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型鲜叶摊青机在绿茶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试验表明:采用摊青机摊放,鲜叶原料摊青保鲜时间可延长至12 h,甚至更长;鲜叶的失水条件和绿茶加工品质均优于传统自然摊放。此外,使用该设备与传统摊青方式相比,具有节省空间、摊青环境可控、自动上下鲜叶、便于连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种绿茶鲜叶的不同摊青时间和方法处理.进行样品生化分析和毛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摊青过程鲜叶中的多酚类、儿茶素(尤其酯型儿茶素)含量逐步减少,氨基酸、水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酚氨比值下降,经摊青处理的绿毛茶茶汤醇度、鲜爽味和香气均明显提高,说明摊青有助干改善大叶种绿茶品质.但摊青需适度,过度摊青反而降低制茶品质。摊青适宜的时间是6—10小时,含水量71—73%,宜采用萎凋措自然摊放。  相似文献   

3.
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关键设备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是目前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对全面提升茶叶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具有深远影响。针对目前名优绿茶生产中鲜叶摊放劳动强度大、环境卫生难以控制;杀青工序中杀青叶不能快速彻底冷却,且无法及时回潮等问题,笔者研制了鲜叶摊放贮青机、茶叶快速冷却贮放机和茶叶摊凉贮叶槽等关键设备,为名优绿茶清洁化连续加工生产线的研制提供基础。本文对上述三种关键设备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及参数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依据机械化采摘茶鲜叶原料的特殊性及扁形绿茶加工特点,选用鲜叶分级设备、摊青设备、理条杀青机、切断机、扁形茶炒茶机等多种国产茶机,初步构建机采鲜叶加工扁形绿茶连续化生产新模式,并对生产工艺中的鲜叶分级、理条杀青、切断和辉锅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提出一整套机采鲜叶加工扁形绿茶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销名优茶必然相应增长。手工名优茶受劳力条件的限制,生产量不可能很大,且手工名优茶成本高,价格也高,销售量就有限;机制优质绿茶具有生产量大,成本降低,价格适中,是大众化适销对路产品。为了适应优质绿茶开发的需要,笔者对优质绿茶制法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本地群体种春茶一级鲜四十。(二)试验方法:试验设三个处理,重复三次。①传统茶机常规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烘二青——炒三青——滚干。②传统茶机改进工艺:鲜叶摊放…  相似文献   

6.
蔡远 《福建茶叶》2016,(2):18-19
本文主要阐述了鲜叶摊放(萎凋)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绿茶摊放(萎凋)的必要性和绿茶摊放(萎凋)技术的研究历史,展望鲜叶摊放(萎凋)摊放的发展趋势,为绿茶鲜叶摊放(萎凋)工序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尹军峰 《中国茶叶》2009,31(12):33-34
一、摊放的由来 鲜叶“摊放”一般是指名优绿茶加工过程的首个处理工序。名优绿茶鲜叶的“摊放”概念由来已久,且是在有所争议中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8.
绿茶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茶类。传统大宗绿茶加工一般都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为适应高档绿茶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示范茶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进绿茶加工工艺以提高其质量。经多次试验比对,确定以适度摊放和揉捻为主要工序制作的绿茶不但滋味醇爽,经久耐泡,且香气纯正浓郁又带有花香。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一直深受好评。该茶加工工序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理条-初烘-摊凉-复烘。  相似文献   

9.
鲜叶摊放对促进绿茶鲜叶加工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摊放工艺合理化的应用是近年来绿茶加工的研究重点.本文对绿茶鲜叶加工摊放的历史重要意义、理论的基础和采取的技术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能够生产高品质的绿茶加工的技术和工艺优化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摊放(萎凋)对名优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就名优绿茶摊放(萎凋)的理论基础、摊放对绿茶品质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为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萎凋)工序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鹿苑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鹿苑茶各工序的机械化加工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化制作的鹿苑茶能够达到手工制作的品质要求。工艺流程及选用的设备为:鲜叶—摊放—杀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二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闷堆—做形(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放泡(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干燥(6CHP-60型名茶烘焙机)—增香(6CHP-60型名茶烘焙机)。通过正交试验对鹿苑茶做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做形温度150℃左右,茶叶含水量40%,投叶量2Kg左右的条件下,干茶外形条索紧细,“环子脚”明显。在做形后期升高温度,能够较好形成“鱼子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构建和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扁形绿茶鲜叶原料、加工工艺等特点,以现有国产茶叶加工机械为主,结合新研制的连续理条、连续做形设备,按照模块化设计思路,构建了1条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软件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开发,采用Advantech Web Access软件,通过CC-Link(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link)现场总线与各模块进行功能交互,实现了茶叶加工参数的准确控制,操作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鲜叶分级机的筛分率,以柳叶种机采鲜叶为试验原料,对6CFJ-70型鲜叶分级机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利用Solidworks 2014对鲜叶分级机进行3D建模,基于离散元法建立鲜叶仿真颗粒模型和接触力学模型,设置关键仿真技术参数,运用EDEM 2018软件对鲜叶在锥形滚筒中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影响筛分率的关键参数为锥形滚筒转速与倾角。为了对上述参数进行优化,以筛分率为目标函数,设计了2因素5水平的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运用响应面法得到二次回归模型且通过了相关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鲜叶分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锥形滚筒转速和锥形滚筒倾角。当锥形滚筒的转速为24 r·min-1,锥形滚筒倾角为6°时,鲜叶的筛分率为81.7%,具有较好的鲜叶分级效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为鲜叶分级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特点及加工特性,集成运用设施摊青装备、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多级连续理条机、搓叶机、远红外提香机等新型节能高效设备,组建一条实用性强、高效节能、品质优异的针芽形名优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并对生产线中摊青、杀青、理条、烘焙等关键工序的作业参数进行研究,提出整套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经研究后,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摊青温度18~25℃,相对湿度60%~90%;杀青投叶量125 kg·h-1,温度270℃,时长65 s;多级连续理条为240℃(38 Hz),210℃(40 Hz),180℃(45Hz);滚筒干燥温度40~55℃;烘焙温度100℃,投叶量30 kg·h-1。  相似文献   

15.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由电脑控制器、多功能机和执行机构组成。将优化的龙井茶加工工艺参数贮存在控制器的芯片中,计算机对龙井茶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转速以及加压、停机等动作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龙井茶青锅和辉锅的自动化加工。控制器贮存有12条龙井茶加工程序,供不同环境、不同鲜叶原料条件下选用。用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加工的龙井茶品质超过或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从而解决了龙井茶生产依赖炒制工人的技术这一问题,同时提高了名优茶加工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相同生产时间,对机采与手采鲜叶按连续化颗粒型加工工艺技术生产平水日铸茶,对生产的茶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种采摘模式下的加工方法、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机采鲜叶在嫩度与匀整度上明显低于手采鲜叶;可采用相同的初加工工艺与技术参数进行加工;机采毛茶品质由于含梗量与嫩度的原因在外形与叶底上感官审评得分略低于手采毛茶,但在香气与滋味上接近、有的甚至还稍优于手采毛茶,综合品质两者接近;精加工后两者品质更趋一致。在生产成本与得率上,每公斤机采茶的成本比手采茶低36.22%,得率低25.48%,经济效益高约21.30%。  相似文献   

17.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茶树类型和产地来源影响普洱茶品质,而茶树类型和产地不同,其冠层光谱也存在特征性差异。因此,利用这一特征差异,可明确普洱茶鲜叶来源,对保证普洱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景东、景谷、澜沧、宁洱4个典型普洱茶山的古树茶、大树茶、台地茶为研究对象,用地基光谱测定仪测定其野外冠层叶片光谱反射率,分析它们之间的光谱反射特征和差异性,揭示云南普洱茶树的地基光谱反射规律。结果显示:(1)不同普洱茶树冠层叶片光谱反射率存在差异,在近红外波段上,古树茶与台地茶光谱反射率差异显著可区分,古树茶与大树茶两者光谱反射相近似,古树茶平均反射率高于大树茶;(2)不同类型冠层叶片光谱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上表现为古树茶>大树茶>台地茶;同类型茶树冠层叶光谱反射率表现为澜沧>景东>景谷,与3地年平均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3)754、801、891 nm波长可作为选择区分3种类型普洱茶的理想波长,其中801 nm可作为区分不同地区古树茶的特征波长。  相似文献   

19.
周文劲 《茶叶》2012,38(1):59-62
中国饮茶方式历经了由唐以前的生煮羹饮、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清瀹饮法的漫漫演进,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也是中华茶文化发展进程的缩影,也是中华茶文化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20.
加工过程对茶叶铅和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初制加工对茶叶铅和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加工是铅和铜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污染的程度因工序、作业方式和机具的金属组分不同而异。初制加工的各个工序都有可能使茶叶铅和铜含量提高,其中铜增幅最大的工序是揉捻,铅增幅最大的工序是摊放;随着揉捻压力增大、时间延长,茶叶铜和铅含量逐渐提高。由于加工方式,特别是揉捻的时间和压力不同,导致不同茶类有明显的区别,烘青和炒青的污染程度较重,红碎茶和工夫红茶次之,龙井茶几乎没有污染。茶叶加工过程中铅和铜污染的来源不同,铜主要来自铜质揉捻机,该工序污染的铜约占茶叶加工铜污染总量的90%以上;铅的污染则主要来自尘土,其次是揉捻机中的铅,摊放在不清洁的地上会导致茶叶铅含量成倍提高。因此,保持加工场所的清洁卫生和调整揉捻机揉筒和揉盘的金属组成是降低茶叶加工过程中铅和铜污染的有效途径。另外,对初制加工的茶叶,清除其中的黄片和茶末对于降低茶叶铅含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