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黑黍糠秕棕色素的溶解性、及其与蔗糠、氯化钠、柠檬酸等食品添加剂共存时的稳定性以及介质pH值对色素颜色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黑黍糠秕棕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黑黍糖秕棕色素的提取及其对光、热的稳定性,耐氧化,还原性等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该色素中As、Pb的含量,结果表明:黑黍糖秕棕色素性质优良、As、Pb含量也符合食和色素的。  相似文献   

3.
沙棘种皮棕色素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了从沙棘种粕提取沙棘种皮棕色素的工艺路线,对该色素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沙棘棕色素的水溶性好,对光、热稳定性高,着色力强,可作为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4.
均匀设计法优化枇杷果核棕色素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枇杷果核棕色素是一种天然色素。为提高提取率,分别以甲醇、乙醇、弱酸及弱碱等4种溶剂对枇杷果核棕色素进行单因素提取试验。结果表明:枇杷果核棕色素溶于甲醇、乙醇、及弱酸和弱碱的水溶液中;在相同提取条件下,乙醇水溶液对枇杷果核棕色素的溶解度最大,提取率最高。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枇杷果核棕色素提取工艺,得到枇杷果核棕色素提取率最高的多元回归方程,置信水平达95%,影响提取率的主次顺序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岫岩县产的板栗壳为原料,应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天然棕色素,对其光稳定性、热稳定性、p H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考察板栗壳棕色素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板栗壳棕色素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热稳定性和p H稳定性。在试验设置的0.25~2.0 mg·m L-1浓度范围内,板栗壳棕色素的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抗氧化能力略低于VC。2.0 mg·m L-1的板栗壳棕色素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55.9%和65.2%。  相似文献   

6.
坚果中含有极其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其壳中所含的棕色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抑菌性等特性,有延缓衰老、抑制细菌生长等功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坚果果壳棕色素的提取方法,抗氧化性、抑菌性等特性及其实际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坚果果壳的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用超声波技术从核桃壳中提取棕色素的可行性,讨论了超声波处理时间、溶剂和固液比对棕色素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时间为40 min,提取液乙醇浓度为50%,固液比(质量比)为1∶10,产物棕色素的得率较高,产率为7.25%.  相似文献   

8.
榛子壳棕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开发天然棕色素,以榛子壳为原料,研究榛子壳天然棕色素的提取工艺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棕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是在80℃下,以60%乙醇浸提80min.榛子壳棕色素为水溶性色素,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强光长时间照射会影响色素的稳定性;在pH值4~12范围内,色素稳定性良好;Na+,K+,Ca2+,Al3+,Mg2+对色素无影响,但Fe3+,Cu2+,Zn2+对其影响较大;色素对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稳定,但柠檬酸使其发生轻微褪色.以榛子壳为原料提取棕色素的提取工艺简单,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天津农业科学》2015,(5):38-40
以辽宁省岫岩县产的板栗壳为原料,应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天然棕色素,并对其抑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035,0.042,0.053 g·m L-1的板栗壳棕色素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弧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此外,板栗壳棕色素还具有一定的食品防腐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以黑小麦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黑小麦色素得率的影响,确定了黑小麦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黑小麦色素得率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酸性乙醇(含1%盐酸)提取黑小麦色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为60%,料液比为1∶20 g·mL-1,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90 min。在此条件下黑小麦色素的提取得率为9.47mg·100 g-1。  相似文献   

11.
龙眼核棕色素提取与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龙眼核为原料,研究龙眼核棕色素的超声波乙醇浸提工艺与AB-8大孔树脂的纯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功率对龙眼核棕色素提取影响最大,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超声波功率300 W、提取时间35 min、料液比1 g:40mL、乙醇浓度45%.龙眼核棕色素的大孔树脂吸附纯化工艺为:吸附平衡时间6h、解吸平衡时间3h、上样液体积3.5 BV、洗脱溶剂乙醇溶液浓度为60%,其吸附率为85.3%,解析率为84.8%.该纯化工艺效率高、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2.
首次从棉籽壳中提取和纯化了一种新的棕色素,紫外-可见光谱测定表明:该色素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分别是231nm和278nm;pH值对色素的颜色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同一pH值的条件下,色素的颜色能保持稳定;棉籽壳棕色素对光、氧化剂、还原剂稳定,各种金属离子对色素的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温度在80℃以下色素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从太白山汤峪国家森林公园土壤样品中分离到1株产棕色素的放线菌菌株A 3。该菌株在高氏Ⅰ号培养基上可产生水溶性棕色素,镜检气生菌丝灰白色、呈分枝状,孢子丝直,孢子成链、呈柱状。结合菌落形态及培养特征,初步鉴定菌株A 3属链霉菌属灰褐类群。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Streptomyces albospreus,Streptomyces cavourensis等同源性较高。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后,菌株A 3与S. cavourensis 聚在一类。对水溶性、棕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NaCl、蔗糖、温度、pH和O2等因素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汉书》中用累积黑黍确立度量衡制度,影响非常大,但是其实验的结果则从东汉至清代两千年来争议不断。论者皆发现黑黍粒不能从排长、累重、累容三方面同时满足汉制,到了清代,康熙皇帝甚至都亲自参与实验。至上世纪中后期,研讨又起高潮,万国鼎、丘光明、邱隆等学者纷纷亲自试验,也否定了《汉书》的记载。本文则采用实验野化后的黑黍为样本亲自实验,发现野化后的黑黍,从累长、累重、累容三方面均与《汉书》基本相符,因而证明《汉书》关于累黍制定度量衡的记载是基本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天然营养黑米素的营养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营养黑米素是选用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培育的乌贡黑稻作为原料,经过一次粗加工和二次精细加工(挤压工艺和低温干燥)而制成,富含B族维一素和铁,锌,磷,钙及粗纤维等营养素,本成果已获发明专利,已在制面,糕团等食品行业中应用,并经食疗临床试验证明,可直接添加到米中煮饭,粥作为健康食品,对提高血红素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化学预处理法提取榛壳棕色素的条件,研究了预处理的化学试剂、浓度、温度、时间、料液比五个单因素对预处理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响应面优化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化学试剂预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化学试剂NaCl,浓度0.85%,温度34.2℃,时间0.98h和料液比1:3.2。在此条件下预处理榛壳,可使棕色素提取效率提高54.3%,得率达到6.1%。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浸提剂、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因素对黑豆皮色素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豆皮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与体积分数为0.8%的盐酸按1∶2混合作浸提剂,以料液比1∶20,于70℃恒温浸提60 min,黑豆皮色素的提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从黄蘖种皮中提取黑棕色色素的方法。对4种不同溶剂进行了筛选,确定出水为最佳溶剂,原料与溶剂的最佳配比为1∶20。用紫外光谱、纸层析、薄层层析等方法和黄蘖色素颜色反应测得的结果证实:黄蘖色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黄蘖色素合糖量较高、质量好,在pH值3~9时稳定性较好,耐光性、耐热性均较强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不同糜子品种光合特性及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山西当地糜子品种品黍1号、品黍2号和晋黍9号的农艺性状、穗部性状、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荧光动力学参数进行调查分析,旨在筛选性状优良的糜子品种。结果表明,除品黍1号穗长显著低于其他2个品种以及晋黍9号的千粒质量显著大于其他2个品种外,3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一致;对苗期、拔节期、抽穗期3个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分析发现,3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在抽穗期均达到最大值,且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叶绿素a差异较大(晋黍9号<品黍1号<品黍2号);总体来看,品黍1号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其他2个品种,且其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表明,晋黍9号和品黍2号的光合作用及光保护能力优于品黍1号。品黍1号穗型紧凑,籽粒数目多;品黍2号及晋黍9号的光合作用强,其可作为糜子改良材料进一步培育,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榛子果奶的配方及稳定性。[方法]以榛子仁汁、原奶为主要原料,白砂糖、榛子壳棕色素为辅料,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果奶的配方,同时对榛子果奶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试验表明,100 g榛子果奶中各成分的最佳添加量为:榛子仁汁6.5 g、原奶45.0 g、白砂糖6.0 g、榛子壳棕色素0.2 g、水42.3 g。在榛子果奶中添加蔗糖脂肪酸酯0.2%、单甘脂0.2%、羧甲基纤维素钠0.2%、黄原胶0.025%、卡拉胶0.05%,具有最佳的稳定效果。[结论]研究可为榛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提供可行的工艺及配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