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沈伟 《上海农业科技》2012,(3):61-63,78
为探讨短鳄齿鱼在东海区中的生态地位,2007年12月~2008年9月在东海底拖网调查采集短鳄齿鱼样本,共计1051尾,并对其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东海短鳄齿鱼是一种以浮游动物和其他小型鱼类为主食的杂食性小型鱼类,食性较广,包括桡足类、磷虾类、糠虾类、头足类和小型鱼类。短鳄齿鱼终年摄食,但摄食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为全年的摄食高峰,冬季摄食最少。从聚类分析和SIMPER分析的结果看,体长60mm以下组的短鳄齿鱼以桡足类、磷虾和糠虾类为主要食物,体长60mm以上组主要以其他小型鱼类为主食;随体长的增加,短鳄齿鱼摄食的饵料个体逐渐增大,主要饵料从浮游动物逐渐向小型鱼类转化。短鳄齿鱼在体长达60mm时有明显的食性转换现象,这种食性转换现象的出现,对扩大种群的饵料基础、满足不同发育阶段鱼类的饵料需求以及缓和它们对有限饵料资源的竞争都十分有利。短鳄齿鱼营养级为3.15,属于次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2.
基于西白令海外陆架水域的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样本,分析了西白令海夏季狭鳕胃含物组成,采用广义狄利克雷多项分布模型(generalized dirichlet-multinomial model, GDM)分析了胃含物组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狭鳕胃含物主要由5个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即磷虾类、端足类、桡足类、毛颚类和甲壳动物幼体。其中,磷虾类和桡足类数目最多,占狭鳕胃含物浮游动物数量的85%。狭鳕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约占29%,同类相食的狭鳕个体胃含物中浮游动物的数量明显减少,且体长大于50cm的狭鳕个体胃含物中几乎仅摄食同类。GDM模型结果表明,狭鳕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与胃含物质量对胃含物组成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胃含物中端足类、桡足类和磷虾类3种浮游动物的数量占比随性腺指数增加逐渐减少,随胃含物质量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白令海食物网结构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南极磷虾抱卵雌体基础生物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开展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抱卵雌体基础生物学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AR 3区体长范围及平均体长均大于AR 1和AR 2区。3个研究小区体长和壳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AR 1和AR 2区壳长范围和平均壳长较为接近,但AR 3区平均壳长大于AR 1和AR 2区。(2)AR 1和AR 2区的南极磷虾抱卵雌体体长与壳长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AR 1区和AR 2区与AR 3之间则存在显著性差异。(3)AR 1平均体重较另两个区大,AR 2区最小,3个研究小区的体重范围均有所差异,且体重分布及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4)AR 1和AR 2区摄食等级较为相似,Ⅰ级的比例较高,Ⅱ级至Ⅳ级比例依次减少;AR 3区Ⅰ级的比例也最高,但Ⅱ级和Ⅳ级的比例相当,Ⅲ级比例相对较低。3个研究小区摄食等级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南极磷虾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南极磷虾的补充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2014年3—5月大型拖网渔船"龙腾"轮、"开利"轮于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采集的南极磷虾渔业数据,对其产量与CPUE、南极大磷虾体长与体质量关系、群体组成、性腺发育和摄食情况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范围在18.12~58.71 mm之间,优势体长组为37.00~45.99 mm,占测定总数的78.79%;体质量分布范围在0.1~1.5 g之间,优势体质量组为0.4~0.6 g,占测定总数的76.75%;2014年3—5月,体长分布范围20.59~57.73 mm,优势体长组为38.00~47.99 mm,占测定总数的77.21%;体质量分布范围0.1~1.6 g,优势体质量组为0.4~0.7 g,占测定总数的77.47%;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龙腾"轮和"开利"轮调查期间南极大磷虾体长、体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性成熟度方面成体占总数的99.87%,鲜有未成体和抱卵雌体;2013年12月、2014年1月摄食个体比例较高,空胃率分别为8.36%、5.25%,2014年3月急剧上升至71.05%,2014年4、5月接近100%。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作业渔场分布于62°10'~62°40'S、61°00'~62°10'W和60°10'~62°10'S、56°00'~57°50'W海域,2014年3—5月作业渔场分布于62°50'~63°20'S、58°10'~59°20'W海域,2014年3—5月CPUE(t/h)平均值远大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从日均产量来看,渔汛出现在4—5月。  相似文献   

5.
利用我国大型拖网渔船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南极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4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46.9~55.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6.8 mm,最大体长为62.2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纬度方向,各单元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经度方向,大部分单元(71.4%)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一半以上(60.3%)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6个水层间(0~120 m,20 m为间隔),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各水层南极磷虾平均体长较接近(52.5~53.6 mm)。12月,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26.8~62.4 mm,平均体长为53.1 mm;1月,体长范围为39.1~62.0 mm,平均体长为52.4 mm。12月中旬明显存在一定数量的小个体南极磷虾,优势体长为32~35 mm,约占总数的10%。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2017年-2021年在黄海海域捕获的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样品,进行了体长、体重等生物学测量和胃含物鉴定,并用分类树方法对489个胃含物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食性随季节及体长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从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来看,2017年-2021年大头鳕饵料中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及鳀(Engraulis japonicus)相对较高,其次为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虾虎鱼等;食性随季节变化比较大,夏秋季节主要捕食脊腹褐虾和鳀,而春冬季食性相对广泛、香农-威纳指数比较高,捕食饵料种相对较多,这可能与春冬季节大多数渔业种类在黄海越冬场越冬有关;大头鳕食性随体长增长发生变化,幼鱼主要捕食甲壳类动物,成鱼转变到摄食虾虎鱼、方氏云鳚等鱼类,这主要与大头鳕随自身生长,口裂不断变大,游泳能力变强,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关;胃含物中发现了其他大头鳕个体,表明其存在同类相食现象。此外与之前地研究相比,大头鳕饵料丰富度逐渐下降,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胃中几乎没有出现,鳀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而虾虎鱼重要性升高。大头鳕作为黄海海域的机会主义摄食者,其食性随季节、体长的变动情况可为未来研究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公海灯光围网渔业开发现状及其主要渔获经济品种的基础生物学及其食性特征,根据2016年8-11月及2017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生产船取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基础生物学现场测定数据,对其食性特征、摄食等级、生态位宽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主要摄食虾类、鱼类和桡足类等9大类16小类饵料生物,其中,虾类是最重要的饵料种类,以磷虾类最多;鱼类以未定种鱼类和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为主,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W)比虾类高,但数量比例(N)不及虾类一半。日本鲭在夏、秋季比冬、春季胃含物种类的丰富度、摄食等级相对更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叉长小于300 mm或体质量小于300 g的日本鲭摄食强度与胃饱满指数(P)无明显变化;叉长大于300 mm或体质量大于300 g时,摄食等级与胃饱满指数均随体长或体质量增大呈现增大趋势;叉长大于300 mm的日本鲭由于摄食更多大型饵料,生态位宽度比叉长小于300mm的日本鲭普遍低。结果为今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业的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投饵密度对卤虫高密度养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永岩  夏营顺  何碧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49-16153,16179
[目的]探讨一种用卤虫生物量百分比投饵进行卤虫高密度养殖的方法。[方法]用酵母作饵料,按卤虫体重的5%、7.5%、10.0%、12.5%比例投饵进行不换水卤虫高密度(1×104/L)养殖试验,研究不同投饵密度对卤虫高密度养殖透明度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5.0%卤虫生物量饵料密度组卤虫仅存活13 d,7.5%卤虫生物量饵料密度组卤虫仅存活14 d,10.0%卤虫生物量饵料密度以上组卤虫能存活至试验结束(17 d)。各饵料密度组间卤虫存活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卤虫体长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卤虫体重逐渐增加。10.0%、12.5%卤虫生物量的投饵量为不换水卤虫高密度养殖可行饵料密度,12.5%卤虫生物量组比10.0%卤虫生物量组效果较好,但最终存活率和饵料系数均比10.0%组差。[结论]该研究为卤虫高密度养殖提供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9.
南极海域南极磷虾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由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CCAMLR)多年来始终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在南极海域内设立的48.1区的捕捞限额控制在1.55×105 t,从而引发了众多争议,采用CCAMLR公布的2006-2015年生产统计数据,利用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对FAO 48.1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渔业资源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当前48.1区南极磷虾资源的环境容纳量为(1.93~7.84)×107 t;渔业资源综合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为0.4~0.6;2016年48.1区南极磷虾的平均生物量为3.88×107 t;48.1区南极磷虾资源当前最大持续产量(MSY)为5.5×106 t;当前的触发产量远低于MSY的阈值,48.1区内南极磷虾资源几乎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建议提高48.1区南极磷虾的触发产量至5.5×105t。  相似文献   

10.
以螺旋藻粉、酵母、酵母+β-胡萝卜素为饵料,分别在不同盐度(10、30、50、70和90)和不同温度(20℃、25℃和30℃)下,探究饵料对卤虫(Artemia sp.)生长及体内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温度盐度条件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存活率和体长优于其它饵料组;养殖第10d,在温度25℃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和酵母组卤虫均在盐度30时有最大平均体长(7.5mm,5.9mm),而投喂酵母+β-胡萝卜素卤虫在盐度10时平均体长最大(4.0mm);在盐度50下各饵料组卤虫平均体长在温度30℃组均显著大于其它温度组(P < 0.05)。养殖第15d,在温度25℃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在盐度30时存活率(93.7%)最高;在盐度50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存活率在温度20℃(94.0%)和25℃(92.0%)均显著大于30℃组(P < 0.05)。投喂螺旋藻粉各组卤虫抱卵率显著大于其它饵料(P < 0.05),且随盐度或温度升高而逐步增大。对养殖15d卤虫体内类胡萝卜素检测表明,各饵料组卤虫均只检测到海胆酮和角黄素,未检测出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玉米黄质和虾青素。投喂螺旋藻粉卤虫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 < 0.05),且随盐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盐度10组最高(46.25μg/g);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温度25℃组最高(46.28μg/g)。综上所述,投喂螺旋藻粉的卤虫生长最好,卤虫可以将β-胡萝卜素转化成海胆酮和角黄素,温度升高会降低卤虫存活率,加快卤虫生长、性成熟及类胡萝卜素代谢;盐度过高或过低会降低卤虫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但是高盐可以促进卤虫性成熟,且消耗体内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11.
12.
以平均体重为11.4g的850尾黄颡鱼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17组,以饲料蛋白质水平和动物性蛋白百分含量为试验因子,采用2因子5水平的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鱼粉、豆粕为动、植物蛋白源得到9种试验饲料,与16组试验动物相对应,进行68d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2.5%,动物性蛋白质百分含量为67%时,黄颡鱼生长最快,对饲料的利用效率也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饲料蛋白源对黄颡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平均体重为11.4g的850尾黄颡鱼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17组,以饲料蛋白质水平和动物性蛋白百分含量为试验因子,采用2因子5水平的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鱼粉、豆粕为动、植物蛋白源得到9种试验饲料,与16组试验动物相对应,进行68d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2.5%,动物性蛋白质百分含量为67%时,黄颡鱼生长最快,对饲料的利用效率也最好。  相似文献   

14.
全脂大豆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生,熟全脂大豆对肉仔鸡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将280只1日龄艾维茵(Avian)肉鸡雏随机分成7组,每组4个重复小群,每个重复小群10只鸡雏,饲喂含15%熟大豆,15%生大豆的试验日粮和对照(豆粕+豆油)日粮。结果表明:饲喂生大豆饲粮肉仔鸡日增重比饲喂对照和熟大豆饲粮肉仔鸡日增重分别降低了6.59%,10.73%,其饲料效率降低了10.52%.6.48%。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提高虾壳废弃物中虾青素的提取率,以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及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原料,利用有机溶剂浸提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3种虾壳中虾青素的提取效果,并对南极磷虾虾壳中虾青素提取工艺参数进行正交优化;利用红外光谱比较虾青素标准品与3种虾壳制得的样品,对样品中虾青素进行定性分析;以VC作为对照,探索3种虾壳中虾青素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南极磷虾及凡纳滨对虾在以二氯甲烷为提取液,提取温度为30℃,提取时间为2 h条件下可得到最大提取率,南极磷虾虾壳中的虾青素的提取率显著高于凡纳滨对虾及罗氏沼虾虾壳中的虾青素。而料液比对三者中虾青素的提取率的影响效果不同,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在1∶30 g/mL料液比条件下的提取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4.72μg/g和172.21μg/g,而罗氏沼虾在料液比为1∶20 g/mL条件下最大提取率为88.69μg/g。南极磷虾虾壳中提取虾青素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30 (g∶mL),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2.5 h,此条件下虾青素的提取率明显提高,达到245.01μg/g。红外光谱证明实验所得虾青素与虾青素标准品具有极为相似的官能团振动吸收峰。通过抗氧化实验研究发现,3种虾壳中的虾青素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以罗氏沼虾虾壳中虾青素抗氧化活性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伊扑拉芬对大鼠生长性能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只28日龄Sprague-Dawley(SD)大鼠等分成2组,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伊扑拉芬5mg/kg,试验为期5周。结果表明:添喂伊扑拉芬后,雄性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提高38.65%,料重比降低为对照组的38.24%;腿肌的相对重量升高56.84%,脂肪的相对重量降低5.71%;血清尿素氮水平下降10.17%,谷丙转氨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组升高33.67%和43.76%,血清睾酮水平较对照组上升773.53%,腿肌RNA/DNA的比率较对照组升高10.40%。雌性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腿肌的相对重量升高2.22%,脂肪的相对重量降低16.92%;血清尿素氮、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雌二醇分别较对照组降低10.56%、29.05%、11.90%和23.82%,腿肌RNA/DNA较对照组降低5.75%。  相似文献   

17.
选罗曼、海兰 W- 36、海赛克斯、尼克、迪卡、伊莉莎等 6个白壳蛋鸡品种进行72周龄常规饲养对比测定 ,结果表明 ,6品种饲养期均达标准体重 ,品种间差异不明显 ;个体耗料均超过标准耗料 ,其中耗料量最大的为罗曼 ,最小的为海兰 W- 36;死亡率 0~ 2 0周龄平均为 5.6% ,2 1~ 72周龄平均为 7.3% ,其中尼克死亡率最高 ,伊莉莎最低 ;入舍鸡产蛋量平均为 2 75枚 ,罗曼最高达 2 88.6枚 ,尼克最低为 2 61 .6枚 ;饲养日产蛋量平均为 2 92 .6枚 ,罗曼最高为 30 2 .2枚 ,伊莉莎最低为 2 81 .6枚 ;蛋料比平均为 1∶ 2 .1 1 ,罗曼最高为 1∶ 2 .0 7,伊莉莎最低为 1∶ 2 .1 6。综合分析表明 ,我国西北地区目前优选饲养的白壳蛋鸡品种为罗曼、海兰 W- 3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全株构树青贮(whole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silage, WBPS)对务川黑牛的饲用价值,以期为构树饲料化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50头体重((108.06±14.51)kg)和年龄(约9月龄)相近的务川黑牛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A组、B组、C组、D组和E组),每组10头牛。按处理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一致,含不同比例WBPS的日粮(0%、17%、41%、66%和83%),试验期288 d。在试验开始、试验中期(第175天,第220天)和试验末期(第288天)分别测定各组采食量(DMI)、日增重(ADG)和料重比(DMI/ADG),试验末期测定体尺、瘤胃发酵参数和胴体品质。【结果】C组和D组的ADG分别在试验第0—175、175—220、220—288天和全期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DMI/ADG值较低(P<0.05),此外,日粮因子影响了各组参试牛的ADG时间梯度变化规律:随试验期延长,A组和B组的ADG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C组、D组和E组的ADG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组的体高和体斜长增量较高,其次为C组(P<0.05);A组和B组的瘤胃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高于其余各组,但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以D组最高,是A组的5.27倍;试验因子对务川黑牛屠宰率和净肉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增加日粮中WBPS的比例降低了胴体脂肪率和肌肉剪切力(P<0.05);对各处理组务川黑牛肌肉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降低了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结论】WBPS替代全株玉米青贮作为务川黑牛日粮组成部分,具有提高务川黑牛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降低胴体脂肪率、改善肌肉脂肪酸组成的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舍饲后不同时期滩羊裘皮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滩羊生产性能的发挥与其饲养管理的长效性,为今后该品种的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了舍饲后不同时期滩羊裘皮性状。[结果]在营养水平相近的条件下,与对照组(2003年,舍饲初期)相比,随着舍饲期的延长,试验组(2007年,舍饲后第5年)滩羊羔羊的初生重、二毛期体重、平均日增重、肩部毛长以及肩部弯曲数都有一定程度提高。经方差分析,二毛品质即肩部毛长、肩部弯曲数差异呈显著水平(P<0.05),初生重、二毛体重和日增重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花穗评分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舍饲饲养条件可提高滩羊羔羊裘皮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