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林业   3篇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中在分析和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具体实际,提出了基于成果存量和累计转化量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概念;以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入库成果为基础,结合抽样调查法、条件判定法和数量导向比值法,对2018年全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截至2018年底,全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1.27%;各专业领域和各类研发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存在显著差异;转化资金缺乏、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外因是制约成果转化的主要原因,技术成熟度不足、与市场需求不吻合、已被新成果替代是导致成果未转化的内部原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多主体协同推进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宣传推广和示范带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在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中,以能源消耗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以CO2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ML生产率指数法测算林产工业及制造业分行业GTFP指数。结果表明,中国林产工业GTFP增速处于制造业中等水平,且增速逐渐减缓;纯技术进步是GTFP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纯效率下降是GTFP指数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传统TFP指数过高地估算了行业经营效益,GTFP指数能更真实地反映行业发展状况。因此,促进林产工业GTFP增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重视内部自主创新,也要重视内部技术推广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毒性的植物指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究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生态毒性的变化规律并完成指示生物和指标的筛选,采用前期筛选和分离的三株对石油烃有良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构建了混合菌体系,开展了石油污染土壤模拟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不同修复时期小麦和萝卜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发育状况(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鲜重、根干重)及叶片的malonaldehyde(MDA)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修复8 d和16 d的土壤,其生态毒性较强;前期土壤的生态毒性有所上升,随后有所降低,在整个修复时期土壤均存在一定的生态毒性;不同的指示植物、指示指标对石油污染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幼苗生长发育指标(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鲜重)以及叶片SOD活性、MDA含量等指标均能较好指示整个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生态毒性,可作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效果的指示生物和指标。  相似文献   
4.
人才队伍建设是事关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文中以林草科普人才队伍为研究对象,分析林草科普人才的分类、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总结我国林草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与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我国林草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包括加强林草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林草科普人才发展机制、分类施策推进林草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林草科普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带动作用,以及加大对林草科普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厨余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难的问题,该研究以厨余垃圾、绿化废弃物和茶叶渣为主要原料,通过控制通风方式和菌种类型在堆肥成套设备内开展中试好氧堆肥,选取温度、含水率、碳氮比(C/N)、总养分、有机质含量、种子发芽指数和卫生学特性等指标评估共堆肥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结果表明:选择间歇式通风方式并按质量分数1‰投加复配菌剂,堆肥在65 ℃以上高温持续7 d;经10 d发酵,物料含水率和C/N分别从63.5%和31.5降至30.1%和9.6;堆肥产物的总养分(9.8%,质量分数,下同)和有机质含量(43%)均远高于NY/T 525-2021农业行业标准(总养分≥4%,有机质含量≥30%);堆肥产物腐熟度和卫生学特性状况良好,种子发芽指数达88.3%,粪大肠菌群数<3 个/g,产物中未发现蛔虫卵。该共堆肥系统的废物平均处置成本低至(248.67±19.89)元/t。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厨余垃圾、绿化废弃物和茶叶渣的低成本、规模化处理,有效解决厨余等有机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永安市和尤溪县实地调研数据,从经济投入产出、社会效益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个体对家庭承包经营和规模经营模式的行为选择,评价适宜集体林地生产的经营模式。结果表明:规模经营主体能利用规模生产降低经营成本,促进林地林权流转,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发生率,但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在不适宜规模经营的林地上优势较大。因此,地方林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鼓励支持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但也需保障家庭承包经营主体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