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饥饿对杂交鲟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 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 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相似文献   

2.
为鲟鱼种质资源管理及其水产养殖提供参考,应用解剖、常规石蜡切片、显微摄影等技术对闭口杂交鲟幼鱼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闭口后杂交鲟幼鱼胃肠组织结构具有明显变化,上皮细胞界限模糊,排列不规则,黏膜层上皮与固有膜之间间隙变大、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变得更加疏松,上皮细胞出现断裂、脱落,管腔直径、上皮层高度、皱襞高度和宽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与乌鳢(Channa argus)肌肉品质,实验选择规格基本相同的1+龄杂交鳢和乌鳢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从肌肉基本营养组成、游离氨基酸组成、物理特性指标、质构参数4个方面评价肌肉品质。在肌肉的基本营养组成方面,杂交鳢与乌鳢肌肉粗蛋白含量、灰分含量、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肌肉水分含量比乌鳢显著性增加(P<0.05)。在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方面,杂交鳢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比乌鳢提高了7.90%、9.19%、9.01%。在肌肉物理特性方面,与乌鳢相比,杂交鳢肌纤维直径和蒸煮过程肌肉失水率显著性变小(P<0.01),肌原纤维长度显著性增长(P<0.01)。在质构参数方面,与乌鳢相比,杂交鳢肌肉弹性、硬度、咀嚼性显著降低(P<0.01),粘聚性显著性增加(P<0.01),恢复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杂交鳢蛋白质营养水平和质构参数所反映的肌肉品质与乌鳢接近;杂交鳢蛋白质氨基酸水平和物理特性所反映的肌肉品质优于乌鳢。  相似文献   

4.
试验设饥饿0、3、6、9、12 d(记为S0(对照)、S3、S6、S9、S12组),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S6和S9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S0组,S3、S12组略低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除S3组外,各饥饿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6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鱼体水分含量有所上升,其中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后,S3、S12组蛋白质含量低于S0组,S6、S9组蛋白质含量高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各组鱼的脂肪含量均升高,但各饥饿组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9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组水分含量下降,其中S12组变化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试验设饥饿0、3、6、9、12 d(记为S0(对照)、S3、S6、S9、S12组),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S6和S9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S0组,S3、S12组略低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除S3组外,各饥饿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6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鱼体水分含量有所上升,其中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后,S3、S12组蛋白质含量低于S0组,S6、S9组蛋白质含量高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各组鱼的脂肪含量均升高,但各饥饿组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9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组水分含量下降,其中S12组变化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丰鲤(Cyprinus carpio var.Xingguo♀×Cyprinus carpio var.mirror splittered♂)和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摄食低质(LQ)和高质(HQ)2种等能饲料(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4.25%和45.44%,前者蛋白质主要来源为豆粕,后者主要为鱼粉)时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特点。结果显示:(1)摄食高质饲料时,丰鲤的鱼体增重、蛋白质和能量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摄食低质饲料时,奥尼罗非鱼的各项生长指标不受饲料质量影响;(2)丰鲤的摄食率不受饲料质量影响,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比在饲料质量改善后显著提高,奥尼罗非鱼的摄食率和饲料转化效率不受饲料质量影响,蛋白质效率比在饲料质量改善后显著下降;(3)饲料质量提高后,丰鲤肌体的水分含量显著提高,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奥尼罗非鱼的水分含量显著下降,蛋白质-量显著上升,脂肪和能量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丰鲤和奥尼罗非鱼均为杂食性鱼类,但二者的饲料利用特点不同,丰鲤的生长、饲料利用效率和生化组成受饲料质量的影响更大,该种鱼对饲料质量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施氏鲟的繁殖特性,于2021年3—5月,采用注射外源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号LHRH-A2+地欧酮DOM)、剖腹取卵和人工授精的方法,人工催产了5批10组杂交鲟和1批2组施氏鲟A.schrenckii,并通过显微观察比较了两种鲟胚胎发育的异同。结果表明:人工繁殖获杂交鲟卵379万粒,平均受精率为82.9%,平均孵化率为70.44%,获仔鱼217.6万尾,获施氏鲟卵87万粒,平均受精率为82.2%,平均孵化率为63.20%,获仔鱼54.2万尾;水温为16~17℃时,杂交鲟经123~155 h孵化出膜,总积温需2 102~2 445℃·h,相同条件下,施氏鲟经116~138 h孵化出膜,总积温需1 856~2 108℃·h;根据胚胎发育的形态特点,杂交鲟的胚胎发育可分为9个阶段32个时期,而施氏鲟胚胎发育可分为9个阶段28个时期;杂交鲟和施氏鲟胚胎发育有相似之处,受精卵均为沉黏性卵,胚胎发育时序相似,卵裂方式均为辐射卵裂;杂交鲟和施氏鲟的典型区别是胚胎发育至心...  相似文献   

8.
摄食水平对杂交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静水条件下,对两类杂交鲟(Hybrid Sturgeon)--W类(野生施氏鲟与野生西伯利亚鲟的杂交品种)和D类(人工驯养的施氏鲟与野生西伯利亚鲟的杂交品种)的幼鲟进行了生长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18~26 ℃条件下,摄食水平(LR)对杂交鲟特定生长率(RSG)有显著影响(P<0.01).二者的函数关系分别为:y=77.476x-0.202 9(W类),y=100.05x-0.895 6(D类).两类杂交鲟饵料转化效率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W类摄食水平为3%时,转化效率最大;而D类随摄食水平的增加,饵料转化效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用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为(2.06±0.12)g,全长为(7.55±0.18)cm。试验设饥饿0 d(S0对照)、3 d(S3)、6 d(S6)、9 d(S9)、12 d(S12),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的总摄食率(FR)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6、S9、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均低于S0组,S3组与S0组接近,其他各饥饿组的总食物转化效率接近,并与S0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的全长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各组鱼体重均下降,S9和S12组与其初始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结束后,S3组的全长和体重均低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S6、S9和S12组的全长大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体重低于S0组,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用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为(2.06±0.12)g,全长为(7.55±0.18)cm。试验设饥饿0 d(S0对照)、3 d(S3)、6 d(S6)、9 d(S9)、12 d(S12),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的总摄食率(FR)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6、S9、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均低于S0组,S3组与S0组接近,其他各饥饿组的总食物转化效率接近,并与S0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的全长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各组鱼体重均下降,S9和S12组与其初始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结束后,S3组的全长和体重均低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S6、S9和S12组的全长大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体重低于S0组,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茶多酚不同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形态特征及肌肉品质的影响,为高性价比鲟鱼配合饲料的研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均重为(200.54±0.38) g的健康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饲粮茶多酚不同添加水平[0 mg/kg(CK)、30 mg/kg(D1)、60 mg/kg(D2)、90 mg/kg(D3)和150 mg/kg(D4)]对鲟鱼形态特征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茶多酚不同添加水平杂交鲟的头长、头高、体长、体高、叉长、尾柄上部长和尾柄下部长分别为8.99~9.42 cm、3.81~6.77 cm、33.21~40.77 cm、4.20~7.11 cm、40.31~52.73 cm、2.24~3.51 cm和3.35~4.91 cm,分别以D1、D2、D3、D3、D3、D2和D3最长或最高,D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鲟鱼仔鱼的养殖成活率,挑选适宜的开口饵料,以水蚯蚓、配合饲料、水蚯蚓+配合饲料(混合饲料)为开口饵料,分别投喂5日龄杂交鲟仔鱼28d,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杂交鲟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水蚯蚓28d后,杂交鲟仔鱼体重为(0.52±0.15)g,体长为(5.81±0.25)cm,比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分别提高16.0%、52.94%和92.38%、40%;成活率以投喂水蚯蚓的最高,为73%,比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组提高19百分点和33百分点。天然饵料水蚯蚓作为鲟鱼仔鱼开口饲料更具有适口性,其饲喂仔鱼的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适合作杂交鲟仔鱼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3.
采用形态学的方法,对山泉水养殖杂交鲟仔稚鱼及幼鱼进行了为期75 d的生长发育研究.织金县桂果镇岔河村山泉水水温14~17℃、溶氧>7 mg/L,仔稚鱼阶段水交换量为11.673/d,幼鱼阶段水交换量为51.84 m3/d,仔鱼出膜后至第7天,为卵黄囊仔鱼期,卵黄囊呈椭圆形;第8天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为仔鱼晚期;在第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确定一起杂交鲟腹水症的病因。【方法】在无菌操作条件下从发病鲟的肝、脾、肾中分离病原菌;对鳃、体表黏液和肠道内容物进行压片,检查寄生虫;利用病理学技术观察病鲟的病理损伤特点。【结果】该病的主要靶器官为脾脏、肝脏、头肾和体肾,病鱼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脾炎、肝炎、肾炎和肠炎。高倍光学显微油镜下,脾脏、肝脏中有大量成簇状生长的短杆状细菌。【结论】综上,判定该杂交鲟腹水症为杆状细菌引起,病理学技术在该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体质量为(75.0±4.3)g的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 xAcipenser baeri )为对象,用膨化大豆代替鱼粉配成动植物蛋白比为1:1.70(G1)、l:1.25(G2)、1:1.00(G3)、1.25:1(G4)和1.45:1(G5)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研究其对幼鲟生长和免疫的影响.6周的饲养实验表明,大豆蛋白所占比例增加后,各处理组杂交鲟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G4表现较好,G4结束时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分别较G5提高9.29%、17.34%和11.69%,投饲系数下降22.95%.血浆SOD活力随大豆蛋白比例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在G1时达最高值(123.87+23.17)U/mL,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P<0.05),随动物蛋白比例增加肝脏和血浆MDA含量显著(P相似文献   

16.
采用石蜡包埋切片方法,对延迟首次投喂组与投喂组(CK)河川沙塘鳢初孵仔鱼、3日龄仔鱼、6日龄仔鱼、9日龄稚鱼、12日龄稚鱼、15日龄稚鱼和18日龄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延迟首次投喂期间,初孵仔鱼~9日龄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缓慢,表现为消化道各部分管腔较细、壁层较薄,肝脏增长缓慢,肝细胞空泡化程度低等;对河川沙塘鳢孵出后的9日龄饥饿稚鱼恢复摄食,发现其在短时期内消化系统发育迅速,到孵出后15日龄,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形态特征与正常摄食组的稚鱼类似。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在仔鱼期进行饥饿处理,进入稚鱼期恢复投喂饵料后,该鱼能够快速利用外源性营养补偿机体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能量,从而很快地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在单次口灌给药途径下,恩诺沙星在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杂交鲟单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10 mg/kg后,用3P9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药物时量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开放模型;该药在血液、肌肉和组织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6%±1.14%、92.65%±1.5%、92.82%±1.39%,在杂交鲟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其在血液、肌肉和肝脏的表观分布容积v/f分别为26.987、6.2298、2.1515 L/kg;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在血液、肌肉和肝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90.139、114.9、901.835 h,总体清除率分别为0.2288、0.1047、0.02164 L/(kg.h)。鉴于恩诺沙星在杂交鲟体内消除较慢,建议养成阶段使用其它药物。  相似文献   

18.
巨大芽孢杆菌对杂交鲟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探讨植物蛋白源饲粮基础上添加巨大芽孢杆菌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以鱼粉(FM)组和植物蛋白源(PM)组为对照,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PM组基础上添加10~5、10~6和10~7cfu·g~(-1)巨大芽孢杆菌。选用初始平均体重为(12.87±0.65)g杂交鲟625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置5个平行。结果表明,试验Ⅰ组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Ⅱ、Ⅲ组幽门盲囊和瓣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组胃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Ⅰ组瓣肠绒毛高度和褶皱深度显著高于PM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植物蛋白源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巨大芽孢杆菌可增强杂交鲟幼鱼机体消化酶活性并改善肠道形态,巨大芽孢杆菌适宜添加水平为105cfu·g-1。  相似文献   

19.
用膨化大豆代替豆粕对杂交鲟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膨化大豆分别替代0(G1组)、35%(G2组)、65.8%(G3组)、93.2%(G4组)豆粕,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体重为(75.3±3.8)g的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 ♀×Acipenser baeri ♂。6周的试验结果表明:用膨化大豆代替豆粕后,各处理组杂交鲟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与G1组相比,G3组鱼血浆中SOD和溶菌酶活力分别提高13.6%和59.4%(P〈0.05);G3组和C4组鱼血浆中总蛋白和球蛋白显著增加(P〈0.05),其中总蛋白分别提高9.9%和11.5%,球蛋白分别提高12.0%和14.7%。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高水温对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免疫指标的影响,以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F-A.h)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F-IPNV-sp)作为免疫原分别腹腔注射健康杂交鲟,观察18、23、28℃温度下杂交鲟血清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数量,以及抗体水平及吞噬细胞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杂交鲟血清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及红白细胞数量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红细胞数量约为白细胞数量的100倍;随着水温的升高,免疫血清中抗A.h凝集抗体效价和IPNV-sp中和效价均呈升高趋势,但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水温的升高,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百分比(PP)、吞噬指数(PI)和调理指数(OI)均呈先缓慢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8℃和23℃组的PP、PI、OI均显著高于28℃组(P<0.05),而18℃与2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高水温对杂交鲟非特异性免疫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