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试材料甘蓝型黄籽油菜杂交种"渝黄1号"分别种植在7个不同经纬度的生态点,研究了地理位置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与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纬度的升高,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度逐渐增加,粒色变淡,表明高纬度可能不利于种皮色素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冬虫夏草人工培育中,接种侵染成功率一直是制约其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因素。本次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应用数学软件MATLAB极差分析法,根据综合平衡法原则,筛选出冬虫夏草菌种油混悬剂最优的组合方案,即菜籽油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3)复合油10g,固液比1.0:10,十二烷基硫酸钠0.9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0.5g、硬脂酸铝0.6g,其制剂的沉降体积比和再分散性分别高达97%和100%。高活力菌丝和孢子制成的油混悬剂提高了侵染成功率,适宜作为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菌种,能满足大规模培育冬虫夏草的接种需求。  相似文献   
3.
以密度、氮素、磷素、钾素等为参试因子,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新型甘蓝型黄籽油菜杂交种"渝黄1号"高含油量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或相似条件下,种子含油量大于45.11%的适宜农艺措施组合为:密度以13.0~14.0万株/hm2为适宜,氮素(纯N)以117.3~132.7 kg/hm2为佳;磷素(纯P)以133.8~149.6 kg/hm2为适宜;钾素(纯K)以109.0~136.9 kg/hm2为佳.主要农艺措施对种子含油量增减作用的大小依次为:磷素》氮素》密度》钾素.  相似文献   
4.
5.
6.
王贵学 《畜牧市场》1989,1(3):68-69
本文介绍了全息定域选种的由来、原则和效果,并建议在各地应用此法广泛开展选种试验。  相似文献   
7.
中稻在高产栽培和高温干旱条件下,收后第二天进行15种抗旱处理,对再生芽成苗成穗效果显著。其中,14种处理的再生稻疾病,有效穗数均比无水对照有所增加,而以喷施植保素,喷施宝,种子剂和万农乐的效果最好,有效穗和产量极显著和显著高于对照,再生稻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有效穗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水稻LIR1是LIR(light-induced rice)蛋白家族的一员,受光与生物钟的调节,在植物光反应及生物节律性调控方面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水稻LIR1的生理功能,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水稻‘珍汕97B’LIR1基因做了根、叶鞘、叶片及穗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同时构建了启动子的GUS基因融合表达载体LIR1∷GUS转化烟草,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US基因在烟草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LIR1基因在水稻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叶鞘、穗与根中表达量较低;GUS染色主要集中在叶片组织及茎中,而在植株的根部不显色。  相似文献   
9.
卷叶是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标之一.该研究以6个EMS诱变缙恢10号获得的不同类型卷叶突变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卷叶在不同密度下对其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所有卷叶材料在高密度下(32.65万株/hm2)均比在低密度下(21.77万株/hm2)增产,但只有细卷叶增产显著.②中度卷叶(G1,G3和G4)的产量显著高于细卷(G6)、高度卷曲(G5)和中细卷(G2).这些结果说明水稻育种中度卷叶在高密度下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糯玉米组合M578×S147的P1,P2,F1,B1,B2,F2六世代为材料,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 研究糯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的遗传, 结果表明: 株高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 在B1,B2,F2世代, 株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2.7%,39.9%,48.4%,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0.1%,0%,15.3%;穗位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 在B1,B2,F2世代, 穗位高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2.4%,34.7%,1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