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4种转草酸氧化酶基因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苗期人工春化条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春性和冬性半冬性转基因油菜移栽后,4~6叶期经适当低温处理后均可正常开花结实;转基因苗不移栽直接在试管中经适当低温处理也可以通过春化阶段;春性转基因油菜的春化处理时间长短与开花时间早晚有关,春化处理时间最长的,开花也最早,与开花株率关系不大;冬性半冬性转基因油菜的开花株率与春化处理时间长短呈正相关;4~6叶期转基因半冬性油菜通过春化阶段需时35~40d以上,转基因冬性油菜通过春化阶段需时50d,且适当延长春化时间能促进花期提前。  相似文献   

2.
小麦冬春性人工低温春化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方法和指标,以济麦19、钱交麦、泰山1号、济麦20、中国春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偏春性和春性对照,对2014—2016年山东省区试的108份小麦品种进行冬春性室内春化鉴定、田间错期春播鉴定和分子鉴定。通过对幼苗习性、抽穗率、抽穗期等指标的观察确定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可靠指标,提出采用室内鉴定法评判品种的冬春性,并初步建立了小麦品种室内春化鉴定法检测小麦冬春性的检测指标体系:春性、偏春性、半冬性、冬性和强冬性小麦品种在2℃条件下完成春化所需时间分级分别为0 d、0 dt≤20 d、20 dt≤30 d、30 dt≤40 d和t40 d。  相似文献   

3.
为争取5月份形成的半冬性油菜小孢子植株于当年种于田间,并开花结籽,即一年种两代,缩短双单倍体育种和遗传研究年限,我们用光照培养箱对半冬性甘蓝型油菜试管苗进行了人工低温春化研究。华双3号、P34—3品系、中油821和DH系-32种子再生的4~6叶龄试管苗于6~8℃的光照培养箱春化32-42d,分别于3月31日(1999年)和5月6日(1997年)种在田间。所有处理的植株结角株率达100%,每角结籽9.3-21.4粒,种子的发芽率在54%以上。2001年,小孢子离体培养再生的试管苗于5-6℃光照培养箱春化14-25d,分别于6月7日和6月19日栽到田间。春化14d开花株率为8.33%,春化22d和25d达90%以上,但均未结角。结果表明,半冬性油菜试管苗于6-8℃光照培养箱处理32d所有植株可通过春化。在武汉,春化的小植株于5月上中旬以前移栽到田间可收到种子,6月以后仅能开花,不能结角。  相似文献   

4.
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中国和瑞典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9  
 利用ISSR(inter simplesequencerepeats)技术比较了 2 4份中国半冬性、瑞典冬性和瑞典春性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2 0个引物扩增出了 12 5条多态性带。UPGMA聚类分析将 2 4份材料分为 3组。第一组为 6份瑞典冬性和 8份中国半冬性材料 ,第二组为 2个中国半冬性材料湘油 15号和保 81,第三组为 8份瑞典春性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似 ,表明研究所用中国半冬性、瑞典冬性和瑞典春性 3类材料彼此间区分明显 ,中国半冬性油菜与瑞典冬性油菜的遗传关系比与瑞典春性油菜的关系近。结果显示 ,ISSR技术是估计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的春化发育特性,给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不同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29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春化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穗分化的起始和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后不同品种的苗穗期(出苗期至抽穗期经历的天数)、出苗期至幼穗分化二棱期的天数均随春化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但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取相异性指标5,可分为春性(S)、弱春性(PS)、半冬型偏春性(PWS)、半冬型偏冬性(WS)和冬型(W)5个类型.春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不经春化处理也可正常完成幼穗分化过程、正常抽穗,半冬型偏春性品种正常幼穗分化需要0~2℃的低温10 d,半冬型偏冬性品种0~2℃的低温达到20 d才能完成正常的幼穗分化,冬型品种正常幼穗分化需要30 d 0~2℃的低温.半冬型偏春性品种、半冬型偏冬性品种和冬型品种如不经过低温春化处理,穗分化都在二棱期停留.  相似文献   

6.
春性和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春油菜区中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春油菜区生态条件下,春性和半冬性油菜亲本所组配的杂交组合之间的杂种优势差异。选用不同春化类型油菜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Griffing(亲本+正交F1组合)设计,分析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亲本对F1的农艺性状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亲本对杂种F1的总角果数影响最大;在亲本春化类型的方差估算及性状遗传力分析中,含油量、单株产量、角果粒数和千粒质量在一般配合力中占的比例较大,说明受到亲本类型遗传较大;在冬春不同类型亲本的杂交组合中,含油量、单株产量和单株角果数的超亲优势平均值以春性类型的亲本和半冬性类型的亲本所测配的杂交组合为最大。因此,春性品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组配的杂交组合比同类品种间组配的组合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前,加速世代已成为国内外小麦育种工作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措施.但至今仍局限在春性材料一年二代或一年三代方面,冬性、半冬性品种及其杂种后代,大都仍不能正常抽穗.为了寻求半冬性、冬性材料加速世代的途径,1968年夏曾进行种子春化处理试验,但未获得预期结果.1975年初,我们根据日本百足一郎关于绿体春化的报道,在院内进行了三期半冬性、冬性材料的加速世代试验,获得了初步结果,从而为冬性小麦加速世代提供了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8.
选用来源不同的主要类型的小麦栽培品种(1977—1978年为31个,1978—1979年为22个),主要考察了冬性、半冬性与春性各品种的生育期、发育时期与积温以及主茎出叶数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之间生育期长短存在着差异。在高肥、适期播种条件下,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平均为255.6天,半冬性品种为245.8天,春性品种为237天。播种—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三个生育阶段的时间分配,冬性品种依次为175.4、43.3和36.9天,半冬性品种为163.4、44.7和37.7天,春性品种为150.7、47.3和39.0天。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生育期总积温(>0℃)差异显著。冬性品种两年平均为2407.1℃,半冬性品种为2206.2℃,春性品种为2076.7℃。各发育时期经历日数与积温也有差异。播种至拔节,冬性品种高于春性品种;拔节至成熟,春性品种又高于冬性品种。不同类型冬小麦主茎总叶片数差异较明显:冬性品种为15—18片,平均为15.9片;半冬性品种为12—15片,平均为13.9片;春性品种为10—13片,平均为11.7片。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冬前,而春季出叶数则相近。幼苗安全越冬的主茎叶龄数,冬性品种为七叶一心至八叶一心,半冬性品种为六叶一心至七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期;春性品种为五叶一心至六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初期。  相似文献   

9.
一、冻害原因1.小麦遭受冬季冻害的原因品种因素:冬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三类。各类品种播种后都需要通过春化发育阶段才能拔节抽穗。各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冬性品种,在0℃~3℃,30~5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半冬性品种0℃~7℃,20~3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春性品种0℃~12℃,5~15天可完成春化阶段。通过春化阶段之后的小麦抗寒性会大大降低。气候因素:秋冬季节,气温逐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辨别小麦的冬春性,利用84份当前推广小麦品种和新选品系分5期播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其抽穗期的延迟情况,利用正态分布和t检验,并结合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小麦冬春性的判别;本研究将84份材料划分为春性9份、偏春性1份、半冬性34份、偏冬性20份和强冬性20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扩大春油菜育种的亲本材料,1992、1995、1996、1997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从国内外引入大量强冬性、冬性及半冬性甘蓝油菜品种(品系),种子萌动后在2 ̄6℃低温范围内进行30 ̄56d的春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对萌动的种子进行适当日数的低温处理是可以通过春化阶段的,冬性超强的材料越要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处理较多的日数才能通过春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低温在小麦春化过程中生理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采用不同品种小麦,在1—3℃下进行种子春化处理0—60天。结果表明:(1)春化中的低溫有两种效应,即启动幼穗分化和抑制生长。对于春性小麦,低温只有后一种效应。(2)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幼穗内ABA的含量,结果发现,春性小麦>偏春性>冬性>强冬性,而与各类小麦对低温的需要程度顺序相反。此外,种子经春化处理过的幼苗,其幼穗ABA含量均比对照高。所以,可初步认为:冬、春性或冬、春性强弱不同的小麦在温度要求上的差异,是体内抑制型激素水平存在差异的反映,春化处理所产生的效应,是由于低温诱发体内产生ABA所造成。  相似文献   

13.
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索并验证科学、直观、适用的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更好地指导小麦科学定性,合理用种。以59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008—2013年度的连续大田春播试验以及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试验,研究了小麦品种冬春性的基因型间差异,对春播抽穗率、苗穗期、抽穗所需低温春化天数、苗期生长习性、成熟情况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春播二期条件下,冬性类品种的抽穗率均小于30%,均表现为未成熟;而春性类品种的抽穗率均大于30%,成熟情况表现为基本成熟和完全成熟。以抽穗率为主要分类指标,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参试品种可分为两大类别。春播一期条件下,冬春性类不同类型品种抽穗率分为4个范围,以抽穗率为主要分级依据可把冬性类品种进一步分级。春播三期条件下,以抽穗率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苗穗期和成熟情况可把春性类品种进一步分级。春播抽穗率是评价小麦品种冬春性的主要依据指标,苗穗期、抽穗所需低温春化天数可作为评价小麦春性的次级指标,苗期生长习性、品种成熟情况可作为评价小麦冬春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SRAP标记研究35份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从中随机挑选6个春性和6个半冬性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法(GriffingⅡ)组配成66个组合,考察不同生态类型组合的杂种优势,并分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SRAP标记将不同生态类型的35份品种(系)在遗传相似系数0.712处分为5类,春性材料分布在第Ⅰ、Ⅲ、Ⅴ类,半冬性材料分布于第Ⅱ、Ⅳ类,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材料的生态类型也基本一致;春性品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组配的组合要比同种类型品种(系)间组配的组合(春性×春性,冬性×冬性)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SRAP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利用基于SRAP标记的遗传距离有可能用于预测油菜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求不同品种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的冬性强弱,找出其适宜的春化时间,以4个不结球白菜品种为试材,在3℃条件下分别对萌动种子春化处理10、15、20、25 d,调查不同春化时间对各品种现蕾开花的影响,综合评价植株现蕾开花早晚及开花期植株形态。结果表明,奶白菜最适春化时间为10 d,青梗白菜最适春化时间为15 d,乌塌菜最适春化时间为20 d,京水菜最适春化时间为25 d。4个不结球白菜品种冬性由弱到强为奶白菜、青梗白菜、乌塌菜、京水菜。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B.napus L.)是国内外广泛栽培的主要油菜类型之一。由于生态条件的差异,甘蓝型油菜可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三种。各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温、光条件有较大差别。我国于解放初期从日本引进甘蓝型油菜,经与我国白菜型油菜——南方油白菜(Brassica chinesis var oleifera Mak)杂交改良后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类型。  相似文献   

17.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资源在春性环境下的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份不同生态类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利用AFLP标记对不同生态型油菜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进行分析,使用3种不同方法鉴定菌核病抗性,考察分析苗期叶绿素含量,初花期,产量相关因子每角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全株角果数。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54处将24份材料完全分开,不同生态型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菌核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和相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菌核病抗性存在差异,半冬性品种抗性最强,不易感病,而中间品种(系)(春性×半冬性)次之,春性品种最弱,易感病,中间型品系‘934-1’‘988-2’和‘D64-2’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在苗期叶绿素含量上,春性品种高于半冬性品种(P0.01),中间型品种(系)显著高于半冬性品种(P0.05);在春性环境下,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初花期显著长于春性品种和中间型品种(系),中间型品种(系)和春性品种的单株产量、春性品种的每角粒数分别多于半冬性品种(P0.05)。研究结果为半冬性资源在春性环境下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华南种植冬性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01个冬性、半冬性的甘蓝型油菜材料在湛江引种试验,以及2个年度的品种比较试验材料进行生态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冬性、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湛江也有正常的物候期和生长发育期,农艺性状表现良好,参试品种均能正常开花结籽,2006~2007年度的产量为1238~1944 kg/hm2,2007~2008年度的产量为1350~1951 kg/hm2。然而,湛江冬季气温却达不到阶段发育学说认为冬性、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所需要通过春化阶段的低温,这表明了冬性、半冬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通过春化阶段也可以不需要严格的低温,因此,华南的生态气候条件可以种植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对菌核病抗(耐)病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草酸浸根和黑麦粒接种两种方法分别对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等国的15个春性和16个冬性,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了抗菌核病的鉴定。结果没有发现高抗类型,但是城蓝型油菜品种(系)之间存在着感染菌核病轻重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大白菜新品种"冠春"的春化特性及其遗传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抗抽薹春大白菜新品种“冠春”正反交及其亲本为试材,通过萌动种子人工春化处理,研究了其春化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春大白菜“冠春”萌动种子在4-5℃持续春化处理20 d后,平均显蕾时间45 d,平均开花时间53 d;不同春化时间下,“冠春”正反交的春化表现一致,而且均较其双亲冬性弱,说明该品种的抗抽薹性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并表现隐性遗传;随春化时间延长,平均显蕾时间和显蕾持续时间缩短,绝对开花时间变化不大,因此在春大白菜育种中应将显蕾时间作为重要指标;在20 d或25 d不完全春化条件下,抗抽薹微效基因得到表达,材料内部的差异明显,可以通过选择积累晚抽薹微效基因提高晚抽薹性。在25 d和30 d处理下,“冠春”开始显蕾和开始开花的时间相同,春化效果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