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和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期(水温8~10 ℃)和胚后期(水温6~16 ℃)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16 d,哲罗鱼受精11 d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大麻哈鱼受精16 d,哲罗鱼受精18 d出现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大麻哈鱼和哲罗鱼在受精18 d时胃及口裂雏型形成.大麻哈鱼受精25 d,哲罗鱼受精20 d消化道贯通.大麻哈鱼受精60 d鱼体破膜,哲罗鱼受精30 d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大麻哈鱼破膜70 d,哲罗鱼破膜30 d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摸清大麻哈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为其人工养殖过程中饵料调配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人工养殖的2龄大麻哈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学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消化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 【结果】大麻哈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口咽腔中颌齿、咽骨齿发达;食道粗短且肌层发达;胃呈V形,由贲...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饥饿对杂交鲟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5.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6.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n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这一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变化和组织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日龄的条石鲷各期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水温24~27℃,盐度29~30,p H 7.4~8.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0日龄仔鱼)消化道仅是一条位于卵黄囊后的尚未分化的细管状结构,卵黄囊体积较大,H-E染色呈淡红色.随着条石鲷的生长发育,其消化系统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条石鲷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要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0~3日龄,消化道几乎未分化;第2个阶段为4~18日龄,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具备了基本的摄食、消化和吸收功能;第3阶段为19~35日龄,形成胃腺和幽门盲囊,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具备成鱼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瓣、晶杆囊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及盲囊腺腔中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导管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壁、肠壁和消化盲囊中含有铁。  相似文献   

8.
从酶学分析角度研究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的活力分布,以及不同温度、pH和底物浓度条件下其胃、幽门盲囊、肠中蛋白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的活力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蛋白酶的活力随温度和pH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的最适温度、pH依次为胃(40℃,2.4)、幽门盲囊(55℃,7.6)、肠(45℃,8.0),蛋白酶的最适温度高于体温,胃蛋白酶在强酸环境下活力最大,幽门盲囊与肠在中性和偏碱条件下活力最大;蛋白酶的活力与底物浓度有关,最大活力的底物酪素浓度依次为胃20 g/L、幽门盲囊20 g/L、肠10 g/L。  相似文献   

9.
采用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镜对1~50日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基本没有分化,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相通,可见肝脏和胰脏;3日龄时,口裂形成,肠道开始分化;6日龄时,消化道已经分化出口咽腔、食道、胃前体、肠和直肠,上下颌可张合,初步具备摄食能力;12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肠道皱褶和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成,营外源性营养;仔鱼发育至47日龄时,肠道呈螺旋状,消化器官和消化腺趋于完善,接近成鱼。本研究可为太平洋鳕苗种的科学管理和营养饲料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人工培育条件下溪吻虾虎鱼早期发育的观察,详细研究了其外部形态的发育特征.在培育水温(24±0.5) ℃下,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为4.67 mm,受精后第6天开口,脊索在出膜前一天开始弯曲,第11天时出膜.尾鳍鳍条最先出现,第一背鳍鳍棘最晚出现,至受精后第18天所有鳍条发育完全.受精后第6~9天(膜内)为前弯曲期仔鱼;第10~17天为弯曲期仔鱼;第18~22天为后弯曲期仔鱼;23天以后进入稚鱼期.相对于同属虾虎鱼的早期发育特征,溪吻虾虎鱼仔鱼具有开口早、出膜晚、发育迅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尖吻细鳞鲑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活体观察和Bouin's液固定对乌苏里江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的胚胎及仔、稚、幼鱼的发育进行观察,确定尖吻细鳞鲑的发育过程,详细描述了胚胎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形态特征以及仔、稚、幼鱼的发育特点,并将尖吻细鳞鲑与其它几种鱼类进行比较,探讨破膜所需时间与卵子性质和孵化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尖吻细鳞鲑成熟卵呈淡黄色,圆球形,卵径为(4.32±0.21)mm,含有大量卵黄,卵的比重大于水,属端黄卵,卵膜厚,无黏性,有弹性;受精卵在水温6.0~10.7℃条件下,历时597 h孵出,有效积温为190.79℃.d;尖吻细鳞鲑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等6个阶段、26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全长为(10.67±0.02)mm,破膜第13天仔鱼出现鳔并开始上浮,第14天仔鱼卵黄囊吸收完全,仔鱼期结束,进入稚鱼期;破膜后第25天稚鱼体侧出现幼鲑斑,第35天各鳍发育完全,进入幼鱼期,此时鱼体外观与成鱼无异。  相似文献   

12.
鲈鲤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养殖条件下的鲈鲤亲鱼通过干法授精获得鲈鲤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鲈鲤成熟鱼卵平均卵径为1.8 mm,吸水膨胀后为2.5 mm,沉性卵、弱黏性。在水温(19±1)℃的条件下,受精后1 h 25 min胚盘形成;2 h 45 min进入卵裂期;16h 33 min进入囊胚期;28 h进入原肠期;33 h 50 min进入原肠中期,此时统计受精率高达99.38%;受精后40 h 34 min进入神经胚期;67 h 10min肌肉开始收缩;85 h 15 min进入心动期;101 h 40 min开始出膜。该过程所需积温为1 901.0℃。讨论了鲈鲤胚胎6阶段32时期的分化特点,旨在为该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草鱼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用草鱼卵与鳡精子进行人工杂交,观察和记录杂交后代胚胎与胚后发育情况。[结果]杂交一代的平均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5.8±6.2)%、(41.9±8.2)%和(9.3±3.7)%。在水温20.1~21.6℃下,受精卵经34 h 25 min孵化。初孵仔鱼全长(5.8±0.12)mm,出膜3~4 d开始摄食轮虫和藻类。经65 d培育发育成幼鱼,鳞片出齐,全长(74.0±2.1)mm。[结论]草鱼♀×鳡♂F1代胚胎发育介于双亲之间,其形态与母本草鱼相似,生长比草鱼快,与父本鳡相近。  相似文献   

14.
异齿裂腹鱼胚胎发育与仔鱼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繁殖的异齿裂腹鱼Schizathorax oconnori胚胎发育和仔鱼的早期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异齿裂腹鱼的成熟卵近似于圆球形,呈淡黄色,卵径为(2.92±0.16)mm;受精后35min卵膜吸水膨胀,卵膜径达(3.72±0.31)mm。在13.0—14.5℃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93.22h。异齿裂腹鱼胚胎发育速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孵化期历时92.83h。初孵仔鱼全长为(8.97±0.31)mm。10日龄仔鱼初次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反应温度对斜带髭鲷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反应温度对斜带髭鲷消化系统6个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胃、幽门垂、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内,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45、40、35~40、40、40、40 ℃;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30、30、30、40、30 ℃;脂肪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40、35~40、40、40、25 ℃。在最适反应温度下,斜带髭鲷不同消化器官内各消化酶的活力顺序为蛋白酶的活力是胃>肝胰脏>后肠>前肠>中肠>幽门垂;淀粉酶的活力是前肠>中肠>后肠>幽门垂>肝胰脏>胃;脂肪酶的活力是后肠>中肠>前肠>幽门垂>肝胰脏>胃。[结论]在设定的反应温度范围内,斜带髭鲷各消化酶的活力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存在器官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2011-2013年,连续观察了福建地区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全过程,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晚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斑鳜的成熟卵近圆球形,淡黄色,平均卵径为(1.76±0.08)mm;受精后5 min左右,卵膜吸水膨胀,平均卵膜径达(2.20±0.09)mm。在20℃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89.33h。24℃温度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57±0.18)mm,具趋光性;3日龄仔鱼开始摄食,避光,进入混合营养期;5日龄时卵黄耗尽,6日龄时油球也完全消失。仔鱼全长y与日龄x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y=0.4916x+5.7209(P0.01)。  相似文献   

17.
pH和温度对黄姑鱼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pH和温度下离体黄姑鱼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pH和温度对黄姑鱼主要消化道各部位消化酶活力多数有显著影响(P〈0.05),在黄姑鱼前肠、中肠、后肠、胃、肝胰脏5个部位,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6.4、7.8、7.8、2.2、6.4,淀粉酶最适pH分别为5.0、7.8、7.8、6.4、5.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5.0、6.4、7.8、3.6、5.0;在最适pH条件下,前肠、中肠、后肠、胃、肝胰脏中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左右,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除肝胰脏中为40℃外,其他部位均为3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蛋白酶活力在pH 6.4、37℃时达到最大值1 606.576±83.457 U,淀粉酶活性在pH 6.4、37℃时达到最大值188.086±17.538 U,脂肪酶在pH 5.0、40℃时达到最大值34.247±1.926 U。  相似文献   

18.
以人工繁殖所得受精卵为材料,采用显微照相技术对长江鳡Elopichthys bambusa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拍照记录。实验结果显示:长江鳡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卵径为3.5~4.0mm,吸水膨胀后卵径为12.5~14.5mm,为非黏性漂流性卵;胚胎发育可分为胚盘、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7个阶段;仔鱼的发育分为卵黄囊期和晚期两个阶段。以长江水为培养用水,水体温度为22—25℃条件下,长江鳡的受精卵历时27h45min孵出仔鱼,其总积温为663℃·h;水体温度为26~29℃条件下,长江鳡仔鱼发育历时3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