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将现实林分每公顷断面积、蓄积量转换成标准林分每公顷断面积、蓄积量。然后采用幂函数式建立了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林分每公顷断面积、林分每公顷伐前与伐后蓄积生长模型,编制了刺槐林分蓄积收获量表。模型的相关系数大于0.981,相对系统误差小于±2.611%,相对均方差小于10.20%。此表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以6~14年生杉木短周期小径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直径结构进行统计分布检验,采用Weibull生长方程对林分直径累积分布进行模拟,并通过动态预测分析立地、林分密度、主伐年龄对培育目标的影响。结果表明:88.3%的样地其林分直径分布为左偏,林分直径分布峭度为负值的样地占所有样地的81.7%,林分平均直径对应的植株数量累积分布率为55.1%,直径结构为Weibull分布的林分占86.7%;两参数Weibull生长方程对各林分直径分布具有较好的适合度(R2>0.99),参数b、c具有明显生物学意义,分别与林分平均直径和直径变异系数呈紧密线性关系(R2=0.986 7、0.885 7)。采用回归法建立直径曲线1-1/e和拐点处参数回收方程,关键点处直径与林分平均直径呈紧密幂函数关系(R2≥0.95),由此构建的林分直径预测系统K-S检验通过率为85%。通过建立林分平均直径与年龄、立地指数和林分密度的多元非线性关系,在对不同关键要素组合模式下林分不同径级立木植株数量动态预测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不同要素对培育目标的影响,提出了杉木短周期小径材培育模式关键技术的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晰杉木主伐林分的材种结构规律并构建合理的林分出材率模型,为我国杉木人工林木材产量提高、营林技术提升以及经营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福建省6个国有林场近15年的杉木人工林492块伐区调查数据,选用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年龄、蓄积量、密度、立地质量等林分因子,探讨林分规格材、非规格材、经济材、薪材、商品材、废材6种材种出材率对各因素的响应。在此基础上筛选影响材种出材率的主要林分因子,构建杉木主伐林分材种出材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结果】杉木主伐林分的各林分因子中,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对各材种出材率的影响最大,且远高于其他林分因子,其次为林分蓄积量、年龄和密度,立地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以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高为自变量构建杉木主伐林分的规格材、经济材、薪材出材率模型,模型拟合及检验效果均良好,以此为基础构建非规格材、商品材、废材出材率模型。对不同径阶的各材种出材率模型进行预测误差计算,预测误差均较小,且误差分布较为均匀。【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杉木主伐林分的材种结构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建立的出材率模型体系可用于杉木主伐林分的出材率测算,为杉木人工林合理生产计划的制定提供支...  相似文献   

4.
以马尾松Piuns massoniana人工林间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用单木生长神经网络模型与林分表法的转移概率矩阵模型构建了林分直径分布的动态转移模型,再与径阶材积向量或材种材积向量构成林分生长与收获预测模型。预测检验结果显示,高、中、低密度的林分断面积预测精度依次为94%、95%、97%,蓄积量预测精度依次为92%、94%、96%,表明不计枯损(或采伐)的转移概率矩阵模型对低密度林分的预测比对高密度林分的预测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该文就青阳县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应用以及在实践中的技术措施和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立地和良种选择、密度调控和人工促进等培育技术措施,造林后10a杉木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林分,而造林后20a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林分。由此可见,开展杉木大径材的培育可以提高林地的产出率,同时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引用影响林分材种收获量的主要因子胸径、林龄、立地指数为参数,采用多因子综合描述的方法,建立了日本落叶松林分材种出材量预测模型H=α1D^a2A^a3si^a4,V=α1D^a2H^a3。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同一立地等级、不同龄阶下各径阶材种出材量表,该表可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林分的材种结构及变化、进行林分材种结构调整、落实限客伐森林面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林林分出材率表编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单株木二元材积方程、二元材种出材率表计算林分蓄积量和出材量的基本原理,推导出编制林分出材率表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杉木人工林现场实际造林样木选掺Richards方程建立以胸径、树高为辅助因子的累积材种出材率模型,据以估计单株材种出材率。然后,分别应用直径分布参数回收技术法和相对树高曲线模型,预测林分各径阶株数概率及径阶平均高,结合二元材积方程,编制了杉木人工林林会出材率表。表1参4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元非线型回归模型建立了刺槐人工林林分平均直径、林分优势高、林分平均高、林分断面积、林分蓄积和林分经营密度的动态监测模型,所有模型的相对系统误差小于±2.8%,相对均方差小于4.9%。并根据生产实践需求,编制了刺槐人工林现实收获表,用于现实林经营质量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博爱县毛白杨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在调查、计算林带径阶分布数据和有关林分特征数的基础上,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技术,以断面积平均直径、直径变动系数和径阶相对直径等为输入变量,以径阶株数累积频率为输出变量,建立了结构为3∶11∶1的毛白杨农田防护林带直径分布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总体拟合准确度为98.18%。模型的拟合准确度分析结果表明,累积频率拟合准确度最大99.93%,最小88.48%,平均98.20%。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分析结果显示,累积频率预测准确度最大99.70%,最小94.36%,平均97.56%。模型的平均准确度在95%以上,能满足林业上的应用要求,模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拟合、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贵州杉木人工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经营模型系统和提高森林培育的定量化管理水平用多年积累的各类试验林、固定样地等资料.在立地盾量评价基础上.利用优势高(Ho)受密度和人为干扰小的特点.把以作为独立变量引入有关模型.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建立了自然状态下直径和断面积生长预测模型、直径分布和树高曲线模型、疏伐木和疏伐后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预测模型、疏伐后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预测模型、优化密度等模型.形成了以立地质量评价为起点的生长收获模型系统.解决了密度控制、林分结构和生长收获的动态预测、疏伐效益分析.疏伐带来的非生长性增长等问题.模型系统经验验.可在相应研究区域内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造林密度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松4种初植密度(900、1350、1800、2700株/hm^2)林分间树高、胸径、材积、蓄积量和单位面积上1-2级优势木数理等因子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初植密度对其人工林木材管胞解剖特征、化学成份含量、干缩性状和木材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达到显著的程度。稀植的林分木材纵向干缩大、差异干缩大。1800、1350株/hm^2的林分,其木材管胞长、长宽比大、微纤丝角小,干缩特性适中,力学强度较高,适于培养建筑结构用材。1800株/hm^2林分单位蓄积量大,管胞长、长宽比大、纤丝角小,纤维纱与综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含量低,适于培育纸浆材。  相似文献   

12.
气候和土壤类型对湿地松人工林生长和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湿地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和材质在不同气候和土壤类型条件下差异的比较分析表明:生长在南亚热带山地黄红壤上的湿地松人工林林分的胸径和树高以及木材密度和力学强度大于生长在中亚热带山地黄红壤上的,而木材尺寸稳定性表现则相反;生长在南亚热带滨海沙地林分的胸径和树高以及木材密度和力学强度均小于生长在南亚热带山地黄红壤上的,木材尺寸稳定性则表现相反。差异显著性t检验的结果表明:气候和土壤类型极显著或显著影响湿地松人工林林分胸径和树高以及木材密度、干缩性和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3.
杉木大径材密度控制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杉木大径材林分的标准地资料 ,应用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方法建立了可变间伐间隔期的杉木大径材林分密度决策模型 ,为杉木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宽甸县泉山国营林场38块标准林地为材料,应用数学模拟方程确定子天然阔叶混交林株数(N)按径阶(D)呈反丁字型分布,林分株数按树高(H)呈近似常态分布,曲线左偏且平缓。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及平均材积处于林分株数累积百分数的70%位置,并明确了它们的变动范围这对正确调查林分数量及生长预测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湿地松种源生长量、材性的变异与优良种源综合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省荆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湿地松种源试验林的生长量及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种源间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量因子以及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具有中等程度的广义遗传力。基本密度径向变异模式以及递增为主,年轮段基本密度呈正态分布。木材密度早晚期相关性随树龄增大而增加,用5年生木材密度能可靠地预测12年生木材密度。各种源生长量因子与木材基本密度相关性有正有负,相关性大小与种源有关。木材密度与晚材率的正相关显著。生长量、木材密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晚材率与纬度正相关,与年均温负相关显著。综合评估表明S1,S3、S20为较优种源。  相似文献   

16.
造林密度对峦大杉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峦大杉人工林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的影响,选用福建武平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2 700、3 000、3 300、3 600株·hm-2)峦大杉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等系列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等5个生长性状;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的圆满度、冠长率、高径比、枝下高、胸高形数等5个形质性状;造林密度显著影响着峦大杉相对胸径的变异系数和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表明峦大杉生长形质及林分分化有着显著的造林密度效应。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峦大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冠长率、单株材积均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抑制效应;而林分蓄积、树干圆满度、高径比、枝下高、胸高形数等形质指标以及相对胸径的变异系数,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等林分分化指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表现出促进效应。造林密度对峦大杉的造林保存率、树干通直度、尖削度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显著影响峦大杉综合得分值,表明合理造林密度的必要性。综合8年生峦大杉生长形质以及林分分化情况,造林密度2 700株·hm-2的峦大杉总体生长表现最好,有利于峦大杉大中径材的培育,并适时间伐、抚育。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湿地松纸浆原料试验林早期冠幅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鄂中丘陵岗地下不同密度湿地松纸浆原料试验林前4年冠幅生长与树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遵循逻辑斯蒂生长模型,中等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遵循严格苏玛克生长模型,低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则遵循指数生长模型,并对各密度冠幅生长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选用浙闽23 ~ 38年生的8块红豆树Ormosia hosiei人工片林,以研究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龄等对红豆树人工林生长和材质材性的影响,同时探讨这些因子对红豆树心材生长特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栽植的红豆树分叉干率较高(59.1%)、树干通直度较低,需加强修枝和抹芽等促使其优质干材的形成和生长。好的立地条件和适宜的林分密度有利于促进红豆树径向生长和木材积累量。红豆树人工林木材基本密度中等,为0.50 ~ 0.59 g·m-3,平均为0.543 2 g·m-3,较少受立地和林龄的影响。木材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第35轮后趋于平缓或下降,其径向均匀性相对较高。红豆树心材半径和心材面积分别与胸径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2 = 0.749,F1,315 =17.91,P = 0.005)和幂函数正相关(R2 = 0.7719,F1,315 = 20.3,P = 0.004)关系,可通过延长培育周期和提高径生长量等来培养大径阶、高心材率的红豆树优质干材。图2表5参24  相似文献   

19.
格氏栲天然林主要种群直径分布结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应用 5种概率分布律对格氏栲林 8个主要树木种群的直径结构进行拟合 ,比较不同类型的拟合效果 ,探索各种群直径分布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 ,β分布函数较好表达格氏栲林主要树木种群的直径分布结构 ,拟合效果最好 ,正态分布函数次之 ;不同群落类型的格氏栲种群直径分布均符合β分布 ,偏度大部分呈正偏 ,峰度均为负 ,表明优势种格氏栲种群直径分布范围较大、中径材占多数 .同时格氏栲种群直径 β分布参数与林分平均胸径等特征因子存在显著关系 .其研究对格氏栲林的合理经营及森林调查 ,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尾叶桉地径与胸径、树高、材积的数学模型,为利用地径测算林木立木材积提供测算方法。【方法】实测148株尾叶桉立木的地径、胸径和树高,运用SPSS软件建立尾叶桉地径与胸径、树高、材积的回归模型,进行选优和适应性检验。【结果】研究区尾叶桉地径—胸径、地径—树高、地径—材积最优模型分别为D1.3=0.857D0-0.539、H=0.966D01.048、V=0.0000481D02.749,尾叶桉地径与胸径、树高、材积均显著相关。地径—胸径模型适应性检验的总相对误差为-1.14%、平均相对误差为1.29%,精度为98.46%;地径—树高模型适应性检验的总相对误差为13.07%、平均相对误差为-14.32%,精度为94.88%;地径—材积模型适应性检验的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87%、1.69%,精度为94.70%。【结论】选出尾叶桉地径与胸径、树高、材积的3个最优回归模型,其中地径—树高模型总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过大,不提倡以尾叶桉地径直接估算树高;地径—胸径、地径—材积模型预测误差均在±5%以内,方程预测精度较高,可以用于估算立木材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