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吃茶去(赵州茶)“吃茶去”,为禅林法语,出自唐代高僧从谂禅师之口.从谂(公元778~897年),本姓郝,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一说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自幼出家,为池阳南泉山普愿禅师法嗣,属清源系,居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又称“赵州禅师”.卒谥“真际禅师”.从谂崇茶、爱茶,主张“任运随缘,不涉言路”.有学人问:“如何是赵州一句”,其曰:“老僧半句也无”,惟认为吃茶能悟性,能消除学人的妄想.未普济《五灯会元》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的三云“吃茶去”,其意就在消除人的妄想,打消人的杂念.为此,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载:“赵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清杨焯《游弁山资福寺呈霞胤师》诗曰:“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  相似文献   

2.
舒曼 《茶报》2000,(4):40-40
予生性侈好品茶,观偌大省会石家庄,屈指可数仅5至6家茶艺馆。去岁,大千茶艺馆王馆主赠与我一盒赵县柏林禅寺“赵州禅茶”,但见禅茶题款:“燕山修水隔天涯,明月清风共一家。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深感此茶必有不共凡响之处。即时想,禅茶一家,“禅”意深不可测,“禅茶”想必亦然。  相似文献   

3.
禅师以公案引渡修行者顿悟成佛者不在少数,也不乏因公案“东问西答”和“不可言说”二个特征,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修行者。如今饮茶已蔚然成风,倾心于“茶禅一味”之点睛公案“喫茶去”的学茶者或参禅者,多半也是雾里看花大惑不解。通过对佛教和禅宗发展过程的沿流溯源,管窥公案“喫茶去”的般若。  相似文献   

4.
二祖禅茶     
郝希德 《中国茶叶》2007,29(2):46-46
二祖禅茶产于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安徽太湖县。史载公元561年,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太湖狮子山,采山中青茶,并亲制之,茶禅一味,可清心、明目,故禅宗语录云:“吃茶去”。后山人仿学,历传1400多年。  相似文献   

5.
禅作为禅宗独有思维模式。禅茶,是指以茶参禅达到的一种人文境界,同时是精神方面茶与禅的完美契合。随着茶禅之道的发展,茶、禅的相互交融以及契合,慢慢形成"茶禅一味"的高深境界。文章通过对"茶禅一味"的深读,分析禅意下室内设计特点,并对室内设计中"茶禅一味"的审美意境构设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如今,居民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构设"茶禅一味"的室内空间,能帮助居民缓解压力,为其打造心灵休憩港湾。因此,研究"茶禅一味"室内设计审美意境的创造手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与禅宗,两者都是中华文化中成就最为突出、最具吸引力的方面。由于茶文化于北宋时期兴盛,佛门亦以茶饮传道,饮茶为佛门僧徒生活的一部分,"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本文首先简要理清中国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发展脉络,随后讨论"茶"与"禅"的融合,并在"茶禅一味"的语境下解读"茶""禅""一""味"之意义,最后指出"茶禅一味"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汪星yi 《茶叶》2001,27(1):21-22
1.启功《茶诗》中堂此中堂为北京茶叶学会张大为先生于1996年捐赠茶博:"七砣神功说三川,生风枉托地神仙;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启功先生书法深得爱新觉罗氏家传,笔力劲健,时出新意,结字、章法均严谨端庄、无懈可击.诗中"玉川"指唐代诗人卢仝。据说唐代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  相似文献   

8.
1.启功《茶诗》中堂此中堂为北京茶叶学会张大为先生于1996年捐赠茶博:"七砣神功说三川,生风枉托地神仙;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启功先生书法深得爱新觉罗氏家传,笔力劲健,时出新意,结字、章法均严谨端庄、无懈可击.诗中"玉川"指唐代诗人卢仝。据说唐代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修身养性,还是在文化艺术鉴赏方面,对茶与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比较深入。相应而言,"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成为了众多茶客修持心性的最佳探寻方式,同时也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独特现象。对此,笔者结合着当下国内禅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着重站在与人们生活工作紧密相关的室内设计这一领域,进一步探讨分析"禅茶一味"三重境界体现技巧。  相似文献   

10.
李正旭 《福建茶叶》2016,(9):346-347
我国茶文化由来已久,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文化,更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的文化,制茶和饮茶是我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茶与禅的关系源远流长,茶禅一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中国风特色的文化,禅与茶,原是两种文化,但在各种的发展中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两者结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禅茶文化。中国文化历来博大精深,茶文化与禅思想不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人生观的境界体现。本文就茶与禅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关于茶禅一味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富知 《茶叶通讯》2006,33(4):48-51
随着近十余年来,茶道、茶文化热的兴起,有关茶文化、茶道与儒、释、道的关系在众多的时文中亦有所表述。其中,尤以谈论茶文化与佛文化关系的所谓“茶禅一味”命题的诸多。一讲到“禅”,便让人联想到古印度伟大哲人释加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及其后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佛文化。由于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唐代,佛文化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异军突起,四众弟子中习禅的比比皆是,不少对佛文化感兴趣的文人墨客也深度不一地涉猎“禅宗”。许多禅寺禅师对植茶、饮茶感兴趣,对茶业、茶饮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崇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僧侣们既坐禅又饮茶,随着时日的推移,终于升华出“茶禅一味”之说。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或认为两者等同。其实不然。"禅茶"和"茶禅"虽然仅一字之差,细细品味是有差别的,前者主要指佛门茶事;后者不仅是佛门茶事,更是具有哲学意义的茶事典故,早已为道家和儒家所认同,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3.
佛教禅宗对中国茶化尤其是中国茶道所作的贡献是突出的.禅宗在推动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对植茶圃、建茶山;对中国茶化的向外传播等方面都起了推动作用.更使人不可忘怀的是,禅宗在饮茶意境的创造,把饮茶提高到悟道的宗教哲学高度,正所谓“茶禅一味”,其历史贡献在中国茶化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本试图就“茶禅一味”谈谈笔的浅显理解,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茶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文化之一,自古以来,茶与禅,由于其调性相同,而产生了以茶入禅、以禅品茶的茶禅文化。古代文人对茶禅文化寄予修身养德,清心开悟的理想,而今茶禅文化又在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茶席作为茶禅文化的有形载体,是对茶禅文化精神的诠释与传承。本研究从探究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开始,深入了解茶与禅的结合方式与其所代表的意义,并追溯茶席的起源,概括茶席设计的概念,归纳总结茶席设计的技巧,分析茶席设计中的茶器境选配,以期能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风采得以被大众重新认识,并满足现代人多元化的饮茶方式与饮茶环境下的功能与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唐(618~907)人饮茶方法与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饼团茶”,先把生叶蒸青、捣碎,做成茶饼,焙干收藏,吃时再把茶饼碾成茶粉,入开水锅烹煮,汤中加点盐,调成咸味,帝王家烹茶还要加点胡椒粉(或花椒粉),以增香味。煮成舀入碗内,然后连汤带茶粉趁热一道吃下去,谓之“吃茶”,在饮茶发展史上属“调味汤茶同食”阶段。  相似文献   

16.
亚明 《福建茶叶》2005,(4):45-45
茶,作为饮料,是我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我们徜徉在百岁寿星的长寿之河中,探索他们的养生之迷,发现许多百岁寿星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饮茶品茗这点上,不分男女,没有贵贱,有身居山村的穷人,也有寓居都市的富人;既有随世俗沉浮的士子..也有看破红尘的僧侣。如有“现代太极拳泰斗”之称的吴图南平生就喜欢喝茶,一杯在手,日夜不断。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佛坛创“赵州门风”,其中便有“吃茶去”的禅法,以注释“平常心是道”。清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这段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李庆远说:“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李庆远一生遵此“妙诀”,结果活了257岁。史籍《南部新书》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有个130岁的和尚来到洛阳,宣宗问其长寿之道,和尚答:少时家贫,无药可服,一生惟爱喝茶。日饮百碗亦不厌多。  相似文献   

17.
中兮坊     
禅宗公案里有一则故事《吃茶去》,唐代赵州高僧从谂问新来的僧人可曾到过寺院,僧人曰:“到过。”从谂曰:“吃茶去。”从谂问另一僧人可曾到过,僧人曰:“不曾到过。”  相似文献   

18.
马小川 《茶叶》2016,(2):117-120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茶与佛教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唐代,佛教兴盛,寺院的僧人们种茶制茶喝茶的习俗已经十分普及,唐代茶圣陆羽就是自小在寺院里习得制茶方法,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本文试图从茶叶的种植、制茶技术、饮茶风俗和茶文化的传播这四个方面探寻中国寺院里的茶文化,同时分析了"茶禅一味"的基本内涵,旨在说明佛教对中国茶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禅一味的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东茶业》2003,(2):32-33
专一的“茶”字,以至于出现许多异名或同义字,字形、字音、字义相差甚大,不识者,根本想不到它们与茶有什么关系。古代用来表示茶的字有:荼、檟荈、(?)、茗、茶等。著名的书法家启功1989题诗有云: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相似文献   

20.
《茶世界》2016,(4)
正今年是山东省南茶北引六十周年。山东茶的历史源渊流长。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左思之徒皆饮焉。"唐代饮茶已在民间盛行,《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分道俗,投钱取饮。"宋代苏东坡在密州(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