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我国大型拖网渔船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南极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4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46.9~55.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6.8 mm,最大体长为62.2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纬度方向,各单元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经度方向,大部分单元(71.4%)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一半以上(60.3%)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6个水层间(0~120 m,20 m为间隔),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各水层南极磷虾平均体长较接近(52.5~53.6 mm)。12月,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26.8~62.4 mm,平均体长为53.1 mm;1月,体长范围为39.1~62.0 mm,平均体长为52.4 mm。12月中旬明显存在一定数量的小个体南极磷虾,优势体长为32~35 mm,约占总数的10%。  相似文献   

2.
智利外海茎柔鱼资源密度分布与渔场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4-6月我国鱿钓船对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茎柔鱼探捕所获资料,采用效能比方法,对茎柔鱼资源密度指标CPUE值进行了估算.分析表明,整个探捕海域均有茎柔鱼分布,且资源密度较高,但不同区域资源密度有所差异.南部区域(78°30'~84°W,37°30'~41°S),CPUE范围为0.4~10.3尾/线·h,平均2.8尾/线·h,高CPUE(5.0尾/线·h以上)区域分布在79°~79°30'W、40°~40°30'S附近.北部区域(76°~78°W,28°~30°S),CPUE范围为1.0~5.6尾/线·h,平均3.1尾/线·h,高CPUE(5.0尾/线·h以上)区域分布在28°30'S、77°W附近.南部和北部区域的温盐结构差异显著,南部区域各层的水温和盐度均低于北部区域相应水层.经分析,南部区域CPUE与上层(25~75 m)水温和深水层(300~325 m)盐度的关系较为密切,北部区域CPUE与深层水温(150~250 m)和盐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为了初步掌握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的变动规律,利用"欧亚1号"渔船2014年5月至11月的渔捞数据以及遥感手段获取的海洋表面温度(SST)数据,分析了秋刀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月份变化以及各月的CPUE空间均值分布与SST的关系。结果表明:11月份月平均CPUE值高于其他月份,达到3.18 t/h;9月至11月份的各月平均CPUE均高于5月至8月;产量分布在SST为9.5~17℃范围内,主要集中在12.5~14.5℃范围内,其比重约占62.5%,且不同季节的适宜作业温度有所差异;月平均CPUE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的160.5°E、46.5°N区域内,为5.90 t/h;各个月份中心渔场位置变化较大,呈现东北向逐渐偏移,再西南向逐渐偏移。  相似文献   

4.
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南极磷虾抱卵雌体基础生物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开展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抱卵雌体基础生物学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AR 3区体长范围及平均体长均大于AR 1和AR 2区。3个研究小区体长和壳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AR 1和AR 2区壳长范围和平均壳长较为接近,但AR 3区平均壳长大于AR 1和AR 2区。(2)AR 1和AR 2区的南极磷虾抱卵雌体体长与壳长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AR 1区和AR 2区与AR 3之间则存在显著性差异。(3)AR 1平均体重较另两个区大,AR 2区最小,3个研究小区的体重范围均有所差异,且体重分布及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4)AR 1和AR 2区摄食等级较为相似,Ⅰ级的比例较高,Ⅱ级至Ⅳ级比例依次减少;AR 3区Ⅰ级的比例也最高,但Ⅱ级和Ⅳ级的比例相当,Ⅲ级比例相对较低。3个研究小区摄食等级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南极磷虾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南极磷虾的补充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与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鳍金枪鱼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发展对象,根据2008至2010年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ALB)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海表温度特征。结果表明:以尾数统计时,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纬度位置为15°~40°N和10°~45°S,该区域渔获尾数占总渔获80%以上。高CPUE渔区主要位于25°~40°N和10°~40°S,其南北分布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北半球冬季时多分布于北太平洋,夏季时多分布于南太平洋。2008-2010三年间渔业资源丰度分布状况基本一致,2009年在北太平洋以及2010年在南太平洋的高CPUE渔区数相比另两年减幅较大。北太平洋主要渔场表层水温为16~22℃,南太平洋主要渔场表层水温为16~24℃及26℃左右的海域。  相似文献   

6.
2017年冬季斯科舍海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科舍海蕴含着丰富的南极磷虾资源,是重要的南极磷虾渔场,该海域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为了解该海域冬季南极磷虾的种群结构变动,以明晰渔场的变化,并探究南极磷虾的越冬机制,利用2017年5—8月渔业资源调查随机收集的样本,对冬季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东北水域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冬季各月南极磷虾性比差异不大,均为雌性占比稍高于雄性,且各月性成熟度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雌性磷虾在整个冬季月份,除个例外均为未成熟个体。对于雄性磷虾,5月未成熟个体少于成熟个体;6月未成熟个体多于成熟个体;7月未成熟个体显著多于成熟个体;8月均为未成熟个体。对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两区域,整体来说,随月份增加,磷虾雌、雄个体的成熟个体数量减少,而未成熟个体数量逐渐增加。通过历史资料对比可知,斯科舍海冬季磷虾种群结构存在较为显著的年际和年间变化。  相似文献   

7.
西非近海真鲷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西非近海海域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基础生物学特性,对2014年5—8月西非近海海域(7°E~11°E、1°S~5°S)3个航次采集的738尾真鲷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航次真鲷体长范围为70~272 mm,平均体长为166 mm,第二航次体长范围为85~275 mm,平均体长为178 mm,第三航次体长范围为103~231 mm,平均体长为155 mm,3个航次真鲷样本的体长组成无显著性差异(F=1.94,P0.05);体长与体质量关系表明,雌性生长速度快于雄性;渔获物中性别组成接近1∶1;雌性个体以性腺成熟度Ⅱ、Ⅲ期为主,对应的优势体长分别为130~150、150~170 mm,不同性腺成熟度雌性个体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雄性个体以性腺成熟度Ⅱ期为主,对应的优势体长分别为110~130、150~170mm,不同性腺成熟度的雄性个体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胃含物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占整个渔获物样本的71%;不同摄食等级的个体体质量间有显著性差异(F=21.747,P0.05)。  相似文献   

8.
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作为南大洋冰鱼科的代表,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裘氏鳄头冰鱼主要摄食南极磷虾,同时也是高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对象。研究裘氏鳄头冰鱼的食性,对于了解南极磷虾种群资源变动,预测高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和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南奥克尼群岛裘氏鳄头冰鱼的胃含物分析表明,该鱼种的饵料分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和长脚虫戎(Themisto gaudichaudii)两大类,其中南极磷虾在裘氏鳄头冰鱼食物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其出现频率和数量百分比分别为100%和99.9%;剩余饵料为长脚虫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因素(经度)有显著影响,即裘氏鳄头冰鱼摄食南极磷虾的数量与距南奥克尼群岛的距离成正比。裘氏鳄头冰鱼体长-胃含物质量关系为SM = 6.6396×e0.01794L,胃含物质量和日消化量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加,而日消化率为0.98% ~2.08%。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裘氏鳄头冰鱼摄食生态学提供基础信息,为南奥克尼群岛裘氏鳄头冰鱼资源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了解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拖网网身大网目的选择性,对于提升应用渔业数据进行磷虾资源评估的准确性具有实际意义。为此,作者在FAO 48.1亚区执行项目调查期间,利用小网目(2a=5 mm)附网绑缚在“龙腾轮”所用拖网的第一段网身(400 mm网目,无内衬网)后端和第二段网身(200 mm网目,内衬网16 mm)前端,收集穿过网目的磷虾。根据附网内取样磷虾的体长分布,结合网囊内取样磷虾的体长分布等数据,选用logistic曲线方程,分析磷虾拖网大网目的选择性。结果表明:(1)“龙腾”轮拖网的磷虾逃逸主要发生在第一段网身大网目处,装配内衬网(2a=16 mm)的第二段网身近乎无逃逸发生。(2)磷虾接触网身第一段大网目的概率(Pc)范围为5.85~69.52%,平均为(23.17±14.80)%。昼夜间接触概率相似,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50%选择体长(L50)为25.05~47.74 (32.68±4.92) mm;L50在白天(30.06±2.23) mm显著(P<0.05)低于夜间(35.81±5.48) mm。选择范围(SR)为2.07~19.08 (7.65±4.02) mm;SR在白天(7.11±4.41) mm略低于夜间(8.30±3.53) mm,但是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弥补了拖网整体选择性中网身部位选择性研究的空白,并考虑了昼夜间磷虾选择性的差异,可为科学评估磷虾资源量和开发生态友好型磷虾拖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拟锥齿鲨是热带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较为常见的兼捕物种,处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顶端,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国家观察员2010—2015年在热带大西洋海域调查时收集的1 561尾拟锥齿鲨数据,对其资源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海域内(6.33°S~17.43°N,18.25°W~42.03°W),拟锥齿鲨CPUE高的区域为5°N~10°N,20°W~30°W;2010—2015年CPUE呈现波动,整体有上升的趋势,但不显著;软骨鱼类占总渔获物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拟锥齿鲨兼捕数量占总渔获的5.8%,占兼捕软骨鱼类的22.5%;拟锥齿鲨在12月—3月的平均CPUE较高。拟锥齿鲨最大叉长组(叉长范围在85~90 cm)的个体多分布在5°N~7.5°N,27.5°W~37.5°W和5°N~0°,25°W~30°W这两个区域。拟锥齿鲨理论钩获深度范围为140~313 m,平均深度为221 m。1、2、3钩位(140~212 m)的上钩频率最大,占总上钩率的55.59%。10月至次年4月不同月份拟锥齿鲨的钩位分布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妊娠期拟锥齿鲨明显分布于较浅的水层。不同钩位拟锥齿鲨的摄食等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养殖条件下12月龄刺参的生长特性,探寻其早期异速生长方式以及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为刺参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方法】模拟自然水温变化条件选育刺参苗种养殖12个月,对其体长、体宽和体质量等生长参数进行测定,同时用复合形态指标SLW(square root of the length width)和理论体长Le(estimated length)表征刺参体长生长,拟合实测体长和Le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0~30.8 ℃条件下,经过12个月的养殖,刺参体质量为0.03~85.35 g/头,平均体质量为(9.8±9.4) g/头,变异系数高达96.1%。刺参体质量频数分布曲线呈现单峰状,右偏,为不对称分布。其中以大规格和中规格刺参个体占优势,尤以中规格个体最多,有78.8%的苗种体质量在1~17 g;其次是体质量在17~50 g的大规格个体,占比为15.4%,有0.6%的个体可生长并达到体质量70 g以上的商品参规格,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刺参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相较于实测体长L,理论体长Le与体质量的拟合度更好,12月龄刺参的生长为负异速生长模式,体长生长优势明显快于体质量。【结论】在12月龄刺参苗种阶段,刺参形态性状表现出优于体质量的生长趋势。在刺参苗种培育和养殖过程中,应为其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及营养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印度洋温带海域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延  赵君  戴小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35-5239,5248
根据2008年3~5月"中荣6号"在印度洋温带公海(19°35'S~32°01'S,58°25'E~75°52'E)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调查,期间共投钩45航次,钓获27种鱼类,包括金枪鱼类(1 730尾,占总渔获尾数的58.5%),剑旗鱼类(175尾,5.92%),软骨鱼类(187,6.32%)和其他鱼类(865尾,29.25%)。分析了延绳钓渔获物的长度和重量组成和渔获组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减少兼捕渔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鱼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的鱼类资源情况,为丹江口水库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2013年10月—2014年8月对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鱼类62种,分别隶属于5目11科49属。其中,鲤形目鱼类占71.0%,鲇形目和鲈形目分别占11.3%。喜流水型鱼类有15种,占丹江口水库鱼类总数的24.2%;喜静水型鱼类共40种,占64.5%;静水生活、流水繁殖型鱼类有7种,占11.3%。对2013年10月份采集的42种渔获物进行分析发现,共采集渔获物8 253尾,总质量为74.30 kg,其中鲤形目最多,占65.36%,其次是鲇形目和鲑形目,分别占13.19%和12.10%,鲈形目占9.35%。从体长组成来看,体长13 cm以下的占95.94%,而体长超过30 cm的鱼类仅占0.19%。可见,丹江口水库鱼类规格偏小,大中型鱼类数量少。  相似文献   

14.
长江常熟江段似鳊的生长特征及形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8月-12月在长江常熟江段采集的362尾似鳊Pseudobrama simoni样本,对其年龄、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似鳊种群由1-3龄共3个年龄组组成,1龄鱼为优势群体,占总数的51.3%;体长分布范围为62.33-133.65 mm,优势体长范围为75-110 mm (占总数的75.41%),体质量分布范围为3.70-46.10 g,优势体质量范围为3.70-18.70 g (占总数的80.11%);雌、雄个体的体长、体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丰满度、体高、头长等31个形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与鳞径的关系式为L♀=391.67R4-2211.8R3+4609.7R2-4171.4R+1463.2(n=156,P〈0.001,r2=0.6973), L♂=171.22R4-895.44R3+1719.8R2-1406.4R+486.47(n=178,P〈0.001,r2=0.7821);体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式为W♀=4.52×10-6L3.2901(n=156,r2=0.94), W♂=1.09×10-5L3.0915(n=178,r2=0.98);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42.31×[1-e-0.1125(t+8.3442)], Lt♂=153.73×[1-e-0.1024(t+6.8309)]。研究表明,雌性似鳊体质量生长拐点年龄为2.24龄,雄性为3.96龄,常熟江段似鳊呈低龄化态势。  相似文献   

15.
2009年8~11月,对印度尼西亚阿拉弗拉海域丝鳍鲳和似乌鲳的群体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丝鳍鲳体长范围为13.2~26.1 cm,优势体长组为20.0~24.0 cm,占总数的95.69%。体长小于20.0 cm和体长大于24.0 cm的丝鳍鲳分别占总数的3.31%和0.88%;体重范围为0.525~0.095 kg。丝鳍鲳体长分布比较集中在一个较小范围内且基本上是中型群体。丝鳍鲳中小型群体和大型群体可能具有不同的栖息地。似乌鲳体长范围为16.1~45.2 cm,优势体长组为24.0~32.0 cm和36.0~42.0 cm,分别占总数的43.59%和35.94%。体长小于24.0 cm和体长大于42.0 cm的似乌鲳分别占总数的10.50%和3.56%;体重范围为0.145~1.925 kg。似乌鲳体长组成分布比较均匀且大中小型群体可能出现混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杭州湾北部棘头梅童鱼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7年5—8月杭州湾北部定置张网渔业资源基础数据,对杭州湾北部棘头梅童鱼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北部棘头梅童鱼繁殖群体体长分布范围为87~150 mm,平均体长(116. 4±9. 9) 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12. 6~53. 3 g,平均体质量(27. 4±7. 2) g,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均呈增长趋势,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5—8月棘头梅童鱼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雌雄性比为2. 53∶1,雌性个体数明显高于雄性个体数,经卡方检验,雌雄性比不符合1∶1。雌性个体性腺发育以Ⅳ、Ⅴ期为主,数量占比达78. 2%,雄性个体性腺发育以Ⅲ、Ⅳ期为主,数量占比高达97. 9%,性腺发育在Ⅳ期及以上的性成熟个体体长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100~130 mm。繁殖群体摄食等级以0和1级为主,数量占比达72. 8%,空胃率为39. 8%。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为棘头梅童鱼的索饵场,棘头梅童鱼小型化程度严重,建议加强针对繁殖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是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捕获鱼种之一,为了开展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研究,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SHA)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及与时空、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11.34%,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时间(周),贡献率为6.35%;该渔场全年均可作业,5—7月CPUE值高于1—3月和10—12月,其中5月中旬—7月下旬为鱼汛盛期;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10°S~30°S、162°E~174°E的海域范围内;中心渔场最适SST范围为26.0~29.5℃,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0.02~0.05 mg/m~3,最适SSHA范围为0~20 cm。研究表明,影响渔场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时间(周)、纬度、SST、经度、SSHA和Chl-a。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西藏喜马拉雅山荆子生态地理分布及表型遗传多样性。【方法】实地调查及采样研究方法相结合。【结果】西藏喜马拉雅山荆子[Malus rockii Rehd.(M.baccata var.himalaica(Maxim.)Schneid.)]野生居群集中分布区位于北纬28°39'~30°35',东经92°09'~95°12,海拔2800~3300 m,呈带状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及其支流的两岸冲积土形成的河床半湿地,或河岸的阔叶林缘或针阔叶混交林缘,处于原始野生状态。调查山荆子自然变异类型表明:树龄最大400年生以上,80~140年生的占35.73%;自然授粉坐果率高,花序坐果3~8个;西藏高海拔区的山荆子无论是果色、果柄长度、果形及果实大小都存在多样性。【结论】结合河流走向、地貌特征、树龄分布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分析推断:喜马拉雅山荆子经多年演化、筛选、淘汰形成独特的群体,可能为山荆子组的地理亚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南设得兰群岛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耳石形态指标的生长特征,利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于南设得兰群岛收集的100尾南极电灯鱼(体长72.67~91.81 mm)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赤池信息准则(AIC)拟合和差异性t检验等方法,对其耳石形态的各项指标,包括耳石长、耳石宽、基叶长度、翼叶长度、耳石面积和耳石周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极电灯鱼体长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关系式为WW=2.5086×10~(-5)L_S~(2.8586)(R~2=0.7187,P0.05);耳石相对于其体型较大,耳石长与耳石宽接近,耳石主间沟与主凹槽清晰,翼叶和基叶长度接近,均不发达;左耳石长和宽分别为3.00~3.81 mm、2.98~3.62 mm,右耳石长和宽分别为2.99~3.72 mm、3.05~3.67 mm;耳石指标中,耳石宽和周长较其个体体长稳定,而翼叶和基叶长度变化最不稳定,左、右耳石的基叶长、周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耳石的全长、面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耳石的长、宽、面积和周与鱼体体长密切相关;生长过程中,耳石面积最为稳定,其与鱼体体长回归关系最高,耳石短轴生长比耳石长轴生长稳定,耳石的生长方向偏向于厚度的增加以及面积的变大。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南极电灯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黑颈鹤昼间活动生境和人为干扰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一江两河"流域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分别为6 041、5 949、6 496只。拉孜到南木林之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墨竹工卡到林周之间的拉萨河-澎波河谷一区是越冬黑颈鹤最为集中的2个区域;黑颈鹤昼间活动的主要生境是农田和水体,在这2种生境活动的黑颈鹤集群分别占集群总数(n=125)的80.8%和17.6%;12.0%的越冬黑颈鹤集群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69.2%的干扰来自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