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樱桃番茄果长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var.cerasiforme Alef)圆形白交系W403(P1)和梨形自交系W403(P2)为亲本,构建P1、F1(P1×P2)、P2、B1(F1×P2)、B2(F1×P2)和F2共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经典遗传学方法对该6个家系世代群体果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W403果长受一对隐性等位主基因控制,W403×W405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0.20%、54.73%和48.7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9.94%和26.67%,说明F2世代果长表现出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并受环境影响.对W403×W405组合果长性状的改良要以主基因为主,同时注意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万寿菊W217×W203组合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的叶黄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性状最优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为辅。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很大,在B1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78.47%,B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86.86%、多基因遗传率11.77%,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60.82%、多基因遗传率38.42%。可见,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性状遗传变异中主基因作用大于多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3.
辣椒叶片花青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3个紫色辣椒和2个绿色辣椒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并构建3个杂交组合的6世代群体(P1、P2、F1、B1、B2和F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辣椒叶片花青素相对含量,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3个杂交组合的分离群体叶片花青素含量呈现出多峰或单峰偏态分布,表现为主基因+多基因的数量遗传特征;通过多世代联合分析表明,辣椒叶片花青素含量遗传模式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0模型);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为78.89%~91.47%,多基因遗传率较低,为5.19%~17.00%.建议:对辣椒紫叶性状的遗传选择可在分离早期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4.
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糯玉米组合M578×S147的P1,P2,F1,B1,B2,F2六世代为材料,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 研究糯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的遗传, 结果表明: 株高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 在B1,B2,F2世代, 株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2.7%,39.9%,48.4%,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0.1%,0%,15.3%;穗位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 在B1,B2,F2世代, 穗位高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2.4%,34.7%,19.8%.  相似文献   

5.
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糯玉米组合M578×S147的P1,P2,F1,B1,B2,F2六世代为材料,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 研究糯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的遗传, 结果表明: 株高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 在B1,B2,F2世代, 株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2.7%,39.9%,48.4%,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0.1%,0%,15.3%;穗位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 在B1,B2,F2世代, 穗位高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2.4%,34.7%,19.8%.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油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8087 × 8108的P1、P2、F1、B1、B2和F2 等6个世代种子油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组合油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遗传;(2)该杂交组合的B1、B2和F2群体油酸含量主基因遗传力为43.83 %~94.71%,多基因遗传力为0.65 %~30.85 %,表明该组合油酸含量是由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共同控制的,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3)油酸含量以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比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黄瓜瓜长的遗传机制,以2个性状稳定的华北型黄瓜自交系(Ma1×Mj-5)为亲本,构建6个世代(P1、P2、F1、B1、B2、F2)联合群体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瓜条长度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瓜条长度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2.28%、18.04%、67.2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90%、35.93%和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37.82%、46.03%、32.80%。环境因素对黄瓜瓜条长度的影响较大,该性状适宜高代选择。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抗黄萎病茄子种质资源、对比野生茄或近缘野生茄与栽培茄对黄萎病抗性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利用苗期人工接种技术对15份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和285份栽培茄种质资源的抗黄萎病性进行鉴定。结果共筛选获得抗病材料11份,占种质资源比例为3.67%,表明茄子种质资源整体对黄萎病抗性水平较差。野生或近缘野生茄资源中有10份材料表现抗病,占野生或近缘野生茄资源比例为66.67%,表明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对黄萎病整体抗性较好。栽培茄资源中有1份材料表现抗病,占栽培茄资源比例为0.35%,表明栽培茄对黄萎病整体抗性较差。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和栽培茄中抗性种质资源占所有鉴定材料的比例分别为3.33%和0.33%,表明野生或近缘野生茄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远高于栽培茄。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遗传特点,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杂交组合IDO580×宁麦13号、鄂恩1号×IDO580的两套P1、F1、P2、B1、B2和F2的6个世代群体的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合籽粒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0)混合遗传的控制;在两对主基因的一阶遗传参数中,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但以上位性效应所占比例为最大;在二阶遗传参数中,主基因遗传率远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B1、B2和F2的3个分离世代中,以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最高,其在这两个组合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0.49%和82.24%。  相似文献   

10.
以椭圆形茄‘湖南小圆茄’和南方紫长茄‘海南紫茄’为亲本建立4世代联合群体(P1、P2、F1、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果形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果长、果径、果形指数性状的最优模型分别为E_1(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_A(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_6(2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3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9.0%、58.8%、78.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7%、4.7%、8.3%.因此,育种中既要重视利用主基因,也要考虑多基因对性状的影响;对果长、果形指数的选择可以在育种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11.
生物熏蒸对大棚连作茄子产量和黄萎病发病率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茄子连作种植方式可致病害日益严重,其中茄子黄萎病为常见严重土传病害,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选取多年茄子连作大棚,采用四种芸薹属蔬菜作为土壤生物熏蒸材料,研究其对茄子产量和黄萎病防控效果。结果表明,BFN2处理产量最高,较CN处理增产35.4%,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控效果分别为30.8%、10.4和65.8%,显著优于CN处理。BFN1和BFN2处理大丽花轮枝菌数量在熏蒸后较CN处理显著降低。生物熏蒸后土壤pH、有机质、速效磷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升高。生物熏蒸可显著提高茄子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抑制茄子黄萎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不同砧木嫁接对茄子黄萎病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鉴定了不同砧木材料对茄子黄萎病的抗性、与茄子的亲合性、嫁接后对茄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抗病砧木嫁接茄子是防治茄子黄萎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不同砧木的抗病性和亲合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毛粉802和西粉3号等番茄材料的抗病性最强,有很好的防病增产效果,但亲合性稍差;托鲁巴姆和金理一号的抗病性和亲合性较好,但种子较贵,且发芽率低、出苗慢、幼苗期长.难于管理;赤茄的亲和力和生长势较好,但抗病性稍差;辣椒品种茄门大椒的抗病性好.但亲合性差。没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嫁接茄子苗期黄萎病抗性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在接种条件下,以“托鲁巴姆”为砧木,“墨茄”为接穗的嫁接茄子和自根茄子(CK)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的相对渗出率、丙二醛(MDA)含量以及CAT、POD、PPO活性的变化与黄萎病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嫁接茄子抗黄萎病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的相对渗出率、丙二醛(MDA)含量依次为砧木<嫁接株<对照;CAT、POD、PPO的活性依次为砧木>嫁接株>对照。说明丙二醛(MDA)含量的降低和CAT、POD、PPO活性的提高是嫁接茄子获得抗病性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缓解蔬菜生产中的连作障碍问题,对以氰氨化钙为核心原料的多功能药肥在茄子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多年多点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多年施用多功能药肥能够有效地控制茄子黄萎病的发生。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多功能药肥能明显提高茄子的株高和茎粗,增加茄子的单果重和果长,茄果产量增加34.6%~45.6%。多功能药肥还能显著提高茄子中Vc和粗蛋白含量,减少茄子的粗纤维含量(P<0.05)。此外,多功能药肥还能显著影响土壤的酸度和盐分浓度,有效缓解土壤盐分的积累和pH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蒜芥茄WRKY1基因(SsWRKY1),并分析其在黄萎病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探究WRKY1基因在野生蒜芥茄黄萎病抗性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SsWRKY1基因,通过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采用GFP融合蛋白表达法对WRKY1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sWRKY1基因在不同组织及接种黄萎病病原菌后不同时间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9种野生茄材料接种黄萎病病原菌后的病情指数与WRKY1基因表达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克隆获得的SsWRKY1基因(GenBank登录号MZ846202)ORF序列长度为1224 bp,编码407个氨基酸残基,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4.87 kD,理论等电点(p I)为6.91,属于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符合转录因子特征。SsWRKY1蛋白含有2个WRKY保守结构域和C2H2型锌指结构,属于Ⅰ类WRKY转录因子,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7.13%)、β-折叠(4.67%)、无规则卷曲(73.71%)和延伸链(14.50%)组成。SsWRKY1蛋白与番茄、野生潘那利番茄、野生番茄、马铃薯WRKY1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SsWRKY1基因在根和茎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叶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下同)。黄萎病病原菌接种后不同时间,SsWRKY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无菌水接种),但仅在24 h时二者差异达显著水平。9种野生茄材料接种黄萎病病原菌后的病情指数与接种前后WRKY1基因表达变化量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SsWRKY1属于第Ⅰ类WRKY转录因子,序列高度保守,在细胞核中表达,其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黄萎病菌胁迫后该基因的表达下调,推测WRKY1在野生茄黄萎病抗性中起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找出益果灵在滇中茄子上应用的最佳使用量。[方法]在茄杂1号上分别喷施0、0.5、1.0、1.52、.0 ml/L的益果灵,研究益果灵在滇中茄子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茄子产量与益果灵浓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益果灵浓度为1.09 ml/L时,茄子的产量最高,达70 134.30 kg/hm2,增产率为50.55%。益果灵浓度为1.0 ml/L时,黄萎病发生率最低,为8.73%,其发生率比对照减低57.35%。益果灵浓度为0.5 ml/L时,茄子的日增重最大,达7.74 g/d,日增重差异率为34.38%。[结论]益果灵可以增加茄子产量,减少黄萎病发生,增加茄子的日增重。  相似文献   

17.
土传病害茄子大丽轮枝菌致病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天津市5个地区采集的20个茄子黄萎病致病菌——大丽轮枝菌菌株,在6个茄子品种上做致病类型的测定。结果表明,各菌株的致病力可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明确了天津市3个茄子主栽品种的抗感反应型:快圆茄为感病型,大苠茄为中感型,二苠茄为耐病型  相似文献   

18.
茄子新品种紫云是以自交系126bd为母本、43-h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中熟,果型指数0.89,果面光滑,深紫色,有明亮光泽,果脐小,肉质洁白,平均单果质量400g左右,产量7000kg/667m^2以上;较抗黄萎病,适合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露地和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茄子黄萎病在田间症状、病原菌"种"和致病类型分化、病菌致机理、抗病性机制、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并提出对茄子黄萎病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茄子新品种紫云是以自交系126bd为母本、43-h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中熟,果型指数0.89,果面光滑,深紫色,有明亮光泽,果脐小,肉质洁白,平均单果质量400 g左右,产量7000 kg/667m2以上;较抗黄萎病,适合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露地和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