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点叉尾鮰规模化育苗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于2005~2008年与南昌大学合作实施江西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斑点叉尾鮰规模化育苗关键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成功突破斑点叉尾鮰苗种规模化繁育的关键技术,四年年均繁育苗种1000万尾以上,现将其关键技术简要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黑尾近红鲌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u)隶属鲤科鲔亚科近红鲴属,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是长江上游的一种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鱼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以干物质计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83.66%,脂肪含量只有5.83%,含有17种常见的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及非必需氨基酸8种,含肉率达70.74%,高于黄颡(67.53%)、  相似文献   
3.
影响斑点叉尾亲鱼自然产卵率的关键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叉尾是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本文从斑点叉尾亲鱼年龄、放养密度、产卵槽类型、饲料类型、池塘局部气候条件、池塘底质类型等方面对影响斑点叉尾自然产卵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挑选4~5龄的亲鱼,在冬季气温、水温适当偏低的山区风口处建培育池,培育池底质为黏土硬底质或鹅卵石带沙底质,每667 m^2放亲鱼10~30组,全部投喂动物性饲料,用特制的土瓦罐作产卵槽,获得较高的自然产卵率。  相似文献   
4.
黑尾近红鲌引种及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黑尾近红鲌(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et Wu )隶属鲤科鲌亚科近红鲐属,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1,2],是长江上游的一种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以干物质计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83.66%,脂肪含量只有5.83%,含有17种常见的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及非必需氨基酸8种,含肉率达70.74%,  相似文献   
5.
在江西峡江和赣州进行了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在斑点叉尾(Ictaluruspunctatus)人工繁殖中的应用研究。应用HACCP的基本原理,对整个斑点叉尾人工繁殖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确立了亲鱼培育池的选择、亲鱼种质选择、亲鱼产卵池的选择、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水质监测、饲料供应、日常管理等8个关键控制点,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关键限值、监控措施以及超过关键限值时的纠正措施,使各关键控制点处于人为控制之下。实现了斑点叉尾人工繁殖按无公害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1985~1986年期间利用草甘膦开设林道防火线,自0.5%~4%五种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小区试验表明,对林道防火线中的优势杂草均有相当的致死能力,1%浓度的草甘膦对地上部分的杂草除治效果达94.6%,对地下部分的杂草除治效果达91.1%。实践证明,利用草甘膦开设林道防火线只要浓度适宜,方法得当,不仅效果理想,且有一定的持效作用,比人工开设林道防火线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7.
用蛋白含量为32.2%的配合饲料进行倒刺鲃池塘主养试验。面积3348m。,放养经投饲驯化倒刺鲃鱼种3554尾,经264d养殖,生产倒刺鲃2315.8kg。折合每667m^2产倒刺鲃461.3kg,产值11561.95元,利税4667.1元。投入产出比1:1.68。饲料系数2.1。  相似文献   
8.
倒刺鲃池塘主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刺鲃为一种名贵的江河野生鱼类,肉嫩鲜美,市场价格高。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倒刺鲃仍以捕捞的野生鱼类为主,导致野生资源的急剧减少,长期下去,势必对部分内陆河流的鱼类种群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于2002年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野生茶树资源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种质资源库,是新品种选育和优化改良的基础,在江西系统开展野生茶树资源调查,明确茶树资源分布和特点,为江西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基础数据。【方法】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结果】通过查阅文献确定赣北茶区种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赣中和赣南茶区可追溯至明朝,通过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确定赣北婺源县、浮梁县、修水县共7个资源分布点,判断其中6个点为野生茶树,确定赣中井冈山市、遂川县共2个资源分布点,判断其中1个点为野生茶树,确定赣南上犹县、崇义县、定南县共5个资源分布点,判断均为野生茶树,赣北资源为灌木型,赣中和赣南资源为小乔木型。【结论】江西野生茶树资源范围广、历史久、类型多,绝大部分未得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开展江西野生茶树资源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省吉安市和赣州市不同的野生茶树资源为材料,利用LC-MS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份野生茶树资源的茶多酚总量为20%~46%,氨基酸总量为0.89%~4.41%,其中龙潭1号的茶多酚总量高达46.63%,龙潭2号的游离氨基酸总量高达4.41%,阳岭1号游离氨基酸低至0.89%;龙潭3号EGC含量最高,阳岭1号EGCG含量最高;阳岭1号母树和扦插苗的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差异显著,咖啡碱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茶树脱离母体扦插后成分有变化,生境可能是影响茶树品质成分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