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敬延桃 《福建茶叶》2009,31(2):18-19
本文以国家标准法103±2℃量法为参照,研究探讨了HB43-S卤素水分测定仪法测定茶叶含水量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HB43-S卤素水分测定仪法(Y(HB43-S)与国家标准法103±2℃恒量法(X(HX))测定的茶叶含水量(%)之间存在以下线性关系:Y(HB43-S)=1.0449X(HX)-O.5496;HB43-S卤素水分测定仪法用于测定茶叶含水量准确性和稳定性较高,比较适合在样品较少(≤5)时采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玉米单子粒含水率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别采集硫酸铜溶液与郑单958子粒水分核磁共振信号,根据其T2弛豫图谱信质比相关关系,建立用于玉米单子粒含水率测定的核磁共振标线NMRM。与烘干法测得子粒含水率比较发现,当标线测量水分范围为13%~37%时,测量偏差为±1.5%,且含水率大于18%时,绝对偏差均处于±1%以内。利用标线对不同子粒含水率进行测定,与烘干法比较发现,平均偏差均小于1%;最大偏差在1.5%以内,说明本研究所建立标线基本可满足玉米单子粒含水率测量要求,可为玉米子粒水分遗传机理研究和机收品种选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利用核磁共振方法测定油料种子含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玉书 《大豆科学》1990,9(2):177-182
本文介绍用核磁共振方法测定油料种子含油量的基本原理,讨论了测定油料种子含油量三种方法:萃取重量分析法,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及核磁共振法的优缺点。与其它两种方法比较,核磁共振法更为准确,重复性更好。 宽线核磁共振技术测量种子中与油分和水分有关的总的氢含量,而与非油物质中的氢无关。如果种子干燥后再进行测量,则仪器的响应正比于种子中油含量。 而脉冲核磁共振方法,种子不需要干燥和称重。它是测量油料种子的固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和液相(油)的自由感应衰减(FID)信号。固相横向弛豫时间T_2远比液相短,这使我们有可能将两种信号分开,从而确定种子含油量。 与宽线核磁共振方法相比,脉冲核磁共振方法测量速度更快,更准确,它已用于种子的快速,非破坏检测,这一方法的推广有助于改进油料作物的选种和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4.
 棉花种子样品经剪碎和磨碎两种处理后,于(103±2℃)恒温干燥箱中烘干3 h、4 h、5 h,计算种子水分含量,并与国标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样品剪碎与磨碎水分测定结果差异极显著;样品剪碎后烘干3 h、4 h、5 h,水分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样品磨碎后烘干3 h与4 h,水分测定结果差异也不显著,烘干3 h与5 h、4 h与5 h水分测定结果差异极显著。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水分测定结果与国标法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尽管样品磨碎后烘干3 h、4 h、5 h的水分测定结果与国标法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但实际上样品磨碎后烘干的水分实测值与国标法很接近,5 h基本烘至恒重。  相似文献   

5.
研究一种茶叶含水率在线快速无损测定技术的实现方法。以国标法为对照,探明茶叶输送带动静状态、摊叶厚度、测量高度、茶叶等级等因素对测定茶叶含水率精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摊叶厚度、茶叶等级和CK条件下数据测定值差异显著,动静态和不同测量高度差异不显著;最佳测定参数为:茶叶输送带速度为0.8 m·s-1、茶样应100%覆盖输送带,并且必须避免外界光线直射到茶样,摊叶厚度为(20±5) mm、测量高度为(250±50) mm;不同等级的茶样设定不同检测通道,可使测定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6.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观测子粒发育过程的水分迁移动态,分析不同种质玉米子粒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子粒发育初期,郑单958与先玉335的子粒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且一直伴随整个发育时期。在整个发育期,自由水和半结合水含量逐渐降低,结合水含量逐渐升高,整体水分向结合水方向迁移。DAP36-DAP43是两品种水分相态差异最大的生育期;在成熟期,半结合水是两品种间唯一有差异的水分相态。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淀粉与结合水呈显著正相关,与自由水、半结合水呈显著负相关。综上,LF-NMR可以快速且无损检测玉米子粒发育过程的水分变化。在玉米子粒发育过程中,子粒含水率不断降低的同时伴随着水分向自由度降低方向转化,淀粉积累可能是促使这一过程的因素之一,半结合水可能是影响成熟后期两个品种脱水差异的水分相态。  相似文献   

7.
成品茶水分检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品茶水分检验方法有蒸馏法、电测法(水分测定仪)和烘箱法。目前,国内外使用烘箱法检测成品茶水分比较广泛,主要是烘箱法检测结果比较稳定、可靠。由于烘箱法所采用的检测温度和检测时间不同,所测得的结果必然有差异。如国际标准组织(ISO)规定检测温度是103℃,第一次烘时为6小时,然后每次烘1小时至恒重(以下简称ISO方法);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水稻土全氮含量的可行性,利用Nicolet公司生产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透射光谱仪测定129个水稻土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值,通过几种不同的光谱前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法把测得的水稻土光谱值与实验室法测得的全氮数值拟合建立定标模型,经分析得出利用标准化处理的光谱数据与全氮含量之间建立的模型稳定性最好,模型相关参数为:预测标准差SEP=0.010 9,校正相关系数RCAL=0.98,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VAL=0.86,校正标准差SEE=0.031 6。结果表明:近红外法测定结果与常规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快速、无损、准确地测定水稻土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9.
稻谷容重能反映稻谷籽粒的大小、形状、整齐度、胚乳质地等品质性状,与含水量等指标也密切相关。采用6个正常成熟收获的籼稻品种,研究不同干燥方式下,稻谷容重与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同干燥方式下,稻谷容重因品种不同而不同,含水量为14.5%时,供试品种LP5容重最大,为552.8 g/L,LP7容重最小,为534.2 g/L。(2)相同品种的稻谷容重因干燥方法不同而不同,采用自然晾晒方式,当含水量在23%~17.5%时,容重缓慢降低;含水量在17.5%~10.5%时,容重升高较快;此后容重随着含水量降低极缓慢升高。采用45~50℃烘箱间歇式烘干降水时,当含水量在23%~14.5%时,容重随含水量的下降而降低;当含水量继续下降至9%时,容重值基本趋于平稳;此后,容重随含水量降低略有增加。(3)在稻谷安全贮藏水分范围(含水量14.5%),相同品种,自然晾晒降水的容重比烘干干燥的容重略高。(4)当稻谷含水量10.5%时,稻谷容重与含水率呈直线相关。初始容重值相近的品种,可共用回归方程,而初始容重相差较大的品种,回归方程不同。  相似文献   

10.
花生浸种过程中水分相态和水分迁移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及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花生浸种过程中水分动态变化及水分传递进行了研究,考察花生浸种过程中横向驰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T2 ) 和MRI图像的变化。结果显示,浸种期间,结合水弛豫时间和其幅值变化不大,说明花生种子在浸种过程中,种子内有机物与水分结合的数量从整体上相对稳定;自由水对应横向弛豫谱信号幅值不断增加,弛豫时间向右移动,表明花生在浸种过程中种子内部自由水数量不断增加,且其流动性增加。MRI图像显示,浸种过程中水最先从胚端部位进入种子,远胚端同样有水分浸入,但数量少于胚端,沿表皮进入种子内部的水扩散速度比较慢。本文建立了一种适合研究花生种子萌发期间水分动态变化的科学方法,丰富了花生种子吸胀期间对水分动态变化和代谢参与的研究,并为改善花生精准浸种和优化工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饮料用原料茶的适宜干燥工艺,将不同干燥方式、干燥程度绿茶原料加工成茶饮料,研究其浸出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结果表明:(1)低温浸提时,茶多酚浸出量以炒干最高,高温时以烘炒焙、烘炒烘处理最高。氨基酸的浸出量则均以烘干、烘焙处理最高。(2)烘干、烘焙样品在灭菌前后及贮藏期间的L值显著为高,平均值较其余处理高2.035~3.905;抗色变能力同样以烘干较强,低温贮藏时的-a/b值较炒干处理样高19.5%。(3)感官风味比较显示,大多数处理茶汤在灭菌后均呈现出绿黄或黄绿色,香气带熟,但烘干处理仍能保持绿明亮,且滋味、香气未显熟味;贮藏期间的风味稳定性也以烘干样为最佳。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干燥工序宜采用烘干工艺,且烘干程度以5%~6%为佳。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勐海不同产区晒青秋毛茶品质差异,以布朗山、西定乡、南糯山、勐混镇、格朗和乡等五个产区秋季一芽三叶茶鲜叶加工晒青毛茶,对茶样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和内含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勐海不同产区晒青秋毛茶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上存在着差异性,临近产地之间品质也各有差异;其中产于布朗山的晒青毛茶水浸出物(42.38%)和茶多酚(35.42%)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均值最高的则为南糯山(4.45%);10个茶样中,儿茶素类含量最高的是布朗山新龙晒青毛茶(88.83 mg/g),咖啡碱及酚酸含量最高的是南糯山拔玛一号晒青毛茶(35.72 mg/g),黄酮及黄酮醇类含量最高的是西定乡南因晒青毛茶(9.07 mg/g)。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布朗山和南糯山产区的晒青毛茶滋味醇和,香气浓郁、持久,品质较优。试验结果可为勐海不同产区晒青秋毛茶的利用和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真空充氮及沸水脱咖啡碱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讨了真空充氮和沸水脱咖啡碱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充氮和沸水脱咖啡碱工艺都能够显著改变绿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使其色、香、味以及功能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单纯真空充氮处理后,茶样风味接受性下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总量减少了39%,检出挥发性成分种类减少27种;酸类、呋喃类和其它杂类挥发性成分组成百分比增加,醇类减少。富集γ-氨基丁酸且脱咖啡碱茶样与只经过富集处理茶样相比,有55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减少了,有28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增加了,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总量减少了56%。酸类、呋喃类在脱咖啡碱且富集处理茶样中所占百分比要较未脱咖啡碱富集处理茶样低,风味可接受性提高,说明脱咖啡碱加工工艺能改善高γ-氨基丁酸绿茶产品功能组成和风味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林智  吴洵  俞永明 《茶叶科学》1990,10(2):27-32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土壤不同 pH 值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成分含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生长的最适 pH 是5.0—6.0,最佳 pH 值为5.5。在土壤 pH 5.5条件下,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也较高。茶树对矿质元素铝、锰、钙、钼、硼的吸收也以 pH 5.0—6.0最为有利。因此,茶园土壤的最适 pH 应是5.0—6.0,最佳 pH值为5.5,但在该 pH 范围内要注意增加锌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铁观音、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品种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其新梢生育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和重现性等符合茶样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构建要求。运用指纹图谱数据处理软件ChemPattern 2.0专业版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模式识别结果。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各茶样指纹图谱存在较大差异,且能与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Work in process, WIP)指纹图谱相区分;采用聚类分析法(欧氏距离-近邻法),尤其是主成分分析法(Log变换数据预处理),可实现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的品种鉴别。各茶树品种在新梢生育过程中以EGC含量变化最为明显,其次为EGCG和咖啡碱;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则以EGCG变化较为明显,其次为EGC。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在新梢生育过程中含量及组成的动态变化较在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中的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用近红外分析法测定绿茶的总氮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40个绿茶样品进行近红外光扫描和多元回归分析处理,求得总氮的近红外特征吸收波长为2088毫微米,计算绿茶的总氮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式为 C_((T-N%))=3.302+1.721d~2OD(2088毫微米/1684毫微米)+0.905d~2OD(2042毫微米/2046毫微米),标准偏差 S=0.0723,相关系数 r=0.9964。径用27个茶样验证,r=0.993,S=0.0808,并经 t 检验,近红外法和化学法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因此,确认近红外测定绿茶的总氮量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绿茶的品质检  相似文献   

17.
绿茶香气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以绿茶为原料 ,同时对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 MS分析 ,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 ,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 ,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 ;HAS法虽有所改进 ,其影响依然明显 ;VDE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 ,能较好地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
The beverage obtained from the yerba mate tea, besides being the most consumed in Brazil, ha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hlorogenic acids. In this study, a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was employed to establish the best infusion time, temperature and water volume to maximize the extraction of chlorogenic acids 5-caffeoylquinic (5CQ), 3.4-dicaffeoylquinic (3.4 DQ), 3.5-dicaffeoylquinic (3.5 DQ) and 4.5-dicaffeoylquinic (4.5 DQ), from the leaves and stems of yerba mate tea (beverage ready for consumpt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use of the desirability function of Derringer and Suich. The maximum chlorogenic acids content in the beverage was obtained when the infusion was prepared with 2 g of mate tea, in 300 mL of water at 95 °C, under infusion for 16 mi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were appli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everages from 15 commercial samples of yerba mate tea, an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sum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four compounds showed variation of up to 79 times between the average of the sample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climatic conditions of cultivation of the plant and/or of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20.
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素坯含水量(WCTD)、配花量(RJF)、堆温(T)、窨制时间(ST)四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研究。利用DPS软件对综合实验得出的回归方程进行优化,得出要使花茶吸附的香精油总量较高,最佳的因子水平组合为:素坯含水量17.9%~20.0%、配花量73.7%~77.6%、堆温27.2℃~29.7℃、窨制时间12.7 h~14.0 h;要使花茶的综合品质较好,最佳的因子水平组合为:素坯含水量16.9%~20.0%、配花量62.0%~69.8%、堆温29.3℃~32.2℃、窨制时间12.5 h~13.8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