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浙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是衡量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理想的指标,测度GTFP发展水平及差异,为浙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以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农业非期望产出,将其纳入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框架中,利用全局曼奎斯特-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测算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结合农业绿色全要素增长率与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对比,评价浙江省农业发展质量水平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于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能更好衡量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浙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稳步提高态势,且技术进步贡献最大。具体来看,2000—2019年GTFP年均增长率高达8.10%,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8.88%,技术效率为-0.72%。  相似文献   

2.
井莉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311-2318
【目的】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我国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超越对数函数测算2011—2019年我国粮食全要素绿色生产率及分解值,采用Tobit模型探究粮食生产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和粮食生产财政支出对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的影响。【结果】从整体上看,我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年的1.002增长至2019年的1.080,呈波动变化趋势;未考虑环境规制因素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年的1.032增长至2019年的1.035,也呈现波动的增长趋势,各年平均值高于考虑环境规制因素。在考虑环境规制因素的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增长而增长,技术效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抑制趋势。从不同地区来看,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高西低趋势。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呈先弱后逐步增强的变化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先增强后逐步减弱的发展趋势。从不同影响因素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来看,人力资本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呈显著负向影响;粮食生产财政支出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建议】政府应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功能性优势,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与要素资源配置,转变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相关部门应加大粮食生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对人才扶持力度;相关决策机构应加强规范粮食生产环境立法机制,发挥发挥政府差异化粮食生产环境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波  胡豹 《浙江农业科学》2023,64(4):1004-1008
农业绿色发展是保护农业生态和促进农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措施。本文运用SBM-GML指数法测算了黄河流域9省2001—2019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在5.1%,农业技术进步是驱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各省之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差异化明显,四川省尤为突出,年均增长率达到7.7%。因此,本文为了农业GTFP在黄河流域能够协同增长,将从以下3个途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出台相应的支农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11—2020年新疆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GML指数分析新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新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虽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距,但样本期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1—2020年新疆昌吉、博阿塔拉、巴音郭楞、阿勒泰的GEC指数保持在1以下,而其GTC指数则保持在1以上。可见2011—2020年新疆地区GTFP负增长是相对效率的倒退,相反,技术改进则>1,这意味着新疆各地州及兵团的GTFP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因此,健全对农业企业的政策支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强对绿色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是推动新疆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91—2016年27个省(区)的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在运用单元调查评估法测算各省份粮食生产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与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了各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样本期内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但仍处于一种低效率状态;此外,不同省份之间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差异也较大,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状况整体优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2)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我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之间呈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即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先降后增的趋势,并且这种关系在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均较为稳定。3)工资性收入比重以及受灾率的增高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具有负向影响,而财政支农力度的提高则能够显著促进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构建"四投入、一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5年中国13个粮食作物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包括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结果表明,由于技术效率(0.990)和技术进步效率(1.201)的双重作用,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效率实现以年均1.1倍的速度增长。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的衰退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阻力。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生产配置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SBM-GML模型,选取2000—2021年粮食主产区省域面板数据,运用DEA法测算并探讨了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且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具有“涨跌互现”和波动性较大的特征,且其变化同气候变化与农业政策密不可分。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精准评估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河南省2000-2011年粮食生产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有关,而规模效率的低下则是制约其提高的原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带来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十分缓慢,有些年份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各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不尽相同.河南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的估算结果表明,1986—2010年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实证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财政科教文卫支出和支农支出的增加促进了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工业发展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著,劳动力非农化有利于改善农业规模效率,但不利于农业纯技术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在农业环境资源禀赋刚性约束下应更注重农业的绿色发展.假设农业污染排放系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参数,基于动态测算农业面源污染非期望产出,运用SBM超效率模型和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主要农作物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①粳稻和大豆的环境技术效率大于1,而玉米、小麦和棉花的环境技术效率小于1;②棉花、粳稻和...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更精细尺度,以陕西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县级数据,从绿色发展、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和规模经营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3—2017年陕西省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提升了5倍以上,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但绿色发展水平降幅明显;2)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县际差异和格局变化明显,空间演化沿黄河干支流展开,水平高值区由大西安都市圈周边沿渭河、洛河扩展后在关中连片成环,水平低值区由陕北黄河干流沿线内移并趋于分散;3)该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发展水平分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人均耕地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优势度、城镇化率和水资源总量。建议以农业绿色优质化、“两新一重”建设、分区精准评价和施策引领带动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研究中国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及结构优化策略。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率是制约长江与黄河流域棉花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政策含义: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力度消除制约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转型期中国棉花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稳定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生产效率,改善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消除黄河流域棉花低效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在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中,以能源消耗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以CO2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ML生产率指数法测算林产工业及制造业分行业GTFP指数。结果表明,中国林产工业GTFP增速处于制造业中等水平,且增速逐渐减缓;纯技术进步是GTFP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纯效率下降是GTFP指数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传统TFP指数过高地估算了行业经营效益,GTFP指数能更真实地反映行业发展状况。因此,促进林产工业GTFP增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重视内部自主创新,也要重视内部技术推广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升该地区农业整体竞争力,本研究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高效、生活保障共4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熵值法、泰尔指数探讨了长江经济带2003-2017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自2003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上渐入佳境,尤其是环境友好、质量高效和生活保障水平发展较快,但也面临着资源节约水平提升不足的困境。从区域差异来看,各省(市)之间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缩小速度呈放缓态势。本研究认为应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注重因地制宜,补齐各省农业绿色发展短板;强化创新驱动,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科技体系。  相似文献   

16.
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提高稻谷的生产效率对于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9-2015年全国籼稻和粳稻主产省的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各年度稻谷生产效率的DEA-Malmquist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测算得出反映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sit指数,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结果表明:①稻谷主产区区域布局方面,水稻产业可以结合地区优势布局。②技术进步在稻谷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广水稻种植中,农业部门应充分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率,提高稻谷生产效率。未来稻谷产业仍以去库存、绿色发展、规模化经营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生态环境安全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使用DEA-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法测算并分解了2001—2020年间东盟国家的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盟9国的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状态,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待提升;水产品贸易额、“一带一路”倡议及人力资本均对提升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积极影响,人均GDP与其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在作用机制中,“一带一路”倡议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建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开拓水产品贸易市场,灵活运用贸易政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制定适合本国的发展方案,以期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和高蛋白作物。文章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将大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要素可处置度,在分析转型期中国大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制约中国大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是生产规模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应加大力度保护和提高各大流域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抑制长江流域大豆低效生产状况,提高松辽、黄河流域大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大豆生产的规模效率,适时作出进一步激励大豆生产的政策安排,同时这也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中国大豆高产稳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定量评价河南省土壤侵蚀状况,实现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RUSLE模型为基础,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水文统计数据、气象数据等,系统分析了河南省2008—2018年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土壤侵蚀可能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 2008—2018年河南省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其面积占全省95%以上且逐年递增,轻度侵蚀区面积逐年递减,中度及以上侵蚀区域面积无明显变化;河南省西部、西南部及南部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近年来有明显改善,而西北部及北部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维持相对较高状态;坡度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最强,且与其他因子具有强交互作用,是影响河南省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以为河南省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