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2.
饥饿对杂交鲟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3.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胚胎期(水温为8~10℃)和胚后期(水温为9~11℃)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后第16天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及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受精后第18天V型胃及口裂雏型形成,胰细胞出现;受精后第25天,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受精后第38天V型胃及胆囊发育形成;受精后第50天幽门盲囊出现;受精后第60天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破膜后第10天,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V型胃、肠、肛门和幽门盲囊,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后第70天,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4.
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瓣、晶杆囊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及盲囊腺腔中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导管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壁、肠壁和消化盲囊中含有铁。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镜技术对哲罗鱼、大麻哈鱼、怀头鲇、鲇卵黄吸收方式及器官形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哲罗鱼与大麻哈鱼卵黄吸收方式相同,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及早期消化管进行吸收;怀头鲇与鲇卵黄吸收方式相同,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吸收的,但二者吸收位置有所不同;哲罗鱼与大麻哈鱼卵黄吸收较慢,大约60~70d卵黄被完全吸收;怀头鲇与鲇卵黄吸收较快,约在3~4d被完全吸收。4种鱼类卵黄吸收依照先卵黄球、后脂肪的顺序被吸收。探讨了卵黄吸收与器官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哲罗鱼Hucho taimen仔稚鱼嗅囊的发育过程及其与摄食强度的关系,对哲罗鱼仔稚鱼嗅囊发育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嗅囊发育与摄食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初孵哲罗鱼仔鱼嗅囊上皮未分化,消化道未有食物充塞度;25~26日龄仔鱼仅有少数个体(11.1%)消化道有一定的食物充塞度(1级);27日龄仔鱼多数个体(占66.7%)开始少量摄食,此时嗅囊上皮仍未分化;29日龄仔鱼均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达到2级和3级的个体分别占44.4%和33.3%;30日龄仔鱼嗅囊上皮从嗅囊基部开始分化;42日龄稚鱼上皮分化更加明显,细胞分化加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45日龄稚鱼均强烈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等级均达到5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完成;55日龄稚鱼嗅囊形成第一个初级嗅板;85日龄稚鱼嗅囊分化完成,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嗅上皮细胞可分为6类,即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鱼资源的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了低鱼粉含量配合饲料中添加4种晶体氨基酸对哲罗鱼(Hucho taimen)摄食、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1个对照组,4个处理组,处理组分别添加0.5%L-谷氨酸(LGlu)、0.5%L-丙氨酸(L-Ala)、0.5%甘氨酸(Gly)、0.5%L-脯氨酸(L-Pro)。每处理组设3个...  相似文献   

8.
以扬州鹅初生雏鹅为试验对象,研究在绝食条件下雏鹅对卵黄囊营养吸收与利用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雏鹅时龄的增加,卵黄囊内初水分含量不断增加,而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则不断下降;75%以上的卵黄囊营养是在59时龄以内被利用的;在11~59时龄内卵黄囊干物质、燃烧值、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损失分别占原值的77.07%、80.54%、76.86%和76.07%,蛋氨酸总量的82.04%和赖氨酸总量的73.89%是在这一时期被利用,至155时龄时几乎全部被利用.卵黄囊营养作为雏鹅出生后重要的营养来源对雏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大黄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mm,出膜后第3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丁鱥鱼胚胎及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 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 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 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 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 mm,出膜后第3 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 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 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细鳞鲑消化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及其分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鱼、鱼种和亲鱼3个主要生长阶段,细鳞鲑胃内蛋白酶活性最高,幼鱼期蛋白酶活性略低,鱼种和亲鱼期维持在同一水平;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幼鱼、鱼种期逐渐增大,亲鱼期达到最大值;脂肪酶活性在幼鱼和鱼种期最高,亲鱼期的脂肪酶活性较低。3种消化酶在细鳞鲑不同器官的分布特点为,蛋白酶活性在胃部最强,其分布趋势为食道<幽门盲囊<肠道<胃;淀粉酶在各个消化区段均有分布,在前肠部位淀粉酶活性最高,在幽门盲囊和后肠处活性最低;胃内脂肪酶活性最高,从胃向后的消化道各主要部位的脂肪酶活性变化呈递减趋势,胃内最高,幽门部次之,肠道最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人工养殖光倒刺鲃,对其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倒刺鲃为杂食性鱼类,仔鱼的混合营养期为1~2d,除吸收卵黄囊外,还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稚鱼则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食物组成为大型枝角类、丰年虫无节幼体、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出现少量有机碎屑;全长21~28mm的稚鱼食料以有机碎屑、植物碎片和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为主,也有寡毛类及水生昆虫,食性与成鱼基本相同;仔鱼不可逆点为孵出后的第14d;全年的饱满指数平均为130.5,饱满指数(Y)与水温(x)呈直线相关,相关式为:Y=-1.7976 0.1441x;日粮摄食量与温度有关,冬季低温时日粮摄食量仅为体重的1.26%,适温范围内达4.30%,8月高温时仅有2.3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饵料与卵形鲳鲹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浮性饲料、沉性饲料、鱼浆加鳗粉喂养卵形鲳鲹幼鱼21d后,比较了3种饵料对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胃、肠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均以摄食鱼浆加鳗粉组增加幅度最大,肝胰脏蛋白酶以摄食浮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大,蛋白酶活性均以摄食沉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小。胃淀粉酶以摄食沉性饲料组增加幅度最大,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淀粉酶均以摄食浮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大,淀粉酶活性均以摄食鱼浆加鳗粉组增加幅度最小。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脂肪酶均以摄食鱼浆加鳗粉增加幅度最大,均以摄食浮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小。[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合理配合饲料养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野生、人工养殖哲罗鱼生化成分分析和营养品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给哲罗鱼的营养价值和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2001~2003年4~5月、10~11月,利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分别对乌苏里江虎头江段野生的哲罗鱼和人工养殖的哲罗鱼的肌肉、内脏营养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色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AAS为0.16~0.28,CS为0.10~0.17),其它氨基酸AAS、CS都大于1;EAAI为118.14~176.05,明显高于鳜鱼(62、30)、草鱼(60.59)、鲢鱼(57.59)和鳙鱼(60.87)的肌肉。人工养殖与野生哲罗鱼的氨基酸含量和营养价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形态学和卵母细胞特征变化,以及卵巢、肝脏、肌肉中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卵巢发育分为5个时期,即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期、卵母细胞出现脂肪泡期、卵母细胞卵黄充满期(早期、中期、末期)、卵母细胞核极化期和卵母细胞成熟期。卵母细胞直径、细胞核直径、脂肪泡直径和卵黄球直径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逐渐增长。卵母细胞中脂肪泡的初始发生位点在细胞核周围,并且发生时间上脂肪泡先于卵黄球,随着卵母细胞发育,脂肪泡呈环状分布并逐渐向细胞膜方向延伸;卵母细胞中卵黄球的初始发生位点在细胞膜周边的细胞质层,随着卵母细胞发育,卵黄球呈环状分布并向细胞核方向延伸。发育过程中星康吉鳗性体指数、肝体指数、眼径指数、肛长指数之间均呈正相关性;消化道指数与性体指数、肝体指数、眼径指数、肛长指数分别呈负相关性。营养成分变化表明,星康吉鳗主要储存脂肪的位置在肌肉,脂肪的转运在星康吉鳗的卵巢发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星康吉鳗全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黑龙江茴鱼的野生及养殖群体食道、胃、幽门盲囊及肠组织淀粉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两群体4种组织中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幽门盲囊肠道胃食道,且野生群体在幽门盲囊及肠道中的酶活性高于养殖群体;胰蛋白酶表现为肠幽门盲囊胃食道,且养殖群体幽门盲囊、胃及肠中的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野生群体相应组织;而黑龙江茴鱼各消化器官均有一定的脂肪酶活性,且幽门盲囊与胃中酶活性较高,食道和肠较低,且养殖茴鱼幽门盲囊及胃中脂肪酶活性高于野生群体。黑龙江茴鱼体内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可能与其偏肉食性的食性有关,而野生群体及养殖群体之间的差异,推测是由于人工驯化投喂人工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及蛋白含量与天然饵料的差异造成的。应继续探索野生及人工养殖状态下该鱼消化及营养需求的最佳平衡点,以达到低耗高产,健康养殖的目的,并推动促进茴鱼养殖业的迅速、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探讨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褶纹冠蚌消化系统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褶纹冠蚌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组成。消化道管壁大都有许多皱褶,黏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唇瓣、食道、胃、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黏液细胞,纤毛和黏液细胞在食物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2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结论]该研究可为褶纹冠蚌的消化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摄食、组织病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哲罗鱼研究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罗鱼是一种名贵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近些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成为濒危物种。笔者探讨了哲罗鱼生物学特征、资源分布、养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哲罗鱼可持续发展策略,旨在为哲罗鱼资源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饥饿胁迫对虾类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采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技术对淡水克氏原螯虾的胃、中肠和肝胰腺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螯虾胃壁变薄,中肠管腔变窄,肝胰腺萎缩,分泌物减少,组织学结构与功能明显衰退;中肠肠壁皱褶变得少而浅,微绒毛减少;肝细胞中脂肪滴大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胃、肠上皮细胞尤其是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化,粗面内质网肿胀、糖原颗粒减少,饥饿胁迫对螯虾消化器官的组织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