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类型及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前,山东省小麦白粉菌优势小种为15号,以后呈波浪形下降;1994年14号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77.8%,其次是15号和16号小种。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基因,以V1、V5、V6、V7的毒力频率最高(100%)。而V2、V4b、V2+V6表现无毒力,V5+V6、V4b+Mli(5)、V17毒力频率较低(5.1~25.9%),与其相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4b、pm2+pm6、pm5+pm6、pm4b+Mli(5)等是有效抗病基因。山东省小麦白粉菌含有9个以上毒性基因的菌株,出现频率为96.3%,毒性基因谱广。  相似文献   

2.
根据全国统一的8个寄主鉴定结果,仍以叶1(26),叶2(360)和洛10小种群为主要优势小种(群)。在洛10小种中仍以361,261,363和377出现频率较高。近年来,叶1,叶2出现频率在逐年增长,叶3在下降。用新鉴别寄主鉴定的小种,以V1,9-12,15-16;V1,9-12,15-16;V1,9-16;V1,9-12,14-16;V1,9-13;15-16出现频率较高。用毒力频率分析,IRN66—331,Redman6068,百农3217和丰抗13抗性较好,而东方红3号,丰产3号等品种高度感病,能侵染洛10品种小种在逐年上升,毒力频率均达83.33%。这为抗锈育种寻找抗源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2007-2010年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小种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粉病菌小种种群结构复杂,2007-2010年共鉴定出36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分别为31号、111号和311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7.27%、27.27%、26.19%;其次为11号、115号和401号小种.同时,出过白粉病菌的小麦具有低毒力小种锐减、中毒力和高毒力小种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1991年我国小麦秆锈除四川、河南省局部流行外,其它地区发生较轻,本年度标样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1个县,涉及到94个小麦品种。经分离,鉴定了菌株197份,其中小种21C3出现频事为85.3%,34为8.7%,34C2为4.5%,34C1为1.5%;致病类型21C3-CKH出现频率为57.4%居首位,其次为21C3—CKR,为23.4%。在利用197个菌株对41个Sr单基因系的毒力频率测定中,没有发现对Sr9c,11和21有毒力对菌株;对Sr25,26,30,31,35和38的毒力频率均在2%-6%之间,结果与1990年相似。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对2008年采自黑龙江省4个地点8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类型的鉴定。结果表明,小种3.4.7.11出现频率达33.73%,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2008年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从小种的组成来看,复合型毒力基因生理小种占据了主导地位,小种3.4.5.6.7.8.9.10.11含有的毒力基因数目最多,单毒力基因的生理小种只有3号小种,同时也发现了不含毒力基因的0号小种。从小种的毒力基因组成来看,毒力基因vir3、vir4、vir7、vir11出现频率较高,均达50%以上,分布广泛,其次为毒力基因vir8和vir10,而vir5和vir9出现频率低,低于30%,没有发现vir1、vir2毒力基因。牡丹江和海伦的小种组成比较复杂,加格达奇和哈尔滨的小种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6.
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2003年采自陕西省若干县(区)的205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及类型主要是条中32号、水源11-14和水源11-4,分别为46.34%、11.21%和7.31%。其分布范围广,致病性强,是造成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主要优势小种。条中31号出现频率为4.39%,仍呈下降趋势,其它各小种(类型)频率均较低。毒力频率分析表明,Yr9、Yr3b.4b、YrSu等抗性基因已经失效。  相似文献   

7.
浙江太湖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及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1996年,从浙江太湖稻区8个县(市)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到488个有效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18个小种。其中,ZD,ZA,ZE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39.34%,27.25%和24.80%,优势小种为ZD3,ZE3,ZA49,ZD1。主栽品种上的小种组成较为复杂,但主要小种与整个稻区的优势小种基本一致,小种与品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性关系。病菌对该稻区已被更换或正在被更换的品种的毒力频率较高,对新育成和推广的秀水17、秀水93-63等品种的毒力较弱。病菌小种类型和结构随着栽培品种的更换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反映了病原菌与寄主品种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毒力类型及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9年采自甘肃省17个地点6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毒力类型鉴定.结果表明,小种4.6.7.11出现频率达28.57%,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2009年甘肃省的优势毒力类型.从组成看,复合型毒力基因小种占据主导地位,小种1.3.4.5.6.7.8.10.11含有的毒力基因数目最多,单毒力基因小种只有4号小种,从小种毒力基因组成来看,毒力基因vir1、vir 4、vir6、vir7 出现频率较高,均达鉴定菌株的50%以上,分布广泛,其次为毒力基因vir5、vir11,而vir3、vir8 和vir10 出现频率低,没有出现vir2、vir9 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9年采自甘肃省17个地点的6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类型的鉴定.结果表明:小种4.6.7.11的出现频率达28.57%,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2009年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优势小种.而小种1.3.4.5.6.7.8.10.11含有的毒力基因数目最多,单毒力基因的生理小种只有4号.从生理小种的毒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在中国的分布频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近30年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趋势。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23N共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小种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其他小种占供试菌株的18.63%;所鉴定的204个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47%;对Ht2和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6.18%和6.37%。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呈现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Ht1和Ht2抗性基因在中国大部分玉米严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的的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对2007—2010年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小种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粉病菌小种种群结构复杂,共鉴定出36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分别为31号、111号、311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7.27%、27.27%、26.19%,其次为11号、115号和401号小种。同时小麦白粉病菌具有低毒力小种锐减、中毒力和高毒力小种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小种21C3CTR致病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从国内16个小麦主产省收集的112个小麦主栽品种及抗源,分析测定秆锈菌新致病小种21C3CTR的致病谱,并与国内另7个致病小种21C3CKH,21C3CKR,34MKG,34MKH,34C2MKR,34C2MFG和34C2MFR的致病谱进行比较。21C3CTR的致病谱为43.8%,另7个致病小种的致病谱则分别为44.6%,48.3%,52.7%,52.7%,56.3%,45.5%,66.8%。21C3CTR的致病谱除比21C3CKH高外,比另6个致病小种都低,与34C2MFR的差异已达极显著水平。说明21C3CTR(Srll毒力)的出现引起抗病性丧失尚不十分严重。其原因是尽管21C3CTR对Srll有毒力,但对国内生产品种及抗源出现频率最高的抗秆锈病基因Sr5不具有毒力,制约了其致病谱。通过测定还明确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小麦品种抗秆锈病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具体阐明了各省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建议今后秆锈病测报重点应放在品种抗性差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1989~1990年对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类型、地理分布及毒力频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当前流行的主要是15号小种,出现频率为22%,分布范围较广;其次是14、16、17号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16.9%、11.9%、11.9%。以上四个小种对当前61个生产品种(系)的毒力频率均在85.7~100%。苗期98%的品种高度感病,只有郑州79201毒力频率为10%,是个较好的抗病品种或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4.
1995年从毕节地区6县1市采集小麦白粉病标样,经室内离体叶段接种鉴定,结果认为毕节地区小麦白粉病由1,5,7,15,115,311,313,315,347,377,715等11个不同的生理小种构成,高毒力小种频率为57.3%,中低毒力小种为42.8%。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的结构组成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7个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97-1999年采集自江苏省吴江、赣榆、通州、高邮和宜兴等5个代表地区的32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3种中共检测到21个小种,其中以ZG1小种出现频率最高,达57.80%-67.89%,为优势小种,其次为ZE3小种,出现频率为16.50%-19.81%,其它小种出现频率较低,各种区小种的组成及年度间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宜兴地区小种组成简单,3年均以ZG1小种为优势小种,吴江地区小种组成复杂,优势小种变化较大;通州地区小种数量显增加,ZG1小种的优势明显下降,赣榆地区的小种数量则明显减少,各地小种的组成及变化与水稻主栽品种的布局及更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贵州省2013~2014年马铃薯主产区致病疫霉生理小种的类型、组成及分布,为贵州省有针对性地选育、引进和推广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一套含有11个主效基因的鉴别寄主,对2013~2014年从贵州省13个马铃薯主产县(市、区)采集得到的26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从26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中共鉴定获得16个生理小种,其中2.5.6.8.9.1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发生频率为26.5%,主要分布在威宁县、黔西县、赫章县、大方县、七星关区、盘县、安顺市和遵义县;其次是2.5.6.8号小种,发生频率为20.8%,主要分布在遵义县、安顺市、黔西县和大方县.2013~2014年贵州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中,复合型毒力基因生理小种占据主导地位,其中1.2.4.5.6.8.9.11号小种含有的毒力基因数目最多.安顺市、遵义县、道真县和荔波县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较复杂,生理小种数在4~6种;而黔西县和雷山县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较简单,仅有2个生理小种.[结论]2013~2014年贵州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有16种类型,优势小种为2.5.6.8.9.11号,次优势种群为2.5.6.8号.贵州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已呈多样性和复杂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演变及与水稻品种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7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80~1996年采集的江苏省稻病标样的1032个单孢菌株进行小种鉴定,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演变的原因及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曾先后出现过8群22个小种。除1990年ZA小种群、1991年ZD、ZE小种群上升为优势种群外,ZG1小种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达66.20%,为江苏省稳定小种。江苏省各我小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水稻栽培品种是决定小种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地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199个菌株,经过反复在国际鉴别品种上接种鉴定,确定134个菌株分属于生理小种1号(2个菌株)、2号(9个菌株)、4号(112个菌株05号(1个菌株)9号(2个菌株010号92个菌株)、11号(2个菌株)12号(4个菌株)。其中生理小种4号为及吉林省的优势小种,占分离频率的56%,广泛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武汉等大豆生产区;生理小种10号、11号12、号经  相似文献   

19.
吴江稻区稻瘟病菌小种更替规律及抗瘟品种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7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80-1994年从吴江稻区采集的133份稻瘟病标样的单孢菌株进行小种鉴定,得到6群11个小种。其中,中G1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占46.5%,为优势小种。监测圃中稻瘟病菌小种的动态与人工接种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稻瘟病菌各小种的发生频率率年度间变化较大,小种的更替与栽培品种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用7个全国统一的鉴别寄主,对宁夏采集的稻瘟病标样分离到的52个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小种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宁夏有7群19个生理小种,其中A、B群的生理小种在宁夏均有分布,且A1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15.4%,为我区优势小种,其次为B1小种,出现频率为11.4%.本试验结果为指导宁夏水稻抗病育种及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