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3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峰度、偏度和变动系数为指标研究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直径株数分布特征。运用Johnson’s SB分布、Gamma分布、3参数和2参数Weibull分布等4种概率密度函数研究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直径株数分布规律,同时利用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法来检验4种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林分直径的株数分布以Johnson’s SB分布拟合效果最好,Weibull分布(包括2参数和3参数)仅仅适合中度区和弱度区,但不是最好。所有的分布模型均通过了优势度检验,说明均适用于直径株数分布的拟合。  相似文献   
2.
盐肤木播种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盐肤木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价值。并从种子处理、播种方法和管理技术等方面阐述了盐肤木的苗木培育技术,以期为盐肤木的人工繁育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遮荫对东北红豆杉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00%、70%、40%和10%4种光照条件下,对东北红豆杉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0%、70%光照下,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现"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午休"现象,后者较前者的"光午休"作用减弱了17.7个百分点;强光、高温、低湿是引起"光午休"的主要环境因子。在70%光照下,苗高、地径的生长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最高。70%光照是东北红豆杉苗期生长的适宜光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降雨再分配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文过程,分析辽东半岛地区赤松和蒙古栎林降雨再分配特征,为区域典型林分的生态水文分析及模型建立提供参考。  方法  以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赤松和蒙古栎林为调查观测对象,选择林外降雨量(POF)、林内穿透雨量(TF)、树干径流量(SF)和树冠截留量(IF)为指标,应用回归分析法建立林外降雨量与各类指标的关系方程,并分析2种林分的降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结果  (1)赤松林穿透雨量、树冠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388.5、215.3、66.5 mm,占林外降雨量的57.96%、32.12%、9.92%;蒙古栎林穿透雨量、树冠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421.7、119.0、55.5 mm,占林外降雨量的70.73%、19.96%、9.31%。(2)低强度降雨时,赤松和蒙古栎林的初始迟滞时长1 h左右,而中等和高强度降雨时,迟滞时长较短,明显小于1 h。且赤松林的树冠截留迟滞时间较长,迟滞作用更强,截留效果更好。(3)林外降雨量与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 < 0.001),赤松林和蒙古栎林产生穿透雨l、树干茎流量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4.2、5.8和2.0、2.5 mm。(4)赤松和蒙古栎林的树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极显著(P < 0.001)二次函数关系,树冠截留作用与林外降雨同时产生。当林外降雨量分别大于90.0、70.0 mm时,赤松和蒙古栎林的树冠截留量分别在10.0、7.0 mm左右。(5)林外降雨量与树冠截留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01)的幂函数关系,当林外降雨量分别大于90.0、70.0 mm时,赤松和蒙古栎林的树冠截留率趋于平稳,降低到20%和10%左右。  结论  降雨再分配过程中,赤松林的树干径流量、截留量和截留率大于蒙古栎林,而赤松林穿透雨量小于蒙古栎林,赤松林降雨再分配作用强于蒙古栎林。林内穿透雨存在迟滞效应,迟滞时长受降雨强度和林分类型影响,且赤松林的迟滞时长大于蒙古栎林。林外降雨量与树干径流量、穿透雨量、树冠截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树干径流量、穿透雨量呈线性函数关系,与树冠截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与树冠截留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的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辽东山区林业资源的特点和目前林下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辽东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规模小,品种单一;缺乏林下经济作物配套技术,经营管理粗放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自然森林经营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造辽东山区存在的一定面积的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以1973年辽东山区20年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近自然经营措施(B、C、D)及1种皆伐改造措施(A),研究40a后的改造效果.结果表明:由于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2011年B区红松(Pinus koraiensis)平均胸径略低于红松纯林,但可以同时获得大径级阔叶材,效果最好.2011年各试验区林分总蓄积量存在较大的差异,B区林分总蓄积量最高,为315.4700 m3·hm-2,比A区提高了14.45%,D区最少.在3种近自然森林经营方式下,林分中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逐年减少,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水曲柳(Fraxinus manshurica)、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珍贵阔叶树种逐年增多.林分现在已经演替为针阔混交林.与A区相比,B区、C区和D区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对次生林进行抚育改造冠下“见缝插针”引进红松,并适时进行抚育间伐(B区),林分总收获量高于红松纯林(A区),并且土壤质量有所改善,效果最好.对次生林进行皆伐改造后营造红松纯林,最后一次幼林抚育保留有培育前途的萌生阔叶幼树(D区),虽然林分总蓄积量低于红松纯林,但林分结构和土壤质量有所改善.综合考虑,4种改造方法中B效果最好,C次之,A最差.试验结果对辽东山区的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光环境下刺五加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遮阴后刺五加食用部分生物量都有明显的降低,茎叶、茎和叶生物量降幅分别在14.0%~67.9%、22.8%~71.0%和1.3%~63.5%。萌条数同茎叶鲜重、茎鲜重、叶鲜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遮阴后萌条数量明显减少。叶绿素相对含量均低于全光。因此,刺五加适合在全光环境下培育,通过遮阴可以提高刺五加叶产量比例。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人工红松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持水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0~20 cm土层,弱度、中度和强度抚育间伐处理的土壤密度分别减少了1.36%、17.10%、134.6%;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是对照的1.02、1.14、1.23倍,土壤毛管孔隙度分别是对照的1.00、1.14、1.21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是对照的1.13、1.14、1.40倍;土壤最大持水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0.52%、13.90%、23.18%,土壤非毛管持水量分别高出了12.79%、14.30%、39.65%;土壤饱和入渗系数分别是对照的2.81、3.45、4.99倍。>20~40 cm土层所表现出的规律与0~20 cm土层基本一致,方差分析显示,各抚育间伐处理均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持水性能,且以中度及强度抚育间伐处理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9.
根据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实验林场公益林的具体情况和森林分类经营的需要,确定了划分经营类型的原则和依据,并将坡向因子引入经营类型划分之中,在次生用材林中划分出5个经营类型,即柞树林阴坡、柞树林阳坡、阔叶杂木林阴坡、桦树林阴坡、胡桃楸林阴坡经营类型,并分别制定了各经营类型的主要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最近30 a,辽东山区的柞蚕场资源明显出现衰退趋势,年均衰退率在0.89%,整个辽东山区的蚕场砂化和退化面积已占23.4%,达1.5×105hm2,水土流失逐年增加,局部地表已出现沟蚀现象。本文通过对现有柞蚕场资源调查,分析了柞蚕场砂化、退化的成因,并就柞蚕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提出了柞蚕业发展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