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氮肥水平和品种对烟草赤星病的主要抗性组分侵染几率、潜育期和病斑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生育期对一病的潜育期影响较小,但对侵染几率和单斑产孢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烟草的生长发育,侵染几率明显升高,单斑产孢量显著增加。氮肥水平对潜育期无明显影响,但与侵染几率和病斑产孢量呈正相关。不同品种这间在潜育期上无明显差异,但在侵染几率和病斑产孢量上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次报道了万寿菊细菌性叶斑病在我国的发生,从吉林省敦化市不同地点、不同部位发病的万寿菊上分离出有致病性的4个菌株,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及生态学的测定,并根据其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将其确定为丁香假单胞菌万寿菊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getis (Hellmers 1955) Young et al 1978)。  相似文献   
3.
烟草野火病“天气促病指数”表解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野火病各流行环节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进行烟草野火病短期预测的“天气促病指数表解模型”。这种模型是建立在对植物病原细菌从植物体内经雨露浸出到植物体表,再进一步侵染新的寄主植物健康部位这一过程的逼真模拟基础上,所以它具有机理模型的特点和优点,这种模型虽不能进行数值预测,但可以进行较为的病情发展趋势,而且不需要计算机,只要查表就可以进行预测的有关运算,是一种较有应用潜力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自1989年至1992年的四年间,在吉林省的长春、公主岭、吉林、白城、通化等地区的各大豆品种上分离到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菌株146个,接种在7个国际鉴别寄主上,即Aeme,Chippwwa,Flambeau,Harosoy,Lindarin,Merit,Norchief,观察其抗感反应。将测定结果与国际上已鉴定的9个生理小种在这7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相对照,发现有98个菌株属4号生理小种,占总菌株数的67.1%,为主要菌株;4个菌株属2号生理小种;1个菌株属7号生理小种。经反复测定,发现两个新的生理小种,定名为10号和11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引种南菜上几种病害的发生与防治高洁,姚渝丽,张佳环,刘学敏(吉林农业大学)近几年我省引种了一些南方蔬菜品种,由于其自身独具的特点,北方人也非常喜爱食之,所以,南菜的栽培种植在我省发展很快。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增加,加之南菜大多在温室或...  相似文献   
6.
 黄瓜菌核病常发生于黄瓜的蔓和瓜条,发病后病斑蔓延很快,扩展的速度与温、湿度、光照以及发病部位均有关,在瓜条上平均每天扩展1.24cm,病斑面积则达0.33-2.7倍。  相似文献   
7.
经过室内抑菌测定、田间小区及生产试验,筛选出了防治万寿菊真菌性叶斑病的复配制剂——多菌清1号,其防效在73.66%~76.57%,高于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任何药剂,成本降低30%以上。不同浓度试验结果表明:54%“多菌清1号”最佳使用浓度为500倍液,该药剂在菊花上使用安全,以54%多菌清1号和53%多菌清2号增产效果最高,分别为71.66%和62.75%。药效稳定,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蓖麻叶斑细菌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蓖麻叶部发现两种细菌病害:一为圆形病斑;另一为多角形病斑。经对其病原细菌的形态、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系统鉴定,分别确定为蓖麻细菌性叶斑病Pseudomonasfluorescens(Trevisan)Migula和蓖麻斑点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ricini.(Yoshii and Takimoto)Dye。  相似文献   
9.
张佳环  李娟  高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09-9012
[目的]明确hrpZPsg12基因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中克隆hrpZPsg12基因,利用具有自杀特性的敲除质粒pKNOCK-Cm和具有功能互补作用的粘粒pUFR034,构建了hrpZPsg12基因的突变载体pKNOCK477-7和互补载体pUFR1026-68,并筛选出hrpZPsg12基因的突变体477-1及其功能互补子1026-5。进一步将野生型Psg12、突变体477-1和互补子反应斑。但是,反应斑的大小有差异,Psg12菌株接种的病斑较大,477-1的较小,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病斑中细菌繁殖量分析表明,野生型菌株Psg12繁殖量最高,突变体477-1的最低,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的繁殖量。[结论]hrpZ-Psg12基因能够增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且能够在烟草上产生过敏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的一套鉴别寄主体系对来源于全国各地的42个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菌株进行了测定。吉林省共存在13个小种: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和C14;辽宁省存在5个小种;C1,C4,C9,C10和C14;黑龙江省存在8个小种:C1,C3,C7,C8,C11,C13和C14。湖北省存在1个小种C10。属于小种C10,C11,C12,C13和C14的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数的9.5%;属于小种C1,C2,C5和C6的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数的7.1%,属于小种C3,C4,C7,C8和C9的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数的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