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9篇
林业   58篇
农学   12篇
  5篇
综合类   6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发掘对林木生长发育有利的优良微生物资源,并筛选适合叶表微生物的收集方法,以马尾松针叶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悬摇法和超声波法收集马尾松叶表微生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MUSCLE和Qiime软件研究马尾松叶表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扫描电镜观测结果显示,马尾松针叶表面定殖有大量微生物,包括真菌(菌丝及孢子)和细菌。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马尾松叶表微生物物种丰富,包含细菌运算分类单位(OTUs)490个,真菌OTUs 1273个。马尾松叶表细菌以未分类的蓝细菌属(unidentified_Cyanobacteria)(36.53%)、未分类的拜叶林克氏菌属(unidentified_Beijerinckia)(28.60%)、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2.35%)为优势属;叶表真菌以枝孢属(Cladosporium)(2.45%)、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0.92%)、无头孢菌属(Capnobotryella)(0.91%)为优势属。针对叶表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表明,悬摇法和超声波法均有较高的物种检出度;在叶表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中超声波法优于悬摇法,但超声波法样品间数据变异性较大,测定结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4种不同整地方式17a的试验资料,分析了整对林木各种生长的影响;用帖现方法,比较了不同整地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杉木各种连年生长的量的影响,一般在7-10a消失;对平均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影响,主要箐面在10-12a前,在7-10a差异最大;整地对胸径的影响比对高树高和单株积的影响短1-2a。  相似文献   
3.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径级标准木收获法,研究了从幼林到成熟林的5种不同林龄的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树木干物质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其比例与径阶大小无关,而与发育阶段有关.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平均木在18 22a生物量年增加速率最大,而林分是在12 18年生.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占48%以上)随林龄增加而增加,而枝、叶、皮刚好相反,18年生以前,根所占百分比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此后趋于稳定.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干、枝、根、皮、叶.8、12、18、22、30年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33.94、89.94、204.51、223.71、234.14t.hm-2,净生产力为:6.24、11.14、15.63、14.07、11.93t.hm-2.a-1.中龄前,生物量按径阶分布的规律与株数按径阶分配规律相似,多呈左偏态,此后呈右偏态,峰值比株数按径阶分布向右移动1 2个径阶.培育纸浆材林,在18年生前利用最佳.  相似文献   
4.
卢中科    李敏    丁贵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5):151-158
为了解不同外生菌根真菌的抗旱能力及机制,筛选具有较强抗旱性的优良菌株。选取琥珀乳牛肝菌(sp)、粘盖乳牛肝菌(sb)、橙黄硬皮马勃(sc)3种外生菌根真菌,采用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2种方式,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3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及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PEG-6000浓度下,sb菌丝生长速率一致,sp在0~21 d的菌丝生长速率较高,sc则在14~28 d才呈现速生期;轻度干旱胁迫(PEG-6000浓度为10%~20%)有利于sb和sp生物量的积累,增加sb对H+的分泌,并提高sb的SOD活性,降低sb的MDA含量,而sc的生长则受到PEG-6000的抑制;在PEG-6000处理下,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形态出现了不同程度损伤,随PEG-6000浓度升高菌丝形态损伤进一步加重,但sb菌丝形态结构完整度高于sp与sc。因此,轻度干旱胁迫利于sb的生长,3种外生菌根真菌抗旱性强弱为:sb>sp>sc。本研究结果可为外生菌根真菌抗旱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抗旱菌种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麻疯树花的形态和解剖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麻疯树花序、雌花及雄花连续石蜡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同一花序不同分枝上花的发育下部枝早于上部枝。同一花序分枝上位于二歧聚伞花序的中央的花发育早期早于两边的花。雌花在发育上经过两性时期,但雄蕊后来停止发育,形成功能上的单性花;雄花的发育则不经过两性时期,即在结构和功能上均为单性花。胚珠原基在发育过程中生长方向发生约90°改变,最终形成倒生胚珠。  相似文献   
6.
连栽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1、2 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 a)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连栽幼龄林、中龄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连栽后,无论是幼龄林还是中龄林,林地土壤密度趋于下降,土壤总孔隙度和含水率则呈上升趋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且中龄林20~40 cm层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连栽后,林地土壤全K、全Mg及pH值趋于下降,而有机质、全N、全P、全Ca及速效N、P、K养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幼龄林0~20 cm层土壤有效P含量以及土壤pH值、中龄林0~20 cm层土壤水解N含量以及土壤全N、有效P、速效K、全K含量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幼龄林和中龄林土壤全Fe、Al、Cu、Zn、Mn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Mn含量在1、2代幼龄林和中龄林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贵州杉木人工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建立经营模型系统和提高森林培育的定量化管理水平,用多年积累的种类试验林、固定样地等资料,在立地质量评价基础上,利用优良高(H0)受密度和人为干扰小的特点,把H0作为独立变量引入有关模型,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建立了自然状态下直径和断面积生长预测模型。直径分布和树高曲线模型,疏伐木和疏伐后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预测模型,疏伐后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预测模型、优化密度等模型,形成了以立地质量评价为起点的生长收  相似文献   
8.
刺槐、木荷水浸液对马尾松幼苗生理活性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佩云  丁贵杰 《种子》2007,26(10):4-6,10
用枯落物浸提液生物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刺槐、木荷对马尾松幼苗生理活性的化感影响。结果表明,两供体植物对受体光合色素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对受体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表现为抑制效应。供体木荷对氮、磷吸收的影响表现出低促高抑的作用趋势,对钾元素的吸收,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效应;而供体刺槐对氮、钾吸收的影响,则表现出高促低抑的作用趋势,对磷吸收的影响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岩性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通过方差分析,对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11年生马尾松生长和生物量研究,以揭示岩性-土壤与马尾松生产力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对马尾松的高、径生长及生物量效应影响不同,其中,长石石英砂岩平均树高536.04cm,平均胸径4.86cm。平均单株生物量5.230kg;玄武岩平均树高512.24cm,平均胸径4.73cm,平均单株生物量5.222kg,生长良好,其下依次是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煤系硅质砂页岩,且后两类岩性差异较小;与马尾松高、径生长显著相关的土体化学因子,均仅是pH值,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纸浆材林优化栽培密度经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依据马尾松人工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在数百个技术上可行的马尾松纸浆材林栽培模式中,以NPV和IRR最大庆贺主要目标进行选优,并用边际分析法选出14、16、18指数级经济上最优的初植密度,最后用边际分析法确定最优初植密度的最优主伐年龄,结果表明:相对于建筑材林而言,马尾松纸浆材林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应适当密植,太伐年龄应相应提前;每公缅 最优初值密度为4000-5000株,最优主伐年龄为15-17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