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于2008-2010年进行了木荷防火林带幼林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木荷幼林施肥效果显著;氮和磷是木荷幼林树高及地径生长的主要因子,单施氮肥(N100kg/hm2)3a生树高生长增益为23.6%,地径生长增益35.3%;单施磷肥(P2O525kg/hm2、50kg/hm2、100kg/hm2),树高增益14.6%~22.8%,地径增益17.6%~29.4%;氮磷配合(N100kg/hm2、P20550kg/hm2),树高增益为34.1%,地径增益为39.7%,肥效指数为2.51;最佳的施肥组合及配比为100kg/hm2N、50kg/hm2P2O5、100kg/hm2K2O配合施用,3a生树高增益可达41.5%,地径增益可达48.5%,肥效指数为2.97。对木荷防火林带幼林进行施肥,既促进木荷早成林成材,又提高其防火效能,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2.
日本落叶松矿柱材幼林施肥5a的定期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施肥处理在施肥后3-4a对苗木当年的地径生长、树高生长和冠幅扩大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施肥后第2年能显著促进地径增粗,第3年的肥效则主要表现在对冠幅生长上,施肥后第4年肥效对地径、苗高和冠幅生长都有积极影响,肥效至第5年已基本消失。各种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但随着苗木的生长,对P的需求有所增加,造林第4年,施P效果突出,明显高于其它处理。NP、PK和NPK配合使用的效果,除NPK完全肥料在施肥第2年与PK、NP、K27的地径当年生长量及NP的南北冠幅当年生长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外,无明显区别。基肥与追肥之间肥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王一雪 《农技服务》2010,27(3):324-324
进行了多元配方肥、多元配方肥+硫酸镁、硫酸镁3个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处理间的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施用多元配方肥+硫酸镁混合肥效果最好,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达0.01极显著水平;比单施多元配方肥的处理增产达0.05显著水平。其次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是施用硫酸镁的处理,比未施肥的增产达0.05显著水平。肥料施用对蚕豆生育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花生两年连作肥料试验中,有机肥、无机肥混合施用效果最好,对花生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荚果干物质积累速率、总生物产量、荚果产量、叶面积系数(LAI)和光合势的影响较大,多与对照差异显著。单施无机肥处理,短期肥效明显,连年施用不理想,而单施有机肥处理长期肥效累积效应明显。花生净同化率受施肥方式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综合来看,有机肥、无机肥混合施用是促进连作花生生长发育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5.
幼龄油茶配方施肥对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油茶无性系幼林为材料,根据N、P、K三要素不同水平设10种不同的施肥配方,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地区的6a生幼龄普通油茶进行配方施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幼龄油茶生长有促进作用,所设10个施肥处理中以每年每株油茶施N:P2O5:K2O=2:1:2处理配方效果最好,比对照植株的结实率提高88.15%;增施P肥对油茶幼林早期挂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配方施肥对幼林油茶结实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蓼泉镇湾子村开展了玉米配方肥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采用以尿素、磷二铵、硫酸钾、硫酸锌为主的单质肥料配比施肥方式和以单施配方肥(N—P2O5—K2O=24—12—6)为主的配方施肥方式,较农民习惯施肥方式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增产率分别为4.10%和9.39%,收入分别比农民习惯施肥区多收入2449.5元/hm2和3701.7元/hm2。  相似文献   

7.
福建柏幼林施肥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福建柏幼林对肥料反应敏感 ,施肥后树高生长增益 1 6.1 9%~ 3 7.41 % ,胸径增益 1 6.3 5 %~ 3 8.99% ,肥效指数达到 1 .5 7~ 2 .65 ;根的生物量增加了 49.2 %~ 1 3 6.8% ,茎的生物量增加了 5 6.6%~ 1 63 .2 % ,枝的生物量增加了 42 .8%~ 1 1 5 .6% ,叶的生物量增加了 3 0 .3 %~ 76.8% ,全树生物量增加了 44.3 %~ 1 2 1 .8% ;叶绿素a含量增加了 7.5 %~ 1 79.9% ,叶绿素b含量增加了 4.7%~ 1 2 0 .8% ,叶绿素a b含量增加 6.7%~1 62 .5 %。施肥效果最佳的处理是N10 0 P2 0 0 K50 、N10 0 P10 0 和P2 0 0 ,南方地区林地土壤缺磷 ,福建柏幼林施肥应以施磷肥为主 ,幼林前期施肥量以 2 0 0 g·株-1为佳 ,N对叶绿素的合成起主导作用 ,配合施N肥对促进生长、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提高效果更佳 ;南方地区比较富K ,因此不必施K肥。  相似文献   

8.
配方施肥对红锥幼林生理及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N、P、K 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探究N、P、K配方施肥对红锥幼龄人工林生理和叶片养分的影响,为红锥幼林提供施肥依据。结果表明,T3(N1P3K3)处理下,叶绿素a和b的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71 mg·g-1和0.38 mg·g-1;T4(N2P1K2)和T5(N2P2K3)处理下红锥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不足或者过量施肥均会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加N肥施用量可使叶片N、P、K含量显著提高,但过量施N导致叶片N含量显著下降,增加P肥施用量会使叶片K含量下降,增加K肥施用量可使叶片N、P、K含量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表明,T4和T5处理下红锥的生长质量最高。T4(N2P1K2)即尿素、过磷酸钙、KCl施用量分别为187.6、148.1、83.3 g/株(N:87.5 g/株,P2O5:81.3 g/株,K2O:50.0 g/株)时,对3 a树龄的红锥幼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9.
杉木中龄林施肥效应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中亚热带黄红壤上中等立地条件下杉木中龄林的需肥规律,不同施肥配比对杉木径级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不同施肥配比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氮肥肥效最显,单施N200kg/hm^2,可增加蓄积量40.9m^3/hm^2。磷肥肥效较明显,单施P2O5400kg/hm^2,可增加蓄积量31.0m^3/hm^2,而单施钾肥肥效不明显,P,K肥单施效应明显低于N,NP,PK和NPK肥,尤以处理N2P2K  相似文献   

10.
化肥与有机肥长期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稻为试验材料,连续多年开展田间肥效试验,比较研究3种施肥处理(不施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但单施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水稻产量差异不大。施肥处理逐年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其中,试验后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但二者缓效钾含量差异不大。试验后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pH值显著高于单施化肥,而单施化肥土壤pH值与不施肥接近。综上,施肥是增加水稻产量、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有效手段,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下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效果优于单施化肥。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磷钾比例花后追肥对“新梨7号”生长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梨7号“花后进行不同氮磷钾比例追肥,结果表明:花后施肥对“新梨7号“的坐果率影响不明显,可以提高果实品质。施肥后内膛叶的性状差异不大,但能明显增加外围叶的性状。可提高果实和叶片中钾的含量。1:2:2的氮磷钾配比效果最好,可以提高花序和花朵坐果率;增加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外围叶的性状;提高叶片和果实中的氮磷钾含量。  相似文献   

12.
大棚番茄整枝与养分吸收分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整枝配合施肥,旨在探讨整枝与养分吸收分配的关系,为番茄整枝增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大棚内进行,设3种整枝方式即单干整枝、连续摘心整枝及老株再生整枝。结果表明,3种整枝方式下番茄N,P,K积累量随生长发育而增加,且全生育期K量>积N量>。到株龄218d,单株N,P,K积累单干整枝为643g,253g,660g;连续摘心整枝为676g,255g,684g;老株再生整枝为664g,271g,724g。追肥促进N,P,K的积累,追肥次数越多积累量越大。3种整枝方式均表现为两次吸肥高峰期分别为生育前期和采收盛期之前,追肥使第2次吸收高峰期提前到来。对于连续摘心整枝采收盛期以前追肥明显增产,而后期追肥增产潜力不大;对于单干整枝和老株再生整枝追肥次数越多增产越大,尤其是老株再生整枝后期追肥对再生期的产量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糯玉米优化施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3因子 5水平最优回归设计 ,建立了N、P、K肥与糯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由模型得知 :① 3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 >P >K ;②产量 >14 2 5 0 .0kg/hm2 ,利润 >15 0 0 0 .0 0元 /hm2 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施N 10 4.7~ 15 5 .3kg/hm2 ,P2 O55 5 .4~ 74.3kg/hm2 ,K2 O 87.2~ 12 3 .3kg/hm2 。  相似文献   

14.
日本落叶松幼林复合肥施肥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日本落叶松幼林进行复合肥施肥试验,4年定期观测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施肥对苗木生长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要地径、树高和冠幅的生长量;肥效具有明显的后滞现象;不同施肥剂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连栽地4年生杉木幼林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连栽地4年生杉木幼林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安排N、P、K、NP、NK、PK、NPK、M(NPK+微肥)、C(对照)共9个不同施肥处理,重复3次,连续观测3a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处理的肥效大小依次为:M(NPK+微肥)>NPK>NP>P>PK=N=NK>K>C.施肥后第2年起,施肥处理间或与对照的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②不同施肥因子,N、P对杉木生长比K和微肥重要.施用K肥,应以施足N、P肥为基础;③微肥对生长促进作用明显,对连栽地杉木幼林生长的重要性与大量元素K肥接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方法]以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143块有代表性的日本落叶松标准地,利用数量化理论I方法对该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进行了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研究.[结果]在选取的5个立地因子中,土层厚度、坡向、海拔是影响日本落叶松生长发育的主导立地因子;依据该3个立地因子,构建了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共划分为16类;16类立地类型按照立地质量得分情况共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研究区整体立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结论]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结果可为研究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科学营造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日本落叶松细根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东山区16年生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2a施肥后对其细根形态进行了测定,探讨了N、P对不同根序形态特征(根长、直径、比根长、表面积)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对细根平均长度、直径、比根长和表面积影响不同。施N肥可降低1~5级细根平均根长和表面积,增加细根直径和比根长;施P肥可降低1~5级细根平均根长,增加细根直径、比根长和表面积;施N+P肥可降低1~5级细根平均根长和比根长,增加细根直径和表面积,但是这些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连续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物产量和肥力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七施用常量N、P、K化肥,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进而引起土壤有机质总量减少,氧化稳定系数(Kos)升高,土壤供肥能力降低;连续施用增量N、P、K化肥,可使土壤有机质及Kos值保持稳定,但投入成本较高;长期施用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总量,降低其Kos值,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增强,肥力提高,同时其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增量N、P、K化肥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对难氧化有机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分层施磷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分层施磷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大田采用PVC管栽培法,设置不施肥、0~20 cm单施氮肥、0~20 cm单施磷肥、0~20 cm施氮磷肥、分层施磷(1~20 cm,20~40 cm,40~50 cm)、40~50 cm深层施磷6个处理,比较了分层施磷的效应。结果表明,分层施磷明显促进了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了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增加了下层根比例;与深层施磷、表层施磷和单施磷肥相比,分层施磷处理产量分别增加7.46%、16.16%和75.81%,磷素农学利用分别提高156.20%、43.71%和297.11%。分层施磷可提高冬小麦产量,提高磷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杂种落叶松苗高生长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7个试验点对杂种落叶松13个处理播种育苗,用Eberhart和Russell模型等5种方法进行苗期稳定性分析,并筛选生长好且稳定性高的处理。结果表明,1年生和2年生高生长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Pearson和Spearman 相关系数分别为0.535和0.536,2年生各地点处理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各地生长较快的家系:草河口为日本落叶松Larrix kaempferi 5 × 兴安落叶松Larrix gmelinii 12,兴安落叶松9 × 日本落叶松76-2;错海为日本落叶松5 × 长白落叶松Larrix olgensis77-3,日本落叶松5 × 长白落叶松78-3;富锦为兴安落叶松9 × 日本落叶松76-2,兴安落叶松5 × 兴安落叶松9;吉林为兴安落叶松12 × 兴安落叶松2,兴安落叶松7 × 日本落叶松77-2;林口为兴安落叶松12 × 兴安落叶松2,兴安落叶松5 × 兴安落叶松9;尚志为日本落叶松5 × 兴安落叶松9,日本落叶松5 × 长白落叶松77-3;铁力为兴安落叶松5 × 兴安落叶松9,兴安落叶松7 × 日本落叶松77-2。AMMI模型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地点间以及处理 × 地点差异极显著(P<0.01),方差分量分别为16.00%,56.25%,27.75%。AMMI模型、George模型和高稳系数法适合评价苗期高生长的稳定性。家系日本落叶松5 × 长白落叶松78-3,日本落叶松11 × 兴安落叶松2,兴安落叶松9 × 日本落叶松76-2和兴安落叶松5 × 兴安落叶松9生长好且稳定性高,兴安落叶松12 × 兴安落叶松2,日本落叶松5 × 兴安落叶松9,日本落叶松5 × 长白落叶松77-3和日本落叶松3 × 兴安落叶松9家系在部分地区生长好。图1表6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