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牛螨病引起患牛发生剧烈痒觉,由各型皮炎特征的接触性传染寄生虫病痒螨或疥螨、蠕形螨引起.治疗上常以体表涂抹杀螨药为主,繁瑣、疗效不理想.笔者根据10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伊维菌素粉剂内服治疗牛螨病250例,注射伊维菌素注射液治疗牛螨病70例,有效率分别迭100%和治愈率98.75%,疗效显著.试验证明,伊维菌素治疗牛螨病安全、高效、毒性小、价格低,无论是内服或注射,甚至高于10倍治疗量的用量处理牛均没有现察到不良反应,值得兽医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依据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油相和表面活性剂;依据维持纳米乳体系稳定性的能力大小,筛选助表面活性剂;利用伪三元相图确定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值),筛选出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的配方,并对复方纳米乳的载药量、稳定性、Zeta电位、粒径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为:伊维菌素0.03%、吡喹酮5%、蓖麻油10.8%、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30%、丙二醇7.5%、蒸馏水46.67%。制备的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稳定性良好,其中伊维菌素的质量浓度为0.3mg/mL,吡喹酮的质量浓度为48mg/mL。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纳米乳乳滴呈球状,平均粒径为15.8nm。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纳米乳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 207mg/kg,属低毒药剂。【结论】成功制备出了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该纳米乳是一种安全稳定的药剂。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研究青蒿琥酯纳米乳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将10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分别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青蒿琥酯纳米乳,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主要脏器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各给药剂量组对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血液生理指标、肝肾功能和重要脏器系数均未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病理学检查大鼠心、肝、脾、肺、肾、胸腺、肾上腺等器官也均未发现有明显的毒性损伤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鸡为靶动物进行肌肉注射给药,然后对试验鸡的临床症状、体重变化、饲料报酬及血液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等进行安全性评估,以确定受试药物的最大耐受剂量或耐受范围。【结果】鸡只注射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后,能明显增加其日均增重和降低饲料报酬,促进鸡体生长发育,尤其以5倍剂量组(10.0 mL/kg)的效果最佳;在血液常规指标方面,除血小板数呈明显降低趋势外,白细胞数、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不明显,且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注射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后1周内各项生化指标呈无规律的升高或降低变化趋势,至给药后第14 d(31日龄),则以5倍剂量组的各项指标较接近于正常水平。【结论】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增强剂,能促进鸡体生长发育,且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在靶动物(鸡)上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0.0 mL/kg。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评价了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对靶动物犬的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剂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选用24只健康史宾格犬随机分成4组,试验组分别按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临床推荐剂量的1倍(2 mg/kg)、3倍(6 mg/kg)、5倍(10 mg/kg)肌内注射给药,空白对照组肌内注射给予注射用水,连续给药5 d。给药后观察临床症状,并于不同时间点(给药前、给药中、给药后)采集血液进行血常规以及血液生化指标测定。试验结束后尸体剖检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试验犬只精神正常,无死亡,无其他不良反应。各试验组部分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值在给药前后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差异,但基本上都在参考值范围内波动。尸体剖检无明显眼观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与对照组脏器组织(肝、心、脾、肺、肾)均无异常,无明显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氟尼甲葡辛胺注射液在2~10 mg/kg对犬的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影响小,无毒性反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猪单剂量口服、静注40 mg/kg.bw卡巴匹林钙后其代谢产物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并按照1、3、5倍推荐剂量进行了卡巴匹林钙可溶性粉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试验。药动学试验通过HPLC-UV测定不同采样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数据用Win Nonlin5.2.1软件的非房室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卡巴匹林钙给药后,代谢产物阿司匹林和水杨酸达峰快,峰浓度高。安全性评价试验则通过测定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来评估。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WBC、RBC、HGB等血液生理常规指标及AST、GLU、TG、TC等血液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临床也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果表明,卡巴匹林钙可溶性粉5倍推荐剂量给药,对靶动物猪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选择自然感染羊狂蝇蛆的绵羊67只,应用伊维菌素注射剂分别按0.1、0.2和0.3mg/kg体重剂量颈部皮下注射给药,进行驱除羊狂蝇蛆的效果观察,同时设阳性对照组。结果显示,伊维菌素注射剂0.2、0.3mg/kg 剂量组绵羊的羊狂蝇蛆驱净率和驱虫率均达100%;0.1mg/kg 剂量组绵羊的羊狂蝇蛆驱净率、驱虫率分别为93.9%和98.6%。试验证明伊维菌素注射剂对羊狂蝇蛆有高度驱虫性,临床使用0.2mg/kg体重剂量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了检测NAS中草药复合制剂的毒性,对其药物安全性做出客观评价,进行了大鼠亚急性毒性试验.设高、中、低3个药剂量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每天以金属胃管经口给Wistat大鼠灌服1次NAS中草药复合制剂,连续14 d,空白组大鼠自由采食饮水.通过对大鼠行为、饮水、精神状态、食欲状况、剖检后各试验大鼠组织器官和组织学变化的观察以及对其体质量变化、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表明NAS中草药复合制剂对大鼠的各项生理活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主要组织器官均无不良影响.试验过程中,各给药剂量组大鼠未出现中毒反应,无死亡现象,据此认为NAS中草药复合制剂对实验动物大鼠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伊维菌素在白点鲑体内的药动学。[方法]对白点鲑以0.3 mg/kg的剂量分别单次口灌和腹腔注射伊维菌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连续进行采样检测,通过3p97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在2种给药方式下,伊维菌素在血浆、肌肉、肝和肾中的药时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口灌给药方式下,血浆中药动学参数为Tmax=4.503 h、Cmax=0.252 mg/L、t1/2ka=0.476 h、t1/2ke=331.160h、AUC=121.524(mg/L)·h;腹腔注射给药方式下,血浆中药动学参数为Tmax=2.751 h、Cmax=0.230 mg/L、t1/2ka=0.306 h、t1/2ke=153.868 h、AUC=51.689(mg/L)·h。[结论]两种给药方式下伊维菌素在白点鲑体内的药动学存在差异,腹腔注射给药比口灌给药吸收快。  相似文献   

10.
连翘叶水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和微核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连翘叶水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致突变性作用。[方法]采用最大给药量试验进行连翘叶水提取物急性毒性试验,给药后连续观察7 d、记录动物反应情况。观察结束后对小鼠进行剖检、血液学检查和生化检查,以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进行致畸变检测。[结果]小鼠最大给药量折合生药为60 000 mg/kg;在此剂量下小鼠无明显异常表现,内脏病理解剖无器官病变情况,体重、血液、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微核试验呈阴性反应。[结论]连翘叶水提取物为无毒性物质,亦无致突变作用,经口给药可安全用于兽医临床。  相似文献   

11.
研究30%吡喹酮注射液的临床药效和靶动物安全性,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通过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考察吡喹酮注射液对自然感染血吸虫病牛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给药前后临床体征、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评价吡喹酮注射液对靶动物水牛的安全性。实验性临床试验中,吡喹酮注射液高(20 mg/kg)、中(10 mg/kg)、低(5 mg/kg)剂量组的毛蚴转阴率分别为100%(8/8)、100%(9/9)、77.8%(7/9)。扩大临床试验中,吡喹酮注射液推荐剂量组(10 mg/kg)的毛蚴转阴率为100%(52/52)。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吡喹酮注射液至少在3倍推荐剂量(30 mg/kg)范围内对靶动物水牛的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30%吡喹酮注射液按推荐剂量(10 mg/kg)肌内注射给药,对牛血吸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鸸鹋油纳米乳剂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射流技术制备鸸鹋油纳米乳,研究其对高脂饲料诱导的急性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脂的影响,并评价鸸鹋油纳米乳的辅助降血脂功能。以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腹腔注射75%蛋黄乳剂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口服灌胃不同剂量的鸸鹋油纳米乳(按鸸鹋油剂量计,分别为1 mL/kg、2 mL/kg、3 mL/kg),给药结束后分离小鼠血清,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结果显示采用微射流方法成功制备得到粒径较小且粒度分布均一的鸸鹋油纳米乳;服药后,高脂血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TG、TC明显升高(P<0.001)、HDL-C变化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鸸鹋油纳米乳剂组TG、TC含量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1),而且与鸸鹋油对照组比较,作用更为明显,表明制备的鸸鹋油纳米乳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由于良好的抗菌活性和稳定的性能,D-柠檬烯纳米乳被广泛报道。研究D-柠檬烯纳米乳对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和痢疾志贺氏菌在37℃下培养24 h的抑菌活性,并在4℃牛肉中于第1 d、2 d、3 d分别检测对伤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来评价其抑制效果。利用超声乳化法制备D-柠檬烯纳米乳。在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中,D-柠檬烯纳米乳对三种受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 mg/m L。在牛肉试验中,基于MIC,D-柠檬烯纳米乳在牛肉中的添加浓度分别为40 mg/m L,20 mg/m L和10 mg/m L,20 mg/m L和10 mg/m L稀释液,结果两种受试菌最好的抑制浓度和时间均相同,分别是40 mg/m L和24 h。该研究表明D-柠檬烯纳米乳应用于食品中可能是食品安全的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硒铜镁对黄牛地方性氟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2 头地方性氟病黄牛随机分为4 组, 每组8头。1 组为对照组, 饲喂基础日粮, 2~4 组为试验组, 每天饲料中分别添加0.25 m g/kg 硒; 15 m g/kg 铜和0.25 m g/kg 硒 15 m g/kg 铜 1 m g/kg 镁, 连续饲喂83 d, 观察硒铜镁对地方性高氟黄牛体氟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方性氟病黄牛血硒、血铜含量远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 血氟明显超标。加硒组 (2组) 和加硒铜镁组 (4组) 黄牛血清氟含量第83 天与第0 天以及同期对照组牛相比, 下降极显著 (P< 0.01), 血硒随饲料硒的添加量而上升, 并维持在正常水平, 血铜值反而下降。加铜组 (3 组) 黄牛血清氟含量明显降低 (P< 0.05), 血铜值也随之降低 (P< 0.05), 血硒变化不明显 (P> 0.05)。地方性氟病黄牛添加适量的硒铜镁, 能增加血氟的排出, 提高血硒含量, 但降低了机体的血铜值。揭示硒铜镁能防制动物地方性氟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选用12头体重相近(480 kg)、24月龄左右的延边黄牛(阉牛),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组的精饲料中添加Penergetic-t,对照组中不添加,研究Penergetic-t对延边黄牛(阉牛)增重效果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20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组牛的全期增重和日增重分别为71.1 kg和0.6 k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血液生化指标中,试验组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的血清尿素氮、甘油三酯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Penergetic-t对延边黄牛育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日增重和免疫力,减轻疲劳,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相似文献   

16.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生长发育及饲料报酬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 6月龄夏西本、皮西本、利西本、西杂二代各 1 0头进行 36 5天育肥 ,研究不同杂交组合对肉牛生长发育及饲料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 ,1 8月龄各组试验牛体重分别达到 ( 5 2 9 5 0± 2 3 38)kg、( 5 82 2 5±2 9 2 5 )kg、( 5 35 6 3± 2 7 88)kg、( 5 0 4 0 0± 2 4 2 5 )kg,平均日增重以皮西本、利西本和夏西本较高 ,分别为 0 96kg、0 90kg和 0 83kg,皮西本、利西本与西杂二代 ( 0 77kg)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5 ) ;饲料报酬以皮西本较好 ,每公斤增重消耗精、粗饲料分别为 4 0 3kg和 5 98kg。 3个三元杂交组合体尺均大于对照组 (西杂二代 ) ,但各项体尺指数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7.
利用草原红牛、肉用群体(含1/4利木赞血草原红牛)作为试验牛种,按营养水平分为高、低营养水平组,对各组饲料营养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消化试验结果表明:肉用群体高营养组能量和粗蛋白的消化率极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1),高营养组粗脂肪和粗纤维消化率极显著低于低营养组(p0.01);在高营养水平下,肉用群体粗蛋白消化率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肉用群体粗脂肪消化率极显著低于草原红牛(p0.01)。血液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肉用群体高营养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极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1);在高营养水平下,肉用群体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极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在低营养水平下,肉用群体葡萄糖含量极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且各血液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遗传因素和营养水平在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上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肉用群体的平均日增重随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饲喂方法对肉牛育肥的影响,为肉牛育肥方法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0头体重相近的育肥公牛,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组使用TMR饲喂方式,对照组使用先粗料后精料的饲喂方法,进行两种饲喂方法对育肥牛产肉性能、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试验全期增重和日增重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试验组每增重1 kg消耗干物质10.76 kg,对照组仅为8.35 kg,对照组头均多收益为383.24元。[结论〗采用先粗料后精料的饲喂方式对肉牛育肥更合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南方夏季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横向交互送风系统对肉牛舍温热环境、肉牛生理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期评价此肉牛防暑环境调控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方法】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择健康、体重相近((290.05±7.60)kg)的8月龄西门塔尔公牛30头,随机区组饲养于2栋相邻且构造相同的钟楼式棚舍中,试验组所在牛舍加装横向交互送风系统,对照组所在牛舍采用自然通风。试验期为2019年6月30日至7月16日,共17 d,其中预试期为前3 d,正式期为后14 d。正式试验期内前7 d,于每日的5:00、10:00、14:00、18:00、22:00测定舍内风速、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计算温湿指数和体感温度,并同时测定肉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在全部正式试验期间,每天记录每圈栏的投料量,并于次日上午6点对剩料进行清理和称重,计算采食量。于正式试验期内第1和14天的上午7:00—8:00,对所有试验牛进行空腹称重,记录始末体重,用于计算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等生产性能指标并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同时采集血液及粪便样本,用于测定血清中的无机离子、生化指标、激素水平及粪便中的皮质醇水平。【结果】(1)试验组的横向交互式送风系统处理可显著提高舍内风速(P < 0.01),从而极显著的降低试验组肉牛的体感温度、肉牛在10:00、14:00、18:00、22:00的直肠温度以及肉牛在10:00、14:00、18:00的呼吸频率(P < 0.01);与对照组肉牛相比,试验组肉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随环境温度升高的增幅分别减少45%和42%;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舍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及温湿指数差异不显著(P > 0.05)。(2)试验结束时,试验组肉牛血清中钙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及氯离子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 > 0.05);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试验组肉牛血清中的热应激蛋白70、总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总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激素水平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肉牛的粪便及血清中皮质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素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 > 0.05)。(3)生产性能测定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肉牛的初始体重及结束体重均差异不显著(P > 0.05),但试验组肉牛的平均日增重(P < 0.01)及平均干物质采食量(P < 0.05)显著高于对照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利润可提高10.68%。【结论】横向交互送风可以显著增加舍内空气流速,降低体感温度,改善西门塔尔牛代谢,提高生产性能,增加高温高湿环境下肉牛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选用健康的1日龄樱桃谷鸭12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公母各半),在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mg/kg大豆异黄酮,于21日龄和42日龄对血清及骨骼里的钙、磷及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3周龄的樱桃谷鸭血清钙、磷含量,除5 mg/kg添加组母鸭钙含量和钙磷比值显著降低(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对公鸭,钙的含量除15 mg/kg添加组显著高于5 mg/kg添加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1~3周龄,试鸭股骨、胫骨各组各指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4~6周龄的樱桃谷母鸭,大豆异黄酮15 mg/kg剂量组股骨湿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 mg/kg剂量组,钙磷比值显著高于5 mg/kg剂量组(P<0.05);而对公鸭,大豆异黄酮5 mg/kg剂量组的矿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添加组;对于胫骨,对照组母鸭磷的含量显著高于5,10 mg/kg添加组(P<0.05),其他各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由此可见,大豆异黄酮对骨代谢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小剂量的大豆异黄酮不利于骨的形成,大剂量的大豆异黄酮能够抑制生长后期动物骨吸收,增强骨质,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