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尾近红鲌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u)隶属鲤科鲔亚科近红鲴属,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是长江上游的一种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鱼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以干物质计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83.66%,脂肪含量只有5.83%,含有17种常见的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及非必需氨基酸8种,含肉率达70.74%,高于黄颡(67.53%)、  相似文献   

2.
<正>黑尾鲌学名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又名黑尾、黑尾刁等,隶属于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是长江特有鱼类。为研究河南省引进黑尾近红鲌的可行性,探索该鱼的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信阳农林学院水产系于2014年5-10月在信阳市罗山县尤店乡开新渔场从湖北武汉国家级鲌鱼良种场引进黑尾鲌小规格鱼种7000多尾,进行水库网箱鱼种培育试验,旨在探讨黑尾鲌鱼种培育技术及效果,为河南省引进黑尾鲌推  相似文献   

3.
黑尾鲌商品鱼高效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尾鲌俗称黑尾近红鲌,又名黑尾刁,与大白刁齐美,主要产于长江流域,隶属于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长江上游特有经济鱼类。常见个体重约1~2千克,最大个体可以达到5~10kg。黑尾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和食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4.
我国黑尾近红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et Wu)隶属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在自然状态下,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小型鱼类、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属温和肉食性兼具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通过驯食能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5.
<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俗称黑尾鲌,隶属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在自然状态下,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小型鱼类、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属温和肉食性兼具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通过驯食能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水生生物物种陷入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人们开始重视濒危物种的保护与开发。本文以长江流域的黑尾近红鲌为例,通过对其保护与开发的背景、过程研读,对育种方向等提出建议,以期引起广泛的思考。一、保护的背景黑尾近红鲌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图集》中记载的长江上游濒危特有  相似文献   

7.
<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属鲤形目、鲤科、近红鲌属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较好开发前景的优良淡水品种。目前,湖北、江西等省黑尾近红鲌养殖业已快速兴起,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于2008年率先在江西引进该鱼并试养繁殖成功,2011年起,该所与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实施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黑尾近红鲌规模化育苗与健康养殖技术研究示范》,先后突破该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鱼蛋白质需求、苗种培育、池塘主养、网箱养殖、大水面增养殖等技术,为发展黑尾近红鲌产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现将黑尾近红鲌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属鲤形目、鲤科、近红鲌属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目前,国内学者已就黑尾近红鲌的生物学性状[1]、年龄与生长[2,3]、人工繁殖[4,5]、胚胎发育[6]以及池塘养殖试验[7]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关于该鱼网箱养殖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赣州市陡水湖水库七星湖库区进行了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试验,旨在探讨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技术和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杂交鲌“先锋1号”与其母本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和父本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营养品质差异,对三种鲌肌肉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杂交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父本,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父本,灰分含量显著低于母本。杂交鲌肌肉的胱氨酸(Cys)含量显著高于母本,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高于父本。杂交鲌肌肉中十五碳烷酸(C15∶0)、α-亚麻酸(C18∶3)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鲌肌肉硬度显著高于母本,肌肉弹性显著低于父本;铁含量与父本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母本。结果表明,杂交鲌“先锋1号”肌肉营养成分兼具双亲的优良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是一种优质的营养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地域对人工引种黑尾近红鲌(Ano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胚胎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对江西赣南地区人工繁殖的黑尾近红鲌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并对受精卵的发育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其胚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通过改良HCG+LHRH-A2+DOM等激素的混合液对赣南地区人工繁殖的黑尾近红鲌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93.47%、86.58%和87.76%。赣南地区人工池塘养殖的黑尾近红鲌受精卵特征、胚胎发育时序及特征与已报道的结果一致,整个过程根据发育特征可分为七个时期。在水温为26.3-28.5℃条件下,受精卵经过30min开始胚胎发育,1h20min进入2细胞期,3h50min进入囊胚期,4h50min进入原肠期,1Oh50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36h30min。  相似文献   

11.
一、黑尾鲌简介 黑尾鲌是黑尾近红鲌的俗称,又名黑尾、黑尾刁、大白刁等,隶属于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长江特有经济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过简单的腌制加工,可制作成各式菜肴,符合大众口味,在国内具有广大的消费群体。  相似文献   

12.
<正>鲌亚科鱼类中的翘嘴鲌、黑尾近红鲌、团头鲂等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对象,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项目组以经选育的翘嘴鲌为母本、经选育的黑尾近红鲌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2012年培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杂交鲌"先锋1号"。鉴于黑尾近红鲌优良养殖性状和良好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黑尾近红鲌养殖池塘里利用生态浮床技术进行水质调控。试验发现,p H值和透明度等一般理化指标都适宜黑尾近红鲌的生长;营养盐类指标中除7月份饲料投喂高峰期时总氮指标超过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外,总磷、氨氮和亚硝酸盐氮都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范围内,且亚硝酸盐氮含量均较低;高锰酸盐指数的检测结果在Ⅲ类水质标准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浮床具有调控黑尾近红鲌养殖池塘水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河道网栏黑尾近红鲌套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大水面(河道)网栏黑尾近红鲌套养技术研究结果。从养殖环境、苗种来源、品种搭配、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疾病防控等关键点控制,2011年在南昌市鄱阳湖农牧渔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太子河基地中段进行河道网栏黑尾近红鲌套养技术研究,结果为:4月22日套养122㎏规格为24.0g/尾的黑尾近红鲌冬片鱼种5083尾,11月18日至翌年1月18日收获黑尾近红鲌成鱼1758㎏,规格为0.38㎏/尾,共4626尾,回捕率91.0%,投入产出比为1:2.51。  相似文献   

15.
从黑尾近红鲌发表的4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的11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分析团头鲂(♀)和黑尾近红鲌(♂)及其杂交后选育的F4代,即鲌鲂“先锋2号”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这三个群体之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82、4.273、4.27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482、2.803和3.08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12、0.380和0.507;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79、0.474和0.656;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08、0.414和0.572。鲌鲂“先锋2号”与母本团头鲂的遗传距离为0.2709,小于与父本黑尾近红鲌的遗传距离(0.5381),在亲缘关系树状图上先与母本聚为一支。鲌鲂“先锋2号”从母本中获得较多的遗传物质,较双亲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高的基因杂合度。研究结果将为研究团头鲂和黑尾近红鲌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探索鲌亚科鱼类属间杂交育种后亲本与子代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黑尾近红鲌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以来,先后在南昌、赣州等地开展了黑尾近红鲌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效益明显,示范效果良好。介绍了黑尾近红鲌池塘鱼种培育、成鱼养殖有关技术模式与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我国黑尾近红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香 《中国水产》2011,(12):54-56
黑尾近红鮊(学名: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u)隶属鲤科鮊亚科近红鮊属,是长江上游干支流的一种特有鱼类。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日趋减少,捕获的个体逐渐小型化,急需人工养殖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近十年国内黑尾近红鮊的有关生化成分、生理生态、人工养殖及繁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黑尾近红鮊的高效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龙中原  魏雯 《中国水产》2017,(1):104-106
<正>2015年我们在安徽省宣城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内1口5亩池塘开展蟹池套养黑尾近红鲌技术研究,共投放蟹种50kg,规格120只/kg,黑尾近红鲌鱼种1000尾,收获商品蟹840kg,黑尾近红鲌515kg,总产值为120275元,总利润为63925元,平均每亩获利为1278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位于宣城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内,电力充足,交通便利,水源优良,水质清新,池塘面积5  相似文献   

19.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因肉质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其鱼体扁平,适合加工成整鱼产品,所以腌制是黑尾近红鲌加工的关键环节。为缩短腌制时间、降低鱼肉含盐量、提高黑尾近红鲌制品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本研究对黑尾近红鲌的腌制工艺进行优化。试验以鱼肉含盐量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加盐量、腌制时间和腌制温度3个因素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中,加盐量分别为3%、5%、7%和9%,腌制温度为5℃、10℃、15℃和20℃,腌制时间为24 h、48 h、72 h和96 h,并通过响应面分析软件分别得到鱼肉含盐量、TVB-N值与加盐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计算得出最佳腌制工艺参数为:加盐量4.5%、腌制温度7℃、腌制时间38 h,此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鱼肉含盐量为3.23%、TVB-N值为32.35 mg/100 g。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模型预测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差很小,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实际生产情况。此模型能够为黑尾近红鲌的工业化生产服务,并对其他体形扁平鱼类的腌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因肉质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其鱼体扁平,适合加工成整鱼产品,所以腌制是黑尾近红鲌加工的关键环节。为缩短腌制时间、降低鱼肉含盐量、提高黑尾近红鲌制品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本研究对黑尾近红鲌的腌制工艺进行优化。试验以鱼肉含盐量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加盐量、腌制时间和腌制温度3个因素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中,加盐量分别为3%、5%、7%和9%,腌制温度为5℃、10℃、15℃和20℃,腌制时间为24 h、48 h、72 h和96 h,并通过响应面分析软件分别得到鱼肉含盐量、TVB-N值与加盐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计算得出最佳腌制工艺参数为:加盐量4.5%、腌制温度7℃、腌制时间38 h,此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鱼肉含盐量为3.23%、TVB-N值为32.35 mg/100 g。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模型预测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差很小,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实际生产情况。此模型能够为黑尾近红鲌的工业化生产服务,并对其他体形扁平鱼类的腌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