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茶业》2003,(2):34
"吃茶去"之语,如今越来越流行,有的作诗撰文,有的题字作书法字画挂轴,有的用作茶馆、茶室的名称、有的当作推广茶饮的广告语.1989年9月,笔者到北京参加"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看到展览厅里悬挂着的书画中有两幅"吃茶去"的名作:  相似文献   

2.
四、吃茶去(赵州茶)“吃茶去”,为禅林法语,出自唐代高僧从谂禅师之口.从谂(公元778~897年),本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一说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自幼出家,为池阳南泉山普愿禅师法嗣,属清源系,居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又称“赵州禅师”.卒谥“真际禅师”.从谂崇茶、爱茶,主张“任运随缘,不涉言路”.有学人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其曰:“老僧半句也无”,惟认为吃茶能悟性,能消除学人的妄想.未普济《五灯会元》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的三云“吃茶去”,其意就在消除人的妄想,打消人的杂念.为此,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载:“赵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清杨焯《游弁山资福寺呈霞胤师》诗曰:“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  相似文献   

3.
中兮坊     
禅宗公案里有一则故事《吃茶去》,唐代赵州高僧从谂问新来的僧人可曾到过寺院,僧人曰:“到过。”从谂曰:“吃茶去。”从谂问另一僧人可曾到过,僧人曰:“不曾到过。”  相似文献   

4.
周野 《福建茶叶》2011,33(4):60-61
由于年纪大了的缘故,这些年已经不喜欢热闹的场合,只是喜欢喝喝茶、涂涂鸦。前一些日子,日本茶道界的朋友在网络上搜索到我为朋友书写的一幅《吃茶去》的行书作品,他说他的茶室里正好缺少一幅这样的书法作品。但“吃”字是一定要写古旧的繁体字。  相似文献   

5.
二祖禅茶     
郝希德 《中国茶叶》2007,29(2):46-46
二祖禅茶产于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安徽太湖县。史载公元561年,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太湖狮子山,采山中青茶,并亲制之,茶禅一味,可清心、明目,故禅宗语录云:“吃茶去”。后山人仿学,历传1400多年。  相似文献   

6.
《广东茶业》2003,(2):32-33
专一的“茶”字,以至于出现许多异名或同义字,字形、字音、字义相差甚大,不识者,根本想不到它们与茶有什么关系。古代用来表示茶的字有:荼、檟荈、(?)、茗、茶等。著名的书法家启功1989题诗有云: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相似文献   

7.
“炎炎夏日礼禅家,古寺飞檐映晚霞。苍翠庭前柏树子,清凉一盏赵州茶。”2004年7月,我与韩国《禅文化》月刊、《茶的世界》杂志发行人崔锡焕先生等朋友一道到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拜访净慧长老,时值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当晚与营员们同吃“赵州茶”,此诗即是当时我心情的真实记录。禅茶一味,生活禅与“吃茶去”,天然会通,是一非二,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生活禅将禅融入生活,注重在生活中参禅,禅天禅地,自在活泼。赵州禅师的经典名言“吃茶去”将禅与茶融合起来,引禅入茶,引茶入禅,开启参禅的新方法和饮茶的新境界,禅茶源遂起而流自成。禅茶可以说是生活禅的一个成功典范。然而,追根溯源,生活禅的理论源头是“平常心是道”思想。赵州禅师的禅茶一味,无论是禅学思想还是饮茶习惯,还是禅茶的结合,都受到其师南泉普愿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茶世界》2017,(6)
<正>我出生在仓山镇吴厝顶村,当时仓山农村面积很大,家家户户都种花,有的还制茶,福州有一句民谣:"闽江边口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整个夏天茉莉花香飘遍仓山,仓山被誉为"琼花玉岛"。二千多年前的西汉,茉莉花从遥远的波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福州。当然关于茉莉花为什么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中国,是怎样来到中国的还有很多种说法,总之茉莉花从此在中国福州  相似文献   

9.
中国唐(618~907)人饮茶方法与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饼团茶”,先把生叶蒸青、捣碎,做成茶饼,焙干收藏,吃时再把茶饼碾成茶粉,入开水锅烹煮,汤中加点盐,调成咸味,帝王家烹茶还要加点胡椒粉(或花椒粉),以增香味。煮成舀入碗内,然后连汤带茶粉趁热一道吃下去,谓之“吃茶”,在饮茶发展史上属“调味汤茶同食”阶段。  相似文献   

10.
黄飞  胡新光 《中国茶叶》2000,22(5):18-19
周作人被认为是现代一流的散文家,他的小品文以通达雅致,平和冲淡为特色,开创了颇有影响的“苦茶派”文学。在现代文人中,他与茶的关系是最为突出的,在小品文中大量地谈茶说茶,有“苦茶庵”斋名,因“吃茶”打油诗惹起风波,作《苦茶随笔》散文集……周作人从小爱吃茶,从吃清茶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转向吃苦茶,最后用张中行的话说是“困苦茶而苦果”,他的苦果,即是作为同鲁迅并肩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最后成为民族汉奸的悲剧。我们不妨进入周作人的“苦茶庵”,翻开他的苦茶文学,揭开他的“茶壶盖子”,看看周作人泡…  相似文献   

11.
《茶叶》2006,(2)
钱王寺里笑声哗,数百茶人聚吃茶。雁荡毛峰来得早,寒天二月啜新芽。诗咏浙江省茶叶学会召开——2006年浙江省“雁荡毛峰”敬老茶会@钱时霖 @高菊儿  相似文献   

12.
黄小兵 《中国茶叶》2008,30(1):15-17
贵州省凤冈县位于中国大西南——乌江流域,是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该县种茶历史悠久,饮茶、吃茶方式多样,早在唐代就有记载。凤冈县属全国区域规划的西南茶区,茶叶产业发展较快速,尤其是“十五”期间发展迅速。2000年起已开始引进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铁观音、名山白毫131、龙井长叶、丹桂等国家级良种,2003年以来新种茶园3.6万亩。  相似文献   

13.
《茶世界》2017,(3)
<正>自古以来,中国人与茶相依为命。缥缈了数千年的一缕茶香,浸润了古时诗篇,氤氲了今日笔墨。茶,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每个中国人心底的诗意。在文学名家的笔下,这盏茶至浓至淡,至俗至雅,可以品出风雅悠闲,可以品出红尘人间。周作人说自己吃茶是够不上什么品位的,从量与质来说都够不上标准。他在《吃茶》中写道:  相似文献   

14.
用茶掺食做成茶菜肴、茶食品,供人食用,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而繁多的品种,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味,又成了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用茶掺食说由来据考证,一般认为茶的利用,最早是从人们用口咀嚼茶叶开始的,也就是说,当今以茶作饮料,是从古代的“吃茶”作食用演变而来的。但“茶食”一词,广义说来,当为糕饼点心之类的统称,例如《大金国志·婚姻》载:“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不过,在茶学界,茶食往往指用茶掺其他可食物料,调制  相似文献   

15.
水乡人吃茶     
距江南古镇硖石约9华里的地方,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薛婆桥,这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不产茶,然而那里的人们离不开茶,崇尚饮茶。这一带的语言没有“吃”与“喝”之分,凡是进食,一律称之为“吃”,故“喝茶”自然也就称为“吃茶”。“客来敬茶”是那里的乡风,随便走进哪户人家,主人定会热情地送上  相似文献   

16.
抹茶的生产加工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年来去日本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大多人对日本层出不穷的抹茶食品喜爱有加!在国内也特别受到了中国80、90后年轻一代的追捧。同时随着中国抹茶生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抹茶的市场需求量呈现出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大家对"抹茶"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百度"上搜索来的碎片化认识阶段,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抹茶源自中国。自明代以来,开始流行冲泡饮茶,中国抹茶茶道及吃茶传统遂告失传,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茶磨也随之绝迹,中国抹茶形成历史断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分析《吃一碗茶》中的"吃茶"意象,具体从"吃茶"的三个意象(茶如人生、以茶待客和以茶为药)来解析,最后用茶和天下来总结。  相似文献   

18.
汪星yi 《茶叶》2001,27(1):21-22
1.启功《茶诗》中堂此中堂为北京茶叶学会张大为先生于1996年捐赠茶博:"七砣神功说三川,生风枉托地神仙;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启功先生书法深得爱新觉罗氏家传,笔力劲健,时出新意,结字、章法均严谨端庄、无懈可击.诗中"玉川"指唐代诗人卢仝。据说唐代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  相似文献   

19.
一次,陪一个北方朋友到长沙铁路化宫看电影,影片中一组镜头:毛泽东在喝茶后,在杯底摄一把茶叶放进嘴里大嚼特嚼起来。这位北方朋友好生奇怪,我向他解释说,湖南人喜欢饮茶后将茶叶一并吃掉,这就叫“吃茶”。  相似文献   

20.
饮茶和食茶     
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地,有不少地方把饮茶和食茶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生活在荷地祖国的人科,几千年来不仅饮用茶水,也吃茶叶,现代科学证实,吃茶不仅丰富营养,充实和拓宽茶文化领域,而且对人体保健、防病、治病有明显作用。因此,茶不仅是中华之“国饮”,也可能成为中华之“国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