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云南茶园机械采摘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云南茶园机采适应性,田间应用单人采茶机,以一芽一、二叶为标准芽叶,对4个采摘时期机采鲜叶的机械组成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机采与手采的功效和成本。结果表明,应用NV60H型单人采茶机采摘,油耗量较低,机采鲜叶完整芽叶率达64.81%。在本试验条件下,当茶树冠面上标准芽叶占新梢总数的70%~80%时,机采鲜叶的标准芽叶达66.75%~72.73%,此时期可作为机采适期。茶园中应用机械采摘比手工采摘的工效可提高10.42倍,采摘成本节省84.2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采摘方式和施肥措施对茶鲜叶机械组成的影响,从而了解茶园实行机采后茶青原料和品质的变化,为在贵州茶园推广机械化采摘奠定基础。[方法]在福鼎茶园设置3种施肥水平,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采摘方式,分析测定各采摘方式和施肥措施下茶鲜叶的机械组成变化。[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优质芽叶的百分比上升,3倍施肥比对照的优质芽叶数量百分比提高了55.45%;在同一施肥水平下,机采比手采后优质芽叶的百分比提高。[结论]在贵州福鼎茶园,夏秋季使用机械采摘,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而且充分利用了茶青原料,能提高产业效益。  相似文献   

3.
茶叶3种采摘方式的效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茶叶不同采摘方式的效益,在遵义市湄潭县东南茶场连片茶园进行了单人采茶机采、双人采茶机采、手工采3种采摘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贵州茶区春茶以手工采摘独芽效益最高,夏秋季采摘效率及单位面积茶园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双人采茶机采>单人采茶机采>手工采.表明,贵州茶区夏秋季茶适宜双人采茶机采摘.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大宗茶采摘机采摘的特等茶青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次杀青工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杀青叶性状变化的结果分析,调整杀青技术参数,以探索适合机采特等茶青的杀青新技术。结果表明:该茶青通过连续2次杀青处理,就可达到杀青目的,且杀青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其性状保持稳定。相对于传统茶青,机采特等茶青的杀青温度要求较高,1次杀青筒壁温度为327~330℃,2次杀青筒壁温度为216~220℃。  相似文献   

5.
以单人电动采茶机为机具,研究了不同采摘时期下春茶的机采效果.结果表明,当茶树冠面以上标准芽叶比例接近70%时进行机采,单人电动采茶机的效果较好,其标准芽叶比例可达37.49%,其产量最高,分别比其他两个处理高3.24~8.36 kg/667m2,其机采鲜叶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分别为4.55%、20.76%,品质较好,符合名优茶的制作标准,是最适合进行名优茶分级的原料;当树冠面标准芽叶比例接近55%时进行机采,其原料的比例组成与品质则较符合大宗茶的制作标准.  相似文献   

6.
云抗10号茶园机采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276-1278
采用茶树物候期、鱼叶展期和田间机采试验的方法,应用单人采茶机对云抗10号茶园的机采适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标准芽叶(一芽一二叶)占新梢总数的70%~80%时机采,机采鲜叶质量较高,适合作为云抗10号茶园的开采适期;试验条件下,云抗10号茶园一年可机采8次,其中,春、夏、秋季各采2,4,2次,间隔期分别为30,18,20 d;按鱼叶开展时间判定,春季鱼叶展后15 d左右,夏、秋季鱼叶展后9 d左右为机采适期。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陕西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夏秋茶鲜叶资源浪费严重的基础上,通过对机械采摘的投资分析和SWOT分析,解释了茶农夏秋茶弃采和不愿购买采茶机采摘的原因,提出通过组建专业机械采摘服务队的机采实现方式。同时,根据机采对茶园的要求,介绍了采茶机的选择,茶树树冠的培养,施肥,病虫害防治,机采的采摘标准及批次和对新建机采茶园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单人电动采茶机为机具,研究了不同采摘时期下春茶的机采效果。结果表明,当茶树冠面以上标准芽叶比例接近70%时进行机采,单人电动采茶机的效果较好,其标准芽叶比例可达37.49%,其产量最高,分别比其他两个处理高3.24~8.36 kg/667m2,其机采鲜叶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分别为4.55%、20.76%,品质较好,符合名优茶的制作标准,是最适合进行名优茶分级的原料;当树冠面标准芽叶比例接近55%时进行机采,其原料的比例组成与品质则较符合大宗茶的制作标准。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贵州茶园机采现状,利用文献分析法对贵州茶园机采应用情况进行总结阐述,分析了贵州茶园机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宜机化”机采茶园建设、提升茶园农艺管理标准化、机采技术与设备精细化和提升机采茶青制茶品质,以期为贵州茶园高质量发展和机械化采摘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名优茶机采鲜叶分级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滚筛机(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MCF自制名优茶鲜叶分级机),平面圆筛机(浙茶精766)、风选机(FX450型)等不同茶叶分级机械对相同机采鲜叶原料进行分级,鲜叶原料在不同筛孔、风力条件下,按芽叶大小、轻重归类,实现大小芽叶分离,测定经分级后得到的各类芽叶机械组成,比较分级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用机器采摘的茶青机械组成中标准芽叶的比例(质量分数,下同)为23.54%,粗老芽叶的比例为43.33%,其他碎片的比例达到33.13%。该鲜叶不能作为名优茶生产。经滚筛机分级,在相同分级区段内,MCF分级机分级获得的标准芽叶比率较6CXF-70大宗茶鲜叶分级机高19%,且各筛孔下得到的原料等级界限清楚。利用不同筛孔分层设置的平面圆筛机分级原料,各层级中均有标准芽叶和其他芽叶混杂的情况,不能较好地分离出鲜叶中的标准芽叶。风选机分级能较好地清除机采鲜叶内其他碎片,但标准芽叶和粗老芽叶分离效果不明显;MCF和风选组合分级效果提高。机采鲜叶先经MCF分级,再风选处理,标准芽叶比例提高了16%,其他碎片比例下降了23%,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标准芽叶和其他碎片混杂。然而先风选再MCF组合分级,分级效果不理想;但是调整自制分级机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等级差异明显的芽叶。综上,利用滚筛、平面圆筛、风选等方法可以使机采鲜叶原料在一定程度上按大小归类,不同方法分级差异大,其中滚筛分级是3种分级方法中可获得相对整齐、标准芽叶较多的分级方法,利用自制的名优茶鲜叶分级机(MCF)与风选组合分级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1.
茶叶鲜叶等级直接影响优质绿茶成品的等级,如果在鲜叶阶段就茶叶的芽叶数量进行等级识别,并将不同等级鲜叶分离出来,制作不同等级的绿茶成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质绿茶鲜叶采摘环节的难题.提出基于茶叶形态、纹理和HOG特征的鲜叶分级方法,采集鲜叶样本图片,对样本图片进行预处理操作,再提取鲜叶形态和纹理特征等特征参数,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线性判别法K-最近邻对新鲜茶叶样本进行分类,得到各等级的茶叶识别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一种特征分类效果不佳,也不符合茶叶本身的复杂性.将多种特征融合有更好的分类效果;3种算法中,随机森林算法有较高的优越性,准确率达97.06%.该研究提取的多特征参数和分类模型,为实际鲜叶的生产加工等级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茶树是以收获叶片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比较有无花芽和采摘花芽对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茶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中茶108为材料,试验设3个处理:T1为有花芽未采摘,T2为采摘花芽,T3为无花芽。在春茶期,分别于3月15日、3月18日、3月22日和3月25日进行采样,测定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开花会显著降低春茶产量,与有花芽的T1相比,T3处理前3次采摘分别增加了114.3%、55.1%和76.5%。可采摘芽头数量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各个时期鲜叶芽头数分别增加了100%、55%、31.6%和9.9%。T2摘花处理也能够显著提高可采摘芽头数量。茶树开花与采摘花芽处理对春茶期间茶叶百芽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1次采摘时,T1处理百芽重最低,T3处理的百芽重最高,达到3.1 g。对茶叶品质成分进行研究发现,无花芽的T3处理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有花芽的T1处理;与T1处理相比,摘去花芽后T2处理的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处理间鲜叶养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主要体现在磷(P)、钾(K)含量上。第3次采样时,T1的P含量最低,为5.0 mg·g-1,T2和T3处理P含量均为5.7 mg·g-1;第4次采样时,T1处理K含量最低,为17.0 mg·g-1;T2处理K含量提高到19.8 mg·g-1,T3处理的K含量为20.9 mg·g-1。茶树开花会造成春茶产量下降,尤其是前期春茶产量下降程度更严重。同时也会造成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降低,进而影响茶叶品质。花芽长成初期,通过采摘花芽能够有效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探索通过合理的修剪和采摘、化学除花、合理密植和遮荫等措施来减少茶树开花,从而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茶树喷施生物叶面肥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物叶面肥喷施茶树,研究生物叶面肥对茶树产量因子与品质因子及其鲜叶加工成名忧绿茶的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喷施生物叶面肥能够缩短萌发时间,增加芽头密度,提高百芽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内含成分含量,提高名优绿茶的感官品质,其中以活性氨基酸叶面肥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云南古茶树树势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省是中国古茶树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省份,但由于对古茶园栽培管理不当,造成很多古茶树衰退。本研究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对云南保塘古茶树的树冠、树幅、叶层厚度、新梢生长、鲜叶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作-施肥-合理留叶采摘春、秋茶-留养夏梢的措施能明显使茶树生长势增强,产量提高。这对加强古茶树的保护及茶叶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伏季休茶留养技术对福云10号绿茶品种春梢萌芽期、发芽密度、1芽1叶百芽重、净光合速率、鲜叶产量和制茶品质等主要增效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伏季适当休茶留养可使福云10号春茶萌发提早4~6d,春茶发芽密度极显著低于对照,春茶1芽1叶百芽重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提高3.51%~26.19%,小区春茶鲜叶产量提高26.62...  相似文献   

16.
苹果-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苹果-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将苹果-茶间作园中的茶树和邻近未间作茶树叶片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其在年生长周期中茶树生长状况及茶鲜叶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季节,间作及对照茶树新梢生长差异较大。春、夏、秋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度较对照茶树低,冠面湿度则较对照茶树高,而在冬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湿度均与对照茶树差异不显著;间作茶树的呼吸强度极显著低于对照茶树,净光和强度极显著高于对照茶树,而光和强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间作对茶树新梢发芽密度虽无显著影响,但因其促进茶芽提早萌发、增加了芽叶重量,进而提高了茶鲜叶产量。[结论]为复合生态茶园间作的合理配置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茶园测土配肥及其叶面营养调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茶园土壤养分情况,研究茶园叶面施肥技术。[方法]根据茶园土壤养分的测定结果和茶树需肥规律配制叶面肥料,对茶树进行叶面营养调理,并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该茶园土壤pH值为4.21,可施偏碱性肥料以提高土壤pH值至茶叶适宜的pH值范围。该茶园有效磷、钾和镁含量分别为14.00、83.00和24.60mg/kg,均低于优质茶园的土壤指标;有效氮含量高达213mg/kg;铁、锰、铜、钙和锌含量分别为62.40、20.17、1.93、2.80和2.53mg/kg。制备的叶面肥料包含氮、磷、钾、钙、镁、硫、锌、锰、钼、硼。在茶叶采摘前20d和10d各喷施1次,茶叶增产10%,茶多酚含量提高2.02个百分点,咖啡碱、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结论]该研究为茶园科学施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技术参数,为广西红茶的创新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无公害茶园中金萱茶树品种被小绿叶蝉刺吸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工艺、智能红茶发酵机发酵技术、智能烘干技术等多种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研制桂香红美人茶。[结果]总结出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参数为:被小绿叶蝉刺吸的鲜叶→晒青(鲜叶失水率6%~10%)→萎凋(萎凋叶含水量62%~64%)→揉捻(40~60 min)→智能发酵机发酵(温度:32℃,湿度:95%,时间:3.5 h)→造型→智能烘干(温度:80℃,时间:120 min)→提香(温度:100℃,时间:30 min)→成品茶。[结论]该技术充分利用小绿叶蝉危害的鲜叶加工出市场价值较高的红茶新产品,能大幅度提高有机茶园综合效益,对推进有机食品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