85%,反交组合为87%。该研究证明海水鱼属间远缘杂交可以成功,并为海水鱼杂交育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真鲷与黑鲷杂交与多倍体育种系列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真鲷属于鲷科,真鲷属,分布于我国四大海域。黑鲷属于鲷科,鲷属,我国沿海均有分布。真鲷与黑鲷杂交属于属间远缘杂交。本研究利用春季繁殖的真鲷种群与春季繁殖的黑鲷种群进行交配。用HCG与LHRH-A_2催产,网箱内自然受精。正交以真鲷为♀,黑鲷为♂;反交以黑鲷为♀,真鲷为♂。两种杂交组合的雌雄性比均为1:1.5。正交组合的受精率为73%,反交组合为67%。正交组合的孵化率为85%,反交组合为87%。该研究证明海水鱼属间远缘杂交可以成功,并为海水鱼杂交育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虾夷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以风向标扇贝和虾夷扇贝为亲本进行了种间杂交实验,培育出了虾夷扇贝(♀)×风向标扇贝(♂)(PY♀×PC♂)及风向标扇贝(♀)×虾夷扇贝(♂)(PC♀×PY♂)两种杂交一代,并对其早期发育及幼虫期和稚贝期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Y♀×PC♂杂交一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幼虫期的生长和存活率介于双亲之间,而壳高和壳长的生长均高于双亲,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PC♀×PY♂杂交一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期生长和存活率均低于双亲,表现为杂种劣势。在养殖第1年,PY♀×PC♂杂交一代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增长率均高于双亲,杂种优势显著。研究表明,卵子来源对后代的表现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以雌性虾夷扇贝与雄性风向标扇贝进行种间杂交从而改良虾夷扇贝种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黑鲷与灰鳍鲷杂交育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黑鲷属于鲷科鲷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灰鳍鲷同属于鲷科鲷属,在我国仅分布于南海。黑鲷与灰鳍鲷杂交属于种间杂交。本研究利用科季繁殖的黑鲷种群与灰鳍鲷种群进行酱。用HCG与LHRH-A2催产,网相内自然受精。正交以黑鲷为♀,灰鳍鲷为♂;反交以黑鲷为♂,灰鳍鲷为♀。两种杂交组合的雌雄比均为1:1.5。正交组合的受精率为83%,反交组合为86%,正交组合的孵化率为91%,反交为89%,该研究证明海水鲁种间杂交可以成功,并为海水鱼杂交育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繁殖调控使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同步性成熟,采取正反交试验,获得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F1代——花关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早×Pdentatus6)。花关牙鲆受精卵卵径平均1.01mm;孵化适宜温度15—21℃,盐度25~35,孵化率平均71.3%,初孵仔鱼全长2.5~2.7mm;仔鱼在16—20℃下36d后伏底变态,变态个体全长平均11mm,育成率32.5%;反交受精率和孵化率极低,未获得杂交后代。简述了其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探讨温度、盐度对花关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影响,比较亲本与杂交鱼早期生长特征,初步分析反交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4种配组方式对燕尾草金鱼进行选育试验,配组方式分别是红白自交;红♀×全红♂;全红♂×红自♀,红白♀×锦鲤♂,通过试验发现,前3种配组均产生体色为红白、全红、全白的个体,其中红白自交组的子代中红白比例最高,为50.1%,但此组子代中无观赏价值的全白的个体比例也最高,为29.5%;红白×全红正、反交子代的表现型无显著差异;红白♀×锦鲤♂组的表现型和成活率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真鲷、黑鲷及真鲷♀×黑鲷♂杂交的F1耐高温、低温的比较,杂交F1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能安全度夏和过冬;通过二三者之间生长测量,真鲷和杂交F1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黑鲷,从体重增长比较杂交F.增重速度比黑鲷快30%以上,但低于真鲷。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不同盐度梯度(5.0、10.0、15.0、20.0、25.0、30.0)下真鲷(Pagrosomus major,6)×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杂交子一代(杂交F1)初孵仔鱼的生长情况,并在此盐度梯度下对杂交F1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10.0,15.0,20.0的3个盐度组的仔鱼生长速度最快,这3个盐度组下仔鱼的SAI值也最高,真鲷与黑鲷杂交F1的最适生长盐度为10.0—20.0。当自然海水盐度为20.0以上时,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杂交F1仔鱼培育盐度,可以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以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和真鲷(Pagrus major)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杂交配组方法,分别对黑鲷(BB)、真鲷(RR)自交与正反交后代(RB,Pagrus major♀×Acanthopagrus schlegelii♂;BR,Acanthopagrus schlegelii♀×Pagrus major♂)的生长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养殖180 d时,黑鲷、真鲷自交及正反交后代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的排序为正交>真鲷自交>反交>黑鲷自交,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240 d时,正交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真鲷自交组与反交组无显著差异(P>0.05),黑鲷自交组最低(P<0.05)。4个群体鱼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在19.3%~22.0%,粗脂肪质量分数在0.9%~2.6%,其中真鲷自交组最低(0.9%),正交组最高(2.6%);4个群体鱼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16%~41.69%,必需氨基酸指数在82. 17%~87.36%,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8.1%~39.0%,杂交组均高于自交组。研究表明:正交组生长速度最快,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均快于黑鲷;4个群体鱼肌肉的蛋白质含量均较高,氨基酸种类齐全,就蛋白质营养水平而言,反交子代与黑鲷、真鲷相当,高于正交子代;就蛋白质的氨基酸水平而言,反交子代优于黑鲷和正交子代;杂交后代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优于黑鲷和真鲷,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研究结果证明黑鲷、真鲷杂交能够提高后代的生长性能,改良肌肉品质,增强选育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双列杂交设计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两个养殖群体:日本群体(J)和中国抗病选育群体(C)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J(♀)×J(♂)、J(♀)×C(♂)和C(♀)×J(♂)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针对受精率、孵化率、白化率和存活率4个性状进行了组合间的比较,计算了各项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对组间各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在受精率、孵化率及存活率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C(♀)×J(♂)后代在孵化率和存活率两个性状上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3.99%和31.37%。对4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657,受精率和存活率相关系数为0.432,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分析结果认为,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种内杂交是牙鲆优良品种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花(Hemibarbus maculates)(♀)×唇(H.labeo)(♂)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009—2011年进行花(♀)×唇(♂)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常规人工干法授精获得花(♀)×唇(♂)杂交受精卵,受精卵在(20±1)℃水温下孵化,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分别达到89.3%、72.6%和67.9%。杂交子一代仔鱼在受精后68h,30min出膜。经过25~30d饲养,夏花鱼种体长达到3~4cm,成活率66%。试验结果证明花(♀)×唇(♂)杂交子一代受精卵能够正常发育,且鱼苗、鱼种及成鱼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郑尧兰 《齐鲁渔业》2008,25(9):37-39
进行了大黄鱼和(鱼免)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鱼免)(♀)×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15天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鱼免)(♂)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2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并分析了(鱼免)(♀)×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鱼免)(♂)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卵裂间隔(τ0)是与温度相关的参数,为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第一次卵裂持续的时间,或连续两次细胞分裂的时间间隔,被广泛用于鱼卵染色体操作中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上。本文研究了史氏鲟♀&#215;达氏鳇♂受精卵在14~22℃下卵裂间隔τ0与温度的关系,τ0为第一次卵裂(τⅠ)与第二次卵裂(τⅡ)间的时间间隔(τⅡ-τⅠ)。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史氏鲟♀&#215;达氏鳇♂受精卵τ0随着温度(T)的上升而减小,在14℃下τ0为85.0&#177;1.3 min,22℃下τ0为45.8&#177;2.2 min,两者之间符合线性回归关系:τ0=154.54-4.95T(R^2=0.999 0)。22℃为史氏鲟♀&#215;达氏鳇♂胚胎发育的温度上限,超过此温度,正常卵裂的胚胎比例将显著下降(〈60%)。  相似文献   

16.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续三年对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进行了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与黄颡鱼自交相比 ,卵的受精率要高 ,而孵化率、出苗率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之间进行杂交不存在繁殖障碍或繁殖障碍较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等方法对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minalis)和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进行了配组繁殖,成功地获得了4类组合的子一代群体。比较了各交配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等生存力,结果表明:正交子一代(白斑红点鲑♀×美洲红点鲑♂)组合的受精率明显高于父本和反交子一代组合,与母本子一代组合差异不显著(p〉0.05),孵化率和成活率与双亲自繁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O.05),高于反交子一代(美洲红点鲑♀×白斑红点鲑♂)组合。杂交子一代和亲本后代140d室内生长试验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正交子一代表现出杂种优势,体质量的杂种优势率为27.09%~35.66%,体长的杂种优势率为8.47%~11.25%,在体质量、体长增长量均高于双亲子一代。反交子一代群体生长发育始终没有表现杂种优势(H〈0)。  相似文献   

18.
鱼类亚科间杂交组合的受精生物学如受精率、孵化率、胚胎畸形率,胚胎从受精至孵化出膜所需时间,后代1~2龄鱼的生长情况等以及杂交F1的可育性的研究表明,鱼类亚科间杂种不育不是绝对的。虽然如草鱼♀×长春鳊♂杂种F1为三倍体,其性腺不发育;草鱼♀×团头鲂♂杂种F1有性腺存在,但发育很差,是不育的;草鱼♀×花鲢♂杂种F1,Marian等人从染色体观察是三倍体,性腺不育,但鳙♀×草鱼♂杂种F1近似母本的雌性鱼可以达到性成熟,并连续进行了3年人工繁殖;红眼鱼♀×拟鳊♂杂种F1部分雌鱼可育,而雄鱼发育很差,但从个别个体可以取得精液,并获得了后代…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黄鱼野生群体与选育F1养殖群体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选育F1(♀)×野生(♂)、野生(♀)×选育F1(♂)、野生(♀)×野生(♂)和选育F1(♀)×选育F1(♂)4个组合的子代,对其卵径、油球径以及2~10月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选育F1(♀)×野生(♂)卵径最大,并与野生(♀)×野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群体油球径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是大黄鱼群体间杂交主要表现的生长性状,9月龄体质量双亲杂种优势最大为14.48%,野生(♀)×选育F1(♂)体质量杂种优势最大为25.68%;野生(♀)×选育F1(♂)的全长特定生长率为1.92%/d ,体质量为5.60%/d及选育F1(♀)×野生(♂)体长为1.99%/d ,是4个群体中最大特定生长率;拟合体长(L)与体质量(m)关系,选育F1(♀)×野生(♂)为 m=0.0277L2.8045(r2=0.9980),野生(♀)×选育F1(♂)为 m=0.0210 L2.9287(r2=0.9993),野生(♀)×野生(♂)为 m=0.0236 L2.8592(r2=0.9916),选育F1(♀)×选育F1(♂)为 m=0.0228 L2.8946(r2=0.9984)。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野生群体与选育养殖群体的杂交能提高大黄鱼子代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20.
2006-2007年,在浙江湖州,通过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的属间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F1,并通过对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形态、核型和基因组分析比较,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组成情况。结果表明:(1)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其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90%以上;(2)翘嘴红鲌(♀)&#215;团头鲂(♂)杂种F1的多数可数可量性状表现为中间型。在10个可数性状中,鳃耙数、侧线鳞等3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其平均杂种指数为54.56.显示杂种F1的可数性状接近于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团头鲂;在17个常规可量性状中,有9个性状与父母本差异显著,其中有4个性状偏向于父本,有3个偏向于母本,有2个超父母本偏离,其平均杂种指数为49.59,也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处于中间值;进一步对框架参数的聚类和判别分析显示,杂种F1的框架体型与父母本差异较大,接近于中间型,但受母本影响较多;(3)杂种F1的染色体数(2n)为48,核型公式为18m+26sm+4st(NF=92),说明杂种F1为二倍体,并可预测杂种F1可育;(4)杂种F1大部分RAPD扩增条带能在亲本中找到,有的仅来自于父本,有的仅来自于母本,说明杂种F1为二倍体杂种;杂种F1与母本的相对遗传距离为0.4327,而与父本的遗传距离0.2312,前者大于后者,表明杂种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