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本所大麦高代品系材料及当地主推品系(种)苏啤3号为试验材料,进行饲草利用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盐07212的鲜质量、干质量均居15个品系(种)的首位;同时,饲草产量与籽粒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质量和干质量与籽粒产量、分蘖数、株高、剑叶面积、倒二叶面积、倒三节直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粗茶多糖为原料,经膜分离-纤维素柱色谱法制得分级纯化茶多糖TPs-1、TPs-2和TPs-3,分析比较其清除DPPH、羟基、超氧阴离子等自由基活性变化及其总抗氧化活性表达.结果表明,以10000~20000D的茶多糖为对照,经DEAE-纤维素52吸附分离后分级茶多糖溶液清除自由基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呈极显著性减弱;纤维素柱色谱分级茶多糖之间来看,DPPH清除率TPs-2>TPs-3>TPs-1,抑制羟基能力TPs-2>TPs-1>TPs-3,抗超氧阴离子活力TPs-1>TPs-2>TPs-3,总抗氧化能力与还原力以TPs-2活性最强.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糖与总抗氧化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与抑制羟基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纤维素柱色谱分级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表达源于茶多糖的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中抗氧剂3125的含量,经分析得到PP/抗氧剂3125体系和PP/抗氧剂168(定量)/抗氧剂3125体系中抗氧剂3125的特征波长,并得出了抗氧剂3125含量与特征波长吸光度关系的标准曲线,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8.经试验验证,样品中抗氧剂3125的计算值与测量值相对误差均不超过8%,适用于实际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研究烘焙工艺对'茗科1号'品种乌龙茶糖与氨美拉德反应及风味的影响,试验以茗科1号成品茶(毛净茶)为试验材料,以不进行烘焙处理的毛净茶为对照,采用L8(4×24)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温度(110℃、120℃、130℃、140℃)、时间(3 h、5 h)和厚度(2.5 cm、5.0 cm)3个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氨基酸总量1.51%~1.90%,均低于对照;可溶性总糖1.91%~2.29%,均高于对照;进一步对不同因素进行方差分析,温度是影响美拉德反应糖及氨物质的主要因素,不同温度水平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时间、厚度因素影响不同.茶叶主要呈味多酚含量12.84%~14.19%,儿茶素总量76.22~104.32 mg·g-1,均低于对照.不同处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延长,茶叶色泽逐渐加深,火功香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本研究对福建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中的主要滋味和香气品质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和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表明,基于茶叶主要滋味品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PCA)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3种类群:Ⅰ型: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Ⅱ型:乌龙茶和中、小开面2~4叶鲜叶样;Ⅲ型:红茶。采用偏最小二乘增强判别分析(PLS-EDA)可进一步放大不同类群茶样的组间差异,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有较高含量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s),而红茶中多酚类(TPs)和表没食子基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相对较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二维散点视图可作为茶叶分类识别的一种重要判别工具。4种茶类以乌龙茶的香型种类最为丰富,绿茶与鲜叶原料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较为接近,白茶与红茶香气组成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特征。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苯乙腈、4-乙基苯甲酸-2-苯基乙酯类似物、反式-橙花叔醇、α-法呢烯、吲哚等可视为乌龙茶有别于其他3种茶类(绿茶、白茶和红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化学分类及其工艺品质的目标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氨酸系茶树(Camellia sinensis)特征性成分,具有放松镇静、增强记忆、保护神经、化疗调节等诸多生理活性.目前发现能催化茶氨酸生物合成的酶有7种,它们分别是茶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γ-谷氨酰甲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茶氨酸生物合成反应有两种代表...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利用蚯蚓处理热带农业固体废弃物木薯渣,研究处理过程中蚯蚓生长繁殖 状况及处理前后混合废弃物的理化性质,探讨蚯蚓处理热带农业废弃物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热带农业废弃物木 薯渣和砖红壤的不同配比基质中赤子爱胜蚓的生长繁殖良好,各试验组蚯蚓的生长繁殖与基质性质及环境条件之 间存在明显关系,其在30%砖红壤+70%木薯渣的处理中繁殖情况最好,产茧数量最多。蚯蚓在温度25益、含水率 70%、pH 7.9、接种密度10 条/60g 干重基质时具有最好的生长繁殖效率,同时赤子爱胜蚓对此类热带农业废弃物也 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不同配比基质经蚯蚓处理后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质联用法对茗科1号等1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的萎凋在制品及其成品茶(简称花香白茶)进行了香气成分检测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花香白茶与传统白茶存在迥然不同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各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的花香白茶及其在制品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度;随着鲜叶萎凋减重率的增加,其香气组成在主成分分析二维得分视图中的模式分布渐趋离散,并发生群体定向逐步偏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花香白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与采制原料的品种特性密切相关。鲜叶萎凋减重率30%~60%为影响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并以萎凋后期(减重率≥45%)对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乌龙茶品种试样中可检出的136种香气成分显著富集于3种变化趋势模型,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可视为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工艺耦合调控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以清香乌龙茶为原料,采用先65%醇洗+后水提和先水提+后65%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制得粗茶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及相应的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分析比较其组成含量、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先65%醇洗+后水提制得的粗茶多糖中多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其他组分来看,乙醚浸提茶叶有助于茶多酚/儿茶素类、总黄酮类、咖啡碱等小分子物质的浸出,水提醇沉则对茶叶内含成分的分离富集效果较差。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2种提取方式制备的粗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的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显著弱于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表达与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茶多糖、总黄酮和咖啡碱则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茶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其活性弱于茶叶中的多酚类。  相似文献   
10.
微孔过滤对茶叶儿茶素类和生物碱HPLC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分别选用4种不同材质[尼龙66(NL66)、聚醚砜(PES)、混合纤维素(MCE)和聚四氟乙烯(PTFE)]滤膜过滤茶样浸提液,考察微孔滤膜过滤对茶叶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类和嘌呤碱HPLC分析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种材质滤膜连续过滤获得3瓶滤液(约1mL/瓶)中的没食子酸和生物碱含量基本相当;尼龙66滤膜过滤液中的儿茶素含量存在较大的瓶间差异,但PES、MCE和PTFE滤膜过滤液并无明显的先后差别。由此可见,PES、MCE和PTFE等是茶样浸提液净化预处理较为适宜的滤膜材质,而吸附作用则可能是引起NL66滤膜过滤液中儿茶素类含量测定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