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吃茶去(赵州茶)“吃茶去”,为禅林法语,出自唐代高僧从谂禅师之口.从谂(公元778~897年),本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一说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自幼出家,为池阳南泉山普愿禅师法嗣,属清源系,居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又称“赵州禅师”.卒谥“真际禅师”.从谂崇茶、爱茶,主张“任运随缘,不涉言路”.有学人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其曰:“老僧半句也无”,惟认为吃茶能悟性,能消除学人的妄想.未普济《五灯会元》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的三云“吃茶去”,其意就在消除人的妄想,打消人的杂念.为此,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载:“赵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清杨焯《游弁山资福寺呈霞胤师》诗曰:“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  相似文献   

2.
“吃茶去”之语,如今越来越流行,有的作诗撰文,有的题字作书法字画挂轴,有的用作茶馆、茶室的名称、有的当作推广茶饮的广告语。1989年9月,笔者到北京参加“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看到展览厅里悬挂着的书画中有两幅“吃茶去”的名作: 一幅是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著名诗人赵朴初书写的“不如吃茶去”题诗:  相似文献   

3.
亚明 《福建茶叶》2005,(4):45-45
茶,作为饮料,是我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我们徜徉在百岁寿星的长寿之河中,探索他们的养生之迷,发现许多百岁寿星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饮茶品茗这点上,不分男女,没有贵贱,有身居山村的穷人,也有寓居都市的富人;既有随世俗沉浮的士子..也有看破红尘的僧侣。如有“现代太极拳泰斗”之称的吴图南平生就喜欢喝茶,一杯在手,日夜不断。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佛坛创“赵州门风”,其中便有“吃茶去”的禅法,以注释“平常心是道”。清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这段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李庆远说:“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李庆远一生遵此“妙诀”,结果活了257岁。史籍《南部新书》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有个130岁的和尚来到洛阳,宣宗问其长寿之道,和尚答:少时家贫,无药可服,一生惟爱喝茶。日饮百碗亦不厌多。  相似文献   

4.
在佛家茶事中,唐代高僧怀海、从谂、皎然、降魔大师等人,或汇集佛门茶事大全,或创立"吃茶去"公案,或留下茶道典故,或开一代饮茶风尚,极一时风流。 北宋高僧元净,展示的则是另一种风雅:他不仅被宋帝御赐紫袈裟及"辩才大师"称号,还与多位名臣、名士交游,尤其是与杭州两任知州赵抃、苏轼交情深厚,品茗吟诗,留下佳话。  相似文献   

5.
汪星yi 《茶叶》2001,27(1):21-22
1.启功《茶诗》中堂此中堂为北京茶叶学会张大为先生于1996年捐赠茶博:"七砣神功说三川,生风枉托地神仙;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启功先生书法深得爱新觉罗氏家传,笔力劲健,时出新意,结字、章法均严谨端庄、无懈可击.诗中"玉川"指唐代诗人卢仝。据说唐代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  相似文献   

6.
1.启功《茶诗》中堂此中堂为北京茶叶学会张大为先生于1996年捐赠茶博:"七砣神功说三川,生风枉托地神仙;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启功先生书法深得爱新觉罗氏家传,笔力劲健,时出新意,结字、章法均严谨端庄、无懈可击.诗中"玉川"指唐代诗人卢仝。据说唐代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  相似文献   

7.
二祖禅茶     
郝希德 《中国茶叶》2007,29(2):46-46
二祖禅茶产于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安徽太湖县。史载公元561年,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太湖狮子山,采山中青茶,并亲制之,茶禅一味,可清心、明目,故禅宗语录云:“吃茶去”。后山人仿学,历传1400多年。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品茶     
《广东茶业》2004,(6):29-29
茶事趣闻之一。品香泉,源于北京香山法海寺南麓,品香泉?”雪芹曰:“吾尝遍七十泉,烹茶要属品香泉。”曹雪芹常来此烹茶。其友鄂比问:“香山七十泉,何独喜一日,鄂比请其喝茶,雪芹刚喝半碗,便问:“此水取自何泉?”鄂比笑曰:“品香泉。”雪芹说:“别噱人,这茶上半碗水清味正,是品香泉,下半碗差多矣,  相似文献   

9.
一次,陪一个北方朋友到长沙铁路化宫看电影,影片中一组镜头:毛泽东在喝茶后,在杯底摄一把茶叶放进嘴里大嚼特嚼起来。这位北方朋友好生奇怪,我向他解释说,湖南人喜欢饮茶后将茶叶一并吃掉,这就叫“吃茶”。  相似文献   

10.
俗云:“古来天下名山僧占尽”,又云:“茶佛一味”。黄山和武夷山同样汇集了一批又一批的僧人,他们除了佛事以外,对祖国茶业科技的发展都曾做出了各自重要的贡献。如武夷茶的制造,从蒸青散茶发展到炒青散茶,是从明朝中期到清初的100多年间,历经许多方面人士、许多次的试验,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黄山高僧。从此,武夷茶的品质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获得全国第二的殊荣。清初黄山僧到武夷山传授制茶工艺,使武夷茶取得历史性的进步。这项功绩从未发现有人持疑义,更无人否定。然而,《福建茶叶》1999年第4期第53页第5段载…  相似文献   

11.
“炎炎夏日礼禅家,古寺飞檐映晚霞。苍翠庭前柏树子,清凉一盏赵州茶。”2004年7月,我与韩国《禅文化》月刊、《茶的世界》杂志发行人崔锡焕先生等朋友一道到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拜访净慧长老,时值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当晚与营员们同吃“赵州茶”,此诗即是当时我心情的真实记录。禅茶一味,生活禅与“吃茶去”,天然会通,是一非二,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生活禅将禅融入生活,注重在生活中参禅,禅天禅地,自在活泼。赵州禅师的经典名言“吃茶去”将禅与茶融合起来,引禅入茶,引茶入禅,开启参禅的新方法和饮茶的新境界,禅茶源遂起而流自成。禅茶可以说是生活禅的一个成功典范。然而,追根溯源,生活禅的理论源头是“平常心是道”思想。赵州禅师的禅茶一味,无论是禅学思想还是饮茶习惯,还是禅茶的结合,都受到其师南泉普愿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2.
周野 《福建茶叶》2011,33(4):60-61
由于年纪大了的缘故,这些年已经不喜欢热闹的场合,只是喜欢喝喝茶、涂涂鸦。前一些日子,日本茶道界的朋友在网络上搜索到我为朋友书写的一幅《吃茶去》的行书作品,他说他的茶室里正好缺少一幅这样的书法作品。但“吃”字是一定要写古旧的繁体字。  相似文献   

13.
黄飞  胡新光 《中国茶叶》2000,22(5):18-19
周作人被认为是现代一流的散文家,他的小品文以通达雅致,平和冲淡为特色,开创了颇有影响的“苦茶派”文学。在现代文人中,他与茶的关系是最为突出的,在小品文中大量地谈茶说茶,有“苦茶庵”斋名,因“吃茶”打油诗惹起风波,作《苦茶随笔》散文集……周作人从小爱吃茶,从吃清茶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转向吃苦茶,最后用张中行的话说是“困苦茶而苦果”,他的苦果,即是作为同鲁迅并肩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最后成为民族汉奸的悲剧。我们不妨进入周作人的“苦茶庵”,翻开他的苦茶文学,揭开他的“茶壶盖子”,看看周作人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叶》2012,(10):1-1
许多人不知道,西哈努克曾5次来浙江,而每次来浙江都会到杭州来,他去过灵隐,去过梅家坞龙井茶场,也到过不少学校。  相似文献   

15.
用茶掺食做成茶菜肴、茶食品,供人食用,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而繁多的品种,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味,又成了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用茶掺食说由来据考证,一般认为茶的利用,最早是从人们用口咀嚼茶叶开始的,也就是说,当今以茶作饮料,是从古代的“吃茶”作食用演变而来的。但“茶食”一词,广义说来,当为糕饼点心之类的统称,例如《大金国志·婚姻》载:“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不过,在茶学界,茶食往往指用茶掺其他可食物料,调制  相似文献   

16.
吃茶记     
正吃茶仅仅是生活习惯之一,但它如精魂,如影随形地贯穿在俗务里,仿佛要和生命流程相始终。早年,家里从生产队分到一小片茶地,有数百棵高高低低的茶树,都没有修剪,枝条婆娑扶疏,自由生长的样子。在我们村,摘茶吃茶是稀松平常的事,既不高雅神秘,也不随便敷衍。吃茶和吃饭饮水一样,是日常里一件自然而重要的事。每到春光明媚,天气晴好,万物吐翠时节,全家人都须挎着小竹篮和冷水壶,到地里采茶。茶的鲜叶丛聚枝头,一律向上,翠  相似文献   

17.
巩志 《福建茶叶》2000,(Z1):51-52
茶与佛 ,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 ,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 ,历史悠久 ,儒释道三教鼎盛 ,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 ,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 ,对提高茗饮技法 ,传播茗饮习俗 ,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吴晋之际 ,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 ,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 ,岩壑幽胜 ,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建州所领十一县 ,到处有佛寺。此时 ,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大凡是山峦起伏 ,翠峰叠嶂 ,佳木葱茏 ,云海缥缈的名山 ,差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分析《吃一碗茶》中的"吃茶"意象,具体从"吃茶"的三个意象(茶如人生、以茶待客和以茶为药)来解析,最后用茶和天下来总结。  相似文献   

19.
茶壶套     
郭丹英 《茶叶》2004,30(4):245-246
记得儿时曾在外婆家里看到一对金漆雕就的方木桶,八面开光,镂雕山水人物,煞是好看,不知为何物,曾好奇地问外婆,外婆笑眯眯地回答:“这是我爷爷留给我的,装茶壶保温用。”  相似文献   

20.
何京 《茶叶通讯》2004,(1):46-47
列宁曾说过: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我国民间不但有着“花为媒”的习俗,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中还有着“茶为媒”的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