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树鲜叶含硒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三茶区茶树鲜叶含硒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主要因素,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由于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不同,茶树鲜叶含硒量竟相差11倍(黄品种)和18倍(水仙品种);其次是茶树品种间的差异,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含硒量高低相差近4倍;第三是季节间的差异,茶树鲜叶含硒量表现为头、四茶显著高于二、三茶,高低相差为2倍左右。茶叶加工过程对茶叶含硒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倒春寒”和模拟冻害条件下茶树鲜叶中酶活性与营养成分的变化,以“倒春寒”发生时茶树实际受冻害和模拟冻害的新梢为研究材料,比较了不同冷冻胁迫时间下茶树鲜叶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β-葡萄糖苷酶(β-GC)酶活性及营养成分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5℃冷冻4~6 h的条件下,模拟冻害的鲜叶外形最接近实际受冻情况。随着冷冻时间的增加,鲜叶中PPO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OD酶活性整体趋于稳定,而β-GC酶的活性整体呈现降低趋势。此外,在冷冻过程中鲜叶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降低。这些研究可为茶树遭受冻害时鲜叶质量评估与再利用,以及茶树响应“倒春寒”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福建茶树鲜叶含氟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福建省三个茶区的主要茶树品种鲜叶的含氟量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尤其是老叶)是氟的主要积累器官,整株叶片的氟积累量占全株氟积累量的98.1%。鲜叶(一芽三叶)中的含氟量是二、三茶>四茶>头茶。品种间的鲜叶含氟量差异显著。在3种地貌-土壤条件下,鲜叶的含氟量与土壤全氟及水溶氟含量密切相关,均为潮土>红黄壤>紫色土。鲜叶含氟量还受坡向的影响,它与不同坡向的土壤水溶氟含量差异一致,即:南坡>北坡。  相似文献   

4.
茶树新梢中非酯型儿茶素及其合成酶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不同季节茶树新梢不同部位鲜叶中儿茶素组分和非酯型儿茶素合成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茶树新梢上,从芽到第四叶,四种非酯型儿茶素中除了GC外,C、EC和EGC含量均逐步增加;两种非酯型儿茶素合成酶中,DFR/LAR活性呈下降趋势,而ANR在第三叶中达到最高。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部位鲜叶中儿茶素的总量变化与DFR/LAR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与ANR变化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5.
赵颖  张利 《茶叶科学》2011,31(6):479-484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不同季节采摘的蒙山茶鲜叶及其浸出液中矿质元素Ca、Mg、Fe、Mn、Cu、Zn的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出茶叶浸出液中各元素溶出率。应用SPSS-18.0分析软件对鲜叶中各元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讨论了各元素在茶叶中季节性变化规率。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各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Ca>Mg>Mn>Fe>Zn>Cu;各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茶叶中Ca和Mg元素,Fe和Mn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趋势,Ca和Zn元素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同条件下,不同元素的溶出率与该元素在茶叶中存在形态相关,而与其在茶叶中含量及采摘季节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福建闽南四个茶树品种毛蟹、铁观音、黄■、水仙鲜叶的含硒量随季节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四个品种茶树鲜叶含硒量的年均值水平为n×10-2μg/g;不同季节的鲜叶含硒量差异显著,春、秋季显著高于夏、暑季,并在春季出现较高值,而在夏季相对出现较低值。  相似文献   

7.
该文系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茶叶含硒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首要因素,不同茶树品种的茶叶含硒量差异很大,且大多数品种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采摘季节对同一品种的茶树鲜叶含硒量基本上为春茶>秋茶>暑茶>夏茶,各季节含硒量之间差异显著(P<0.01)。同一无性系茶树品种种植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土壤条件下,其茶叶含硒量(相同采季按同一标准采摘)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与土壤有效硒含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而制茶工艺对商品茶叶含量没有明显影响。该文作者认为通过品种选育、采摘季节的调节、提…  相似文献   

8.
黄Yun品种茶树不同器官中矿质元素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沙济琴  郑达贤 《茶叶科学》1996,16(2):141-146
对19种矿质元素在黄Yun茶树各器官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元素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具有相似的特点,即均以花蕾,叶和细根的含量较高;性质相近的元素,在分布上具有极显的相关性,不同器官灰分间各元素的总含量相近。  相似文献   

9.
不同茶树种质间氟铝元素积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一种富集F和Al元素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以安溪和武夷山两个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闽南茶树种质为材料,采摘其春季、夏季、秋季的一芽三叶鲜叶,分别测定F、Al元素含量,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茶树种质对F、Al元素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富集,同一制度对F、Al元素的共同富集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不同茶树种质间F和Al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条件下均差异显著,低富集F、Al元素的种质也能保持相对稳定遗传的积累特性,在季节间亦存在一定的吸收规律。从中分别筛选出了高、中、低3种不同程度富集F的茶树品种分别为4、14、37个,富集Al的分别为4、22、29个,其中共同低富集吸收F、Al的品种如T13、T14、杏仁茶等。为后续的筛选鉴定低吸收F、Al茶树品种,为生产上种植采摘加工茶叶选择原料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新  朱成松 《大豆科学》1997,16(4):328-333
利用5个亲本配制的3个杂交组合,研究共杂种后代F2-F4代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的特点及早世代分组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1)大豆蛋白质含量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显性效应。(2)相关分析显示,中亲怀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3)蛋白质含量的变异趋势是:组合间>家系间>家系内株间;(4)在大豆杂交组合的早世代对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选  相似文献   

11.
对19种矿质元素在黄茶树各器官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元素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具有相似的特点,即均以花蕾、叶和细根的含量较高;性质相近的元素,在分布上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不同器官灰分间各元素的总含量相近;每种无素在器官中的含量表现出一种数量级的顺序;茶树对土壤中的大量元素Ca、K、Na、P、Mg表现为强至极强积累,对微量元素(除对Mn、Sr、Ba为强积累外)为中等至弱积累,对大量元素A1、Fe仅为中等积累  相似文献   

12.
董尚胜  童启庆 《茶叶科学》1995,15(2):105-110
对不同茶树品种叶片中部分Ⅰ蛋白(RuBPCase)水平及相关因子和遗传性研究结果表明,18个茶树品种鲜叶的RuBPCase蛋白平均水平为3.30mg/g,其中乔木型品种较高,灌木型品种较低,小乔木型品种介于两者之间但有不同倾向性。RuBPCase蛋白水平与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的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净光合速率(NPR呈极显著正偏相关,而与乙醇酸氧化酶(GO)活性及GO活性与NPR之间的偏相关不显著。F1个体中的RuBPCase蛋白水平具有明显的偏父性遗传,但个体间的差异与亲本的种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豆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特点及早世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5个亲本配制了3个杂交组合,研究其杂种后代F2-F4代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的特点及早世代分组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1)大豆蛋白质含量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显性效应。(2)相关分析显示,中亲与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3)蛋白质含量总的变异趋势是:组合间>家系间>家系内单株间;(4)在大豆杂交组合的早世代对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选择是有效的,而在F2的选择较在以后世代中选择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为加工出富含儿茶素类含量的茶叶,本试验探索了提高茶树鲜叶儿茶素类含量的不同光质萎凋工艺。试验以茶树新品系HK-2和HK-3为材料,采用白光(CK)、红光、黄光、蓝光、紫光光质进行萎凋,于照射0、2、4、6、8、12、24 h时取样,利用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简单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儿茶素(C)]和酯型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含量的测量。结果表明,与白光组CK相比,HK-2品系茶树鲜叶采用4 h的蓝光萎凋工艺,简单儿茶素含量显著增加了21.64%,6 h的蓝光萎凋工艺E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的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3.31%、38.56%和35.78%;HK-3品系茶树鲜叶采用12 h的蓝光萎凋工艺EGCG含量显著增加了33.18%,6 h的蓝光萎凋工艺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分别显著增加了75.49%、35.83%和38.51%。以7种儿茶素组分的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质萎凋能调控茶树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含量的变化,其中蓝光萎凋6 h处理是提高茶树鲜叶儿茶素类含量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5.
茶树离体春梢萎凋失水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是茶叶品质工艺调控的重要参数指标。为了解茶树离体春梢的萎凋失水特性,本文选用14份茶树品种的春茶鲜叶(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原料,对其在控温控湿(20~22℃、RH35%~45%)条件下的萎凋失水变化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伴随水分的不断散失,不同嫩度茶鲜叶失水速率逐步减小,趋近于匀减速变化;茶树新梢萎凋失水速率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但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失水快慢与采摘嫩度无明显相关性。相同采摘嫩度的茶树品种或名枞鲜叶按失水特性可初步划分为“失水较快”和“失水较慢”两种类型,其中具有亲缘关系品种(茗科1号、金牡丹、黄观音和黄棪)一芽二、三叶的萎凋失水表征基本相似,然而茶鲜叶萎凋失水速率并非完全由茶树品种或名枞的资源特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16.
董尚胜  童启庆 《茶叶科学》1995,15(2):105-110
对不同茶树品种叶片中部分I蛋白(RuBPCase)水平及相关因子和遗传性研究结果表明,18个茶树品种鲜叶的RuBPCase蛋白平均水平为3.30mg/g,其中乔木型品种较高,灌木型品种较低,小乔木型品种介于两之间但有不同倾向性,RuBPCase蛋白水平与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的含量均呈极显正相关,与净光合速率(NPR)呈极显正偏相关,而与乙醇酸氧化酶(GO)活性及GO活性与NPR之间的偏相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茶树新梢中稀土元素累积规律,选择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不同季节、不同采摘期、不同嫩度茶树新梢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茶叶新梢稀土含量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季节间差异显著;春季新梢稀土含量随采摘时间先降低后增加,夏秋季新梢稀土含量随采摘时间逐渐增加;鲜叶原料采摘越老,稀土含量越高,稀土含量与茶树新梢嫩度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组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马淑英  梁岐 《大豆科学》1999,18(2):124-129
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棕榈酸的(16:0),硬脂酸(18:0)及亚麻酸(18:3)的相对含量下降,亚油酸(18:2)的则上升,油酸(18:1)的变化不显著。棕榈有亚上对含量的减少与籽粒发育的天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亚油酸相对含量与发育天数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饱和脂肪酸的降低与不饱和脂肪酸增加均极显著。亚麻酸与同酸及亚油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与棕酸及硬脂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2007,29(5):43-4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了生长在澳大利亚的茶树新梢多酚类物质的季节性变化。茶树新梢样品在2000年4月至2001年5月采集,分析了3种主要黄烷醇(EGCG、ECG、EGC)和4组酚类物质[儿茶素总量(Cs)、酯型儿茶素总量(CGs)、黄烷醇总量(Fla)和多酚类总量(PPs)]的含量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新梢EGCG、ECG和CGs含量在温暖季节较高,  相似文献   

20.
选用3个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春季一芽二、三叶鲜叶及制成的绿茶和白茶为试验材料,检测其水浸出物(WE)、茶多酚(YPs)、氨基酸类(FAAs)、黄酮类(Fs)、可溶性糖(WSS)、儿茶素类和生物碱等化学组分含量及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茶中WE、TPs、儿茶素类含量最低,FAAs、Fs和没食子酸(GA)含量最高;氨基酸组分种类最多,且低含量组分如γ-氨基丁酸(GABA)、酪氨酸(Tyr)和胱氨酸(Cys)等占总量比值最高.鲜叶中可溶性糖(WSS)含量最高.以咖啡碱(CAF)为主的生物碱含量变化较不明显.DPPH清除试验表明,福云6号和福鼎大毫茶品种制成的绿茶清除活性强于其鲜叶和白茶;茶树品种间来看,福安大白茶清除DPPH能力最强.相关性分析表明,DPPH清除能力与TPs和EGCG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说明,同等鲜叶原料制成的绿茶与白茶化学组分含量差异主要体现在FAAs和Fs,其清除DPPH活性能力与TPs和EGCG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