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大豆内源参照基因(Lectin)、外源基因P-CaMV 35S、CP4-EPSPS和T-NOS作为多重PCR检测参数,建立了一种多重PCR检测抗草甘膦大豆GTS40-3-2的方法。反应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多重PCR的适宜退火温度为58℃,适宜引物终浓度(μmol·L~(-1))配比为:0.1∶0.2∶0.2∶0.2。采用已知样品对多重PCR体系进行验证,检测结果可靠,证明该多重PCR体系为一种有效的抗草甘膦大豆GTS40-3-2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抗草甘膦除草剂大豆GTS 40-3-2作为目前在最多国家和地区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大豆,除榨取大豆油外,剩余的豆粕等副产品被用作动物饲料。通过对山西省太谷周边11个动物养殖户的饲料进行转基因标识情况专项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PCR技术对转基因抗草甘膦除草剂大豆GTS 40-3-2含有的Ca 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Cp4-EPSPS及大豆内标Lectin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1份饲料全部含有转基因抗草甘膦除草剂大豆GTS 40-3-2成分,且其含量各不相同,其中蛋鸡饲料GTS 40-3-2转化体的含量最低,但所有饲料均无转基因标识。试验为我国转基因饲料饲用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了试验数据支持,同时也对来源于转基因作物的原材料产品的合理应用以及通过转基因饲料喂养动物所产生的农畜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重PCR技术快速检测五个转基因大豆品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基因大豆305423、MON89788、CV127、GTS40-3-2、356043作为商品化应用最为广泛的大豆品系,种植面积占世界转基因大豆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根据大豆内标准基因Lectin和5种转基因大豆品系的边界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验证引物的适用性、特异性和灵敏度,优化多重PCR检测体系中不同引物的用量及反应退火温度,建立了能同时扩增大豆内源基因Lectin和5个转基因大豆品系的六重PCR检测体系。结果表明:确定的大豆内源基因和5个转基因大豆品系的引物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引物之间无交叉扩增和非特异性扩增,多重PCR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0.1%。该方法可作为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成分检测的辅助手段,快速检测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中的相应品系。  相似文献   

4.
试纸条法和PCR法检测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外源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及其受体材料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对喷施除草剂草甘膦后部分存活的5个常规大豆材料后代进行试纸条检测和PCR检测.结果发现2种方法均在被检大豆材料中检测到抗草甘膦基因CP4 EPSPS,而且这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能相互验证;对这2种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创刷”法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芽3 d的大豆成熟种子胚尖生长点为作用点,利用"微创刷"法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转入绥农22中,对转化植株T1代进行草甘膦筛选,对筛选后的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草甘膦对野生型绥农22与抗草甘膦转基因绥农22大豆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绥农22 T0代成株率为97.38%,对T1代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植株进行PCR检测,初步证明EPSPS基因成功转入大豆中,T1代转化效率为6.20%;对野生型绥农22与"微创刷"法获得的转基因绥农22大豆在不同浓度草甘膦进行相关生理指标测定,抗草甘膦转基因绥农22大豆在不同浓度草甘膦作用下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数、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绥农22大豆,莽草酸含量低于野生型绥农22大豆,进一步证明了大豆抗性植株对草甘膦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以丛生芽率为指标,将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未成熟种子子叶节转化与成熟种子转化体系进行比较,明确了诱导过程中草甘膦筛选浓度、未成熟种子生理状态,改进大豆外植体的获得方式并减少了组培环节,建立了未成熟种子子叶节转化体系。利用Jack黄熟后期的种子作为受体材料,在15 mg·L-1的草甘膦筛选浓度下获得了9株PCR检测阳性植株并且生长正常可育,T0代经测序及Southern Blot分析,进一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进大豆基因组中,其中2个株系的T1代植株经PCR检测符合3∶1的分离比,且表型鉴定筛选出抗性转基因植株,为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育种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对引进的美国大豆品种进行转基因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田间表型鉴定和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从美国引进的4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转基因成分的检测.实验过程中,首先通过喷洒草甘膦对待测材料进行表型鉴定,然后通过PCR分子检测分析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的有无,初步判定引进材料是否为转基因大豆,最后对目的基因CP4-EPSPS进行检测,进一步确定所测材料是否为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大豆本身的凝集素基因作为PCR检测的内置检测标准,有效排除了由于DNA质量、实验操作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46个引进品种中,5个是抗草甘膦转基因品种,41个是非转基因品种,它们可作为我国大豆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及加工品LAMP检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环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应用于转基因大豆及加工品检测.针对抗草甘膦Roundup Ready转基因大豆及加工品外源基因EPSPS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成功建立起定性检测转基因大豆及加工品的LAMP检测方法.优化LAMP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1h.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快速、灵敏、有效地检测转基因大豆及加工品中整合的EPSPS基因,检测限为0.01%,低于国际现行最低检测量0.5%的要求.检测EPSPS基因操作简单,成本低、特异性强、灵敏度高.LAMP检测结果可信,稳定性好,可对目前批准的抗草甘膦RoundupReady转基因大豆及加工品进行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9.
李娜  曹越平 《大豆科学》2018,(3):408-414
为了评价自主研制的转G10-EPSPS基因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SHZD32-01对不同浓度草甘膦的耐受性和草甘膦的除草效果,以SHZD32-01大豆为试验材料,以受体中豆32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V3期喷施田间剂量为1,2,4倍浓度的草甘膦(1.23,2.46,4.92 kg·hm~(-2))和清水,统计大豆株高和受害率等指标,以及草甘膦喷施后各小区再次长出杂草的密度与高度。结果表明:1~4倍田间浓度的草甘膦处理下,转基因大豆SHZD32-01的株高和覆盖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对转基因大豆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而受体材料全部死亡。清水处理下,SHZD32-01与中豆32之间的株高无显著差异,但株高低于喷施草甘膦的处理。喷施草甘膦7 d后,SHZD32-01与受体中豆32的种植小区内杂草全部死亡;28 d后田间浓度草甘膦处理下再次长出杂草的密度和高度与人工除草小区无显著差异。田间种植转基因大豆SHZD32-01在V3期喷施1倍草甘膦即可达到很好的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利用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基因(γ-TMT)的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p7S-TMTL,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获得26株抗卡那霉素再生植株.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4株为阳性,初步证明γ-TMT已整合到这4株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1.
PZ-2-2-2-2-1紫色糯质玉米自交系,是从一个杂合的紫色糯质玉米地方种中经自交分离选育而成的,具有较高的配合力,用PZ-2-2-2-2-1×1241紫-8配成的烟紫糯3号紫色糯质玉米杂交种果穗大,丰产性好,目前已在生产上进行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在香蕉果实抑制缩减文库中获得的1个14-3-3蛋白基因片段,采用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从香蕉(Musa acuminate L.AAA group cv.Brazilian)cDNA文库中筛选到其全长cDNA序列.序列测定和Blastx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1 037 bp,含有1个完整的阅读框,其编码区编码261个氨基酸残基,具有植物14-3-3蛋白基因的保守结构域,并与其他植物来源的14-3-3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其命名为Ma-14-3-36(Musa acuminate 14-3-3).采用遗传进化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表明,Ma-14-3-36与来源于单子叶植物的多数14-3-3蛋白基因序列在同一个进化枝上.采用RT-PCR对其在香蕉果实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香蕉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差异表达,推测其可能在果实的发育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ms5ms6双隐性抗虫核不育系与丰产、优质、高衣分杂交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双隐性抗虫核不育系主要经济性状F1优势表现突出,在杂种优势中有很好的利用价值;(2)亲本对F1的皮棉、铃数、铃重、衣分和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为:父本〉母本〉特殊配合力;(3)产量与品质性状逆向相关,丰产与优质矛盾,衣分与品质逆向相关、与铃重负相关、与子指显著负相关,衣分的提高会导致棉铃变小、种子变小,纤维品质下降。(4)衣分、铃数、子指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以在早代选择为宜,而铃重则受环境的影响大;纤维品质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宜在早代选择,麦克隆值的选择应注意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橡胶树中规模推广级无性系热研7-18-55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橡胶树热研7-18-55的3种种植密度——500株/hm2、667株/hm2和833株/hm2的生长、产量等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开割前,不同种植密度间的茎围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开割后,500株/hm2的茎围年均增量极显著大于833株/hm2、显著大于667株/hm2的。(2)500株/hm2的单株干胶产量极显著高于833株/hm2的。(3)3种种植密度间的单位面积干胶产量无显著差异。(4)不同种植密度间的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5)种植密度越大,原生皮的厚度越小,再生皮生长的速度也较慢。(6)500株/hm2的死皮率较低,风害略轻。建议热研7-18-55的种植密度以50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5.
通过简并引物和降落PCR方法结合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技术在香蕉果实c DNA文库中获得2个14-3-3基因,分别命名为Ma14-3-3d和Ma14-3-3h,把Ma14-3-3d和Ma14-3-3h与Ma14-3-3a、Ma14-3-3c、Ma14-3-3e、Ma14-3-3i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Ma14-3-3d和Ma14-3-3h与Ma14-3-3a、Ma14-3-3c、Ma14-3-3e、Ma14-3-3i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Ma14-3-3d与Ma14-3-3a、Ma14-3-3c、Ma14-3-3e、Ma14-3-3i同属于non-ε类14-3-3基因,Ma14-3-3h属于ε类14-3-3基因。RT-PCR分析结果表明,Ma14-3-3d和Ma14-3-3h在香蕉不同器官中差异表达,Ma14-3-3d在香蕉的根、茎、叶、花和果中均有表达,且在茎、叶和花中的表达量高于根和果;Ma14-3-3h在根、花和果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茎和叶中的表达量较低。q RT-PCR分析结果表明,Ma14-3-3d基因的表达明显受乙烯的诱导,而Ma14-3-3h在正常成熟、乙烯处理与1-MCP处理的果实中表达量均很低,与果实成熟的相关性不明显。推测Ma14-3-3d可能与香蕉果实成熟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乙烯调控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在巴西橡胶树幼态无性系与老态无性系胶乳之间差异表达的一个SSH片段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通过RACE技术获得了2个编码14-3-3蛋白的cDNA,命名为Hb14-3-3a和Hb14-3-3b。序列分析表明,Hb14-3-3a和Hb14-3-3b基因长度分别为1 154、1 050 bp,分别编码252、263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1.7 Ku和64.7 Ku,等电点为5.51和5.14。Hb14-3-3a/b基因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Hb14-3-3a和Hb14-3-3b的表达模式不一样,Hb14-3-3a在树皮中表达量最高,而Hb14-3-3b在叶中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中规模推广级橡胶树优良品种热研7—33—97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热研7—33—97是一个速生高产抗性较强的橡胶树优良品种。两院试验场高级试验区头9个割年的鉴定结果,其平均干胶产量为4.35千克/株·年、1910千克/公顷·年,分别为对照RRIM600的131.8%和169.5%,干胶含量高,产胶潜力大,干胶性能好,抗风、抗寒能力都优于RRIM600,1993年被评为中规模推广级品种。  相似文献   

18.
橡胶树优良品种热研7-20-59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研7-20-59是一个速生高产而相对晚熟的橡胶树优良无性系,在基本试区1~9割年干胶产量逐年递增,第9割年平均年产干胶为5.79kg/株,2057kg/hm^2,分别比对照PR107增产86.8%和73.4%;头9割年平均年产干胶3.95kg株,1467kg/hm^2,分别为对照的178.7%和168.6%。此外,该品种抗能力较强,风害后有较强的恢复生长能力。在海南农垦1998年橡胶树优良品种汇  相似文献   

19.
以自主选育的优良无性系热研87-4-26的初产期林段为研究材料,对其生长情况,开割率,产量,主性状和副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热研87-4-26年均干胶含量28.42%,极显著高于对照RRIM600;年株产2.03kg/株,显著高于对照;抗寒性较强,2008年寒害级别仅1.11级,略低于对照;蔗糖含量高,胶乳稳定,高产生理基础好,是极具潜力的无性系,值得进一步跟踪观测。  相似文献   

20.
闽糖92-142与闽糖92-505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分别从杂交组合桂糖57-624×湛蔗74-141、选15×CP73-1574中选育而成的甘蔗新品种。2005年中试结果表明,闽糖92-142公顷蔗茎产量132.228t、11~1月蔗糖分为14.92%,公顷含糖量为19.725t,比福建省主栽品种闽糖70-611增产22.47%、蔗糖分提高0.29个百分点、含糖量提高25.41%,比新台糖10号增产32.60%、含糖量提高31.66%。该品种具丰产高糖、抗逆性强等特点。闽糖92-505平均蔗茎产量125.841t/hm2,11~1月份平均蔗糖分达15.93%,含糖量为20.049t/hm2,分别比闽糖70-611增产16.55%,蔗糖分提高1.30个百分点、增糖27.47%;比新台糖10号增产26.19%、蔗糖分提高0.91个百分点、增糖33.82%,是一个具高产高糖、中早熟、适应性广的甘蔗新品种。经t测验,闽糖92-142与闽糖92-505的蔗茎产量与两对照相比,增产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